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中国传统武术有哪些

更新时间: 2025-07-16 15:48:57

阅读人数: 83

本文主题: 太虚拳的基本手法

中国传统武术,就是中华民族得以延衍流传下来人人皆已有的、用于自保与发展的技术。中国武术门派很多,主要的大派有少林,形意,八卦,太极。此次简单给大家讲述一下中国传统武术有哪些?分享一下中国传统武术史。欢迎阅读。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以“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一神拳、老君拳、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吒拳、金刚拳、观音拳、佛汉内家拳(佛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刚三昧掌、夜叉铁沙掌、天王拳等。

以“门”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终南拳、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崆峒拳、梅山拳、灵山拳、昆仑拳、关东拳、黄河长拳、关西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动物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虎啸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以手法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五手拳、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中国武术拳法——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腿、戳脚、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练步豢、穿步拳、顺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八腿、少林二十八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地躺拳类中国武术拳法——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等。

醉拳类中国武术拳法——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自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中国武术拳法——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

以易经用词命名的拳法:无极拳、太极拳、两仪拳、三才拳、四象拳、五行拳、六合拳、七星螈八卦拳、九宫拳、三十六天干大擒拿、七十二地支小擒拿等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种还有: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极拳、查拳、华拳、红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大悲拳、功力拳、石头拳、连城拳、独臂拳、疯拳、埋伏拳、迷踪拳、缅拳、缠丝拳、磋跤拳、曦阳掌等。

中国传统武术有哪些

“非遗版”春节来了,江海非遗等你来打卡!

中国春节(Spring Festival)

于2024年12月4日申遗成功

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月29日-2月4日(大年初一至初七),江海区将举办“龙腾江海 巳巳如意”2025年新春活动,活动还藏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江海龙舟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明代,传承至今已超过400年,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与传统。江海龙舟按坊划分,每坊各制作72人龙舟,按各坊地理位置及特质分别取名。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海龙舟以“扒端午节龙”和“出大标”著称,“出大标”又被称为“水上马拉松”,从起点至终点,赛道长5千米至8千米,来回共14次,时间长达4个小时,每逢龙舟竞渡万人空巷;江海还有五人艇每年国庆搞竞渡,盛事当天金鼓齐鸣,万众云集,人声鼎沸。

江海龙舟400年,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魅力和民俗价值,深受群众喜爱。

“生恭鲤鱼”是用竹片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肥美的鲤鱼,金色的鳞片,象征着丰收和吉祥,因为“鱼”与“余”谐音的关系,也寓意年年有余。

大年初一早上,孩子们身穿新衣,欢天喜地舞动着手中那条惟妙惟肖的“鲤鱼”走家串户,每到一户人家,孩子们就向主人说祝福的话,然后顺着人家的院子、里外堂屋跑一圈,一边跑还要一边说“恭喜发财,合家平安,年年有余”,主人家就给孩子们一人一封红包以示答谢。

太虚拳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它相传由武当道士张三峰所创,清雍正年间传入皇宫内,以后在皇宫内秘传,由广东新会伍德文先生相传于世。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其理均一,唯太虚主先天,太极主后天,太虚即无极,阴阳未分,浑然鼓荡,一气于其词,是根据宇宙河图洛书数理及其阴阳生化之机而构造此拳。动作以体松柔和为主,每一动作均以圆圈动转,连环不断,在技击上不失为一高尚的拳种。

江门市的民间醒狮活动,最早出现在清朝中,起源于江门白沙庙前里。江门蔡李佛雄胜馆的始创人陈长毛,清末民初时,表演兴盛,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活跃于民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江门醒狮属于南狮习俗,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各市镇村都有自己的醒狮队,逢年过节都会组织表演。有单狮表演,双狮表演和群狮表演,多以三星鼓点、七星鼓点,三星与七星混合鼓点作指挥。每头狮子由狮头、狮尾两人合作表演。醒狮传统舞法主要有:狮子出洞、狮子上楼台、板凳青、桥头青、桥底青、七星伴月等。

麻二村佛家拳源于福建南少林,清朝期间火烧南少林后,僧人们四处逃散,躲避于闽粤交界名叫王寿山的大山里,以振武之名进行反清复明活动。麻二村佛家拳以四平马、丁字马、吊提马、女字马和骑梁马五个马步为基本步法,基本动作以捆、及、消、打的手法和基本马步形成。拳种灵活多变,手法精准、借力打力、刚柔兼备。

“大头佛”表演时有四个套路:第一套表现大头佛的日常起居,如扫地、倒垃圾等家庭琐事;第二套讲大头佛担锄去耕田;第三套讲大头佛拜四门;第四套表现大头佛上山采灵芝遇到狮子并与之搏斗的情景。传统大头佛表演起源于清末,武东吉兆堂老祖师爷区朝在礼乐乌纱里(现乌纱村) 学习传统大头佛表演套路,并融入醒狮和武术,使之成为礼乐传统特色项目。

1898年,新会沙堆青年钟达旋海外谋生,用陈皮与白茶合煮,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屡试不爽。返乡后,钟达旋在友人梁先生帮助下,在礼乐镇雄乡村设立“钟氏陈皮白茶”制作坊,运用独创柴火烘焙技术开始试制“钟氏陈皮白茶”。

“钟氏陈皮白茶”有提神消炎抑菌,调节血糖,利尿解毒功效。陈皮白茶配伍,可中和陈皮之温热,利于日常饮用。

“钟氏陈皮白茶”是江门侨乡地道文化中一朵浪花,对江门乃至岭南风俗饮食文化、保健养生文化、地方民俗渊源有着密不可分的研究价值。

猪脚姜,又称鸡蛋猪脚姜醋或姜醋,是一道传承了600多年历史的广东传统名菜,也是岭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间滋补小吃。自明代坊间就有补血祛风驱寒的养生说法,特别在冬冷春寒时进饮能补气活络、驱寒祛风、醒胃可口,男女老少皆宜。

李氏猪脚姜里的老姜腍而不辣,猪脚腍而不腻,甜醋香而不酸,在当地颇有名气,不仅是家中产妇坐月子的进补佳品,还有着家里添丁馈赠亲友的吉利寓意手礼,更是日常招待亲邻好友的餐桌美食。这一制作技艺被李氏子孙后代所传承,至今已传承四代,先后获得了“金牌名小吃”、“岭南名小吃特金奖”等荣誉。

原标题:《“非遗版”春节来了,江海非遗等你来打卡!》

江门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

江门中医药文化作为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有新会陈皮等独具一格的地方药材,还涌现了陈伯坛等中医名士及王老吉等一批老字号中医药制剂品牌。江门中医药文化与武术、饮食、民俗等文化因素融合,不断丰富,形成鲜明地域特色。

中华武术与海外武术的多方融汇形成江门武术,既博采众长又独具侨乡特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鹤山咏春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的外海太虚拳,还有民间称为“洪头蔡尾北少林”的棠下镇周家拳和海内外皆有传承的台山佛家拳等多个地方拳种。这些武术流派都以祛病、养生、健身、防身为目标,和中医药相伴而生。

蔡李佛拳发源于今江门市新会区,创始人是新会崖门镇京梅村拱北里的陈享,其倡导“武以强族,医以济世”。清道光十六年(1836),陈享集蔡、李、陈等多家掌法、腿技、拳术之长,独创刚柔相济、攻防兼备的武术技法体系,取其恩师蔡福、李友山姓氏和陈远护拳术与佛门有渊源而命名为蔡李佛拳。现蔡李佛拳是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南拳)的主要来源,全球学习者超过1000万,成为世界武术一大宗派。

咏春拳的发扬者梁赞出身于“功同良相”的杏林世家,祖辈从医,家学渊博。他把咏春拳的精髓——偏身咏春拳传给了古劳后人。古劳偏身咏春拳刚柔并济的拳法与太极拳的理念共通,是一种强身健体的实用拳术。现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咏春拳分会4000多个,学习咏春拳的人数达数百万,咏春拳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武术种类之一。

蔡李佛拳(图片来源:江门市新会区地方志办)

鹤山咏春(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大街小巷,都能见到凉茶铺。江门凉茶铺有几大特点:沿墙一溜小煤炉,炉上坐着特大号瓦罐,一个罐里煮一种凉茶,显示出配方严谨、用料十足;凉茶名目繁多,除传统的廿四味,还有护肝茶、口腔茶、暗疮茶等,顾客可以针对自身需要选择;桌上有备用的调味品,喝的时候放一点儿,苦味立减。

江门鹤山是广东凉茶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八年(1828),鹤山古劳人王泽邦(乳名阿吉),首创研制出“王老吉凉茶”。该凉茶配方,清热祛湿,有效消除了乡民的病痛。半个世纪后,另一凉茶产品“源吉林甘和茶”也是由鹤山龙口霄乡人源吉荪创制,其选茶制茶工艺独树一帜,盛行粤港澳和东南亚地区。2013年8月19日,中国商业史学会向鹤山市授予“中国凉茶之乡”称号。

江门老字号——大有益凉茶铺(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制作的特有香品小冈香,因搓制工艺独特、密度小、燃烧性好而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清道光《新会县志》卷二有“线香,用衫木屑、柑皮数种合成,以竹丝搓之,售之安南外国”的记载。

小冈香传统制作以手工搓制竹签棍香为主,主要分为原材料加工与香品制作两部分,制作的产品具有驱除异味、防疫抑菌、提神醒脑等功效。《南越志》记载:“利山上多香林”。利山,即新会古兜山,盛产土沉香、桂皮等香料,是小冈制香区别于其他香的独特原料成分。2013年,新会小冈香制作技艺入选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第三届中国(新会)香文化博览会上,江门千人齐聚表演手搓香技艺,成功挑战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地区茶文化历史悠久,传统名茶有鹤山古劳银针、鹤山红茶、开平大沙茶、台山白云茶、恩平单枞茶,其中鹤山红茶于2015年成功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除烦渴、消食的功效。此外,江门人还创制出以杜阮凉瓜外婆茶和簕菜茶为代表的本地特色药茶。

柑普茶是用新会大红柑皮和云南普洱茶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茶。相传,清代新会进士、棠下良溪人罗天池误将陈皮水倒入泡有普洱的茶碗中,斟酌而饮,颇觉味道醇厚,香生两颊,气道畅顺。后受启发,将家乡的新会大红柑挖肉后填入普洱茶,经长期陈放后,普洱茶叶吸收了柑皮的气味,首创“柑普茶”。新会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果皮经陈化为陈皮,是常用的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中药;普洱有消滞开胃的作用,两者配伍,相得益彰,带有独特的花香味和陈香味,同时能够发挥出新会陈皮理气的功效。

新会柑普茶(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地区既有很多“医食同源”的道地食材,又有很多“药膳同功”的地方特色菜品,深受人们喜欢。如杜阮凉瓜、台山鳗鱼、都斛椰菜花、开平鲫鱼粥等。

新会陈皮,有近千年历史传承,药食同源、食养俱佳、陈久者良。明嘉靖《新宁县志》(新宁,即今台山)、万历《新会县志》等,已有陈皮作为药材的明确记载。清道光《新会县志》载:“果皮又以新会皮为尤佳。”江门人把陈皮作为烹食原料,制出如陈皮水鸭汤、陈皮煮鱼干、陈皮排骨、陈皮红豆沙等菜肴,既能去除腥膻的味道、增加食物香气,又可发挥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燥湿化痰的功效。

江门人在不同时令、季节会有不同的与中医药防病养生相关的食俗。如春分日“吃春菜”;农历三月初三吃艾糍、鸡屎藤饼消湿毒;农历四月初八江门新会“纂酸”(新会方言,意思是做酸食),对散瘀消积有一定功效;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饮药酒、采草药、挂香包,用“麻梗蔗”煲消滞茶。清道光《新会县志》记载:“九日登高,饮茱萸酒,食芝麻糖,谓之结缘。童子竞放纸鸢。圭峰诸山游人如市。”现农历九月初九江门还保留登高、放纸鸢,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的习俗。

鸡屎藤饼(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锦江温泉(图片来源:《江门中医药文化志》)

江门地区温泉资源丰富,温泉养生由来已久。其中江门恩平拥有四个天然地热泉点,水日自涌量达10900立方米,地热水中富含硫、氟、钴、锰、氡等多种元素。据《恩平市志》记载:“恩平境内的温泉地热源受位于燕山三期〔γ52(3)〕侵入花岗岩体中的北西向断裂控制,是主要的含水层,水质好;泉口水温高达73℃~80℃;热矿水中硫化物含量0.87mg/L,水汽有硫化氢味道,含有偏硅酸、氡、氟、硫、锂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属医疗保健型温泉。”2003年,中国矿业联合会授予恩平“中国温泉之乡”称号,2005年,国土资源部授予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称号。

(江门市卫生健康局 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

1.江门市卫生健康局、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江门中医药文化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年版。

2.江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恩平市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版。

3.明嘉靖《新宁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4.明万历《新会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5.清道光《新会县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标签: 下山 杀手 美食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