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赤松子导引法

更新时间: 2025-07-16 15:48:57

阅读人数: 469

本文主题: 太虚导引诀解析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上古仙人。《云笈七签》中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以赤松子为名的导引法很多种,《云笈七签》、《诸病源候论》、《摄生纂录》中均有收辑。这里介绍的是《云笈七签》中所录的12式功法。

第一式、清晨起床后,仰面而卧,两手十指交叉拖住头部,缓缓吸气,再徐徐吐气(图1),共做5次。此法可防治胀气。

第二式、左侧卧,左手抚头部,左肘极力拄撑地面,左手扶头用力右推,呼吸5次;再右手侧卧,同左侧卧法,并呼吸5次。可防治筋骨疾病。

第三式、坐式,两手抱右膝,并随头后仰而拉膝至腰胯处,呼吸5次。可防治腰间疾病。

第四式、坐式,左手扶左膝,左膝与左手极力向上拉,定式后呼吸5次;换手脚如前法,呼吸5次。可防治心腹邪气。

第五式、坐式,左手按腰,右手极力向上拉(图2),同时呼吸吐纳5次;换手如前法(图3),呼吸5次。可防治腹中邪气。

第六式、坐或立式,两手交叉胸胁前,左右摇头,同时闭住呼吸,闭极而止(图4)。可防治头面及耳部邪气。

第七式、坐式,两手支撑腰下,左右尽量摇动数十次,尽力摇到极限处(图5)。可通血脉,防治全身性疾病。

第八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尽力向左右拉伸(图6)。可防治肩中邪气。

第九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反掌置于头上,掌心朝天,左右转动身躯,均匀呼吸(图7)。可防治肺、肝中邪气。

第十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置胸前,尽力向左右拉伸。以除皮肤中闷气。

第十一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拉动两肩向上左右交替数十次(图8)。以祛皮肤中邪气。

第十二式、松静端立,左右交替俺顺逆时针摇动两腿。以防治两脚中邪气。

本法各节可全套操练,用于全身性疾病的治疗或无病者保健养生。也可选练数节以防治局部疾病,如腿部疾病可选练第三、第七节;腹部疾病可选练第四、第五节;胸部疾病可选练第一、第四节;上肢疾病可选练第二、第七、第八节;下肢疾病可选练第七、第十二节;头面疾病可选练第六节;皮肤疾病可选练第十、第十一节等。

1、本法中凡需闭气者,其持续时间当由短渐长,不可强忍;高血压、青光眼、脑动脉硬化者尤宜注意。

2、各节导引动作操练时宜轻松自然,其中所谓“尽量”、“极力”等语,也是逐步进行至极限,不可骤然至极;心脏病患者尤宜谨慎。

赤松子导引法

道教养生功法:赤松子导引法分享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上古仙人。《云笈七签》中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以赤松子为名的导引法很多种,《云笈七签》、《诸病源候论》、《摄生纂录》中均有收辑。这里介绍的是《云笈七签》中所录的12式功法。

赤松子导引法共有12个术势,动作编排既有上、下肢运动,又有头颈、躯干运动,活动部位较为全面;对每个术势的动作要领,也都交待得很清楚。此外,该导引法动作简单,操作方便,利于推广。

第一式、清晨起床后,仰面而卧,两手十指交叉拖住头部,缓缓吸气,再徐徐吐气(图1),共做5次。此法可防治胀气。

第二式、左侧卧,左手抚头部,左肘极力拄撑地面,左手扶头用力右推,呼吸5次;再右手侧卧,同左侧卧法,并呼吸5次。可防治筋骨疾病。

第三式、坐式,两手抱右膝,并随头后仰而拉膝至腰胯处,呼吸5次。可防治腰间疾病。

第四式、坐式,左手扶左膝,左膝与左手极力向上拉,定式后呼吸5次;换手脚如前法,呼吸5次。可防治心腹邪气。

第五式、坐式,左手按腰,右手极力向上拉(图2),同时呼吸吐纳5次;换手如前法(图3),呼吸5次。可防治腹中邪气。

第六式、坐或立式,两手交叉胸胁前,左右摇头,同时闭住呼吸,闭极而止(图4)。可防治头面及耳部邪气。

第七式、坐式,两手支撑腰下,左右尽量摇动数十次,尽力摇到极限处(图5)。可通血脉,防治全身性疾病。

第八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尽力向左右拉伸(图6)。可防治肩中邪气。

第九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反掌置于头上,掌心朝天,左右转动身躯,均匀呼吸(图7)。可防治肺、肝中邪气。

第十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置胸前,尽力向左右拉伸。以除皮肤中闷气。

第十一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拉动两肩向上左右交替数十次(图8)。以祛皮肤中邪气。

第十二式、松静端立,左右交替俺顺逆时针摇动两腿。以防治两脚中邪气。

本法各节可全套操练,用于全身性疾病的治疗或无病者保健养生。也可选练数节以防治局部疾病,如腿部疾病可选练第三、第七节;腹部疾病可选练第四、第五节;胸部疾病可选练第一、第四节;上肢疾病可选练第二、第七、第八节;下肢疾病可选练第七、第十二节;头面疾病可选练第六节;皮肤疾病可选练第十、第十一节等。

1、本法中凡需闭气者,其持续时间当由短渐长,不可强忍;高血压、青光眼、脑动脉硬化者尤宜注意。

2、各节导引动作操练时宜轻松自然,其中所谓“尽量”、“极力”等语,也是逐步进行至极限,不可骤然至极;心脏病患者尤宜谨慎。

3、本法须每日操练,持之以恒,日久方易见效。

气法要妙至诀

夫学导引者,能勤勤行一两月,即得调和,由人用功多少,气即渐渐下。气下时,如蚊行相似也。气至满心下,以手指下鸣,即是气到从心下,渐渐入腹。常以手指肚,看如鼓鸣,即气归;即渐下至脐,绕腹而行,细意察之,即知腹长短大小。腹中恶物尽出,即至涌泉,渐渐下迟,即渐渐至脚心,即出手及头。头最难通,周一身始得通。气遍四支,流灌百脉,一身内尽得通畅也。此名小得。

分为阴阳,右边似冷,左边似暖,此名小得。

阳时用阳气,左边不动,阴时用阴气,右边不动,此亦小得。

从子时至巳时,为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阴时。昼夜以此许,用阳气左边不动,用阳将意欲右边气行解,意不在左边,气不行也。阴时用阴意欲左边,一如用阳法。

节气长定,从如习静,一向节气欲者,意之余暇也,不得乱用。节气长定,此名小得。

右边热用阴气过,想阳边同阴畔之冷,左用阳气过,想阴冷,阴同阳边热,故此名为使气也。亦名小得。

使气者,是节元气之时也。元气欲却下,意中使之间,右向左也。使之不得,始使向左,又则使之向右。言阳时用阳气,即使向左,阴时用阴气,即使向右,亦如阳法。若身有患,即使气注之,不从阴阳时,但咽元气,欲却下即使,使不得乱,节气之长定,此亦名小得。

人乍闻使气,多有笑之者,气是何物?受尔使也。气是神之用,意是神之灵,神之使气,气自使身,此乃神之动作也。有何怪乎!故神欲动,气即牵身而今动,神欲走,气即牵身而令走,神欲卧,气则牵身而今卧,神欲起,气即牵身而令起。此乃神用粗气也。

只得食,令人脚踏地动作,若用气得妙,神将身向空虚中走作也,此知意即神之灵也。

用阳气刚想玉茎只泄阳气,不泄骨精,用之弥坚,此名小得。

冬月想房室中用阳气入人来,尽觉性温,亦小得。

在热时坐家中,想阴气入来,觉清凉,此亦小得。

用气调和,肚皮日觉厚,亦小得。

用阴气冷如铁,硬如石,亦小得。

用阳气,能上得峻山峭壁,亦小得。

夏月向林中卧,用阴气得草木叶润,亦小得。

有人患冷热病,用阴阳手摩之,病应手愈,亦小得。

耳听想及弦管者,悬知吉凶,亦小得。

自视洞观,鬼神之情不能隐匿,亦小得。

心能察微意,有非常之智,亦小得。

奇方异法,古器奇宝,人不识者,心自悟之,亦小得。

以身中之气能生得他人五藏气者,亦得妙也。元气内藏,尽无出入,定息所有,到无窍之处,作出入息亦全王公曰:此是落籍逃丁,不为太阴所管者,妙也。

炼肉炼骨,轻清上浮,同太虚天地之神灵,变化自在者。此是导引之极也,尚未与内真神同游,此名未入真人位也,号曰真人。

琴心先生曰:真人云姓张氏,名果,玄宗制号通玄先生。偶然而来,不知出其谁之子,观其神化自在,若则上古之高真也。或问:亦鲁仕于世乎?因有丙子年为契史之说。其如史传不载,而所传气诀,仙经阙如斯耳,乃道家之秘宝也。静而行之三七日,彻视肠胃,还年却老,乘云陟空而登晨霞,可翘足而待之。非夫气象合道者,不可辄传。慎之!

契史先生曰;凡人腹中,三处有隔,即心有隔。初服气皆觉心下胃中满,但少食,久作之,自觉通下。至藏下有隔,即觉腹中满,久而行之,自觉到脐下丹田中,始觉气周行身中,由自未入鸠中候觉鸠中气出,卧能与人治病。

初学必须安静处,细意行之不巳,气自入腹中,于行住坐卧一切处不妨。胃中气未下入脐腹,即不入诸处,作难成。

初学服气,时须入息时即住其息,少时似闭气满,其息出时,三分减二,还住,少时咽之,咽巳又作,至腹中满,休。必须日夜四时作为。初学入气,欲入丹田,还易散意,欲得气相接也。气入丹田巳,纵不服气,气亦不散。四时,朝暮子午时也。心裹满,且勿服气,但交少甘草桂心亦得,其满即散丹田,未满亦未到满也。元气下时,自然少有闷也。

初服气时,要须朝暮二时用仰覆势,夜半及日中唯用仰势。其仰势用低枕,仰卧缩两肩,竖两膝,伸两手著两肋边,即咽气,只咽十咽,气即满丹田。待一时咽了,然后如意运入鸠中。其履势,以腹坦床,以被支胸令高,手脚并伸著床,即咽十咽,每咽皆以意运,令沿背下,从熟藏中出。每朝暮行气,先覆后仰,每咽皆下作声,运入丹田,沿脊下亦须声作,每势十咽,即足。如不解作声,三五咽亦不足,要解作声始得,不解作想,徒劳耳。

凡咽气,皆须喉中深徐徐咽,不得猛,猛即发嗽。

凡咽气,每一回咽,中间隔十息,亦须作事停歇,从容任事运意。

凡服气四度外,或非时腹中觉气少,气力不健,任意咽多少。

凡初服气未固,多从熟藏中下,稍宜固之,以意运今散。

初服气必须心意坦然无疑,勿畏惧。若有畏惧,气即难行,若体力调和,必须意禀欣乐自足,不羡功名,即日胜一日,欢快无极。不得思食,坦然无所念,始得。若忽思食,必须抑捺,如不在意,抑捺心即须念,能抑捺者,终日对嘉宾肴膳亦无所念。

服气但不失时节,丹田中常满。纵日别出行人事,不废修行,惯纵失一时两时,亦无妨。若服成功者,终日不服气,气亦自足,至妙不可穷矣。

服气得脐下丹田中当满,叫唤读书,终日对人语话气力亦不少。仍须行少地,令气向下大精服气成讫,饮食即食亦不妨气,饱食咽气,气还作声,直至脐下,成巳后,兼食行气,下气无妨服气。欲得以气推腹中粪令尽,但勿食二十日,弥佳。若入头即食不得妙。

服气日别吃少药酒,亦好,如思食,吃少蜜姜汤,即定,仍不得多食,能常百种不食最好。但至诚感神,百无所畏,纵体中及心胸闷不好,亦非事,久久则好。不用吃果子,恐腹中不安稳,又恐滓秽,腹中气难行,且欲空腹,令气行。但思久作,自觉神情有异,四体日胜,体清不可比。方久久行气,人眼中自识善恶?视人从表知里,能至心,三七日即内视肠胃。如不至心,久久行始通,能内视五藏,历历使用,气妙不可言。能坚用肌肤,不减亦不病瘦,作不如法,或无坚固志,即疲弱。凡人身中,元气常从口鼻中出入,制令不出,使丹田常满,即不至饥,其神清明,求死不可得也。服气丹田满,如闷即还令从四肢及顶上出。第一莫令从口鼻出散,虽食百味饮食,但得虚肥,身受百病,渐入死地。凡人饮食酒肉,一时虽得勇健,百病皆易生,瘴疠蛊毒,逢即被伤。能服元气,久久行之,诸毒不能伤,一切疾病皆治,久久自知,服气初了,或冲上从口鼻出,即须咽津液,勿咽入息,恐外气入。

初学服气取气多,或胀满搅转作声不安,即须数数以意运气逐肠中宿粪,去尽即好,令肚空,其气在腹,即得安稳。如逐粪未尽,肠间搅转不安,任下泄一两下,即宽。虽下泄失气,续更咽添之,意者常令丹田气满,即住一日一夜。总有六时咽气,子寅辰午申戌,此日夜六时,丹田开受。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