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的生活才算得上修行(圣凯法师)
自古以来,不少祖师大德都异口同声地说,修行不在求玄求怪,而要在日用平常中修行,
可是强调生活即修行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诟病,认为这会导致人们放逸,并给堕落找到借口。
圣凯法师曾就此作出不少思考,禅风君为大家节选了法师的开示,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在生活中修行”吧。
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马祖道一说:“平常心是道”,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这些经典名言似乎都支持“生活即修行”的理论。于是,“生活即修行”,成为佛教徒理解佛法与生活关系的理论基石与经典诠释。
在现实型态中,更可以发现唱歌、喝茶、下棋、打球等现实生活都成为“修行”的口号;生活即修行,既给修行带来现实的感召力,也会带来修行的堕落诟病。
因此,深入理解“生活即修行”,是当代佛教界在弘扬佛法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佛教徒正确处理好佛法与生活的重要现实问题。
“生活即修行”的原理来自如来藏思想,众生身中皆具足平等无差别的如来性,“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后来禅宗提倡“见性成佛”,强调悟入事物的本性。
但是,本性是依现象而显示,故依现象而直示法性,这样身心活动即为本性——“性在作用”的思想逐渐显露出来。
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声咳,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殊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
这正是借助“扬眉”、“笑”等身心动作的“作用”,指示学人悟入般若法性。当然,生命现象是二元分别对待之心、境,必须有般若法性的作用,才能“见性成佛”,这就是“性在作用”。
“性在作用”则必须强调破除“现象作用”,离开“般若法性”,所谓“生活”就不是修行。
但是,马祖道一禅师却说:“著衣喫饭,言谈祇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马祖强调“施为”即是法性,这就表示喝茶、吃饭等现象作用皆是法性。
“法性”非单指“无分别”性,亦兼有分别之作用而言——统“无分别”又常起“现象作用”之全体,才是“法性”的完整内涵。
所以,“生活即修行”的本体在于“般若法性”,这不仅是理悟,更是实践的——我、法双空,必须通过猛烈身心动止来展现,这才是棒喝、棍打的意义所在。
反过来说,如果离开“般若法性”观照和反思,生活方式就是欲望的堕落与对待的分别,根本不是修行。
或许可以这样说:生活即修行,修行离不开生活;但并不是所有生活方式都是修行,只有“般若法性”作用的生活方式才是修行——自由、宁静、灵性(戒、定、慧)的生活方式。
当提倡“生活即修行”时,必须依靠“平常心是道”作为境界的根据。平常心是道来自马祖道一,《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八: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第一、“心为万法之根本”,“心”能建立诸法,具备各种功能作用,是统摄一切分别、无分别的中枢,是悟入、观照“般若法性”的主体;
第二、“一切法皆是佛法”,要事理圆融。所以,“平常心”并非平常凡夫的分别活动,更不是欲望、竞争之心,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
所以,从果位来说,“平常心”是清净智慧、无分别之心;从因地上说,即是去执、自由、宁静、灵性的心。
马祖强调“道不用修”,并不是碌碌无为,而破执至尽,能修一念亦破,从而悟入无分别法性,随顺任运,无功自行。所以,生活中的“随缘”,若是欲望、竞争,根本不是“道”,亦非“自在”。
同时,修道的生活要“不造诸业,积于净业”,所以“道不用修”并不是不修行、不修善法、不努力精进,而是反对自以为是、心存杂念的造作,自欺欺人,哗众取宠;而是要精进修行,断除诸恶,修一切善法。
所以,在生活中要有真实的体悟,培养去执、自由、宁静、灵性之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所以,“平常心”并非平凡心,其本质是菩萨道,在般若智慧主导下的修行生活——菩提心、般若、誓愿、万行。
但是,修行生活并非离世甚至诡异,菩提心、精进心、般若慧必须以最平常、最平凡的方式表现出来,任何矫揉造作、是非争竞都不是“平常心”。

普陀山太虚兰若通方法师闭关修行,道慈大和尚为其送关
道慈大和尚为太虚兰若通方法师送关(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普陀山佛教协会)
送关法会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普陀山佛教协会)
送关法会现场(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普陀山佛教协会)
道慈大和尚主持洒净仪式(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普陀山佛教协会)
道慈大和尚以杨枝净水遍洒关房(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普陀山佛教协会)
道慈大和尚以杨枝净水遍洒关房(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普陀山佛教协会)
道慈大和尚宣说封关法语(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普陀山佛教协会)
为通方法师关房贴封条(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普陀山佛教协会)
通方法师关房(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普陀山佛教协会)
2021年12月8日(辛丑年十一月初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长、观音法界管理中心主任、普济禅寺方丈道慈大和尚前往太虚兰若,为发心闭关的通方法师送关,普济禅寺大众师父为作见证,随喜赞叹。
早上6时30分,道慈大和尚查看了关房环境与内部设施,叮嘱通方法师在关中息罢万缘,摄身摄念,安心参修,行于中道。希望通方法师究诸法实相,妙观真诠,不负此番心行。
道慈大和尚为通方法师入关法会拈香主法,进行庄严的洒净与上供仪式,大众师父虔诚念诵,至诚恭敬,为通方法师闭关加持祈愿,以此严净功德,愿佛菩萨慈力加被,护法龙天善心护持,通方法师道业有成。道慈大和尚宣说法语,赞叹通方法师道念淳厚,志效古德,发上品心,诸佛欢喜。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通方法师从容缓步进入关房,闭关修行正式开始。
通方法师,2000年于辽宁建昌县清泉寺剃度出家。2002年于江西靖安县宝峰寺圆具,后于福建太姥山、江西云居山、浙江天台山参学。2017年来到普陀山常住学修。今发心禅关,以期桶底脱落,断生死流。
闭关修行是普陀山道风建设的一大特色。法雨禅寺、慧济禅寺、白华禅院、悦岭禅院、古佛洞、洛迦山等道场均有僧人闭关。闭住山关修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闭关者放下寺务,杜绝外缘,置心一处,专事修行,客观照见自心、观照自身,根据预期的目标而有所不同。同时闭关必须具备许多因缘条件,主要是两点:一者闭关者的心性功夫;二者有寺院道场能够成就,所以非常不易。
道慈大和尚一直以来重视道风建设,成就闭关修行人。道慈大和尚指出,建设寺院的要旨在安僧修行、树立道风、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道慈大和尚多次前往闭关寺院指导关房建设,关心闭关者学修生活,要求寺院常住专人护关,护持饮食、医药等事衣食所需,不令乏少。每有僧人发心闭关,常举行庄严的闭关仪式,带领寺院全体僧众至大殿礼佛后,送闭关者入关,等闭关圆满结束时,再带领大众迎接闭关者出关。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纯正的佛法(太虚大师)
乘者,车乘之乘,就佛菩萨依以运载之法以为喻也;乘舟之乘,就佛菩萨能运载于法以为喻也。佛乘之乘,通此二喻,皆以“运载”为义。一、从“无明位”运载至“大觉位”,理教乘也;二、从“有漏杂染位”运载至“无漏清净位”,行教乘也;三、从“生死苦位”运载至“究竟乐位”,果教乘也。佛乘者,佛法应化众生所发、为解理起行成果之妙用也。随顺众生根性乐念不同,应用无量,不堕诸数。约其大齐以言,或说三乘五乘,(五乘者,谓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如来乘。三乘者,则于五乘之中简除人天二乘。大乘起信论别说言之极详,可以参考)。皆佛法之妙用,故统之曰佛乘也。佛法本不可说,更不可分类为说,兹则因言遣言,权假方便,但使说者易达,闻者易明,非可执为定论。且分为纯正的佛法、应用的佛法以说明之。纯正的佛法者,从佛法一方辨其悟理修行之事,而未及其与人间之关系。闻解之教理不同,修证之行果有异,而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别。小乘者,功在自了,纯为超出世间的,其说略见序论。大乘则功在度世,故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的。
乘者,车乘之乘,就佛菩萨依以运载之法以为喻也;乘舟之乘,就佛菩萨能运载于法以为喻也。佛乘之乘,通此二喻,皆以“运载”为义。一、从“无明位”运载至“大觉位”,理教乘也;二、从“有漏杂染位”运载至“无漏清净位”,行教乘也;三、从“生死苦位”运载至“究竟乐位”,果教乘也。
佛乘者,佛法应化众生所发、为解理起行成果之妙用也。随顺众生根性乐念不同,应用无量,不堕诸数。约其大齐以言,或说三乘五乘,(五乘者,谓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如来乘。三乘者,则于五乘之中简除人天二乘。大乘起信论别说言之极详,可以参考)。皆佛法之妙用,故统之曰佛乘也。
佛法本不可说,更不可分类为说,兹则因言遣言,权假方便,但使说者易达,闻者易明,非可执为定论。且分为纯正的佛法、应用的佛法以说明之。纯正的佛法者,从佛法一方辨其悟理修行之事,而未及其与人间之关系。
闻解之教理不同,修证之行果有异,而佛法有大乘小乘之别。小乘者,功在自了,纯为超出世间的,其说略见序论。大乘则功在度世,故为超出世间而又适应世间的。
相关资讯
下篇:中国传统武术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