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青励青为心心向戎

更新时间: 2025-07-12 14:20:07

阅读人数: 300

本文主题: 军事科学院老师

近日,上海“兵教师”王骜的新书《冲锋!我们的滚烫青春》出版,评分持续走高。

这是一部关于军营服役、杏坛育人的散文集。据读者称,“触到了心脏最柔软的部分”“带给观众大气概和正能量”“非常适合放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冲锋》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部队是怎样重塑了一个“刺头兵”?

一起来认识下这位“兵教师”吧~

王骜,青年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师。2018年9月从徐汇入伍,服役于中央军委直属单位,国际会议军旅记者,团级军事比武冠军、历史纪录保持者。2020年9月退役。任教期间获评上海高校团干部示范典型、上海市“爱我国防”演讲比赛教师组一等奖、上海学校共青团主题微团课大赛一等奖、上海市退役军人武术比赛一等奖等荣誉。作品散文见于《名家名作》《参花》《鸭绿江》《时代青年》《文学教育》《宁乡文艺》《军事科学院报》等期刊,文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永久收藏。文化品牌“种花家笔友”创始人,单篇阅读量达“10万+”。

在荒郊野岭的新兵连日子里,王骜的军旅生涯悄然启航。一切从最为基础的叠被子开始,这项看似枯燥的任务实则蕴含深意——三分叠,七分修,他不仅在被絮间倾注心力,更是在此过程中压制着自己的脾气,那被细心磨砺的不仅是被角的平整,更是他性格中的棱角与锋芒。转入军事科学院基层连队后,挑战升级。为了模拟实战环境,深夜里,紧急集合的哨声不时划破宁静,王骜与战友们如同离弦之箭,迅速打背包、扛装备,展开3公里武装奔袭,每一次挥汗都见证着他们对速度与毅力的追求。

军事体育运动会上,王骜和战友们更是展现了非凡风采。刺杀操的凌厉、盾棍术的刚猛、军体拳的磅礴,队列会操时整理着装、整齐报数、下达科目的高视阔步,无不抒发着壮志豪情。他利用下哨后的休息时间跑马拉松、每个周末带着战友到健身房加练、打破大队三公里长跑历史纪录,无不体现出新时代革命军人本色。

从不拘形迹不服管教,到文武各领域勇夺多项第一,王骜的军旅生涯奇迹般地化茧成蝶。

担任连队副班长之余,王骜奉调到《军事科学院报》担任记者、编辑。由于工作繁重四处奔走,他便苦中作乐地自诩为“战地记者”,甘之如饴。

在报社专家们的言传身教下,王骜凭着一台旧电脑、一部小相机,策划编导了多个军旅视频,发表原创作品三十多件,担任责编九十余期,还作为代表参加了第九届北京香山论坛,圆满完成采访报道任务。这个过程好比“开着洗衣机,横渡太平洋”,体现了他的顽强意志和战斗精神,受到了首长和战友的好评,在军营内外引起了良好反响。

王骜说,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用小米加步枪争取胜利,这就是作为“战地记者”的一种自我修养,也是军事科学院报社带来的最大精神财富。

王骜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兵教师”“兵支书”,投身教学岗位和团学工作。

任教期间,王骜组织创建“国防教育宣讲团”“国旗仪仗队”“军训战备团”等青年团队,将铸军魂与育师魂相结合,培养更多国防事业和教育事业的接班人。他指导学生积极开展思政引领、支部建设、学业提升、劳动实践等工作,并广泛参与公益服务,助力上海城市建设和外省乡村振兴。他所带的退役军人青年团队获评“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上海市青年突击队”等多项省市级荣誉。

如今,王骜仍在创作歌颂祖国、礼赞英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文艺作品,也在持续记录杏坛耕耘的思考凝练和教书育人的体悟收获。相信在这些一专多能、有底气有志气有骨气的新时代“兵教师”努力下,“最优秀的人守疆土,最可爱的人当老师”的社会新风尚将会得到进一步弘扬。

原标题:《青励青为 心心向戎 | 铸军魂融入育师魂,这位“兵教师”出新书啦》

青励青为心心向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于1956年,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于19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领衔医学教育机构。院校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以引领我国医学科技教育发展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教育人才辈出,科研硕果累累,医疗领衔行业,为我国现代科学医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立之初,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创了我国八年制医学教育、高等护理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现代公共卫生教育,取得了“北京猿人研究”“单体麻黄素提取”“黑热病研究”等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在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病、根治绒毛膜上皮癌化学疗法的创建与推广、我国抗生素自主研发和工业化生产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院校培养了包括张孝骞、张锡钧、钟惠澜、林巧稚等在内的55位医药卫生领域两院院士,为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等国内众多重要医学和卫生机构的建立提供了人才与技术支持。

目前,院校已发展成为拥有21个研究所、6家附属医院、10个学院、105个院外研发机构,集医教研产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院校现有两院院士24人、国家杰青56人,博士生导师1032名、硕士生导师1231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有7个A类学科;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15个、省部级实验室71个等。院校直属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和皮肤病医院等6所医院,集医院、研究所和教学机构于一体,形成了国内领衔、国际先进的医疗与医学研究、教育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院校发展进入新百年、新甲子,院校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对标对表,秉持“承启文化、健全体系、创立机制、拓展资源”的工作方略,在国内率先实施“4+4”医学教育模式、开创卓越护理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验班、与杰出高校共创“协和医班”、建立高水平本硕博一体的药学培养体系、率先实施医学类准聘长聘教职聘任改革,组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及7大学部,持续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院校所院、院外研发机构和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为主体的开放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深化拓展各项国际交流合作,将院校打造成为国家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先进思想源和强劲动力源,为我国人民健康、医学科学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感染病医学部生物损伤救治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各种感染病、肝病有丰富诊治经验。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11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Lancet呼吸医学、Hepatolog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SCI论文,累计他引近6000次。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三类津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军事医学科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援藏优秀医务工作者等奖励。

标签: 青春 现代 乡村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