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4 08:03:56
申元之是唐朝时期的一位神秘道士,关于他的出生地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他热爱四处游历,攀登名山大川,致力于探索各地的道教术法,心怀成仙的理想,渴望能够助人济世。
在开元年间,唐朝皇帝玄宗特意召申元之入京,并为他安排在开元观中居住,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此时,唐玄宗对道教的信仰愈加坚定,各地著名的道士如邢和璞、罗公远、叶法善、吴筠、尹愔、何思达、史崇以及尹崇、秘希言等,纷纷前来拜访,聚集在朝廷之中。道教的影响力迅速扩散,蔚为壮观,甚至可以说,唐朝的道教盛况远超过此前任何朝代,包括汉武帝及后魏等崇尚道教的朝代。
无论是在迷人的骊山温泉,还是巡游到东都洛阳,唐玄宗总是让申元之陪伴在侧。申元之才华横溢,善于言辞,谈及道理时总是滔滔不绝,常常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宫中,杨贵妃和几位妃嫔如赵云容,常常聚精会神地聆听申元之传授的道家智慧。
有一次,唐玄宗让赵云容为申元之奉茶,赵云容恭敬的态度引起了申元之的赞赏,令他称赞不已。赵云容早已对这位道家高人心存敬仰,便借机向他请求一些延年益寿的灵药。申元之仔细观察着赵云容的容貌,长叹一声道:“灵药这东西不算稀罕,我可以给你一些,但恐怕你的寿命不长了。”
赵云容闻言,立刻跪下苦苦哀求:“知晓大道,能死无憾;何况我侍奉大仙一场,若无机缘习得一点道理,岂不是白白进了宝山却空手回家?希望天师能怜悯我这一遭。”申元之于是给了她一粒“绛雪丹”,并囑咐道:“服用此丹后,你的尸身将不会腐烂。你再挖一个深一些的墓穴,放入一个大一点的棺材,口中含一块真玉,这样可保持灵魂不散,百年后有可能复生。这正是太阴炼形之道,一旦成功,便可以修行成地仙,若再努力百年,自然能够飞升仙界。”
...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帛画的解读,大家对尸解过程有了初步认识,讲座的第二部分从太阴炼形、炼形之宫、炼度科仪、天厨神药、存神术、龙虎交媾术等方面重点讲述如何实现尸解。
《老子想尔注》有两段关于“炼形之宫”的阐述:“太阴道积,炼形之宫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讬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讬死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老子变化经》称老子言:“吾变易身形,讬死更生,周流四海,……愚者不知死更复生。”《真诰》有关于“太阴炼形”之说:“若其人暂死,适太阴,权过三官者……复质成形,乃胜于昔未死之容也。真人炼形于太阴,易貌于三官者,此之谓也。”
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歌舞杂技陶俑盘
炼形的时空在太阴中,这是一个“公共”的的场所,不是炼形或尸解之人私人拥有的长居之所,而是暂借此地修炼,如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蓬莱、昆仑,炼形成功后即飞升离去。
炼度科仪的重点在“神药与天厨”。汉墓出土资料中可见三官、神鸟携丹、鼎与丹药、壶与玉浆、神吏及酒与歌戏等庆祝性质的场面,盛宴豪饮,且伴以乐舞。学界传统观念多认为此乃描绘墓主人生前的功绩德行及奢华生活,实则非也。结合前面太阴炼形之宫的“公共空间”说,则可理解,不管墓主人生前生活水平如何,太阴炼形之宫中的种种器物与场面只是墓主人炼仙时暂用的“公共财产”,并非“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