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与你盘点神秘的“尸解”(下)
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帛画的解读,大家对尸解过程有了初步认识,讲座的第二部分从太阴炼形、炼形之宫、炼度科仪、天厨神药、存神术、龙虎交媾术等方面重点讲述如何实现尸解。
《老子想尔注》有两段关于“炼形之宫”的阐述:“太阴道积,炼形之宫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讬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讬死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老子变化经》称老子言:“吾变易身形,讬死更生,周流四海,……愚者不知死更复生。”《真诰》有关于“太阴炼形”之说:“若其人暂死,适太阴,权过三官者……复质成形,乃胜于昔未死之容也。真人炼形于太阴,易貌于三官者,此之谓也。”
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歌舞杂技陶俑盘
炼形的时空在太阴中,这是一个“公共”的的场所,不是炼形或尸解之人私人拥有的长居之所,而是暂借此地修炼,如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蓬莱、昆仑,炼形成功后即飞升离去。
炼度科仪的重点在“神药与天厨”。汉墓出土资料中可见三官、神鸟携丹、鼎与丹药、壶与玉浆、神吏及酒与歌戏等庆祝性质的场面,盛宴豪饮,且伴以乐舞。学界传统观念多认为此乃描绘墓主人生前的功绩德行及奢华生活,实则非也。结合前面太阴炼形之宫的“公共空间”说,则可理解,不管墓主人生前生活水平如何,太阴炼形之宫中的种种器物与场面只是墓主人炼仙时暂用的“公共财产”,并非“私有”。
这些器物和陶俑,表达的是一套前后逻辑秩序紧密衔接的宗教话语,揭示着汉代的尸解变仙信仰及其在墓葬中的仪式表达。其仪式结构大体包括:(1)“三官”守护墓主“太阴炼形”;(2)获神界致送神仙饮食——壶和鼎所象征的“神药”,伴以仙人歌戏,神吏侍迎;(3)“太一帝君”遣车马来迎,欢庆之后,上登仙界。
南阳麒麟岗出土的 “规矩、三光、四灵在旁”汉画像石
要想太阴炼形成功,生前需要有修行的基础,如修炼存神术,如“好道之俦,自远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或覃思以历丹田,知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祖先。”“若夫导引蓄气,历藏内视,过则失中,可以治疾。”“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之气,以授四体也。故长气者以关息,气短者其息稍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肩息而气舒。其神稍专,至于以关息而气衍矣。故道者常致气于关,是谓要术。”《周易参同契》也有“是非历藏法,内视有所思。”陕北杨桥畔东汉墓前室东壁下层后段歌舞图、长清大街村出土的四灵汉画像石等出土文物与存神术(存思术)的修炼场景和存思对象有关,又与东汉边超《老子铭》(165)记载的时人崇祀老子时的修炼景象相契合——“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 这些新发现,将改写道教存神术的历史。
出土汉墓中常见龙虎交媾的画像,表明丹田说、《周易参同契》在汉代形成,此种图像蕴涵的阴阳和合之意甚明,汉晋道教文献证明,这是龙虎交媾中阴阳合气结精成丹的形象刻画(这一信仰传统甚至在明代《性命圭旨》中仍可见于龙虎交媾图的表达),还有媒婆从中撮合之意,为后世丹家“黄婆的起源”。
汉初“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的“道者”群体的神仙信仰,经过与儒家道德准则的融合,成为“儒生的道教”,盛行于两汉社会,并在墓葬中得到体现。汉代“儒生的道教”在宗教意义上解答了“如何才能得尸解仙”的问题,其以“合大道”为终极追求,以神仙方术为宗教方法,以践行墨、儒德目为人生途径。这一认知的达成,带来了原始道教史的突破。
以武氏祠东壁、西壁及后壁为中心,综合考察各类画像石图像可以发现,汉代墓葬画像背后实际上隐含了一套宗教的价值评判标准:帝王、贤相、能将及刺客类图像,反映了汉代“自三代已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的成仙标准,忠臣、孝子及烈女类图像则表明,在汉代,生前为忠、孝、仁(节)、义之典范者亦得死后成仙。“自三代已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这一套汉儒主导的神祇与仙真谱系,包含西王母及其配神子路,最高意义(道)的化身太上老君(老子)、“太极上真公”孔子、三代以前的北太帝君炎帝(神农氏),以及隆崇信义、节义、贞爱而为仙官的季札、苏武、韩凭夫妇等等,实际上是汉代士民在现世的道德教化楷模。
齐山出土“孔老相见”汉画像石局部
武氏祠西阙正阙身南面“孔子拜老子”画像局部
如何理解太阴炼形信仰?“太阴炼形”说充分利用人类对死亡观察中获得的肉易烂、骨难朽之经验为支撑点,建立起通往不朽的道路。其具体模式即在人死之后,别作一空间,依乎尸骨,寄托丘墓,宣称修道之人死后虽筋肉可烂,而骨如青玉,历数年或数十年将再生五脏血肉,起死回生,或归乡里,或随太一飞升而去。于是在死亡和神仙之间,建立起完整的逻辑衔接,尽管是以超验逻辑为其环节。

图文并茂与你盘点神秘的“尸解”(下)
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帛画的解读,大家对尸解过程有了初步认识,讲座的第二部分从太阴炼形、炼形之宫、炼度科仪、天厨神药、存神术、龙虎交媾术等方面重点讲述如何实现尸解。
《老子想尔注》有两段关于“炼形之宫”的阐述:“太阴道积,炼形之宫也。世有不可处,贤者避去,讬死过太阴中,而复一边生像,没而不殆也。俗人不能积善行,死便真死,属地官去也。”“道人行备,道神归之,避世讬死过太阴中,复生去为不亡,故寿也。俗人无善功,死者属地官,便为亡矣。”《老子变化经》称老子言:“吾变易身形,讬死更生,周流四海,……愚者不知死更复生。”《真诰》有关于“太阴炼形”之说:“若其人暂死,适太阴,权过三官者……复质成形,乃胜于昔未死之容也。真人炼形于太阴,易貌于三官者,此之谓也。”
济南无影山汉墓出土歌舞杂技陶俑盘
炼形的时空在太阴中,这是一个“公共”的的场所,不是炼形或尸解之人私人拥有的长居之所,而是暂借此地修炼,如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蓬莱、昆仑,炼形成功后即飞升离去。
炼度科仪的重点在“神药与天厨”。汉墓出土资料中可见三官、神鸟携丹、鼎与丹药、壶与玉浆、神吏及酒与歌戏等庆祝性质的场面,盛宴豪饮,且伴以乐舞。学界传统观念多认为此乃描绘墓主人生前的功绩德行及奢华生活,实则非也。结合前面太阴炼形之宫的“公共空间”说,则可理解,不管墓主人生前生活水平如何,太阴炼形之宫中的种种器物与场面只是墓主人炼仙时暂用的“公共财产”,并非“私有”。
这些器物和陶俑,表达的是一套前后逻辑秩序紧密衔接的宗教话语,揭示着汉代的尸解变仙信仰及其在墓葬中的仪式表达。其仪式结构大体包括:(1)“三官”守护墓主“太阴炼形”;(2)获神界致送神仙饮食——壶和鼎所象征的“神药”,伴以仙人歌戏,神吏侍迎;(3)“太一帝君”遣车马来迎,欢庆之后,上登仙界。
南阳麒麟岗出土的 “规矩、三光、四灵在旁”汉画像石
要想太阴炼形成功,生前需要有修行的基础,如修炼存神术,如“好道之俦,自远方集,或弦琴以歌太一,或覃思以历丹田,知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祖先。”“若夫导引蓄气,历藏内视,过则失中,可以治疾。”“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之气,以授四体也。故长气者以关息,气短者其息稍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肩息而气舒。其神稍专,至于以关息而气衍矣。故道者常致气于关,是谓要术。”《周易参同契》也有“是非历藏法,内视有所思。”陕北杨桥畔东汉墓前室东壁下层后段歌舞图、长清大街村出土的四灵汉画像石等出土文物与存神术(存思术)的修炼场景和存思对象有关,又与东汉边超《老子铭》(165)记载的时人崇祀老子时的修炼景象相契合——“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 这些新发现,将改写道教存神术的历史。
出土汉墓中常见龙虎交媾的画像,表明丹田说、《周易参同契》在汉代形成,此种图像蕴涵的阴阳和合之意甚明,汉晋道教文献证明,这是龙虎交媾中阴阳合气结精成丹的形象刻画(这一信仰传统甚至在明代《性命圭旨》中仍可见于龙虎交媾图的表达),还有媒婆从中撮合之意,为后世丹家“黄婆的起源”。
汉初“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的“道者”群体的神仙信仰,经过与儒家道德准则的融合,成为“儒生的道教”,盛行于两汉社会,并在墓葬中得到体现。汉代“儒生的道教”在宗教意义上解答了“如何才能得尸解仙”的问题,其以“合大道”为终极追求,以神仙方术为宗教方法,以践行墨、儒德目为人生途径。这一认知的达成,带来了原始道教史的突破。
以武氏祠东壁、西壁及后壁为中心,综合考察各类画像石图像可以发现,汉代墓葬画像背后实际上隐含了一套宗教的价值评判标准:帝王、贤相、能将及刺客类图像,反映了汉代“自三代已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的成仙标准,忠臣、孝子及烈女类图像则表明,在汉代,生前为忠、孝、仁(节)、义之典范者亦得死后成仙。“自三代已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这一套汉儒主导的神祇与仙真谱系,包含西王母及其配神子路,最高意义(道)的化身太上老君(老子)、“太极上真公”孔子、三代以前的北太帝君炎帝(神农氏),以及隆崇信义、节义、贞爱而为仙官的季札、苏武、韩凭夫妇等等,实际上是汉代士民在现世的道德教化楷模。
齐山出土“孔老相见”汉画像石局部
武氏祠西阙正阙身南面“孔子拜老子”画像局部
如何理解太阴炼形信仰?“太阴炼形”说充分利用人类对死亡观察中获得的肉易烂、骨难朽之经验为支撑点,建立起通往不朽的道路。其具体模式即在人死之后,别作一空间,依乎尸骨,寄托丘墓,宣称修道之人死后虽筋肉可烂,而骨如青玉,历数年或数十年将再生五脏血肉,起死回生,或归乡里,或随太一飞升而去。于是在死亡和神仙之间,建立起完整的逻辑衔接,尽管是以超验逻辑为其环节。
原创太平广记之申元之,唐朝著名道士,曾传授宫女太阴炼形之术,
申元之是唐朝时期的一位神秘道士,关于他的出生地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他热爱四处游历,攀登名山大川,致力于探索各地的道教术法,心怀成仙的理想,渴望能够助人济世。
在开元年间,唐朝皇帝玄宗特意召申元之入京,并为他安排在开元观中居住,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此时,唐玄宗对道教的信仰愈加坚定,各地著名的道士如邢和璞、罗公远、叶法善、吴筠、尹愔、何思达、史崇以及尹崇、秘希言等,纷纷前来拜访,聚集在朝廷之中。道教的影响力迅速扩散,蔚为壮观,甚至可以说,唐朝的道教盛况远超过此前任何朝代,包括汉武帝及后魏等崇尚道教的朝代。
无论是在迷人的骊山温泉,还是巡游到东都洛阳,唐玄宗总是让申元之陪伴在侧。申元之才华横溢,善于言辞,谈及道理时总是滔滔不绝,常常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宫中,杨贵妃和几位妃嫔如赵云容,常常聚精会神地聆听申元之传授的道家智慧。
有一次,唐玄宗让赵云容为申元之奉茶,赵云容恭敬的态度引起了申元之的赞赏,令他称赞不已。赵云容早已对这位道家高人心存敬仰,便借机向他请求一些延年益寿的灵药。申元之仔细观察着赵云容的容貌,长叹一声道:“灵药这东西不算稀罕,我可以给你一些,但恐怕你的寿命不长了。”
赵云容闻言,立刻跪下苦苦哀求:“知晓大道,能死无憾;何况我侍奉大仙一场,若无机缘习得一点道理,岂不是白白进了宝山却空手回家?希望天师能怜悯我这一遭。”申元之于是给了她一粒“绛雪丹”,并囑咐道:“服用此丹后,你的尸身将不会腐烂。你再挖一个深一些的墓穴,放入一个大一点的棺材,口中含一块真玉,这样可保持灵魂不散,百年后有可能复生。这正是太阴炼形之道,一旦成功,便可以修行成地仙,若再努力百年,自然能够飞升仙界。”
不久后,赵云容随唐玄宗巡幸东都洛阳,在兰昌宫间病逝。因赵云容深受杨贵妃宠爱,她去世后,杨贵妃依照她的遗愿为她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到了元和末年,恰好经过一百年,赵云容果然复生。而此时,申元之依然往返在人世,称呼自己为田先生。有传闻称:“申元之是三国时期的魏人,到现在已经活了数百岁。”(出自《仙传拾遗》)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与转发,一起探索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
相关资讯
原创太平广记之申元之,唐朝著名道士,曾传授宫女太阴炼形之术,
有一次,唐玄宗让赵云容为申元之奉茶,赵云容恭敬的态度引起了申元之的赞赏,令他称赞不已。赵云容早已对这位道家高人心存敬仰,便借机向他请求一些延年益寿的灵药。这正是太阴炼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