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4 00:56:24
当下的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力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候。有几个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一是政府比过去有钱。创新是个花钱的事,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团队,你不能忽视有钱的人怎么想。二是政府的监管手段成为科技创新绕不开的因素,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形成的业态,如果政府不去出台相应的管理规范,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变得遥不可及。三是数字时代的新技术对应用场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这些场景大部分掌握在政府和政府掌控的国有企业手中。所以,政府官员的态度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影响是创新主体无法回避的问题。
近来,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上的一些表态,对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从长远来看未必是好事。
当前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个偏好是对颠覆性技术和“卡脖子”问题的痴迷,各级政府官员涉及科技创新言必谈颠覆性技术和“卡脖子”,好像不是与这二者相关的技术都不值一谈,这种倾向已经反映在各类科技计划和其他政策设计(如上市的准入标准之类)中,但这种倾向背离了科技创新的一些基本规律,有可能让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心出现偏移。
首先,颠覆性技术不是科技创新的常态。
颠覆性技术是一个稀有品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那些国际上公认的颠覆性技术如互联网、GPS、无人系统等,都集中产生在美国,而且这些项目都出现在DAPAR(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组织的军方项目中。因为只有美国的军方才有规模性的应用场景来驱动这类项目,而且也只有军方的场景能够不计成本地帮助这类颠覆性技术迈过从0到1的“死亡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