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大国创新要有平常心,不要动辄就谈颠覆性技术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51:52

阅读人数: 104

本文主题: 大国科技:从军方崛起

当下的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力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候。有几个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一是政府比过去有钱。创新是个花钱的事,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团队,你不能忽视有钱的人怎么想。二是政府的监管手段成为科技创新绕不开的因素,尤其是新技术的应用形成的业态,如果政府不去出台相应的管理规范,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变得遥不可及。三是数字时代的新技术对应用场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而这些场景大部分掌握在政府和政府掌控的国有企业手中。所以,政府官员的态度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影响是创新主体无法回避的问题。

近来,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上的一些表态,对各类科技创新主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从长远来看未必是好事。

当前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个偏好是对颠覆性技术和“卡脖子”问题的痴迷,各级政府官员涉及科技创新言必谈颠覆性技术和“卡脖子”,好像不是与这二者相关的技术都不值一谈,这种倾向已经反映在各类科技计划和其他政策设计(如上市的准入标准之类)中,但这种倾向背离了科技创新的一些基本规律,有可能让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心出现偏移。

首先,颠覆性技术不是科技创新的常态。

颠覆性技术是一个稀有品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那些国际上公认的颠覆性技术如互联网、GPS、无人系统等,都集中产生在美国,而且这些项目都出现在DAPAR(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组织的军方项目中。因为只有美国的军方才有规模性的应用场景来驱动这类项目,而且也只有军方的场景能够不计成本地帮助这类颠覆性技术迈过从0到1的“死亡谷”。

近年来,尽管有人试图把颠覆性技术作为一般的商业范式推广到市场化创新中,但到目前为止都还是乐高式创新,与颠覆性技术实际发展的规律并不相符。把颠覆性技术泛化到新技术的认定上,是对颠覆性技术的曲解,新技术被证明其颠覆性是事后获得的社会公认。而且,颠覆性技术是一个小众的东西,需要特殊人才和特殊条件才能达成。国家对这个领域予以重视和部署是有必要的,但不是让部委和地方政府都去搞这个东西。

其次,“卡脖子”问题也不是科技创新的常态。

造成中国被“卡脖子”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时代的分工——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供应链的上游专责研发服务,把制造环节交给中国,中国通过人口红利和高效物流等条件成为世界低成本制造大国。中国在很多领域实际上是放弃了研发,直接采购跨国公司的产品。现在美国人掀桌子不玩了,搞脱钩断链,这才有所谓“卡脖子”问题。但以中国目前在应用端和科学端形成的能力,已有的“卡脖子”问题都会逐步解决。未来,“卡脖子”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脱钩断链的情况下,即使美国人在某些领域占据技术领先的地位,也不会有“卡脖子”现象出现,因为脖子已经长在自己的肩膀上。

说上面这些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大国创新要有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是指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心还是要面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才应该是大国创新的常态、永恒的主题。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是在云端搞创新,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缺乏热情、缺乏了解,其实就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花太多钱。中国科学界需要新的管理策略:借用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科学界”,“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中国的部分科学家,也许饿一饿才会在祖国的大地上刨食吃。

政府官员热衷于颠覆性技术,有对颠覆性技术规律缺乏了解的原因,也有急功近利的因素。但一些搞创新理论研究的学者也跟着起哄,让笔者很是不解。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世界创新史上,更多的是平凡中成就的伟大,从谷歌、英伟达到华为、比亚迪、腾讯、阿里、TikTok。哪有计划、设计出来的颠覆性技术?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才是发展颠覆性技术的正道。颠覆性技术概念中的“颠覆性”,是指新技术的社会、经济属性,被证明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变革性影响的技术才能被称之颠覆式技术。当下各级政府部门热衷于颁布支持颠覆性技术的资助计划、举办颠覆性技术大赛,这种事先给新技术“打标签”的动作背后隐含的逻辑有两个:一是颠覆性技术一定是源于科学端,通过成果转化的途径才能成功;二是颠覆性技术一定是复杂技术、高级技术。这是对颠覆性技术的误读,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源自DAPAR的颠覆性技术都是在解决军方提出的问题中产生的,并不是提前识别技术的颠覆性。

笔者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一个朋友送来马克·莱文森20年前写的一本畅销书《集装箱改变世界》,作者生动地描述了集装箱这个丑陋、笨重的东西是如何颠覆运输行业进而改变世界的过程,建议管理者都读一下这本书,也许会对颠覆性创新有新的理解。

〔作者系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深圳)总裁、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深圳市源创力清源投资基金董事长,曾先后任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长、深圳清华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市科协主席等职〕

大国创新要有平常心,不要动辄就谈颠覆性技术

筑梦太空、驰骋远海前沿科技“硬核”实力彰显中国力量

去年9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朱雀三号的试验箭在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突破。4月15日,该型火箭所使用的天鹊系列发动机完成第100台下线。

记者来到朱雀三号位于浙江湖州的动力系统研制地,朱雀三号究竟长什么样呢?大家来看,记者身边就是朱雀三号1∶10的等比例模型,通体银白、结构高耸,是不是特别的壮观?那在今年下半年,朱雀三号就将迎来首飞,有望成为我国第一枚可回收运载火箭。

什么叫做火箭的可回收?简单理解,是指火箭在完成既定的卫星发射任务后,能够自己“倒车”回地球,稳稳地站住,工作人员只需要对它进行简单的维护、保养,就能继续执行下一次的发射任务。因为实际上传统的火箭制造和发射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能够实现火箭可回收以及可重复使用,火箭单次发射的成本将降低约70%。低成本的发射能够让我国更加频繁地部署卫星,比如说像通信、导航等,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就能够实现任何角落的网络全覆盖,开车的导航误差会更小,气象卫星也能对台风的路径预测更加准确。

朱雀三号试车箭完成装配 第100台发动机下线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在浙江嘉兴,朱雀三号的动力试车箭已经完成了整箭装配,正式进入到了地面试验和飞行验证的关键阶段。火箭发射升空其实是离不开强大的动力,也就是它的发动机,发动机是火箭的一颗“大心脏”,工程师们正在装配的就是朱雀三号同款天鹊系列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15日,支撑朱雀三号首飞任务的“大心脏”也迎来了一个重要节点,也就是完成了它的第100台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产业迈入了规模化应用阶段,换句话说,这样量产能力能够为进入太空的火箭提供源源不断的“心脏”,从而提高发射频次,对推动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3D打印技术赋能 零部件生产周期缩短

同时,工程师们也在近些年开始进行3D打印技术的应用探索。大家看,桌面上所摆放的这一些零部件就是用3D打印出来的,有阀门壳体、燃气发生器、法兰导管等。因为传统的制造发动机的过程就像是手工雕刻象牙,需要切割、焊接、打磨几百个零件,故障风险还是比较高的。通过3D打印的方式不仅可以将发动机制作的可靠性提高,还能减少材料浪费,缩短制作周期。据了解,天鹊系列发动机目前已经具备年产100台的能力。以这家工厂为代表,目前,浙江湖州的空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经超过45家了。大力发展空天经济,这里已经站在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新赛道。

订单饱满 我国出口船舶以高技术船型为主

这艘海上“超级带货王”是这批24000箱级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出口订单的第一艘,后续中国船舶集团还将完成3艘24000箱级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的建造。记者在船企看到,如今的出口订单越来越多,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占比越来越高。

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船坞内的船舶建造热闹非凡,一个批次的船刚下水,第二批就进到船坞开始建造。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船企承接的订单都是高附加值船舶,今年创纪录地有20多艘同时在建。

如今,中国造船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靠着船舶建造技术不断地更新和迭代,持续吸引着全球客户下单。相关负责人介绍,把最前沿的、最新的技术应用到产品建造当中,我国船舶建造的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对船东实现按计划履约甚至提前交付,帮助船东更好扩展航运版图,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船东愿意跟中国造船企业签订合同的原因。

目前,沪东中华造船的订单排期已经排到了2029年,手持订单金额接近1400亿元人民币。中国造船业正不断提高产品价值,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发展。

我国首条跨区域氢能重卡干线正式贯通

记者从中国石化获悉,我国首条跨区域氢能重卡干线4月14日正式贯通,并开始常态化运营,将带动重庆、贵州、广西周边中短途支线物流应用场景,是我国西部地区氢能产业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西部陆海“氢走廊”是我国首条以氢能重卡为核心的干线物流通道。14日上午,在重庆无水港,10辆49吨氢能重卡,满载笔电、汽摩配件、低危化工品等货物出发,将经贵阳、南宁、抵达广西钦州港后,通过海运送到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西部陆海“氢走廊”全长约1150公里,连通重庆、贵州、广西3个省(区、市)。一期的4座加氢站分别是重庆赶水加氢站、贵阳综保加氢站、百色伟鑫加氢站、南宁振兴加氢站。

泰国高兴得太早了,被紧急禁止出动西方战机打仗:中国成最后底牌

“泰国空军的‘鹰狮’战机刚刚在柬埔寨边境投下炸弹,瑞典就立刻掐断了军售命脉, 这场看似一边倒的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才刚刚开始。”

2025年7月泰国空军F-16和瑞典“鹰狮”战机呼啸掠过柬泰边境,对柬埔寨军事目标展开精准轰炸,柬方老旧防空系统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泰国军方一度自信满满,认为这场冲突将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终结,

就在泰国空军庆祝“鹰狮”首次实战表现优异之际,瑞典政府突然宣布暂停对泰国的战机出口审批,瑞典外交部长玛丽亚·马尔默·斯泰内加德公开表示, 政府正在“密切关注边境冲突”,并暗示不会批准泰国增购12架“鹰狮”E/F战机的计划。

这一决定让泰国措手不及,毕竟“鹰狮”战机是泰国空军现代化作战体系的核心,若瑞典彻底断供, 泰国空军的战力升级计划将面临严重打击。

更讽刺的是泰国原本希望通过实战表现向瑞典证明“鹰狮”的可靠性,结果却适得其反, 因为瑞典的军控政策极为严格,绝不允许自己的武器被用于“进攻性军事行动”。

“如果瑞典真的停售,我们只能转向其他国家求购战机。” 但问题是,美国F-16V、韩国KF-21、中国歼-10CE,哪个选项能像“鹰狮”一样无缝衔接泰国现有的作战体系?

面对泰国空军的狂轰滥炸,柬埔寨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柬军的主力装备仍是上世纪的老旧苏制坦克和火箭炮, 防空系统仅有少量中国制造的KS-1C(红旗-12外贸版)导弹。

然而就是这几套红旗-12,却让泰国F-16飞行员惊出一身冷汗,就在7月24日泰国一架F-16在执行轰炸任务时,被柬方红旗-12导弹锁定, 飞行员紧急释放干扰弹才侥幸逃脱。

泰国军方坚称“没有战机被击落”,但这一事件足以让泰国空军调整战术: 从那以后F-16开始从更远距离投弹,牺牲精度换取安全。

柬埔寨媒体迅速炒作“中国导弹威慑泰国F-16”,试图借此提振士气,但现实是残酷的 :红旗-12的威慑力有限,泰国空军依然掌握绝对制空权。

更让柬埔寨绝望的是,尽管他们紧急向中国求购歼-10CE战机和红旗-9防空系统,但中方至今未松口,中国解放军甚至主动向泰国武官澄清: “自冲突爆发以来,中方未向柬埔寨提供一枪一弹。”

柬埔寨的处境,像极了被围困的孤城: 他们急需更强的武器,但唯一能提供帮助的大国,却选择了“中立”。

在这场冲突中,中国的态度耐人寻味,一方面,柬埔寨是中国在东南亚的重要盟友,双方军事合作密切, 中国甚至帮助柬埔寨建设了“云壤保障训练基地” ,但另一方面,中国也极力避免被卷入泰柬冲突, 甚至主动向泰国澄清“未向柬埔寨提供新武器”。

这种“克制”背后,是更深层的地缘政治考量,首先是避免激化东盟内部分裂,东盟内部本就存在亲华与亲美阵营,若中国公开军援柬埔寨, 可能引发泰国、越南等国的警惕,甚至促使东盟整体倒向美国。

其次是防止美国借题发挥,美国已对泰柬两国同步加征36%高关税,试图分化东盟,若中国高调介入, 美国很可能借机炒作“中国军事扩张”,进一步施压东南亚国家。

最后是保留战略灵活性,中国在泰柬冲突中保持中立,既能让泰国放心(避免其彻底倒向美国),也能让柬埔寨明白, 真正的军事支持,必须建立在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基础上, 中国的“冷处理”,恰恰是一种更高明的博弈策略。

瑞典的军售禁令给泰国敲响了警钟 ,那就是依赖西方武器,终究受制于人, 泰国空军原本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增购12架“鹰狮”E/F战机,预算高达195亿泰铢(约5.96亿美元),但现在这一计划可能彻底泡汤。

更尴尬的是,美国虽然批准泰国F-16参战,但并未提供更先进的武器支持。泰国军方内部开始讨论: 是否应该转向中国,采购歼-10CE或VT-4坦克?

事实上中泰军事合作近年来不断深化,泰国已从中国购买了VT-4坦克、远程火箭炮、071型登陆舰等装备, 甚至在2025年与中国举行了“蓝色突击-2025”联合军演

换言之如果瑞典彻底断供“鹰狮”, 中国武器很可能成为泰国空军的“最后底牌”。

泰柬冲突表面上是领土争端,实则是大国博弈的缩影,泰国以为凭借西方战机就能碾压柬埔寨,却忘了武器出口从来不只是商业交易,更是政治筹码, 柬埔寨寄希望于中国援助,却低估了大国战略的复杂性。

而真正的输家,是边境线上流离失所的平民, 此战当中泰国12万人、柬埔寨4万人被迫逃离家园 ,这场冲突的结局,或许不会以某一方的彻底胜利告终,但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那就是小国的战争,从来不由小国自己决定。 对此您有什么观点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留言和讨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