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几十人守边塞?没错,唐朝边军的强大超乎你的想象

更新时间: 2025-09-10 17:51:51

阅读人数: 929

本文主题: 大唐边军一小兵

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中有一段描写张小敬和闻大哥的过往经历,在安西都护府面临的敌军的入侵,苦等援兵支援,最终死伤惨重,只有9人生还。看到这里,是不是有疑惑,几十人就可以守住对面敌人的大举进攻?事实还真是如此,一点也不夸张。

聊这个问题,要从三个方面谈起,首先是双方的军备水平。《长安十二时辰》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在唐玄宗的前期治下,国力达到了巅峰,自然军备水平也是领先周边的少数民族一大截,从剧中我们看到,当时的唐兵基本上都是身披重甲,有效的抵挡了敌军的箭矢,增强了士兵的存活率,当时中国的锻造水平领先世界,唐朝的横刀尖锐锋利,所向披靡,日本从唐朝学到了锻造技术,在明朝时,日本的武士刀风靡一时,作为当时日本大名主要的进贡产品。同时唐朝边普遍装备了弩,射速快,准确度高,在没有火器的时代,弩就是当时杀伤力最大的武器,唐军守城,我们知道攻城的一方一般不会携带太多的箭矢,因为这会影响攻城的效率,而守城的一方就不一样了,箭矢的储备往往非常的丰富,加上富有经验的弓弩手,唐军的杀伤力大大加强了。

其次是双方兵员的基本素质,唐玄宗时,募兵的要求非常高,唐兵谓之“健儿”,通过这个词就能感受到,大腹便便,营养不良的唐人是当不了兵的,身高起码要到一米七,同时对力量的要求也很高,要开五十石的弓,射程要到两百步以上。兵员素质决定了战斗力水平,安西都护府的主要敌人就是吐蕃,没错,就是文成公主嫁到的吐蕃,唐军在艰苦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是大于吐蕃士兵的,加上唐军严格的训练,盛世大唐的气度在唐军身上展现无虞,死战不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的军事制度,有点类似曹魏时期的屯兵制,但是又在屯兵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军户世袭制,免徭役赋税,同时中央政权对于藩镇的税收完全放权,大多数的藩镇都将钱用到了军事上,当然这也是导致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主要原因。陇右节度使75000人的军队,让吐蕃几十万大军不敢进攻,难怪史学家说唐朝是“外强中干”,边军强大,与宋朝截然相反。

几十人守边塞?没错,唐朝边军的强大超乎你的想象

丝路人物史话|哥舒翰:盛唐边塞的哥舒意象

哥舒翰(?—757年),安西(今新疆库车)人,出身于突骑施部族,盛唐名将。突骑施为西突厥十姓部落之一,原本散居在伊犁河流域。唐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征灭西突厥,此后唐政权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以统辖西域。哥舒翰自幼便生活在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其父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护府将军、赤水军使、安西副都护等职,母亲尉迟氏为于阗公主。青年时期的哥舒翰生活豪富,顶戴果毅校尉的头衔虚掷岁月。

哥舒翰豪纵的公子生涯,在他四十岁时结束了。这一年,哥舒翰父去世,或许他感到得自己努力去猎取功名了,所以,他前往京师长安寻觅机会。结果不仅没能拜谒到权贵,而且还“不为长安尉所礼”,被八品的长安尉给羞辱了。尝到世态炎凉的哥舒翰折节发奋,仗剑游河西。在河西,他遇到了人生的伯乐——盛唐名将王忠嗣。天宝五年(746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委任哥舒翰为大斗军使,负责防守甘州、凉州交界地带的战略通道——大斗拔谷。在这里,哥舒翰读书、散财,广邀声誉,且军令森严,很快便站稳了位置。

真正让哥舒翰名声大震的,是他在对吐蕃作战中的英勇无畏,“所向皆披靡,名盖军中”(《新唐书•哥舒翰传》)。此时的吐蕃实力虽处于上升阶段,但唐朝边军实力强劲,有压倒性优势;加之唐蕃和亲,所以两军总体上处于安守状态。不过,由于边境的犬牙交错,交界地带的两军摩擦从来就没停止过,从王忠嗣、哥舒翰等守边将领的战斗就可以看出。唐军种的小麦成熟了,吐蕃就派军去抢收;吐蕃的牛马走失了,唐军就悄悄收藏。类似的摩擦中,唐蕃军人间杀伐不断。哥舒翰就在这样的战斗中打出了威名,逐渐升任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河源军,驻地在青海海东市乐都县。

天宝六年(747年),河西节度使王忠嗣被劾下狱,作为节度副使的哥舒翰迎来了扶正的机会。其中关键就在于石堡城(今青海湟源县日月山)的争夺上。石堡城是湟水流域与青海湖区之间的要津,是唐蕃反复争夺、寸步不让的战略要地。此前的开元十七年(729年),唐军攻占石堡城,将版图向西推进千余里;十一年后,吐蕃再次夺回石堡城。天宝年间,唐玄宗见唐军屡胜,遂命令王忠嗣进攻石堡城,王忠嗣说:“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旧唐书•王忠嗣传》)这让唐玄宗极不高兴。所以,当王忠嗣被诬告时,唐玄宗便下令逮捕王忠嗣,免其官,将哥舒翰扶正为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很清楚,唐玄宗之所以重用他,就是要他攻取石堡城,所以他也坚决执行唐玄宗的命令。问题是,石堡城易守难攻,东、西、南三面绝壁,仅北侧山坡有一条险路可通山顶;唐军要进攻,只能是迎着坡度的仰攻,但由于地形狭窄,人再多也难以展开,而吐蕃军均则居高临下,滚木雷石夹射箭,让唐军尸横遍地。最终,在哥舒翰的死令下,唐军以牺牲万人的代价,拿下了石堡城。这是哥舒翰军事生涯的顶峰,但也历来饱受争议,因为唐军代价太大了。著名诗人李白曾赞美哥舒翰“一呼三军皆披靡”,但当他得知此战实况后,也不免作诗嘲讽:“君不能学哥舒翰,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在李白看来,石堡城之战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攻取石堡城之后,哥舒翰率军连续攻克四座堡垒,夺回全部黄河九曲之地,连同此前青海湖所建的龙应城,整个唐军的青海防线便形成一体。吐蕃好不容易突伸出来的拳头,全被摁了回去。显赫的战功,也使哥舒翰身兼河西、陇右节度使,受封凉国公。哥舒翰终于位极人臣了(陇右、河西节度使与尚书仆射同级)。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而来。变乱之初,乱军摧枯拉朽,迅速打过中原,京洛地区岌岌可危。而此时的唐军精锐都在边地,粹不及防,情急之下,唐玄宗启用边庭名将高仙芝、封常清,临时招募军队,在洛阳阻击。结果高、封二将一战即溃,不得不退守潼关。震惊之余,唐玄宗处死高、封二人,起用中风养病的哥舒翰,以之为兵马元帅,统帅大军二十万,开展对乱军的反击战。此时的哥舒翰,可谓一人系天下之重,唐玄宗把唐王朝的命运交给了哥舒翰。应该说,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言,如果此时的哥舒翰能把握住机会,扭转乾坤,救大唐于危难之中,那他必然会成为比李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名将。但遗憾的是,由于自身政治素质及各种掣肘因素的制约,其高光时刻,同时也是他人生滑铁卢的开端。

唐军和安史乱军对峙在潼关前线。哥舒翰的策略是坚守不出,他知道,郭子仪等大将率河北军在安史后方捣其巢穴,他在潼关阻截其前进,相当于将乱军困在洛阳周围,时间一久,乱军必然内部分裂。应该说,这个方案是正确的,也是郭子仪等人所期待的。假如唐军这样执行,安禄山确实很难突破潼关防线。但军事问题从来都是政治的投射,或者说从来都受制于政治,而政治,正是哥舒翰能力不足的地方。

关键就在于哥舒翰与杨国忠的内斗。杨国忠本就心虚,因为安禄山是以诛杨国忠为借口起兵的。哥舒翰本想诛杨国忠,因犹豫而未行动,可其谋划却被泄露给了杨国忠。为此,杨国忠惶恐终日,不断进言唐玄宗,促使出兵。昏聩的唐玄宗听信杨国忠,不断派人敦促哥舒翰出兵,使者一波接一波,“项背相望”。

无奈之下,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在哭声中率军出兵。不出意外,唐军钻进了乱军精心布置的埋伏,基本被斩杀、淹死无余,二十万大军,最终仅剩八千余。胜败兵家常事,但如此惨败,确实也罕见。由此推断,哥舒翰本次出击,应该没有留后手,以致于前军败退,后军希拉,溃不成军,仅“弃甲奔山谷及陷河死者十一二”。如此大军而不留后手,完全让人不可思议。

更有甚者。惨败后,哥舒翰被部下挟持投降了安禄山,潼关,反倒成了这伙降军给安禄山的投名状。在安禄山的“皇宫”,哥舒翰再递投名状,表示要为安禄山招降李光弼,而且还接受了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之职。哥舒翰的这些神操作,也让人匪夷所思。诚然,临死保命乃人之常情,但哥舒翰不是一般人,他是唐玄宗扫国家之军以委之的统帅,身系天下之重。有这样的身份,就得承担相应的责任,可哥舒翰居然像一个孩子,反复跳梁,换主子如弃敝履,令人遗憾。

不过,人的影响也颇有微妙之处。历史发展的实际是,哥舒翰投降乱军的事似乎并不扎眼,反倒是他边塞征战的武功却格外凸显,广为传唱。尤其是诗歌里的哥舒翰,总比潼关败后的哥舒翰更受人欢迎和尊重,“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哥舒歌》),这是哥舒翰诗歌意象的典型表述。石堡城战胜后,有勒石刻功的碑刻——哥舒翰纪功碑,至今仍矗立在临洮县城,虽其文字漫灭,但其昭示意义却与天地久长。还有,甘南卓泥县也有哥舒翰纪功碑,只不过现藏美国而已。

无论如何,后世的人们逐渐宽宥了哥舒翰的变节投敌,大大加强和赞美了哥舒翰的英勇征战,哥舒翰遂成为人们发扬武烈、期待盛世的标准意象。高华壮丽的唐诗与英勇无畏的哥舒完美结合,辉映成为盛唐的绚烂彩虹,永恒地绽放着光芒。而其背后,历史选择的微妙之处,又有多少人去理会呢?(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唐朝中后期最精锐的军队:保住李唐江山,却成宦官的工具

唐玄宗统治后期,府兵制的崩溃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令唐朝的禁军无法再有效保障朝廷的安全。在这种背景下,一支来自边疆的军队被调入京师,成为唐朝后期最精锐的力量。这支军队不仅成功保住了李唐江山的基业,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沦为宦官专权的工具。那么,这支在唐朝中后期历史中举足轻重的军队,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呢?

这支军队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神策军!神策军的诞生与唐朝与吐蕃的战争密切相关。唐玄宗时期,唐朝与吐蕃之间战火不断。为了保卫黄河九曲的战略要地,唐朝名将哥舒翰建议设立两郡八军,以强化边防,其中便包括了神策军。史书记载,神策军的驻地设在临洮西部二百里之外的磨环川,首任神策军使是成如缪。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神策军参与了卫伯玉领导的千余人的平叛队伍,参与了重要的平乱战役。

然而,正当神策军奋力保卫大唐时,吐蕃大举入侵,占领了神策军的驻地。神策军的转型过程中,宦官鱼朝恩的作用尤为关键。在平叛战事中,鱼朝恩被任命为神策军的监军,实际上已经牢牢把控了这支军队。763年,吐蕃大举攻占长安,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此时,鱼朝恩带领神策军驻扎于陕州,随即成为唐代宗的左膀右臂。两年后,吐蕃再度进攻,神策军彻底由边军转型为驻守京师的禁军。

神策军原为边地的野战部队,因此其战斗力异常强悍,屡次在关键战役中展现出不凡的战斗能力。唐朝历任皇帝均对神策军极为重视,不仅给与丰厚的军饷和顶级装备,而且神策军的兵员和战力都远远超过了其他部队,成为皇帝手中最为可靠的“王牌”。到唐德宗时期,神策军的规模已经达到15万之众,战力强大,几乎成了国家命运的关键力量。

特别是在唐宪宗时期,随着朝廷对藩镇势力的逐渐削弱,神策军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军事任务。比如,在平定西川刘辟叛乱时,唐朝名将高崇文率领七千神策军与数万叛军对阵,最终八战八捷,成功平定叛乱,为唐朝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再比如,在唐德宗时期,唐朝爆发了“四镇之乱”,接着又爆发了“泾原兵变”,唐德宗在危急关头几乎被逼至绝境。正是在这时,神策军的节度使李晟带领精锐部队击败叛军,成功收复了长安,拯救了濒临灭亡的唐朝。

随着神策军战力的日益强大,逐渐获得了朝廷的高度依赖。然而,随着宦官势力的崛起,神策军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代宗时期,由于鱼朝恩的势力已达到巅峰,代宗帝决定将神策军的控制权从鱼朝恩手中夺回,交由武将管理。但这一决定并未能长久维持。

进入唐德宗时期,宦官势力已经愈加猖狂,特别是在“泾原兵变”之后,唐德宗深感文武官员中的不少人动摇不定,这让他对官僚阶层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在这种背景下,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因忠诚度高而受到唐德宗的青睐。于是,唐德宗在796年设立了左右神策军中尉的职务,并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两位宦官担任此职。

自此,神策军被宦官掌控,逐渐成为了宦官干预朝政的工具,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的灭亡边缘。随着宦官对神策军的控制愈加牢固,他们肆意干预朝政,甚至开始影响皇帝的废立,囚禁、迫害皇帝。唐顺宗在位时,曾试图削弱宦官的势力,但最终不敌强大的宦官集团,被迫下台。而唐文宗则在想要除掉宦官时失败,不仅未能成功,反而遭到了宦官们的侮辱与囚禁。随着唐穆宗之后,神策军逐渐腐化,至唐朝末期,神策军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参考资料:1.《旧唐书》;2.《资治通鉴》

这样改写后,细节更加丰富,语句结构也做了一些调整,保留了原文的核心内容。你觉得如何?

标签: 观点评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