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2011年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报告发布 北大排名第100位
2011年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报告发布 北大排名第100位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发的《2011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于日前公布。其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第一名的北大世界排名第100位,大陆有91所高校进入世界大学前1%的1565所大学排行。 此次评价主要由3类30个排行榜组成,分别是:“2011年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2011年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排行榜”(分22个学科)和“2011年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基本指标排行榜”(分7个基本指标),还分析了中国高校在世界上所处位置。 进入本次排行榜的大学为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中近11年来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列在前1%的1565所大学。其中,美国334所,日本142所,英国112所,法国92所,中国大陆91所,德国84所,上述六个国家(地区)进入排行大学数占总数的54.6%。 在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中,中国大陆有91所大学进入,台湾有41所,香港有6所。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意大利囊括了前100名中的近76%,前200名中的72%,前300名中的近68%,前600名中的60%。大陆仅有一所大学进入前100名,前300名中有7所。 该评价报告指出,尽管有一部分中国大学的名次提高,但是世界顶尖大学(前100名)、世界高水平著名大学(101-300名)和世界高水平知名大学(301-600名)的数量仍不多。中国的整体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但相对于世界科研强国来说仍有很大差距。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认为,中国大学和科研机构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过程中,应努力提高发文量,大力提高论文质量、扩大科研影响力、增强科研发展力,努力建设一流学科,把握世界科研前沿,努力进行原创性的研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核物理学家胡济民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核物理与核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2019年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主要创始人,北京大学教授胡济民诞辰一百周年。1月18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了“胡济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共同缅怀胡济民先生的光辉业绩,学习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尚品格,弘扬其对科学和教育事业满腔热忱的精神。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总装备部科技委钱绍钧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张焕乔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宗烨院士,物理学院赵光达院士,中科院上海应物所马余刚院士,国内核科技领域各单位的领导和来宾,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部分兄弟院系的领导和师生,原技术物理系历届领导和核物理、核化学、加速器等各专业的师生,胡济民先生的家属代表、生前好友和同事等180余人出席会议。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会议现场在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主任冒亚军教授主持下,首先由原技术物理系主任,胡济民先生的学生许甫荣教授介绍了胡济民先生的生平以及胡先生在学术上和教育上为祖国核科技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许甫荣教授介绍胡济民先生生平和业绩为了表达对胡济民先生的纪念,原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核理论教研室主任郑春开教授,在胡先生的学生、同行、家人、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支持下组织编写了《胡济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并在纪念大会上表达了对胡先生的追思。郑春开教授发言并展示珍贵资料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教授代表物理学院向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致词纪念缅怀胡济民先生。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叶沿林教授,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且代表核物理学会介绍了“胡济民教育科学基金”。该基金资助的“胡济民教育科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在全国核物理大会颁奖,至今已颁奖6届,共40位青年学者和研究生获奖,为培养和激励核科技青年人才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兄弟单位代表柳卫平研究员(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肖国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马余刚院士(上海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张丰收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邹冰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赵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葛智刚研究员(中国核数据中心)、陈永寿研究员(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分别在会上发言并表达了对胡济民先生的崇敬与缅怀之情。钱绍钧院士、张焕乔院士怀着激动的心情回顾了胡先生与技术物理系的历史,并深切缅怀胡先生高尚的品格和对我国核科技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钱绍钧院士发言张焕乔院士发言胡济民先生的学生代表周善贵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动情讲述了在求学期间与胡先生一起经历的过往,以此表达对恩师胡先生的纪念。青年学生代表,在读博士研究生马远卓同学在对胡先生与老一辈科学家仰慕与憧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从事核物理研究的志向和追求。胡先生的女儿、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胡少文教授,回忆了父亲的生平和教诲。技术物理系主任冒亚军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并表示:各位代表的发言让我们重温了胡先生的光辉业绩,在缅怀胡先生的同时我们应该传承胡先生的精神,为祖国的核科教事业做出贡献。最后冒亚军教授代表技术物理系再次表达了对与会代表的感谢。附件一:胡济民简介(摘自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科学家书系——胡济民):胡济民,江苏如皋人,1919年1月6日出生,1942年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45年胡济民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194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原子核非中心力方面取得重要成就。1949年9月胡济民回国后应聘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并担任浙江大学副教务长。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1955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胡济民奉调到北京大学负责筹建和领导我国第一个培养核科技人才的教学基地——物理研究室,并被任命为物理研究室主任。1956年和1957年他为我国相继培养出第一批核物理与放射化学的专门人才。1958年,物理研究室扩建为原子能系,后又更名为技术物理系,胡济民担任该系主任直至1986年。在此期间,他还兼任技术物理系总支书记、北大委委员等职。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后又担任中科院数理学部多届常务委员、两届数理学部副主任。他于1982年至1986年间连任两届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长并于1977年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古稀之年,他兼任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和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1998年他病逝于北京。胡济民是一位德高望重、科研教学成绩卓著的核科学家与教育家。半个世纪以来,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我国的核科技事业与教育事业,为我国核工业的创建与核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附件二:胡济民教育科学基金简介为纪念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和教育家胡济民先生,缅怀他在开创我国核物理、核聚变科学和教育事业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1999-2000年前后,由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和中国核物理学会发起,联合国内几个核科技主要单位,在北京大学设立了“胡济民教育科学基金”。基金本金来自核工业总公司、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等。基金用于资助“胡济民教育科学奖”。该奖的目的是鼓励为发展我国核物理与核聚变事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教工作者和研究生。按照《胡济民教育科学奖章程》,该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在全国核物理大会上宣布评选结果并发奖,迄今已评选6届,共产生了40名获奖人,对核科技界青年人才的成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编辑:乔春源 马远卓 吴婧摄影:强雨 吴婧
纪念冯新德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沈家骢院士专门发来的致辞中说到:“我有幸跟随先生组织过基金委高分子化学重大基金项目,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及相关的活动,深深受到先生的学术魅力及大师风范的薰陶;他以深厚学业造诣、深遂思想逻辑、爱国敬业的精神培育一代人,如今桃李遍天下”;“冯先生有许多精辟的办学理念,他潜心研究並十分重视原创性,北大高分子有很多创新的贡献,这是先生多年创导的结果”;“冯先生是一位学术大师,他的道德、文章与英才培养能支撑起北大的一流学科及一流大学的建设”。“今天纪念先生百年诞辰,就要继承先生艰苦奋斗、爱国敬业、潜心研究、努力创新、认真教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并称先生“一代宗师,风范永存”。
相关资讯
马金鹏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与会嘉宾踊跃发言,缅怀马金鹏先生的业绩和风范。国家宗教局李革副司长对马金鹏先生在教学、翻译、研究以及统战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北京大学统战部张小萌副部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