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中央军和杂牌军有什么区别
国民中央军和杂牌军有什么区别 2020-07-05 09:15 国民中央军是听命于的嫡系部队,本质上讲,只是控制了中央政权的地方军阀,与桂系、粤系、晋系、滇系、西北军、东北军和地方军阀武装相区别。这些其他武装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把持地方政权、财权。一般讲,中央军控制着华东七省一市,以华东七省一市作为财源和补给基地,抗战后撤退至河南、四川、陕西。中央军和杂牌军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定义不同 杂牌军,是指区别于某一军队嫡系部队的旁系部队,是国家军队不统一时期的产物。中央军是国民政府时期对直接听命于南京中央政府的军队的总称,但这支军队实际上是听命于并由其直接掌控的。 2、性质不同 杂牌军是相对于嫡系军而言的。因为靠黄埔军校起家的中央军的缔造者和领袖同时又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领袖,于是由他亲生的中央军便成为嫡系,而后来归顺于国民革命军旗帜下的其他军队便都是杂牌了。在国民政府时期,说到杂牌军,则一般是相对于中央军而言的。 3、武器装备不同 抗战时期,中央政府在武器装备上并未平等地对待杂牌军:中央军在武器、弹药等方面可以得到无限制的补充,而杂牌军则装备窳劣。如川军所用步枪百分之八十系川造,百分之二十为汉造,且使用已久,质量差;一个师仅有十余挺机枪和几门迫击炮,而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的野炮或山炮几乎没有。 4、兵员补充、部队改编不同 战时兵力补充困难,是国民政府军队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问题的实质是,即使是有限的补充,也应有所标准,应体现公平,尤其应体现对抗日有功部队的鼓励,而不能以嫡系、杂牌为分配、补充的标准。事实上,中央对杂牌军的缺编兵员不予补充,因此,杂牌军只能自己招兵补充。对杂牌军,政府不仅不予及时补充,反而借抗战之机,编吃杂牌军:通过部队减员缺编后对部队重新整编,取消杂牌军番号,让其自然消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中央军和杂牌军在兵员、军费和武器弹药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民国|贵州|杂牌军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月末,驻跸湘西的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74军军长王耀武,被正式晋升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从此免兼军长职务。此时,急着转正当军长的副军长李天霞人在哪呢?他接到消息以后,正从贵州遵义坐火车发疯般地朝回赶呢。 在那干嘛呢?因为贵州遵义是第74军的“师管区”(跟日本人学的),也就是专门划给第74军招募和训练新兵的指定地区,其它部队是不可以到这里来征兵和抓丁的。一般来说,嫡系各军都是由一个副军长兼任“师管区司令”,所以第74军副军长李天霞正是在遵义干这活呢。 在抗战中后期,第74军的兵源结构是:65%为贵州人、15%为湖南人、5%为江西人,其余为四川、浙江、安徽人,贵州兵多就是这个原因。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覆灭时,贵州兵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为数不少,毕竟底子在那。 那么有“师管区”就很了不起吗?绝对是的,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以后,在我国大部分人口稠密区已经沦陷的情况下,部队兵源补充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无论一个军或者一个师开战前有多少兵员,战端一开,几年下来,伤亡数量都是惊人的,完全达到可以换几茬兵的地步。 在兵源和兵源地紧张的情况下,只有最初的四个“攻击军”和后来一些中央军嫡系主力,才有资格获得“师管区”,多位于川、滇、黔、湘等几省,而杂牌军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比如全面抗战八年,四川贡献的壮丁最多,达到了350多万,但是,这些川中子弟可不都是补充进了“川军”,其中的绝大部分实际补入了中央军。 因为四川许多地区成为了中央军的“师管区”,由军政部兵役署统一调配管理,不是川军想征兵就能征的。许多川军将领都只能靠升格保安团、私拉同乡子弟或者在不是师管区的偏僻县区募兵,来维持自己部队的兵力规模和补充伤亡,随便招兵?门都没有。 兵源的有效补充,直接导致了各作战部队建制完整方面的巨大差异,辖有三个师的第74军,在抗战后期拥兵近50000人,其他中央系的甲种军(三师编制)一般在35000人左右,而杂牌军至多25000人。杨森的第27集团军退到贵州时,两个军拢一起才16000人,就是因为出现战损后补充不力,光有伤亡没有补充,哪个部队也无法一直保持完整建制。 其实这也是重庆当局削弱杂牌军的手段,中央军嫡系部队出现战斗损失后,不仅不撤番号,有时还会增编,反正后方可以源源进行补充。比如杜聿明第5军在野人山损失殆尽,回到云南反而扩充为第5集团军,而杂牌军一旦战损过大,军政部就变着法进行缩编、或者直接撤番。 第二个待遇是军费差距,通常情况下,中央军嫡系部队的一个满编师,抗战期间每个月可以领到20到25万元的军费,不但足额而且从不拖欠;杂牌军一个师每个月最多12万到15万元,还经常拖拖拉拉,一支部队要吃饭要发饷,没有军费怎么养活?所以军费的差距,也是杂牌军难以扩充队伍的紧箍咒。 而八路军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之前,每个师每个月才能领到6万元军费,是中央军嫡系的四分之一、杂牌军的一半左右。这还不算,嫡系部队的将领多为亲信,每次晋见或者述职时,还经常都能领到一笔“特支费”,动不动一出手就5万块,既解决了将领的个人生活问题,也使嫡系部队“养兵”更容易些。 无论嫡系杂牌,“当兵吃粮发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发饷是要出问题的,“闹饷”和“开小差”是轻的,搞不好就得哗变。 第三个是武器弹药供给的差别,抗战后期已经有600多万军队,重庆的兵工厂加班加点,也不可能满足所有部队的武器补充和弹药消耗,那么军政部在作战物资分配上,当然是有偏有向的。嫡系部队领得多领得快,杂牌就得排队等着,就算勉强分来一点,还得给回扣找门子,否则还是拿不到手。 川军邓锡侯部刚刚到山西作战时,为啥抢了第二战区的军备仓库?穷的呗,要啥没有啥怎么打仗,然后就被阎锡山撵出去了。 至于外援武器装备,那干脆就没有杂牌军什么事了,比如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前后到来的“苏械”,基本都装备给了第1军、第2军、第5军和第74军,也就是四个所谓的“攻击军”,其他中央军部队或多或少可能会分到一点,而杂牌军啥也没看着,手里的家伙什不够硬,怎么打? 八路军打日寇最大的困难,就是弹药不足,根本无法发动大规模战役,而中央军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22次大型会战“没有一次出现弹药问题”。像长沙保卫战,薛岳敢跟日本人对攻,九战区那是有重炮有大批轻重机枪有足够弹药的,一次会战轻易就消耗上百万发子弹、几十万枚手榴弹。 陈诚 弹药补充总体情况是:八路军不及杂牌,杂牌不及嫡系,几大战区之间,也是陈诚、顾祝同、薛岳保障情况最好,这里其实还涉及到军粮的分配问题。抗战后期美械援助到来以后,重庆当局更是偏心眼得厉害,美械军、半美械军基本都是中央军,至少也是“中央化”了的杂牌军,真正的杂牌军肯定是没戏的。 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守长沙的第10军(妥妥的嫡系)就获得了300支汤姆逊,汤姆逊在巷战中肯定强于中正式和三八大盖嘛,日本人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战败,装备差也是重要因素。 第四个是部队使用方式的差别,武汉会战以后,中央军主力都置于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等战区,通通围绕着西南大后方部署,且各军实行“一个师为作战部队、一个师作预备部队、一个师在后方整训”的轮换制度,保证不出现全军被打垮的情况。而杂牌军全部顶在中日两军的接触线上,甚至是日军后方。 庞炳勋 比如在河北、河南和山东地界,几乎都是东北军、西北军等杂牌部队,川军则被分配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战场,桂军主力去了大别山打游击,既然在日寇的眼皮底下,自然作战频繁损失较大。比如在台儿庄表现挺好的西北军庞炳勋,虽然也升了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但是部队并没有多少增加。然后被派到华北敌后坚持抗战,庞炳勋又不会打游击,最后被日军围剿后,走投无路当了汉奸。 自始至终都是“重视嫡系,歧视杂牌”,所以还有其他一些的具体差别,比如军装军鞋、单兵装具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条是军官素质的差距。中央军嫡系部队,分配和补充来的军官多为中央军校(黄埔)或各分校的毕业生,也不是说怎么厉害,好歹是科班出身吧? 杂牌军里面的军校生就很少了,基本都靠自己从士兵中提拔或者自设教导队来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基层军官的能力差距,也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在战争中的表现,整体上略好于杂牌的重要原因:没有合格的连、排长,没有合格的补充兵,什么样的将领也带不出优秀的部队来。 也正是在几方面原因和其他因素之下,到抗战胜利以后再经过所谓的“整编”,“成功”地将中央军的份额,从抗战爆发时的四分之一提升到二分之一左右。这也是杂牌军越来越离心的主因,部队越打越少甚至打没了,谁愿意跟着混呐?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主角是中央军嫡系的小说完结刺刀1937
匿名书友西方蜘蛛算是有资历的作者了。自从上次看《血火河山》后,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再开了一本蜘蛛的书《刺刀1937》。这本书没《血火河山》那么神奇,一名现代军人穿越到9.18事变之前,全程与日军战斗并创造了不少奇迹。作为抗战穿越小说,蜘蛛最大的特点其实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洒狗血颇具功力,我比较喜欢这一点。但是作为历史小说的作者,必须首先是个痴迷的“合理”,这是我的基本认知。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在部分情节尤其是政治和谍战方面的合理性还有待推敲。无论如何,这本书除了战争场面之外,可以认为与《血火河山》不是一个作者。总体评价:确实喜欢民穿历史文的朋友,可以看看刺刀1937 笔趣阁
相关资讯
的嫡系部队是如何区分的?其实中央军也分三六九等
三、在军阀混战中被打败之后,为了自保而编入中央军序列,这些部队多出自于地方实力派,在失去势力之后,但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第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