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的嫡系部队是如何区分的?其实中央军也分三六九等

更新时间: 2025-05-15 14:05:44

阅读人数: 433

本文主题: 主角是中央军嫡系的小说

的嫡系部队是如何区分的?其实中央军也分三六九等 2020-05-01 22:15 军迷朋友常常讨论和评价抗战时期的国民军队,尤其是被称为的嫡系部队中央军。事实上,在这些被称为嫡系的中央军之中,也分三六九等,而且侵华日军也给与了这些中央军不同的评价。 以的亲疏关系区分,中央军分为三个层次: 一、黄埔嫡系将领统率的部队,为根红苗正之中央军嫡系。 二、历次的军阀混战中收编的部队,这类部队在被中央军嫡系吞并改编之后,也进入了中央军序列之内,被改造为了嫡系。 三、在军阀混战中被打败之后,为了自保而编入中央军序列,这些部队多出自于地方实力派,在失去势力之后,但仍与地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广东的第19路军、广东的薛岳、湖南的谭延闿等部,因此他们被称之为中央军旁系。 从严格意义上讲,早期的中央军只有六个师,而这也是嫡系之雏形。 第1师:即北伐时期刘峙的第2师,后来被胡宗南扩展为第1军,成了"西北王"胡宗南的核心部队。 第2师:为北伐时期第3师、第14师合编而成,其师长先后为顾祝同、黄杰、郑洞国等人,后与第25师合编为关麟徴的第52军。 第3师:即北伐时期之第20师,其师长先后为钱大钧、陈继承、李玉堂等人,后来发展为第10军,即著名的“泰山军”。 第9师:北伐时期王柏龄之第1师,重编序列之后为第9师,后来发展为蒋鼎文、李延年的第2军。 第10师:该师由两部组成,一部为黔军,师长杨胜治、方鼎英,另一部为国民军方振武部,两部改编后称第10师,师长卫立煌。但由于该部队的成分复杂,且卫立煌与的关系一般,所以这支部队堪称是中央军嫡系中的旁系。 第11师:原福建周荫人部,在投降北伐军之后,编成为第11师,师长陈诚,而第11师也是陈诚"土木系"的根基。 中原大战之后,又按德式编制组建了教导师。 此后教导师一分为三:教1师冯轶裴、教2师张治中、教3师钱大钧。教1师后来又发展为了第71军,下辖第36、第87、第88师。教2师后来发展为第4、第25师,第4师是汤恩伯系的班底,而第25师则编入了关麟徴的第52军。教3师发展为了第14、第89师,14师归陈诚,第89师归汤恩伯,上述这些中央军,为构成嫡系之原始根基。 抗战时期建立起来的中央军嫡系: 第200师:原国防部直辖的装甲团扩编,为国军中的第一支机械化步兵师,师长杜聿明。后来以第200师为基础,发展出了第96师、新22师,构成了第五军的框架,其中新22师后来自立门户,成为了新六军之根基。 荣誉第一师:,该师是由抗战老兵、伤兵组建而成,师长郑洞国,该师的战斗力不亚于第200师。 新38师:该师是以税警总团为基础组建,师长孙立人,后来成为了新1军之根基。 第51师:该师是以补充第1旅为基础扩建,师长王耀武,后来发展为第74军,即著名的“虎贲军”,之后就是张灵甫的整编74师。 第118师:该师是以第11师发展出来的,第118师、第198师和第11师,构成了陈诚"土木系"的支柱。 中央军中的旁系,游离于嫡系与杂牌之间。 谭延闿的第2军、谭道源的第50师、李韫珩的第53师、陶峙岳的第8师,这些部队后来都被胡宗南兼并了。云南朱培德的第3军,广东第4军之薛岳、蒋光鼎部,江西的第5师,浙江的第6师,安徽的第56师,奉军郭松龄、郝梦龄的第54师等等,这些部队均听命于,因此被改造为了中央军,但却属于中央军之旁系,游离于嫡系与杂牌之间。 那么中央军的战斗力如何?日军又是如何评价中央军? 日军在全面入侵中国之前,曾经对中国的军队进行过详细调查,他们认为"中国军队一直是军阀的私人军队,其编制、装备、素质、训练都不好,作为国防军是低劣软弱的"。同时,他们又将当时的中国军队分为三类:一是的嫡系军(又称中央直系),二是改编地方军而成的中央旁系军,三是未划入统治下的地方军,而其中的中央直系部队最为日军重视。 日军《第11军作战经过所见》的报告中曾描述:"有此军队存在,迅速和平解决中国问题,无疑缘木求鱼"。 日军第11军是侵华日军之中,唯一的机动部队、唯一的纯野战军,承担着摧毁中国主力部队的作战任务。关于日军第11军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说第11军的兵力达到过15万人,也有人说为23万多人,而第11军在最强时,曾下辖12个师团、4万匹马和1000余门大口径火炮,加上配属部队,其总兵力高达50万人。 可以肯定的是,承担着摧毁中国主力部队任务,并长期与中央军作战的日军第11军,对中国军队应该是最有发言权了。 "中央军都是畏缩不前,而让地方杂牌军与日军作战"? 以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为例,淞沪会战率先与日军交火的第87、88师、36师和教导总队,都是中央军之德械精锐。87师坚守闸北两个半月,88师阵亡了2个旅长、3个团长、11个营长,36师伤亡官兵1.2万余人。其后迎击日军的主力也是胡宗南、罗卓英、宋希濂等所部中央军嫡系,而中央军所属的空军、海军更是损失殆尽。 南京保卫战:中央军嫡系的5个军、教导总队血战雨花台、中华门等地,伤亡极其惨重。 接下来的武汉会战规模更大,国民革命军共投入129个师,除了川军20个师、桂军11个师、粤军7个师、滇军4个师之外,其余都属中央军的嫡系或"半嫡系"。自淞沪会战至武汉会战,在这三大战役之中,中央军精锐丧失大半。 “为剑双锋,各有利弊”,或许正是因为分出了三六九等,才导致了国民军队的相互掣肘,也导致了国民军队的大批投敌,这应该是没有预料到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的嫡系部队是如何区分的?其实中央军也分三六九等

的嫡系部队和中央军有什么关系

的嫡系部队和中央军有什么关系 2020-07-06 09:07 嫡系部队的规范解释是:嫡系部队是一种在军队非国家化时出现的用词,因为装备和军费的不足,以及对于不受直接控制部队的不信任,掌握大权的军头会优先将最多的资源武装他的私军,而他的直属部队就被称作嫡系部队。 中央军的规范解释是:中央军是国民政府时期对直接听命于南京政府的军队的总称,但这支军队实际上是听命于蒋中正并由其直接掌控的。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蒋是靠黄埔军校起家的,其基本军”事力量由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发展为第1集团军。蒋掌握政权后,第1集团军进一步扩大,并自诩为“中央军”,而其他派系的部队被11统称为“杂牌军”,如冯玉样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李宗仁的桂军以及川军、滇军等等。 而中央军不仅包括蒋之嫡系部队,也包括旁系部队。所谓嫡系部队,就是由蒋亲信将领指挥的蒋系部队;而旁系部队则是蒋军事集团扩编时被兼并或收编的原“杂牌”部队。许多旁系部队后来又被嫡系部队吃掉。如抗战初期的1938年初,国民军队共有228个师中,蒋系部队即“中央军”有87个师。这87个师中,嫡系部队45个师,旁系部队32个师。到了抗战后期的1943年4月,国民军队共有340个师,“中央军”扩充为121个师,其中嫡系部队猛增到110个师,旁系部队只有11个师。由于中央军”的主体为嫡系部队,有时也把二者划等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一览平津战役后期北平守军各部主要将官

展开全文国民革命军第四兵团,1948年11月以整编第二十八军改编而成,前身为抗战时期胡宗南下属第三十四集团军,下辖第十六军(原属谭延闿派,抗战时期被同化)、第九十四军(原属陈调元派,抗战时期被同化)。第四兵团司令兼北平防守司令 李文(1905年-1977年),字质吾,湖南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胡宗南系。第十六军军长 袁朴(1904年-1991年),字茂松,湖南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胡宗南系。第九十四军军长 朱健民,土木系。国民革命军第九兵团,1948年11月以驻热河的第十三军(中央军嫡系,汤恩伯一脉)扩编而成,原下辖第十三军,退入北平后兼指挥第三十一军(中央军嫡系,青年军一脉)及第九十二军(原属刘珍年派,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被同化)。第九兵团司令 石觉(1908年-1986年),原名世伟,字为开,广西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汤恩伯系骨干。第十三军军长 石觉(兼)。第三十一军军长 廖慷(1908年/1903年-1994年),字健民,广东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属杜聿明第五军体系。第九十二军军长 黄翔(1905年-1990年),原名衍缵,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属杜聿明第五军体系。第三十五军(晋绥军傅作义一脉)军长 朱大纯(1906年-1991年),山西人,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傅作义嫡系。第一零四军(晋绥军傅作义一脉)军长 安春山(1907年-1979年),号尔仁,山西人,太原北方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傅作义嫡系。第一零一军(晋绥军傅作义一脉)军长 李士林(1898年-1958年),号选之,河北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毕业,土木系。新编骑兵第4师(晋绥军傅作义一脉)师长 刘春方(1910年-1989年),原名春芳,河北人,陆军第三十五军军官教育班第一期毕业,傅作义嫡系。

标签: 嫡系部队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