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中国小说《三体》获科幻最高荣誉雨果奖-十堰晚报数字报|十堰晚报电子版 - 十堰地区权威网络新闻媒体

更新时间: 2025-05-15 13:58:37

阅读人数: 305

本文主题: 中国科幻小说第一名

■新华社电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的第73届世界科幻小说大会22日宣布,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得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果奖,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这一奖项。本次获长篇小说类雨果奖的是英文版《三体》系列的第一部。作为译者的刘宇昆代表刘慈欣参加了本届世界科幻小说大会并上台领奖。刘宇昆现场宣读了刘慈欣的获奖感言:“雨果奖是科幻界的一座灯塔,但我从没想到自己会得到这个奖。”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具有大想象力的故事,谈论的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三体》的故事植根于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怀有强烈情感,让人回味无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系列(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故事视角宏大,从中国视角讨论科幻的一个基本问题,即人类和宇宙的命运。英文版《三体》去年在美国出版后,掀起一股中国科幻热,先后获得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普罗米修斯奖5个国际幻想文学奖项提名。

中国小说《三体》获科幻最高荣誉雨果奖-十堰晚报数字报|十堰晚报电子版 - 十堰地区权威网络新闻媒体

“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揭晓 四部阅文网文获奖创纪录 - 河南一百度

3月25日,有“中国科幻最高奖”之称的第33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在四川揭晓。记者从颁奖典礼上了解到,今年最佳长篇小说奖暂时空缺,最佳中篇小说奖由鲁般的《新贵》与东方晓灿的《末日独白》夺得,最佳短篇小说奖颁发给王诺诺的《图灵大排档》、夏笳的《灵隐寺僧》、贾煜的《龙门阵》、阿缺的《2039:脑机时代》和谢云宁的《一生都在吹泡泡的人》,任青被评选为年度最佳新人,远瞳的《深海余烬》获得最佳科幻网络小说,天瑞说符作品《泰坦无人声》获得最佳原创图书,卖报小郎君的《灵境行者》与会说话的肘子《夜的命名术》获最具改编潜力奖。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阅文集团共有13部网络文学作品入围并最终收获四项大奖,入围数量和获奖数量都创历史新高。阅文作家远瞳创作的《深海余烬》、作家天瑞说符作品《泰坦无人声》、卖报小郎君的《灵境行者》与会说话的肘子《夜的命名术》等荣登榜单。这四部作品均连载于阅文旗下起点读书App,这也是阅文集团旗下作品连续六届获得中国科幻领域的最高奖项。“银河奖”设立于1985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科幻奖项,也是公认的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三体》《流浪地球》《与吾同在》《穿越土星环》等知名科幻小说都曾斩获银河奖。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等一大批科幻名家也都是在银河奖中走出,成为当下中国科幻天空的闪亮明星,因此银河奖又被外界称为“中国科幻作家的摇篮”。本届银河奖的获奖网文数量再创新高,且获奖作品均来自起点,体现出平台优质的内容沉淀和网文高质量的发展趋势。阅文集团内容运营部总经理杨沾在银河奖科幻文旅影视高峰研讨会上表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通过网络文学讲好中国科幻的新故事。仅2022年,起点读书便涌现出四万余部科幻作品,入库作品较2021年全年增长近70%。在起点读书2022年度月票榜TOP10中,半数作品具有科幻元素。银河奖颁奖典礼现场,《科幻世界》联合四川大学中国科幻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科幻网络文学白皮书(2022)》。白皮书指出,在互联网这一天然具有“年轻化”标签的活动场域中,95后、00后正快速涌入科幻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传播过程,科幻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年轻人接触科幻文化的主要渠道。从当前科幻网文作品创作者年龄上看,90后、95后创作者占比超70%。凭借《我们生活在南京》《死在火星上》《泰坦无人声》等作品几度斩获银河奖的作家“天瑞说符”,就是95后。年轻的作者在创作科幻网文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科幻符号的套用,而是将属于他们的特殊时代记忆和家国感悟融入到创作中,展现出新一代网络文学创作队伍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感。95后的新人作家“九月酱”,从去年2月起开始连载科幻题材小说《大国科技》,小说体现出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主义。白皮书同时指出,科幻网络文学持续输出优质作品,不断斩获业内重磅奖项,IP相关产业链条日趋完善,科幻网络文学相对稳固的商业模式与健康有序的社区文化日渐成型。科幻成为最重要的网文品类之一,体现出网络文学的高质量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科幻网文的版权开发也在加速推进。截至2022年底,入围本届“银河奖”的科幻网文作品中已有近5成进行了IP改编。多部热门科幻网文被改编为有声剧、动漫、影视剧。在喜马拉雅平台,《夜的命名术》有声剧播放量超11亿,《灵境行者》有声剧播放量超4亿。而以《星域四万年》《黎明之剑》为代表的改编动画、以《夜的命名术》《泰坦无人声》《第一序列》《繁星降临》为代表的改编漫画都已前后上线并收获大众市场的好评。科幻作品爆款频出,IP改编市场潜力巨大。如今,科幻网文作为网络文学五大题材类型之一,越发受到主流奖项的认可,并逐渐成为科幻小说发展的重要承载平台。中国网络文学形成了题材多样化、类型多元化的内容格局,在书写“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想象”的过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年轻人通过撰写独具特色的‘中国科幻’,不断地向世界传递着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说-文摘报-光明网

    徐念慈是晚清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和出版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小说家,虽在文坛上只驰骋了三四年,却留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     一般认为,梁启超发表于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但该书未完成,仅有5回,前4回为演说体,第5回则“灵感枯竭……放弃了原先的演说格式,开始用叙述手法”(夏志清语),李敖则认为第5回是他人代笔,总之,该书很难算成科幻小说,梁启超自己也称其为政治小说。     1904年在《绣像小说》杂志上,连载了《月球殖民地小说》,叶永烈先生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作者署名为“荒江钓叟”(真名待考),此书写了13万字,也未完成。     徐念慈1.3万字的《新法螺先生谭》则是一篇完整的科幻小说。     未出国却学会两门外语     徐念慈1875年生于江苏昭文县赵市(今属常熟市),本名丞乂,字念慈,父徐金篆,邑诸生(即为县里的秀才)。     徐念慈“生而颖悟,读书不求甚解,论事富判断力”,人称他“少小挺英姿,天赋自瑰异”。他对科举所需的帖括之学不甚上心,勤习算术与外文,“弱冠精通英、日文字,擅数学,能文章,以时誉鸣乡里”。     21岁时,徐念慈考中秀才。     1898年,“新学潮流,输入内地”,24岁的徐念慈与丁祖荫(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张鸿在常熟开办蒙养学堂,“日夕与侪辈讨论学术,靡间寒暑”,徐在此当了6年半老师。1899年,该学堂扩为中西学堂。     1902年,蔡元培、蒋维乔、黄宗仰等在上海商办中国教育会,“以教育掩护革命”,徐念慈亦参与其中。1903年,徐念慈加入兴中会,同年翻译了英国马斯他孟立特的冒险小说《海外天》,并写作白话小说《情天债》(未完成),开始走上文坛。     1904年,30岁的徐念慈创办竞化女学,在开学歌中他写道:“辛峰兮郁葱,文明秀气钟。我辈姊姊妹妹,入学勤课功,愿及时发愤将普通科学攻。男女原平等,自由之神铸像铜。组织新社会,女权恢复是英雄。改革旧社会,解脱奴隶有几重。”     不折不扣的科幻小说     1904年秋,徐念慈与曾朴、丁祖荫在上海创办小说林社。     为“广罗人才,作大量小说的生产”,徐念慈找到刚到上海的包天笑。徐与包本有旧谊,包天笑在青州府中学校执教时,省政府下令中学必须设体操课,包跑到上海请朋友帮忙,徐念慈便推荐自己的弟弟徐粹庵去任体操课教师。     包天笑将自己翻译自日语的《法螺先生》和《续法螺先生》给徐念慈看。     这两篇小说出自德国的《敏豪生奇遇记》(即《吹牛大王历险记》),由日本大江小波(岩谷小波)将其译成日文,徐念慈“读之,惊其诡异”“津津不倦”,很快便仿写成《新法螺先生谭》。     1905年,小说林社将《法螺先生》《续法螺先生》和《新法螺先生谭》三篇小说合成一集《新法螺》出版。《法螺先生》《续法螺先生》属民间故事,以荒诞、搞笑为主旨,并无科幻成分,而《新法螺先生谭》却是不折不扣的科幻小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新法螺先生对现代科技不满,一日他遇宇宙强“风”,灵魂与肉体被分开,他先后到了月球、水星和金星,又回到地球,感到地球腐朽透顶,开始研究“脑电”,并设立学校传授“脑电”术,认为这可以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结果“脑电”推广后,人们不再需要现代科技,致工人纷纷失业,反对的人要杀死他,新法螺先生只好逃离上海。     在《新法螺先生谭》中,主人公来到水星,将一老翁脑汁取出换新,其立刻变成雄壮少年,这显然是以老翁比喻清王朝。     文人经商难成功     1907年2月,小说林社正式推出《小说林》月刊(实际为不定期出版),该刊是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其他三刊为《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徐念慈任总编。     然而,徐念慈在经营上缺乏见识,他看商务印书馆以教科书为中心,便“起竞争之心”,提议编辑部增出参考书,总经理曾朴认为太冒险,但股东都赞成徐。     在徐的力推下,小说林社出版了《植物学》《矿物学》等6种参考书,在编达18种,此外还要出“帝国最新十大词典”,其中每种词典均贵至2元以上,普通人根本买不起。     小说林社的书销路不差,但放出的账收不回来,管理亦不得法,比如自己有印刷所,可倒闭时搜出半房间的铅字,都是拆了版不归原位,随便扔在那里,后来只好当做废铅卖掉。     由于书店发不出工资,徐念慈只好四处兼职,致其胃病加重,1908年6月13日,“旧疾发作,误服猛剂,吐泻不止”,3天后竟驾鹤西去,时年仅34岁。     (《北京晚报》9.9 唐山)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标签: 丹江口新闻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