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新历史小说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手机知网

更新时间: 2025-05-15 13:57:57

阅读人数: 894

本文主题: 中国真实历史小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在中国文坛上成为了一个热点。这些小说作家以转型后的先锋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为主。此派创作因其对传统历史的重新叙说和新鲜的叙事视角,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无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极强地解构历史的愿望。他们用现代哲学思想,来重新认识历史,审视历史。我们称这种新的思想方法为“新历史主义”,体现新思想的作品为“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系列”、《檀香刑》;苏童的“枫杨树系列”、《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格非的《人面桃花》、《迷舟》、《风琴》、《褐色鸟群》;李锐的《银城故事》、《旧址》;李洱的《花腔》;余华的《鲜血梅花》;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和《枣树的故事》等等。其中莫言的《檀香刑》,苏童的《妻妾成群》,格非的《人面桃花》,李锐的《银城故事》,李洱的《花腔》,余华的《鲜血梅花》,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是笔者的主要论述对象。这些文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把故事安排在了中国近代历史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轰轰烈烈的近代历史为依托,洞察人的内心,让人物的潜在欲望、命运际遇、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在各种幽暗的环境中尽情地施展出来,从而凸现所谓的正史并非是一个有序的、理性的、人性的历史。透过文本,我们将会看到一种新的历史画面,在此种意义上,“新历史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历史的方法和途径。 新历史小说在叙事策略上采取边缘化的叙事立场,突破了历史小说在历史观上的局限性。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所信奉的是历史的必然规律论,他们较重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对历史的偶然性及非理性因素重视不够。新历史小说家注意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以其独到的历史眼光,对既成历史做出了独特的阐释,这是新历史小说能打动人的最重要的原因。 新历史小说以全新的历史观介入历史,给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阐释空间。作为一种强劲的创作思潮,给当代文坛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新历史小说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手机知网

郭文元:马步升小说“陇东三部曲”的历史叙述 | 论文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 · 主办 ·

       在操着陇东方言土语的马登月、马赶山、马素朴等与说着权威官话的县太爷铁徒手、县委书记何自叙等较量时,小说中的陇东民间方言土语显示出了极大的解构力量。《清白盐》一开始写的是脚户与官府之间发生的严重利益冲突。官府要改革食盐流通制度,全部目的在于控制盐业经营,堵死私盐道路,增加政府税收,以至千里挑盐的脚夫聚众抗命。盐业中得利最大的马正天带头在衙门口对阵县太爷铁徒手,铁徒手和师爷林如晦用读书人脑子里的弯弯道道,要用严肃的书面话语,大讲大清律例以吓退围攻者,而马正天一伙用市井人物的胡说八道方式,一会戏仿官话,一会嘻皮笑脸,“邪话正说屁话嘴说大话小说小话大说”的说话方式消解了官府话语的权威性,反得先机,最终抵制住了官府增加青白盐业税收的决定。这一胜利既是马正天英雄气概的胜利,更是民间话语对官方话语的胜利。《一九五零年的婚事》中,县长马赶山和自己一帮战友操着当地土话,形成了一个以马赶山为核心的权力小集团,以对阵外来的县委书记何自叙,实际上是用地方话语抵制政治话语的权威。在马赶山的语言中,国家的《婚姻法》是锤子大的事,县妇联就管人家裤带以下的事,因此他违抗国家《婚姻法》 政策,按照自己的理解,毒打坚决离婚的妇女,自作主张地把古力和柳姿捆绑到一起睡成了夫妻,虽然家有妻子,他还与反动军官姨太太姚妙妙、声名狼藉而又漂亮的饭店女老板荨麻等有染,在与她们藕断丝连时心里还惦念着同事古力老婆柳姿和上级祁如山老婆那妃,认为江山是用墨水来保护的。而从大城市来到解放区为了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更好开展工作的漂亮女大学生柳姿、高红泥、那妃等,在最终成为子午县官员的老婆后也开始爆陇东粗语,陇东话语融解了他们最初的革命话语的严肃性。在马赶山用时兴的革命话语调情,挑拨出旺盛情欲时消解了革命意识、主流价值的严肃性、神圣性。虽然,“陇东三部曲”中,在历史变迁中,最终操持官话的县太爷铁徒手、操持政治话语的县委书记何自叙等在权力较量上战胜了操持陇东民间话语的马正天、马赶山、马素朴等,但陇东民间话语对权威的外来话语产生了巨大的抵抗、消解、甚至颠覆作用。如此叙述,小说中人物的话语体系和小说叙述的话语体系,有了挣脱主流叙述话语和意识形态规约,形成对陇东历史另一种叙述的可能。从这个角度上讲,马步升小说叙述历史采用民间话语,就不单是对陇东地域风俗的表现,更是对一种历史叙述话语权的表现。采用陇东民间话语,马步升在“陇东三部曲”力图构建自己心目中文化意义上的陇东。

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苏秦张仪带给我们的三个启示

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测试一部 王穗丰某位哲学家说过,人类唯一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这话说的过于绝对,但表达的思想很明确,就是历史有一定的客观规律,而人性的特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导致某种不好的循环。 但若身处其中,即便我们知道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单纯的类比,要辩证地看,又谈何容易呢?毕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笔者近期正在阅读《大秦帝国》,勉力就苏秦、张仪二位人物的经历做一个大致梳理,争取分析出不同时空环境下的一些客观历史经验,以期对我们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启示。 1.挫折是工作中的常态,除能力方面的原因,还有经验等不可控因素 战国大争之世,风起云涌。乱世之中,纵横捭阖者,蝇营狗苟者,奋起抗争者,随波逐流者,万花筒般绚烂。而其中涌现的风云人物,更是让人唏嘘感叹。苏秦、张仪在战国历史上以合纵、连横出名,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策士专业,出道时意气风发享有名士声誉,然而他们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受了巨大的打击。 苏秦是周洛阳人,在家中排行老二,家境尚可,父亲是生意人,在战国时代并不尊贵,指望后代能改换门庭,成为士大夫贵族世家。苏秦只去面试了心仪的公司秦国,在面试秦国时,其对策立足长远,然而过于好高骛远操作性不强,遂告失败。心灰意冷之际,苏秦只能回家,回家途中还险遭不测,回家后又遭家人冷漠对待,可谓是与预期差距巨大,不顺到了极点。 张仪是魏国安邑人,从小父亲因难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幸遇名师指点,因此毕业后的志向是建功立业光耀门庭。张仪出道时心仪的公司分别是魏国、齐国、楚国。第一站魏国,面试当天,张仪因与儒家大佬孟子辩论纵横策士的用途时出言过于苛损,被面试官魏惠王以有辱斯文轰了出去。二面齐国,齐威王倒是给了个实习机会,要张仪化解越国的攻击。张仪只身赴越,鼓动说辞巧妙将兵锋转移至楚国,又赴楚劝说楚威王迎战越国。然而在楚国灭越之时,却被秦国偷袭,张仪因妄议兵事导致军事失误,使得楚国丢失粮仓房陵和汉水三百里,不得不背起了巨大的锅,也无颜再回齐国,灰溜溜回了老家,面试也告失败。 2.变革一直在发生,等待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同时在能力积累上下功夫,量变产生质变 苏秦从秦国铩羽而归后,荒田结草庐,在大黄(家里养的狗,更像是朋友)的陪伴下度过了三年粗简生活,然而精神世界却是极为丰富。他苦心研究老师送的《天下》、《阴符四家说》、《阴符经》,明白了坎坷屈辱才能磨练出真知灼见,明白了“守时”是贤者的才能、“守命”是不肖者的愚蠢,明白了当年游说秦国是因为时间过早,时机把握不足。 变革一直在发生,三年之内,齐国与魏国两大王国结盟,引发了大国小国纷纷称王结盟的风潮。然而好景不长,形式上的和谐掩盖不了实质上的矛盾,中原列国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大国与小国间攻伐此起彼伏,一时空前混乱。而另外一边秦国则是先败楚国导致其迁都,再次攻取韩国宜阳铁山,然后夺取魏国占领的崤山区域,再夺取赵国的晋阳,一时风光无二。 当天下大乱时,各国人人自危,纵横策士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时机充分成熟。由于有了充分的积累与准备,苏秦运用专业知识,先游说燕国,提出以秦国为最大威胁,修好宿怨赵国,以“内在法度,外在邦交”为切入点,使燕国成为合纵发轫国。又淋漓尽致挥洒才华,如法炮制说服赵国、韩国、魏国、楚国、齐国,最终配齐了六国相印,并主持举办了六国会盟大典,终于有所收获。 因有了苏秦的合纵,张仪才有了用武之地,需求都是创造出来的。隐居修炼的张仪拜为秦国丞相后,提出了连横策略,连横的主旨是与六国展开邦交斡旋,同时自身进行扩军、整治吏治、称王凝聚国民信心。量变终究带来了质变,新的时代开启了。 3.要有大心脏,在执行与反馈中不断调整,坚持努力 此时针锋相对形势已成,交锋一触即发。由于楚威王病逝,楚国政局面临新老交接,张仪首战出使楚国意图分化合纵,楚国陷入摇摆。苏秦沉着应对,终于促使形成六国联军。然而第一次大战,六国以四十八万对二十万秦军,因战略战术失当惨遭败绩。军事上的失利导致了联盟的瓦解,六国陷入互相指责中。 苏秦的日子不大好过,联军失败,各国将领只有推卸责任才能向上头交代,作为六国丞相只能担责。无奈之下,苏秦只能先回燕国容身再徐徐图之。 对苏秦来说是危,对张仪来说却是机。张仪出使魏国,以送粮修好,魏国转送丞相待遇。第二站齐国,张仪通过雄辩的口才说服了秦国并不是威胁,完成了与齐国修好的目标。第三站燕国,通过联姻的方式达成了秦燕结盟。第四站楚国,张仪提出归还楚国房陵三百里与楚修好,此时苏秦已调整好了自己,逐渐恢复了信心,立即赶往楚国对抗张仪的分化策略,然而由于楚国权臣屈原自作主张暗杀张仪未遂,又壮志酷烈走偏锋,带领新军与秦军决战,结果一败涂地,楚国元气大伤。张仪方面,与楚国一战,秦国损失新军六万,也伤了筋动了骨,张仪也陷入了困惑。 此时其他五国也愈发离心,苏秦的合纵大计风雨飘摇。与此同时,老东家燕国也是政局动荡,不得已苏秦去了齐国担任丞相施行变法,以做重新规划,重新等待合纵时机,为了理想做最后的挣扎,结果因意外被刺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张仪方面,秦国老君主秦惠王得病去世,短期内秦国也无大力改变局势,张仪权衡利弊后,也辞职离开了,此时剧本终于落幕。 苏秦、张仪两人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有一种坚持和努力,始终在熠熠生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