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更新时间: 2025-05-15 13:54:59

阅读人数: 380

本文主题: 中医基础理论小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歌诀】 天地之道万物纲,对立统一名阴阳; 无限分割相对观,昼夜动静热与寒。 1.阴阳的概念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划分标准 (1)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2)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3.阴阳的特性 (1)绝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2)相对性 ①阴阳属性互相转化,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②阴阳无限可分,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歌诀】 古哲理中寓阴阳,对立制约是其常。 阴内守而外使阳,互根互用不可挡。 动态平衡互消长,此之消来彼即长。 万物化醇交感彰,极则转化反方向。 1.阴阳的对立制约 (1)含义 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2)举例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 (3)经典阐释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阴阳互根互用 (1)含义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或阳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2)举例 阴阳互根,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 (3)经典阐释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 3.阴阳消长 (1)含义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2)举例 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阴阳皆长或阴阳皆消。 4.阴阳交感互藏 (1)含义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举例 阴阳交感:在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从而化生出万物。在人类,男女媾精,新的生命个体诞生,人类得以繁衍。 阴阳互藏:以上下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但上中有下,下中寓上。 (3)经典阐释 “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类经·运气类》)。 5.阴阳转化 (1)含义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阴阳的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另一种形式。 (2)举例 四季气候的变化,属阳的夏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冬天,属阴的冬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夏天。人体的病证,属阳的热证可以转化为属阴的寒证,属阴的寒证可以转化为属阳的热证。 (3)经典阐释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素问·天元纪大论》)。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灵枢·论疾诊尺》)。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歌诀】 组织结构定性清,人体内外须分明。 五脏属阴内藏精,六腑为阳传化勤。 背外为阳腹内阴,四肢内外阴阳经。 阴阳还可分阴阳,变化之机细细寻。 生理病理寓阴阳,阴平阳秘体安康。 阴胜则寒热责阳,阴虚热来阳虚凉。 阴病治阳阳治阴,阳中求阴阴求阳。 寒者热之热者寒,诊察治疗细参详。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的性质分为阴阳两大类。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属阴邪。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4.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2)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中阴阳是总纲,其中寒证、里证、虚证属于阴证;热证、表证、实证属于阳证。 5.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养生的最根本原则是“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2)确定治疗原则(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全面精讲班中医基础理论【本章通关攻略】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也是入门课程。在历年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在综合笔试考试中,平均每年出题约50道,占50分左右。 本部分考查的重点主要分布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脏、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治则8个方面。要求考生主要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并注意该部分知识与后面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结合,做到融会贯通,提高辨证能力。

四、张仲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贡献

四、张仲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贡献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名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卒于建安末年,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实践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熔理法方药于一炉,以六经辨证体系论治外感病,以脏腑辨证方法论治内伤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运用原则,该书使中医理论和临床融会贯通,是中医理论体系中临床医学部分的奠基之作。《伤寒杂病论》后经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出了其中的伤寒部分,称为《伤寒论》;宋代林亿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前者主要论述外感病,后者论述内伤杂病。 张仲景不但创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还继承、应用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病因病机、治则等理论。 张仲景极为重视自然阴阳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在诊断、治疗、判断疾病预后及养生方面进行了具体运用。他认为,生理上“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金匮要略》);在病理上如不顺应自然阴阳变化规律就会“阴阳交易,人变病焉”(《伤寒例》),而且自然界阴阳变化会影响到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所谓“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等(《伤寒论》);在诊断时“寸口脉动者,随时动作”(《金匮要略》);治疗应当“大法,春夏宜发汗”“春宜吐”“秋宜下”(《伤寒论》);养生则应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顺天地之刚柔也”(《伤寒例》)。 张仲景创造性地发展了精气、阴阳学说,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把气分为了“阴气”“阳气”,首次提出了“阴阳自和”理论,如“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等,认为人体阴阳有自动趋向于和合的倾向,是自我修复的主要机制。同时,还探讨了“肝气王”“肺气上逆”“肾气上冲”“五脏气绝”“六腑气绝”“气闭”“脱气”“阳气怫郁”“气上冲胸”等气机失调的病证。 在体质方面,张仲景把体质分为阴阳两类。体质属阳者偏热、偏燥、壮实,受邪后反应激烈,表现亢奋,感受寒邪后可见“发热恶寒”;属阴者偏寒、偏湿、虚弱,受邪后反应低下,感受寒邪后只见“恶寒”而“无热”或“无大热”。这种阴阳体质划分的标准在于机体内阴气与阳气含量偏胜的状况。他论述了体质的可变性,如《伤寒论》中的酒家、喘家等,正是因为长期饮酒和长时期患有喘疾而改变了其体质;体质的整体性与局部性,如亡血家、虚家、强人、蔽人等反映了整个机体的功能衰减、低下或亢盛,是体质的整体性,而脾气实、胃气弱、胁下素有痞、心下有水气等,则反映了局部的功能衰减或障碍,是其局部性。 仲景发现体质影响疾病的发生、发病特征、传变、预后和治疗。如“血弱气尽,邪气因入”“病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说明体质影响疾病的发生及其性质。“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说明体质强则疾病可不发生传变。伤寒邪在太阳,误用汗法,若素体阳盛,津液不足,则发汗伤津,病传阳明,形成热实;若素体心肾之阳不足,误汗则伤心肾阳气而成虚寒诸证,同是误汗,由于体质的差异,一传阳明,一入少阴,说明体质可以影响传变趋向。体质因素影响到治疗大法的选择,如病在三阳,体质盛实,治疗多为祛邪,或汗或下,而病在三阴,体质虚弱,治法多从扶正,当用补益。在常法中,太阳表证,虽皆可汗,但因有表虚表实之分,故有发汗祛邪及发汗和表的不同。在变法中,如太阳发汗为正法,但素有喘疾,则需兼以治喘;漏汗不止,则兼以扶阳固表。体质还能影响用药剂量,如三物白散及十枣汤的用法,羸者宜减量,通脉四逆汤中的干姜,强人可用四两等。 在病因方面,张仲景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陈无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 张仲景对于治则和方药的贡献更是十分突出。他在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个。这些方剂组方严谨,疗效确切,至今仍为国内外临床医师所广泛应用。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