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深山里走出的抗倭“天团”

更新时间: 2025-10-17 17:15:10

阅读人数: 619

本文主题: 走出深山的少年都市小说

这是明朝著名军事家戚继光《韬钤深处》中的诗句。

戚继光在抵御倭寇入侵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世被广为传颂和敬仰。

与戚继光同时代,有很多抗倭英雄,今天要讲的就是来自广西深山中的抗倭“天团”——韦氏土司祖孙四代抗倭卫国的故事。

▲《抗倭图》(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倭患在元末明初就已存在。彼时,侵扰东南沿海的倭寇尚能被各地守军击退。然而到了明中叶,倭患日益严重,明朝政府虽屡次出兵征讨,却收效甚微。

到了嘉靖朝,倭寇已成为明政府的心腹大患,其所过之处,杀掠居民,劫夺货财,给当地社会和百姓生活带来了惨重的破坏。

《明实录》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甲辰日,倭寇攻破了福宁州(今福建霞浦县)、桊屿所(今福建厦门市海沧区),大肆掳掠后离去。转而又攻入上海县城烧杀抢劫。

▲倭寇侵扰明朝沿海示意图(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县志》记载,倭寇有的杀害老幼,掳掠人口;有的倭寇则焚烧房屋;有的强迫人投水淹死……所过之处生灵涂炭,其暴行令人发指。

(二)四代忠勇:抗倭祖孙齐上阵

面对如此危难局面,明朝廷不得不从他地调兵抵御。广西东兰州(今广西河池市东兰县)的韦氏土司祖孙四代接连登场,他们跋涉几千里来到抗倭前线,各民族军民共同与倭寇作战。

▲土司狼兵故里(图片来源:广西河池东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第一位上战场的是东兰第二十二任土知州韦正保。早在弘治七年(1494年),16岁的韦正保就曾随官军平贵州都匀排峒之乱,授封平北伯。

正德四年(1509年),倭寇入侵广东惠州、潮州,朝廷征调韦氏土司韦正保率领“狼兵”前往抗倭。

所谓“狼兵”,又称“俍兵”,本指壮族土司们为保家护院而设置的地方武装。明朝中叶以后,受朝廷的征召而多次参战,因作战勇猛而得到朝廷赞许。

《明英宗实录》载:“狼兵素勇,为贼所惮”;《赤雅·狼兵》记载,“狼兵鸷悍,天下称最”。

▲广西东兰县狼兵抗倭纪念馆(图片来源:广西河池东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韦正保所率“狼兵”抵达前线后,作战悍勇异常。战斗中,韦正保身先士卒,与敌搏杀,不幸中箭受伤,被其子韦虎臣救回。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于惠州军营去世,时年三十二岁。

在这场战斗中,十几岁的韦虎臣和父亲一样英勇。在父亲中箭身死后,他在悲痛中带领队伍一次次冲锋陷阵,终于力斩敌酋,为父亲报了仇。

▲韦虎臣雕像(图片来源:当代广西)

正德八年(1513年),倭寇犯闽越沿海,韦虎臣再次率领“狼兵”奔赴战场。历时三年多,身经大小数十战,终于平定了武夷山一带的倭患,朝廷钦赐“哀孝忠勇”匾额。

随后,韦虎臣又率兵转战广东,在雷州大败倭寇。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凯旋之时,这位少年英雄却不幸被奸人毒死,年仅二十岁,朝廷封“武夷侯”,从优抚恤。

▲东兰县武夷侯公园(图片来源: 广西河池东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袭任土司的韦虎臣之子韦起云受调率“狼兵”前往金山卫(今上海境内)抗倭。朝廷任命浙江总督张经为总指挥,以田州土司瓦氏妇人为参将,东兰州土司韦起云为副将,共同率领“狼兵”参与作战。

倭寇合兵四千余人突犯嘉兴,总督张经分遣“狼兵”及其他土兵从水陆两路抗击。四月二十八日,大战爆发,瓦氏夫人和韦起云率领的“狼兵”在嘉兴、石塘湾、王江泾等战役中为先锋,一举歼敌三千余人,后又在陆泾坝战斗中,斩倭寇三百余人,烧毁敌船三十余艘。

这次战斗是明朝对倭作战以来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瓦氏夫人和韦起云率领的“狼兵”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张经受诬陷下狱,后被论罪处斩。韦起云听闻后十分愤怒,于是与瓦氏夫人以粮草不继为由撤师回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韦起云因病去世,终年四十三岁。

韦起云有子名应龙,年少时就随父一同抗倭。父亲死后,韦应龙袭土司职。隆庆三年(1569年),倭寇突犯广东海丰、平山一带,韦应龙和他的先祖们一样,再次踏上为国抗倭之路。

此次战斗很惨烈,校尉黄振谋、黄振略战死,但是作为先锋的韦应龙没有退缩,率“狼兵”与倭寇血战,斩首一千余,再次彰显了“狼兵”的勇武,帮助朝廷取得了此次抗倭的胜利。

面对倭寇侵扰,处在广西大山之中的韦氏土司们虽未直接受倭患荼毒之苦,但在接到朝廷征召之后,韦氏祖孙四代无不毅然率领“狼兵”奋勇奔赴前线与倭寇战斗,甚至不惜为国捐躯。这种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浩荡的忠勇之气,几百年来仍令人感怀敬仰。

“驱驰还我辈,不惜鬓毛苍”,韦正宝、韦虎臣、韦起云和韦应龙祖孙四代抗倭事迹,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陈纪,西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成员。郎玉屏,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研究员。)

深山里走出的抗倭“天团”

她是“没有菜的菜店”里的“大当家”让“山珍”走出深山圈粉无数

文、图:今日女报/凤网通讯员 王丽君 罗畅

曾经,她无父无母,在瑶族老家受尽委屈;如今,她自强不息,赢得全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名叫赵媛,是一个来自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创业女青年。尽管身世坎坷又患病多年,但她始终抱着一颗不放弃的心,勇敢追求梦想生活。

多年里,赵媛究竟经历了什么?一个备受冷眼的瑶族姑娘又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网红”菜店里的“大当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她的故事……

母腹中父亲离家出走 幼年宣告“一定要离开”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传说是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五岭盘亘,守护着这水天一色的人间仙境,也使之隔绝于现代化城市进程之外。

赵媛就在这秘境中长大,古朴淳厚的山水在她心中种下了最原始的善良,却给不了她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

“我没有父母,我的童年是黑色的……”当这句话从赵媛口中蹦出时,她微微低着头,脸侧到一边,齐耳的短发恰到好处地遮住了她的表情,双手无措地抚摸着桌上靛蓝色的茶盏——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往。

尚在母亲的腹中,赵媛的父亲就已离家出走。母亲被迫寄居娘家,这在山寨中是一件“不寻常”的大事——她被认为“来历不明”,甚至是不祥之物。因此,她来到人间时,迎接她的是白眼、非议和歧视。

更不幸的是,不久后,母亲因病去世。好在有年长她近二十岁、同母异父的长兄收留,赵媛才得以活命。

当时,整个中国的经济并不发达,高山环抱的瑶寨更是如此。家中的壮劳力填不饱肚子,被视为“异类”的赵媛能得到的食物更是少的可怜——穿一件像样的衣服、拥有一双合脚的鞋子几乎都是奢望。

然而,在贫寒的日子里,赵媛经历的不止是物质上的短缺,更是深达灵魂的蹂躏。“我一定要离开这里!”幼小的她心底里发出了向命运宣战的低吼。

从小便知要读书却因穷退学 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疼痛难忍

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儿要走出大山,谈何容易?

好在,赵媛把握住了进学堂的机会。她十分清楚读书的重大意义,因而格外努力。即使同学们笑话她,旁人也看不起她,但这一切她都忍了。所有的着泪水、屈辱、伤害,都化成奋发读书的力量。

终于,15岁那年,赵媛被湖南科技学院(当时的零陵师范学员)的幼教专业录取,成为一名大学生。

两年后,赵媛退学了!原因竟是因为贫穷,供不起学费。

回到家乡的赵媛成了一名乡村教师,却不想这是另一场暴风雨的开始。在秋季开学的那天,她兴冲冲地赶到学校,却发现分配给她的教学班里空无一人——一经打探,原来,当时的村长因认定她是“来历不明”的人,要求全村人不准送孩子去她所在的班上课。

无奈之下,20岁的赵媛去了另一个乡当老师,两年后考上了江华县教委幼儿园,成了一名幼师。

之后的很长时间,赵媛总是感觉发热和乏力。以为是感冒,谁知,到了医院,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却是:类风湿性关节炎,需要长期服药。

因病放弃教师岗位 偶然接触“山珍”圈粉无数

日益僵硬的关节,让赵媛难以胜任幼师的工作。而恰好此时,一位小朋友的家长给了她另一个机会——建议她进入金融行业。

而这一次转行,为赵媛打开了“另一扇门”。

筹建某金融单位的江华营业部,着手小城镇开发工程……赵媛如鱼得水,几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业奇迹。经济收入水涨船高,眼界也越来越宽,几年后,赵媛完成了华丽转身,完全可以靠自己享受优质的生活。

2002年,赵媛的家乡发生了一件让她记忆深刻的事——19岁的老乡李建波遭遇车祸,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留下了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的后遗症,将终生与轮椅为伴。

而李建波的父亲,正是当年带领全村人抵制赵媛当教师的村长。

然而,得知此消息,赵媛,义无反顾地回到瑶寨,前往李建波的家里安慰这位受伤的少年,鼓励他乐观生活。

不仅如此,2015年,赵媛还带着几位外地朋友去看望李建波,品尝了他自制的红薯粉丝后,赞不绝口。她随手将这个温暖的瞬间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中,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地地道道的“山珍”与生活无着的残疾家庭形成的强烈对比,立即“圈粉”无数。

随后,多家媒体联合组织了一次慰问自强少年李建波的活动——让乡亲们眼中不起眼的“土特产”在经历了工业化发展的城市里,变为珍宝。

“这一定是商机!”走出过大山的赵媛敏锐地嗅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力量,从此走上了微商之路。

此后,赵媛开始四处寻找优质却销售无门的农产品,以朋友圈为平台,跨越空间阻隔,将之销给喜爱的朋友们,也为困难的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随着销量的增加,赵媛也找到了自己事业的归属——开一家“没有菜的菜店”,利用网络平台搭起乡村农产品与城市顾客之间的桥梁。

回归公益:供应商只选残疾人士、特困户和退伍军人

“没有菜的菜店”,看似普通,却是一家只选择残疾人士、特困户、退伍军人作为供应商的公益菜店。

如何知道他们有大众需要的产品?如何确定他们的产品质量可靠?电话、网络根本了解不到,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往各地考察。

可这却是赵媛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方!病魔不分昼夜地啃噬着她本已孱弱不堪的身体,最严重时,她曾瘫痪在床,连起床喝一口水的能力都没有;可病情好转时,她就马不停蹄地到供应商家中考察——永州、郴州、娄底、怀化包括广西的一些县市,她一家一家地走,品尝他们的产品,了解制作过程也包括对人品的了解。

赵媛说,有可靠人品的人做出的产品不会太差。

在对供应商的考察中,赵媛听到一个一个和血带泪的故事,目睹了一户一户贫困到触目惊心却又自强不息的家庭。古丈毛尖供应商汤俊杰,双下肢截肢,撑起了有七个残疾人的家庭,抚养着一个自闭症孩子,却还在帮助着其他残疾人创业;湘潭人唐泽剑肢残三级,和一群残疾人成立了鸣鸽养蜂合作社,帮助众多低保户残疾人通过专业养蜂,成为了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

“帮助一个残疾人,等于挽救了一个家庭,甚至是挽救了两、三代人!”赵媛说。

2018年8月25日,赵媛的菜店顺利完成了开业庆典,很多媒体前往捧场——现场,她身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装,在镜头前娓娓而谈,涓涓善意。从遥远的高山瑶寨一路走来,洒遍梅溪湖畔,这棵在寂寞山谷的角落里长出的野百合终于开出了娇艳的花朵。

宁德福安:走出深山的畲族医药

日报报道 19日,在福安市坂中畲族乡江家渡村畲药种植基地,只见阔叶林下种着的数千袋三叶青郁郁葱葱,生机勃勃。该村村民介绍说:“畲药三叶青,果实、茎、叶全是宝,具有活血祛风、抗炎、镇痛、抗病毒、抗肿瘤等功效,市场供不应求。”近年来,由于畲药受到市场热捧,江家渡村的村民们,在村里的老畲医指导下,对传统珍稀畲药进行了育苗、研究、开发,畲药种植逐 渐成规模化、产业化,成为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县份,聚居着7.69万畲族人,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极具民族特色的畲族医药,有其独特的医疗方法与用药习惯,在医治蛇伤、风湿、骨髓炎、妇科病、黄疸肝炎等疾病方面,有很好疗效。近日,福安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畲族医药文化之乡”,这是目前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

福安畲族药材在福建省“三月三”畲族文化节上亮相

今年78岁的钟锦堂,是土生土长的畲族“山哈”,祖祖辈辈生活在溪潭镇兰田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钟锦堂打小就和爷爷上山采药,除了知道一些治咽喉炎、妇科的秘方外,还有一样压箱底的绝招——治瘰疬(西医称之“颈淋巴结结核”)。

钟锦堂是当地治瘰疬的第四代传人。“农历九月廿九,正是每个月经络下行的时刻,行‘艾灸’正合适。”钟锦堂18岁开始行医,至今已有50余载。他一边招呼从 和福安各乡镇赶来的患者一边说,“一般瘰疬患者经外贴祖传研制的散核药膏,内服清热散核的中药,半个月热结就可消去”。钟锦堂每年治好的患者达100多位,而且复发率低。50多年的坚守,钟锦堂的名气越来越响,一些病人甚至从 、浙江等地远道而来,上门请医求药。

像钟锦堂这样身怀绝招的畲医福安有不少,分别擅长治疗妇科、小儿科、骨伤科、喉科等。溪尾镇钟氏咽喉科在闽东一带颇有影响。作为畲家喉科第五代传人,钟应全在福安鹤山路上的“钟氏专科”每日病人络绎不绝。由于拥有祖上传下的治疗口腔、咽喉的独特技艺,许多周边县市的喉科患者都会前来就诊。钟氏独特配方的“福建闽东钟氏咽喉散”通过网络远销到加拿大。

福安畲医药研发中心主任钟隐芳向记者介绍:“畲家医术有不少绝招,比如针刺疗法,畲医叫‘挑风’,主要针对一些脸黄、食欲差、发枯黄、咳嗽、腹泻等小儿症状而施行,完成‘挑风’后,再开一些草药即可。”“畲医针刺疗法与中医的针灸不尽相同,注重部位,多用银制三棱针,有挑针与刺针之分,挑针又有轻挑与重挑之分。”儿科、妇科诊治方面,畲医也有不错的疗效。像妇女的不育症、妇科炎症,儿科中的小儿黄疸、“七天风”、受惊、腹泻等,畲医都有拿手绝招。

福安不少畲族居住的地区气温偏高,汗多伤气,加之繁重的体力劳动,体力消耗过大,所以畲族人口中患病者多虚实错杂,难以下药,对此畲医创造性地将药攻与食补有机结合。畲族群众在四季更替或节气转换时,常采药备于家中,根据节气变化,选择凉热属性之家禽鸡、鸭、兔或羊等,配以青草药炖服,以补益身体,消除疲乏,增强体力。

福安畲药原产地具有“畲药宝库”之称。据记载,福安境内盛产的畲药约230科、1460多种,其中植物约1000多种,临床常用植物约740多种。畲医用药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基本法则,有统计的常用畲族药有300多种。据了解,福安市目前现存的青草药店就有100多家,福安几乎家家喝青草茶,户户吃青草药膳。

为了传承和保护畲医药,钟隐芳组织多名畲族医药的非遗传承人,共同编写了《福安畲医畲药》,书中广泛收集了畲族医药的历史渊源、特点,畲族名医诊治经验、单验方、常用青草药、畲族民间药膳食疗方,以及畲族医药传人、畲族古书、古药具等照片、实物,填补了当时中国畲族医药彩色图谱青草药书的空白,为传承和研究畲族医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对福安畲医畲药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2011年,福安畲族医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医秉承师传,很少文本典籍,随着老一辈畲医先后辞世,畲族医药濒临失传。2008年,福安成立畲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出台全国首个扶持和促进畲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积极倡导民族乡村发展中药材种植,支持畲药资源基地建设,在保护畲药资源的同时也增加畲族群众经济收入。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号角的吹响,福安市许多乡村将发展畲药作为扶贫利器,产业蓬勃发展。

赛岐镇高水苋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村民立足生态优势、挖掘自然资源,成立乘风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30多户村民种植畲药300多亩,年创产值300多万元。“明年,我还要扩大种植面积100多亩,在原有种植铁线莲、南天竹共300多亩的基础上,种植穿山龙等其他品种。”种植大户缪祖亮提及畲药的发展信心满满。

溪潭镇兰田村借力生态资源发力生态产业,种植草珊瑚、金不换、积雪草等近十种畲药,并将草药种植与乡村旅游结合,建设以中草药种植、体验、观光为依托的畲药主题旅游村。畲药生态园、种植基地采取“农户+公司+合作社”形式运营,合作社负责种植和销售,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农户通过资金、土地、种苗入股,年底享受分红,也可在基地内务工获取收入。

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下,如今,福安市畲药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建起8个畲药生态园基地,5500多户农民林下套种畲药材,年创产值超4亿元。畲药种植逐渐规模化、产业化,成为民族乡村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畲药产业欣欣向荣,通过人工种植有效地保护了日益稀缺的野生药材资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福安还积极推动畲药走出去。福安开办畲族医药展示馆,展示畲族医药古书籍、古器具、畲医传承人、畲药基地生态园、畲医药制成干品、鲜品,推广养生、药膳等非遗文化;组织参加省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海峡 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进驻 三坊七巷畲族馆开展畲族医药展示、代表福建省参加中国-东盟“一带一路”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等;开展免费诊疗、畲族医药非遗进校园等不同形式的社会 活动,畲族医药正逐渐走出深山。(福建日报 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林耀琳 文/图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