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虚无”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如何获得健康与幸福?如何远离痛苦和烦恼?我建议从“恬淡虚无”这四个字去体悟,字字皆珠玑。
我们都致力于追求健康和长寿,那么应该如何才能健康?如何才能长寿?《内经》明确地给出了答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中,“恬淡虚无”四个字是核心,这是内求己心的方法,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果我们能深入理解、解释和延伸“恬淡虚无”的内涵,对于理解中医养生的理念,并提升精神境界有重要现实价值。
《说文解字》讲:“恬,安也。”恬字左边是心,右边是舌,象意为用舌头舔心中的伤口(心灵的创伤)。即自我宽慰,自我疗伤,以求心安神怡。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得意处不过十之一二。人生充满着痛苦,有各种不如意、疼痛、疾病、创伤、忧愁、恐惧、烦恼、怨恨……我们应该如何在诸多的不快乐中找回快乐呢?
我的理解是:从安心入手。外境再如何变化,都要安住自己的内心。人生总是有路可走的,外境越是困顿,内心越应该安然自在。因为内心为本,外境为标。万法唯心造,诸境由心生。心安了,外境自安。心要不安,则外境一动,即会陷入痛苦与烦恼之中。
如何安置好自己的内心?建议学习《庄子》,庄子提示的方法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我的理解是,修行即是修心,心要静而虚,虚则生出光明,可以与“道”互相呼应。这时,心就能转化精神,从有形的能量提升为无形的、神妙的、自由的生命。修心要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尽量少欲,看淡外境,让内心不受外境纷扰的影响;第二步,心神透彻通达,有如阳光照亮一切。这时天人合一,身心和谐;第三步,达到不死不生,与“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当我们心中无烦无恼,平和安静了,才能够看“淡”。简单来说,心中平静的人,才会淡泊。
恬淡即淡泊名利,清静安逸。恬淡的力量不可思议,正如《庄子》所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我的理解是:天地之所以生生不息,以其能静。静为阴,动为阳,静极而后动。天有德,天之德在无私、无欲、无求;地有德,地之德在心量大、宽容、厚德载物。天地能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大德的本质。我们要养生,要健康,要长寿,就要效法天地,并顺应天地之德,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要想道德完美而精神不亏缺,就要法天则地,使内心平易,平易则恬淡,平易恬淡则身心和谐。若能修到这种境界,则忧患不能侵入,邪气不能袭扰。
若能以平淡为怀,那么天天都是好日子,既安详,又清净。恬淡的心灵是淡定而静,是精神内守,没有功利,没有烦恼。
今时我们处于一个物欲横渡,人心繁复的社会,如何让心恬淡呢?我的理解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仁爱之力,心善语善行善、泛爱众、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样即可进入淡雅而安静的境界。当然,也就能克服一切贪婪狂癫,并且获得真正的愉悦与幸福。
恬淡虚无,清心寡欲,就能顺应天地的变化,“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态,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宇,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内经》告诉我们,“此圣人之治身也”,圣人就是如此做的。我们要向圣而行,当然也要学习圣人的方法。
“虚”即太虚。太虚不是真空。从中医来分析,太虚之中有真气,即中和之气。此气周流,以生万物。故说,太虚是混沌阴阳未分之原象,其中有无限生机。
“离中虚,坎中满”。离卦对应心,坎卦对应肾。在《内经》开篇介绍黄帝时,说“长而敦敏”。敦字表示下盘稳固坚实,代表肾精足;敏字代表虚心无杂,头脑清灵,表示心神旺。可以说,“敦敏”是一个心肾交融的非常健康的状态。
于生命而言,肾精要满,心神要虚。肾精满,则“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海”,髓海充足,生机不息;心神虚,则静心平性,使能君火以明,心神不乱,智慧内生,乃能谋划周致而平处艰危。
《老子》说:“洼则盈。”俗话说:“道在低处”。虚心处下,方能学习,方能接纳,若拘泥于我执我见,则心胸滞塞,刚愎自用,君火失明,心神不和,诸事难为。
我的理解是:老子论道,认为“道”是不可知之“虚”。既虚且静即是道。老子通过对大道的描述,对万物之始的特性进行总结,让我们看到道的虚静本质。
能虚方能静,真正的静应该是“虚静”,是君火以明的“静”,没有烦恼,没有不安。可以说,“虚静”是古人超凡脱俗的一个标志,因为虚静往往标志着“道”,标志着圣人。
只有保持内心的绝对净化和精神的凝神专注,才有可能实现对“道”的认识。老子用“虚”、“静”来形容空明宁静的心境,并认为人心原本就是如此。老子要求致虚极、守静笃,借此可以恢复心灵空明宁静的状态。
“无”,与有相对。何谓“无”?无是空,是“道”,无能生万物。说明“无”不是完全的死寂的空,而是充满着生机的空。
“无”的境界最高。当我们能真正处于恬淡愉悦,虚怀静定之时,才可能进入“无”的境界。正如《老子》所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情而民自清。”
我的理解是,智慧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要想获得智慧,不能向外求,而当向内求。人人心中皆藏有智慧,要想获得智慧,必需让心定而静,静而安,进入“无”的状态,则内心自然会生出智慧来。
智慧不是知识,亦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聪明,而是一种看透事物的本质能力。当我们处于“无”的状态时,即是佛家所言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时即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智慧自出,成圣成佛。
进入“无”的境界太难,但只要我们不被名利浮华蒙蔽双眼,保持恬淡自然的本性,我们本有的部分智慧亦能浮现出来。即使是部分智慧,那也能让内心自然而然地达到明澈、安详、宁静的状态。
综上所述,“恬淡虚无”,仅此四字,就道出了健康身心,成就生命的四个次第,真可谓字字珠玑,皆有深意。
“恬淡虚无”为我们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并能获得自然的、洁净的、崇高的心理体验。既能保护元真,抵御病邪侵害,还能维护中和、庸常的幸福生活。
若能时时体悟“恬淡虚无”,非常有益于身心和谐,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愉悦和幸福,并且,可以远离疾病和痛苦。选择中医

内功中的“胎息”与太极拳的“虚无涵一炁”的异同
内功中的“胎息”与太极拳的“虚无涵一炁”均是道家及传统内家修炼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二者既有哲学层面的共通性,也存在实践方法与境界指向的差异。以下从理论根源、实践方式、功能目标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
二者均以道家“天人相应”思想为根基,强调通过内在修炼实现人与自然的能量贯通。胎息通过模拟胎儿呼吸返归先天状态,“虚无涵一炁”则通过虚静身心以容纳宇宙本源之气(炁),皆指向打破后天意识束缚,回归先天本真。
两者均要求修炼者达到高度的身心虚静状态。胎息需摒除外呼吸干扰,以“内息”调动先天元气;“虚无涵一炁”则需在太极拳运动中保持意识空灵、形神松透,以虚无之态感应炁机流转。
二者皆以“炁”(先天能量)的激活与运化为核心。胎息通过呼吸的极致内化激发体内真炁的循环;而“虚无涵一炁”强调在虚无中与天地之炁相合,通过太极拳的形体动作导引炁的流动与整合。
1. 实践路径:静功与动功之别
胎息:属传统内丹术中的静功修炼,需通过调息、守窍、凝神等方法逐步进入“呼吸断绝,炁自内生”的先天状态,强调“静极生动”。
虚无涵一炁:属太极拳(动功)的至高境界,要求在动态的拳架练习中保持身心虚静,以“形动而神静”的方式实现炁的涵养与周身贯通,强调“动中求静”。
胎息:以呼吸的极度内敛为核心,最终超越口鼻呼吸,转为“丹田呼吸”或“体呼吸”,呼吸本身是修炼的主体。
虚无涵一炁:呼吸自然融入拳势动作,不刻意调控,以“忘息”为追求,通过动作的开合、虚实变化引导炁的周流,呼吸为炁运的辅助。
胎息:表现为“外息止而内炁生”,身体进入类似冬眠的低耗能状态,生理代谢趋缓,精神高度凝聚,可视为“返先天”的实证标志。
虚无涵一炁:表现为“形如虚空,炁满周身”,在拳势运行中达到“无我无拳”的化境,动作与炁机完全合一,形成“以炁运身”的自动化状态。
胎息:更贴近道教内丹学体系,与“炼精化炁”“河车运转”等丹道次第紧密关联,有明确的典籍传承(如《胎息经》《抱朴子》)。
虚无涵一炁:根植于太极拳的武学与养生实践,与“阴阳相济”“舍己从人”等拳理交融,多见于太极拳经典论著(如《太极拳论》中“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虚无境界)。
胎息是向内探索的静定功夫,通过呼吸的超越回归生命本源;
虚无涵一炁是向外扩展的动态修为,通过形神的虚静实现天人能量的交融。
二者虽路径不同,但最终皆指向道家“复归于婴儿”“与道合真”的终极追求。对现代修炼者而言,理解其异同可避免概念混淆,亦能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静功或动功的侧重,乃至将二者结合(如太极内功中的静坐胎息与动态拳架交替修习),以达性命双修之效。
注:实践中需有明师指导,避免对“胎息”强行闭气或对“虚无”流于空想,须以松柔自然为根本原则。
恬淡虚无四重境界
家思想对人们的精神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提到的“恬淡虚无”四重境界,是道家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而这四重境界中的“真气从之”,更是揭示了道家追求的自然、和谐、无为的生活态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恬淡虚无”四重境界。这四重境界分别是:虚、无、淡、静。虚,是指心灵空明,无私欲、无杂念;无,是指超越有形的事物,达到无我之境;淡,是指对世俗名利淡泊,不为其所动;静,是指内心宁静,不为外物所扰。
而“真气从之”则是道家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真气,指的是人体内的元气,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从之,即是顺从、跟随。在这个境界中,人的内心达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真气得以顺畅运行,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要达到“真气从之”的境界,首先要有虚、无、淡、静的心态。只有心灵空明,才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真理;只有超越自我,才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只有淡泊名利,才能享受到生活的真谛;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其次,要注重身体的修炼。道家认为,身体是修道的载体,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更好地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因此,道家注重锻炼身体,如太极拳、五禽戏等,以强身健体,通畅经脉,调养气血,从而达到真气顺畅运行的效果。
此外,还要遵循道的原则,无为而治。道家认为,世界万物均有道,只有遵循道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无为,即是不过度干预,让事物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无为而治意味着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不追求功名利禄,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
最后,要善于养生。道家养生主张顺应自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饮食上,注重五谷杂粮,搭配合理,不过食肥甘厚味;在起居上,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劳作上,不过度劳累,保持身心愉悦。
总之,“恬淡虚无”四重境界和“真气从之”的生活态度,是道家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通过心灵的修炼、身体的锻炼、遵循道的原则以及善于养生,我们可以达到真气顺畅运行的状态,实现身心健康,享受和谐美好的人生。在现代社会,这种生活态度对于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资讯
男人找情人的必备条件
男人都希望能找一个情人,情人能给男人带来妻子不能带来的刺激感、兴奋感、成就感等等,总之大多男人疯狂的沉醉于找情人之中。当然,找情人也不是随便一个男人就能找到的,找情人也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