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空如也
神怪小说、仙侠小说里,总会写到昆仑。昆仑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神山,早在《山海经》中,昆仑就被赋予了诸多神奇的想象,“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 称昆仑为昆仑虚,是因为虚字本义为大丘、大土山。小篆字形的虚,从丘、虍声,于是便有说法认为,这就好像一只老虎占据了一个山头。虚是大丘,丘大则空,显得空旷,从而引申出了空虚、空旷之义。 虚的这个意义,用法极为广泛,引申出了更多的意思。宇宙有空寂玄奥之境,于是就有了太虚的虚,《红楼梦》里曾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天空空旷博大,于是就有了凌空的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月有圆缺,于是就有了缺损的虚,“相思不我会,明月几盈虚”。事物有实有虚,于是就有了空着、无实际内容的虚,如空的饮酒器叫虚爵,空谷叫虚壑;有了使空、空起来的“虚”,如古代车位以左为尊,虚尊位以待贤能的人曰“虚左以待”,等等。 道家讲清虚,什么是清虚?就是一种清净虚无的境界,空虚到极点,什么都没有了,就是空,就是无,就是道,由此成就了一种高远的智慧与海纳百川的容量。《老子》中有一句话常常被人拿来作为座右铭: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意味着达到空虚的极致,没有一丝的杂念,脑中心里空明一片,什么都没有,然后就可以接纳任何事情,遨游于宇宙的浩瀚,理解万物的规律。 事实上这种因为空虚而达到可以容纳万物的境界,个人便可以做到:虚心、虚怀,不自满,胸怀宽阔,谦退容物。因为虚,所以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成语有虚怀若谷,意思是说其心胸开阔、虚心非常,德行廓大如同山谷,可以容纳万物。并且也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吸纳新东西,才能够容纳得下别物。人的空间满了、心满了,就不能再吸纳别的东西。所以说古之善为士者“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他们朴实无华而思想豁达,好像山谷一样清明空灵,而不是浑浑噩噩脑中仿佛被塞满了东西。 《论语》中有“有若无,实若虚”之言,唐太宗曾问孔颖达这是何解,孔颖达说,圣人施行教化是想要人谦虚,并且能因为这种谦虚而散发出光辉来。“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犹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有才能的人不自大,还能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多才多艺的人害怕懂得少,还能向才艺少的人请教来丰富自己。自己虽然有知识,却好像没有,自己虽然很充实,却好像空虚。 知识才艺如此,道德品行亦当如此。虚已者,进德之基。对于个人而言,能常常看到自己的不是,就会下功夫去充实自己,不骄傲自满,就会想要进一步学习,这是道德修行、学问获得的必须。“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即使道德学问很充实了,但还是保持着谦虚的心态,有若无,实若虚,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不足的地方,不断学习、接纳,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炫耀自己,也不掩饰不足,保持着空虚的心境,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谦让、宽容别人。 虚心、虚怀、谦虚,是不让人生虚过,不让时间虚度,不让金钱虚耗,不让情谊虚废。摒弃虚的另一面,而走向虚的正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神怪小说、仙侠小说里,总会写到昆仑。昆仑被认为是中国第一神山,早在《山海经》中,昆仑就被赋予了诸多神奇的想象,“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
称昆仑为昆仑虚,是因为虚字本义为大丘、大土山。小篆字形的虚,从丘、虍声,于是便有说法认为,这就好像一只老虎占据了一个山头。虚是大丘,丘大则空,显得空旷,从而引申出了空虚、空旷之义。
虚的这个意义,用法极为广泛,引申出了更多的意思。宇宙有空寂玄奥之境,于是就有了太虚的虚,《红楼梦》里曾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天空空旷博大,于是就有了凌空的虚,“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月有圆缺,于是就有了缺损的虚,“相思不我会,明月几盈虚”。事物有实有虚,于是就有了空着、无实际内容的虚,如空的饮酒器叫虚爵,空谷叫虚壑;有了使空、空起来的“虚”,如古代车位以左为尊,虚尊位以待贤能的人曰“虚左以待”,等等。
道家讲清虚,什么是清虚?就是一种清净虚无的境界,空虚到极点,什么都没有了,就是空,就是无,就是道,由此成就了一种高远的智慧与海纳百川的容量。《老子》中有一句话常常被人拿来作为座右铭: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意味着达到空虚的极致,没有一丝的杂念,脑中心里空明一片,什么都没有,然后就可以接纳任何事情,遨游于宇宙的浩瀚,理解万物的规律。
事实上这种因为空虚而达到可以容纳万物的境界,个人便可以做到:虚心、虚怀,不自满,胸怀宽阔,谦退容物。因为虚,所以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成语有虚怀若谷,意思是说其心胸开阔、虚心非常,德行廓大如同山谷,可以容纳万物。并且也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吸纳新东西,才能够容纳得下别物。人的空间满了、心满了,就不能再吸纳别的东西。所以说古之善为士者“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他们朴实无华而思想豁达,好像山谷一样清明空灵,而不是浑浑噩噩脑中仿佛被塞满了东西。
《论语》中有“有若无,实若虚”之言,唐太宗曾问孔颖达这是何解,孔颖达说,圣人施行教化是想要人谦虚,并且能因为这种谦虚而散发出光辉来。“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犹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有才能的人不自大,还能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多才多艺的人害怕懂得少,还能向才艺少的人请教来丰富自己。自己虽然有知识,却好像没有,自己虽然很充实,却好像空虚。
知识才艺如此,道德品行亦当如此。虚已者,进德之基。对于个人而言,能常常看到自己的不是,就会下功夫去充实自己,不骄傲自满,就会想要进一步学习,这是道德修行、学问获得的必须。“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即使道德学问很充实了,但还是保持着谦虚的心态,有若无,实若虚,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不足的地方,不断学习、接纳,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不炫耀自己,也不掩饰不足,保持着空虚的心境,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谦让、宽容别人。
虚心、虚怀、谦虚,是不让人生虚过,不让时间虚度,不让金钱虚耗,不让情谊虚废。摒弃虚的另一面,而走向虚的正面。(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修道有阶梯,道士的七种级别!你知道吗
通常来说,修道之士,简称道士。于宫观中修行者,称为出家人。所谓出家,即舍弃红尘,放下俗缘,入丛林之中,修悟真道。虽然出家总是被世俗之人误解,但出家修行,是正道悟真的必由之路。然而,出家也需要缘分,若尘缘未了,虽终日叫嚣发愿欲弃绝红尘遁入玄门,也未必能成为出家人。而称道士者,必定与道有缘。借此机缘,浅议道士的七种级别,望有道之人斧正。
《正统道藏正一部.道门通教必用集》录《出家因缘经》云:“道士,凡有七阶。”也就是说,道士可分为七个层次。该经出自《正一部》,所以道士的级别为天师创教时所划分,后为全教所引用。根据《出家因缘经》,道士的七种级别分别如下。
第一层次修道者,谓之天真或仙真,“体合自然,内外纯静。”
属最高层次的修道之士,自然无为,能保持身心纯净,虚无忘我,与道合真。更确切地说,仙真为道的化身,故道教尊奉三清道祖,其化生万物,无所不包,修为最高,已证道果,居神仙中之最高位。另外,天尊门下弟子如南极仙翁、普贤真人、赤精子等大罗金仙亦属此列。
第二层次的修道者,属于神仙之类,“变化不测,超离凡界。”
从《道藏》典籍记载,历史上通过潜心修行而得正果者,不乏其人。如八仙、五祖七真历代祖师等,也有不属于任何门派,但通过修行而得道成真者,如淮南王刘安、诗仙李白等,可谓真人。他们超离尘俗,或白日飞升、或坐化、或天尊接引,最终得证仙道。
第三层次的修道之士,属于隐逸之士,他们身怀绝技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以物累形,所谓“含光藏辉,不拘世累。”
上古时期有很多隐逸散人,皆大德之类。晋皇普谧《高士传》中曾记录了数十位不以物累形、隐形遁迹的隐士,其体道自然,不以物累,是俗人难以企及。他们通过修真炼道,有高深道行,可上天入地,属于世外高人之类。
第四层次的修道之士,为远离世俗之山居道士,他们“幽潜学道,仁智自安。”
他们看破红尘、放下俗缘,寻清幽之地,独善其身。他们或许也曾叱咤风云,或遭遇挫败,后弃俗归野,清心寡欲,全性葆真。若有缘问道终南,必定能在山野河畔得见隐修之人,与世无争。他们令人敬畏,因为他们能放下尘俗,不为利欲所累。也许,在纷乱的世俗之中,清修也是寻找人生终极智慧的方式。
第五层修道之士,为出家道士,他们“舍诸有爱,脱落嚣尘。”
他们也许曾有家有室,也曾享天伦之乐、鱼水之欢,但最终放下欢爱亲情,皈依玄门,修真悟道。我们日常所见宫观道士,日读经典,夜谈玄虚,卯时课早,申时课晚,是一群神秘的修行者。他们演绎着那神秘莫测的道教传统,道教也因为有了出家人而独放异彩。
第六层次修道之士,为在家修行人,正一派称火居道士。
他们“和光同尘,抱道怀德。”他们有家有室,但怀道教信仰,白日在宫观之中尊奉三清道祖,课诵经典,服务信众,谨言慎行,修德累功。晚课之后,即归家,除几种荤辛禁忌之外,不必全素,戒律也没有全真出家道士繁杂。
第七层次道士,古代天师道之祭酒,他们“屈己尘凡,救度危苦。”
修道之外,还为信众消灾祈福、治病救难之类,心怀天下、慈心救人。此类道士信众最常见,如民间道士,专为人超阴度亡等。
《出家因缘经》中说:“所以名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念运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持斋礼拜,诵经烧香,奉戒修身,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惟行道业,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礼拜皈敬,最为尊胜,不朝天子,不揖诸侯,作人天福田,为三界依怙。”
因而,那些真正可称为“道士”的人,不仅道心深重,品德高尚,清心寡欲,心怀众生,积功累德,自度度人。唯有如此,才不侮蔑“道士”之名。否则,虽遁入玄门尊奉三清,却不修功德、品行低下、沽名钓誉,则不仅不能得道,反而为自身招来祸殃。
天界山人:道家正统修行境界
道家正统修行境界主要源于道教的内丹术理论。这些境界通常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修炼目标和成果。具体来说,这些修行境界包括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及炼虚合道。
1.炼精化气:这是修行的初级阶段,主要通过调节呼吸、意念控制等方法,将体内的精气与外部环境的气进行融合与炼化,以达到强化身体和提升精神的效果。
2.炼气化神:在这一阶段,修行者进一步将炼化的精气转化为更为精纯的神气,为下一步的修炼打下基础。这个过程有助于提升修行者的内在能量和精神状态。
3.炼神还虚:此阶段的目的是通过特殊的修炼方法,使神气进一步升华,逐渐摆脱身体的束缚,向更高层次的虚无境界迈进。这一过程中,修行者会体验到一种更加深邃的精神世界。
4.炼虚合道:这是内丹修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正统修行的终极目标。在这个境界中,修行者力求将自身的神气与宇宙之道相融合,达到一种无我、忘我、与道合一的状态。这种境界的实现标志着修行者已经彻底领悟了道家的精髓,并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修行境界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实际修行过程中每个人的进展和体验都可能有所不同。同时,道家修行也强调个人的实践和体验,因此具体的修行方法和境界感受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
总的来说,道家正统修行境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基础的炼精化气开始,逐步提升到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终达成炼虚合道的最高境界。这一过程需要修行者长期的努力和坚持,同时也需要正确的指导和实践经验的支持。
"学之道国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课程丰富多样,涵盖道门风水、财运文化、道家修行、辟谷养生、梅花心易、易经文学、企业风水、姻缘八字、面相学、道医、武当武术、八字命理等多个领域。
相关资讯
原创斗破苍穹:萧炎从魂殿手中抢了虚无吞炎什么至宝?吸收此物后,灵魂境界直接突破至天境大圆满!
魂殿作为萧炎的宿敌,其行动确实在无意中为萧炎创造了诸多机遇,以下是魂殿间接助力萧炎获得的七件“大礼”,每一件都曾引发大陆强者的激烈争夺: 价值:异火本就是大陆强者梦寐以求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