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原创金庸《神雕侠侣》小说里的草包将军吕文德符合历史史实吗?

更新时间: 2025-10-04 14:24:49

阅读人数: 307

本文主题: 符合史实的历史小说

公元1267年冬,宋度宗咸淳三年,蒙古大军对襄阳城形成包围之势。此时,襄阳城的守将是吕文德。

吕文德,出身于以卖柴和打猎为生的平民,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土豪,但其骁勇善战,是南宋末期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1237年从池州统制率军援安丰开始,,三十余年转战安徽、两湖及大西南前线,成为南宋的“救火队长”,始终奋战在抵御蒙古军队的第一线,立下赫赫战功,是南宋末期众多将领中权势最大、地位最高的一位。

当蒙古大军围困襄阳城之时,吕文德任京湖制置使,成为长江防务的最高统帅,而荆州、襄阳、樊城等诸多战略防务要地均在其节制之下。

襄阳、樊城城坚池深,城中兵储可支数年。在刘整建议下,蒙军只得采用围困战术,绝其外援,再利诱守将吕文德,遣使送玉带,并请求在襄阳城外设贸易市场,吕文德同意了。于是蒙古军以贸易为名,在襄阳城外修筑堡垒,为日后攻打襄、樊奠定了第一个据点。

同为一母所生的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却在互市谈判之前就识破了蒙古人的阴谋,两次捎信劝说吕文德,大意是:蒙古人亡我之心不死,和平只是假象。此时不是互市的时候,亦有违朝廷置榷的初衷,不能不加以警惕。但两封信都被吕文德的亲吏陈文彬给藏匿了。当发现蒙古人的阴谋后,为时已晚。吕文德遗恨说:“误国家者,我也。”不久忧郁成疾,背上疽发而死。

在金庸《射雕英雄传》中,守将吕文德只要一听说敌军来犯,必然是面如上色,若军情紧急,则是体似筛糠;对破敌退兵永远束手无策;所谓安抚使,他安抚的只是自己的两名小妾。除了懦弱无能,他还是个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黄蓉想出“弦高搞师”之计,所用的钱财就是盗自吕文德“那安抚使搜刮得金珠山积”。并且,他也不是爱民如子的人,眼见元兵押着宋朝百姓攻城,还下令放箭。

历史上的吕文德是一员武将,但是像《射雕英雄传》写的那样是一名胆小如鼠、贪生怕死之徒吗?

有一些学者认为吕文德军事才能不高,如《南宋抗蒙的襄樊保卫战》一文认为吕文德“有勇无谋’。

在安丰之战,他为能进人城中支援守军,在无力打败强大蒙军的情况下,采用旗帜等表现战斗力和战斗行动的标志,露虚隐实,把敌军的兵力引到预设的方向,从而乘机进人城中。在救援的多支军队中,唯有吕文德的军队进人城中,给守军以有力的支援,显示出他“高出流辈’的军事才能。

在寿春之战, 吕文德不仅是位勇将,而且还是员智将。当吕文德率领的宋军打通进人寿春的粮道后,他故意让宋军“半进半撒”地把粮食运送到城中。第二天,敌人看到洒落在地上的粮食,以为南宋已经有很多部队携带大批粮食进人城中,从而产生畏惧心理,以致“皆欲解围去”。吕文德在自己力量不足时,通过一些假象显示自己力量有余,给敌人以迷惑和错觉,使敌人误认为宋军力量很强大,从而造成敌军信心和士气的低落。后来他抓住时机,率军攻击蒙军。

吕文德作为宋朝高级将领品德怎样呢?

据宋朝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记载:淳佑初,吕文德前往朝廷,赵希澈暂时接替吕的职位。赵到吕的军营里,发现“军无宿储,万口籍籍,愤吕剖克”。赵希淤“密刻其不法”,向朝廷做了秘密报告,最后吕文德受到“夺帅,权移马司”的处分。

据宋朝黄震《古今纪要逸编》记载:京湖兵在岳鄂王时额三十万,史高之初为帅时尚二十五万,似道自为帅时尚二十万,李芝庭自淮东为帅时尚十七万,至文德减至七万,而掩取六十四州养三十万兵之赋入为己有,又用私人戴埙者,名总领,岁科降朝廷金帛钱褚三十万,瓜分为己私,以至宝货充栋,宇产遍江淮,富亦极矣。

在看前述,降蒙的南宋将领刘整曾对忽必烈说吕文德可以“利诱”,·并最终通过贿赂吕文德玉带的方式在襄樊附近筑起了城堡,为围困襄樊奠定了基础。

以上事例充分说明吕文德贪污腐败,大肆侵吞国家财产。明人郑真说吕文德是一名“贪将”,倒是符合史实的。

原创金庸《神雕侠侣》小说里的草包将军吕文德符合历史史实吗?

井上靖《额田女王》出版:历史小说首先尊重历史和史实

井上靖是二十世纪日本文坛巨匠,他一生创作了多部以中国西域为题材的历史小说,诸如《敦煌》《楼兰》《天平之甍》等作品。他曾27次访问中国,为作品的撰写前往新疆、甘肃等地实地考察。

今年初,井上靖的小说代表作《额田女王》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出版。这是井上靖继《杨贵妃》之后创作的一部以相近时期日本宫廷为舞台、以日本传奇贵族女性为主角的历史小说。《额田女王》与《杨贵妃》共同聚焦于中日历史上两位才貌双全的女性,呈现动荡历史中绝世美人的传奇与悲剧命运。

5月26日,翻译家陆求实、翻译家田建国、评论家吴玫与出版人曹元勇做客上海书城,参加“井上靖历史小说中的宫廷秘史——《额田女王》与《杨贵妃》新书分享与对谈活动”。他们就井上靖的历史小说与两位传奇女性展开了有趣的对话。

额田女王生活在与武则天同时代的日本,是大和朝廷中的一位宫廷女官。在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额田留下了文采斐然的十二首和歌。这些和歌的内容与当时的时事、风物紧密相连,也由井上靖之笔融入了小说中。

在《万叶集》之外,井上靖还参考了《日本书纪》《古事记》等史料,梳理了日本这个国家形成之初的历史,从大化改新、两次派遣遣唐使、数度迁都、出兵半岛、败战白村江,到壬申之乱,故事情节的展开犹如逐渐摊开的瑰丽画卷。

《额田女王》译者陆求实介绍,井上靖踏上文坛之际的日本是战后百废待兴之时,除了之前已有的日本中世纪文学之外,近代文学开始慢慢兴起,除了严肃文学之外,大众文学也开始兴起。

“历史小说在日本归入大众文学,因为大家都喜闻乐见,喜欢看历史小说。所以读者也好,评论界也好,对历史小说客观上就提出这么一种要求,到底什么样才叫历史小说?今天回过头来看,为什么井上靖在日本文坛地位非常高,实际上和他在日本历史小说领域的成就有很大关系。”

陆求实提及,日本文学界曾围绕井上靖的历史小说发起过一次论战。当时有一个跟井上靖同时代的作家叫大冈升平,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公开批评井上靖,说井上靖的小说太浪漫主义,太诗性化了。井上靖也不服气,回敬了一篇,主张历史小说不能干巴巴的都是史实,除了历史事件真实之外,也要允许小说家有自己的艺术真实,要不然历史小说就不是小说了。后来日本评论家山本健吉也加入了论战,不过后来渐渐趋向于冷静探讨。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今天,日本写历史小说的作家都比较公认这样一个界定,就是历史小说首先是尊重历史、尊重史实。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历史小说不能冠以历史两个字。另外一方面,作家要通过作品反映自己的见解,借用史实把自己的价值观体现出来,要有一定的主观性在里面。另外允许作家进行合理的艺术想象,尤其是历史没有明确记载的地方,可以有发挥的空间。”陆求实表示,这个界定还是非常合理的。

田建国认为,井上靖关于如何写历史小说无疑有自己的想法。“跟他同时代有一个叫吉川英治的作家也写历史小说。他的历史小说按照文学的领域来分叫翻案文学,就是参考中国的《三国演义》,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把它搬到日本,总体属于翻案文学,不属于历史小说创作。”

“但从井上靖开始,日本有了真正的历史小说,他写的东西中国没有,但他的素材就是史书史料。井上靖的创作思想是:我要尊重历史,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我要有我的想象空间,于是就把史实和虚构完美结合起来。就像求实兄刚才说的,井上靖是日本历史小说的奠基人。他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很高,主要就是这个缘故。”

额田女王专门主持神事,因擅长吟咏诗歌,经常奉天皇之命咏歌作诗。在外人看来,她拥有特殊的灵力,能够倾听到并且理解神的声音。这样一位特殊的女性深深吸引了两位位高权重的亲兄弟。他们便是后来的天智、天武两位天皇。小说围绕额田,刻画了天皇、皇子、大臣、后宫妃子等人物群像,冷眼旁观的笔致又好似作品的主人公不是具体的人物,而是时光和命运。

额田女王的人生经历如同生活时代略晚于她的大唐的杨贵妃一样,引发后世之人无穷的遐想。在另一部历史小说《杨贵妃》中,井上靖并不单纯地批判杨贵妃荒淫误国,或将她完全地视为恶的化身,也没有将她塑造为一个无辜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女人,而是根据人性的真实和历史的逻辑,演绎出杨贵妃身上的多重矛盾对立,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看到《额田女王》的时候,我真的蛮意外的。我们对日本女性的理解一般来说是比较温婉的,听命于男性主宰者的,可是她的选择令我非常意外。她跟大海人皇子已经有了一个女儿,大海人皇子还可以给她很富足的生活,那换作我们现代人,可能很多女性会做出顺从的选择。可是额田女王让我佩服的就是,她不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自由,然后做出了让别人诧异的选择。”

吴玫再想到杨贵妃,“我们现在评价这个人物,都把她理解为红颜祸水。我一直想反复强调一下,说杨贵妃是红颜祸水,可能有过之,但是与她自己当时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关联的。读《额田女王》这本小说,读到后来你觉得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对我们喜欢读爱情小说的女性读者来说,你会有一点点缺憾,到最后井上靖都没有给出到底结局是什么样的。”

“在杨贵妃和额田女王之间,如果让我选择,我自己一定选额田女王。到最后可能她没有在史记上,你都不知道她结局是什么样的,而杨贵妃轰轰烈烈地死在了马嵬坡。”吴玫说,她宁愿做额田女王这样的一个女性。

“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女性,额田女王在她当时的历史时期,尽她所能地为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觉得那时候额田女王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女性,她觉得她当时就是一个想让自己国家强盛起来的国民。”

吴玫因此想到,在当下,许多女性每天看很多关于包包、化妆品的推送时,是不是也能跳脱出来,向一千多年前的女性看齐。“那时候她已经在考虑自己思想能不能自由,思考自己作为一个个体能不能为国家做一些贡献。所以我非常推荐大家看这本书,特别是女性读者。”

原创东汉末年分三国,怎么和史实不一样?明明是分四国吧!

文章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干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希望能为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出自《三国演义》开篇的名言,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正因为这句话,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人皆知的经典传说,达到了“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广为认知的历史概括。

纵观中华历史,能够出现三国鼎立局面的朝代实属罕见,更不用说其间涌现出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因此,不少人会疑惑:在西晋统一中原之前,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上,真只有魏、蜀、吴三大政权吗?

东汉末年烽火连天,四国并立谁能存续?

自十常侍掌权以后,东汉朝廷实际已不受皇帝控制,地方诸侯开始各自拥兵自立,割据一方。随着群雄纷纷崛起,董卓屯兵乌巢,整个中原地区呈现出多方割据的局面。各地势力的首领多为名门世族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阀,这些势力有的依附朝廷,有的则各自独立。由此,大家熟悉的三国故事正式拉开了序幕。

战争硝烟弥漫之地,总有人渴望和平。东汉末年的乱世远不止魏蜀吴三国。事实上,在辽东地区还存在一个名为燕国的独立政权。根据史料考证,燕国位于今辽宁省部分区域,由公孙家族创立。正当魏蜀吴激烈交锋时,燕国保持了相对稳定与独立,成为一方净土。

公孙度原本是东汉朝廷封爵的官员,后来被免职。机缘巧合下,他借助友人介绍,成功进入董卓麾下,担任辽东太守。担任太守后,公孙度严厉整顿政务,推行严刑峻法,整顿军粮,逐渐壮大实力。可以说,他具备远见卓识,在中原大乱之前就已经拥有强大的军力,自立为辽东侯。虽然手握兵权,他并无意染指中原,而是着力防御,修养生息。

公孙度虽未参与曹操、孙权的争霸,但在辽东内部,他整肃秩序,镇压番邦势力,甚至敢向强大的高句丽发动进攻。这表明其在辽东地区的实力不容小觑,地位十分稳固。

与此同时,中原三国之间的战争越发激烈。曹操在赤壁之战败北,刘备也终老于白帝城。公孙度对此并不关心,他的目标是巩固自己的政权。战火纷飞使得许多大臣与百姓远离战乱核心,纷纷迁往辽东,在旧臣支持下,公孙度成功自立为王,燕国正式诞生。

《三国演义》虽名为演义,不能当真史

要明白,《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演义小说,其“演义”二字意味着作品是在历史事件和传说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这种体裁允许作者融入虚构元素和个人观点,因此不能简单当作史料使用。

以《三国演义》为例,书中描绘了历史上的曹操和刘备两位重要人物,但对曹操多有批评,对刘备则多加赞扬,这种手法被称作“贬曹扬刘”。不同读者对此可能有不同看法。从文学角度看,这种描写增强了戏剧性,使故事更吸引人。历史事件与人物经过艺术加工是常见现象。

然而从历史视角分析,这种“贬曹扬刘”的描写并非完全符合事实。曹操既是枭雄,亦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刘备虽以仁德著称,但其政治军事能力不及曹操。因此,如果将《三国演义》视作纯史实,便存在矛盾。

无论如何,《三国演义》中的主观描写仅为文学表现手法,读者应明辨其虚实。我们应区分历史和文学,尊重史实。毕竟历史小说融合了真实事件与虚构情节,为读者呈现生动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既帮助理解历史,也带来阅读乐趣。

历史小说无需百分百忠实历史,因为小说创作本身允许作者发挥想象和创意,使故事更生动有趣。但历史小说应建立在真实背景之上,避免故意篡改历史,否则会误导读者认知。

此外,历史小说还能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励他们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与文化。因此,历史小说是一种优秀的文学形式,能使历史变得鲜活且引人入胜。

基于此,可推断《三国演义》选择着重描写魏蜀吴而忽略燕国,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作为小说,它必须强调戏剧性和吸引力。三国鼎立局面在中原广泛影响,涌现出许多著名英雄和精彩战役,极具观赏价值。

显然,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更具戏剧张力,而燕国因地处辽东,远离中原,且公孙度无心争霸中原,政治影响力有限,缺乏足够戏剧性,难以吸引读者兴趣,因此被小说淡化甚至忽略。

其次,公孙度于建安九年去世,后继无人。他的子孙远不如他有才干,尤其是孙子公孙渊误判形势,远赴中原反魏,遭遇智谋过人的司马懿。司马懿用计调虎离山,不仅诛杀公孙渊,还彻底灭亡了燕国。燕国大臣见势不妙,纷纷逃离,燕国最终被魏国吞并,早早退出历史舞台。

燕国的早逝和缺乏传奇色彩,使得罗贯中不将其纳入小说叙事中也情有可原。相比三国那充满英雄气概的历史画卷,燕国显得过于平凡,难免显得乏味。

《三国演义》历经百世传颂,成为经典名著

无论如何,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三国演义》在历史、文学、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都发挥了深远影响。

在弘扬历史文化方面,《三国演义》反映了中国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形象,成为研究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从文学艺术价值而言,《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它以史诗般宏大的叙述风格、充满激情和戏剧性的描写,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在教育层面,《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寓教于乐的典范。它通过展现各色人物的品德和行为,为后世读者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理念,具有重要的伦理教育价值。

正因如此,《三国演义》得以广泛流传,在文学、历史和美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关键组成部分。

《三国演义》终成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同时也成就了其作者罗贯中。罗贯中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其作品也影响了后世。他的文学风格备受推崇,其形象广为传颂。例如,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曾高度评价罗贯中的文学成就,称其“具有划时代意义”。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今人通过历史观看那一幕幕宏伟场景,明代作家罗贯中怀着对三国风华的深切体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三国演义》,从此名扬天下。虽然它是一部小说,但基于对历史的敬重,罗贯中的创作堪称教化之作。

在尊重历史基础上融入艺术创造与个人思想,这本身值得赞赏。因为正是在那一刻,我们明辨荣辱,洞察真相,步入历史的大门,去描绘、去感叹、去抒发,这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和成长。

了解历史,融入历史,终将如那句豪言——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标签: 军事将领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