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潘凯雄:对自我的一次勇敢挑战和成功超越

更新时间: 2025-09-29 19:16:57

阅读人数: 924

本文主题: 王树增《解放战争》豆瓣评分

本世纪前15年,王树增的创作在非虚构领域“鼓捣”得风声水起,2006年的《长征》、2009年的《解放战争》和2015年的《抗日战争》这“现代战争三部曲”以其扎实而严谨的史料甄别、深入而广泛的实地采访、独特而深刻的现代视角三次收获中宣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从畅销到长销,赢得了近千万读者的青睐和赞誉。不仅如此,由《1901》和《1911》组成的“王树增非虚构中国近代历史系列”以及《朝鲜战争》在这期间也相继面世。至此,20世纪前50余年中国重大历史风云基本尽入树增笔下。

风头正盛的王树增却在文坛悄然“蒸发”,直至十年后的2025新年伊始才“率”自己40余万字新作《天著春秋》再“出山”。原来这十年他一猛子深潜到了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纵览从夏商之际一直到春秋末期的千年历史,从发生的重大战事入手:鸣条、牧野、噩、繻葛、长勺、邲、麻隧、鸡父、灭吴和晋阳等10场大战渐次展开,并在这个背景下,描绘出一幅朝代更迭、王权兴衰、家国纷争,诸侯雄起的历史图景。

纵观王树增本世纪以来创作的上述非虚构作品,可以发现他选材的视点具有某种共同性:新近面世的这部《天著春秋》起于夏商终于春秋战国,中国漫长的奴隶社会终于走到了尽头;而《1901》和《1911》关注的10年则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最后的崩塌;到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现代战争三部曲”则聚焦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终结;至于《朝鲜战争》则是年轻的新中国为捍卫自己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向社会主义社会成功过度的重要一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家选择的这些场大战莫不均为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个重大转折点。也正是在这些个重大历史结点上,看起来虽只是一场场具体的你死我活的生死大战,但其中所蕴藏着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某种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交织的客观规律更值得我们重视与体味,从而也使得这一部部看似具体的非虚构战争书写具有历史的纵深度与社会的辽阔面。这或许就是王树增的非虚构写作不同于其他许多非虚构写作十分突出的一点。

比之于王树增此前的那些非虚构创作,《天著春秋》所涉历史时间更长、社会面更宽、具体点更多。对他个人的创作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且这种挑战来自多个方面,而在我看来,其中之要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首先,时间更长空间更宽,从过往的数年到现在的千年——夏商到春秋,从过往的一场大战到这里的10场血战。尽管这10场大战在漫长的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都是关乎到一朝一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战事,但距今时间的久远和岁月的流逝,它们在现存史书里中的记载又莫不非常简单,多不过了了几行,少则区区数字。为此,王树增不得不以此为基本依据,然后再延伸至多种典籍中寻找相关史料将它们衍伸铺展开来,诸如对当时军队的制度、装备和阵型等进行详细的比较与研究,最终形成不少文学创作所必需的精彩细节。比如在第二章“牧野之战”之“青铜方阵”一节中战败方商纣王之死为终结,而关于商纣王之死,史书上之记载都十分简洁,短则如《墨子·三辩》中不过“武王胜殷杀纣”区区六字,《史记·殷本记第三》中也只有“纣走,人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这十余字,而到了王树增笔下最终则衍伸成了“武王跳下战车,把那个号称具有神授权柄的万王之王踩在了脚下。巨斧落下的瞬间,一颗男人的硕大头颅轰然碎裂,殷红之血如冲出地壳的炽热岩浆。商纣王的两个妻妾,肌肤如脂膏一般柔滑,额眉如秋月一般光润。武王再一次、再一次手起斧落,鲜血再一次、再一次地喷射四溅。凛烈的朔风从遥远的大河边呼啸而来,被悬挂在白色旗杆上顶端的三颗头颅紧紧依偎”这样一段文字。比之于史书上的记载,这显然要丰满得多:有场景、有细节、有氛围,堪称一次栩栩如生的场景“还原”。而这,恰是“文学”与“史”的区别,是文学自身的感染力之所在,即便是“非虚构”,同样也需要这种合符情理的想象性延伸。

其次,从以战争书写为主体走向以战争为牵引的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探究。此前王树增的战争系列固然也都会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乃至国际上与之相关的大背景及相关大事件,但主体则无疑还是笔下那场战争自身的缘起、历程及结果与影响等。但到了《天著春秋》中,由于10场战争的时间是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五霸这样一个几乎跨越中国整个奴隶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其中就必然蕴含着诸如政治的复杂与权谋、文明的兴盛及延续等社会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多种的因素,包括古代中国的哲学理念、治国方略、文化心理和传统礼俗等,这些无疑是一个更加巨大的问题。因此,《天著春秋》既是一部关于中国奴隶社会时期10场大战的非虚构书写,包括通过对兵法、阵法、兵器和仪式的挖掘与重现以呈现我国古代战争的峥嵘岁月;也是一部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与历史智慧的文化回溯,在类似“卧薪尝胆”“一鸣惊人”“退避三舍”“一鼓作气”“秦晋之好”“唇亡齿寒”这些被今人称之为成语的背后,都既是对那一时期某场具体战役生动浓缩的写真,亦是中华民族集体精神、品德与智慧的呈现以及对古老而璀璨之华夏文明的形象写真。在这个意义上,《天著春秋》既是对中国古代战争的一次非虚构呈现,亦是对古代中华灿烂文明发生与发展的一次追寻与发掘。

归结起来,《天著春秋》作为一场集文学、文化、文明与历史等为一体的非虚构创作盛宴,既是王树增对自己过往非虚构写作的一次挑战与超越,更是为广大读者如何直面、思考与应对今日之现实立起了一面锃亮的历史之镜:战争与和平、文明与愚昧、人文与科技……这些长存于人类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母题依在,只是面目更迭更迅速、冲突更激烈、组合更复杂。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是“天著”还是其他?这或许是《天著春秋》存在的又一重大现实价值。

潘凯雄:对自我的一次勇敢挑战和成功超越

古代战争的峥嵘气象

在2025年的春节档电影中,由乌尔善执导的古装奇幻电影《封神》系列迎来了第二部《战火西岐》,讲述姜子牙、姬发带队坚守西岐,一场家园保卫战一触即发,邓婵玉、闻仲奉商王殷寿之命,率魔家四将等商朝大军征伐西岐,兵戈相对、法术交锋,两大阵营掀起强强对决,继续关于“封神榜” 的争夺。但对比《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票房口碑双丰收,第二部作品惨遭“滑铁卢”,不仅票房降了,口碑也陷入两种极端的争议中,观看后也确实感觉整体上不及预期。

未能在此次档期中“封神”的《封神2》所讲述的故事,还原到真实历史中,正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牧野之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经此一战决定了当时的天下格局,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电影没拍出来的牧野之战精彩震撼之处,在作品《天著春秋》的讲述中则恢弘磅礴、扭转乾坤的淋漓呈现。该作为曾著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经典长篇纪实作品,中国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十年磨一剑的历史纪实力作,“王树增战争系列”的全新作品。聚焦夏商至春秋历史阶段中,鸣条之战、牧野之战、长勺之战等十大战役,描绘出朝代更迭、王权兴衰、家国纷争、诸侯并起的繁盛历史图景,展现历史演进进程中战争与战术之变,进而聚焦早期文明之基,人之智慧。

由于历史久远,这些战争的故事都停留在史料中简单的文字记述,王树增老师在海量文献资料中潜心搜集,集合大量典籍所述,在不断的相互印证与互补中,形成了对每个战争的全面观,以细腻笔触加以呈现,力求真实还原历史细节,对涉及的历史人物客观评价,阅读过程似穿越时空,真实身处大战一线,感知在兵戎相交、剑戟相对的战场上,审视战争这个人类的永恒主题中,文明火花如何不断碰撞,整个民族怎样经历成长,近而一步步书写为民族精神的内核。

“书写战争,不是为了揭秘,也不是为了梳理战史,而是去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于当代中国人的意义。”这点正契合于李敬泽老师的评价,“王树增老师的非虚构的特点是什么,其实不外乎是说既写到了事,更写出了人和精神,既写出了历史的大脉络,又写出了历史的细节和质地,让我们在细节和质地中感受着这个人、感受着人的精神。”《天著春秋》不能简单视作一本战争史,它以战争为线呈现上古时期文化史、精神史……

也如胡书明先生所言,在《天著春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哲学理念、传统礼俗、文化心理等,品味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智慧。”在书中王树增老师充分展现成熟的创作基础,以非虚构写作为准线,将战争不断扩展铺陈,近而形成对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军事思想、制度、装备等详细的研究阐述,彰显了军事指挥与战略谋略之魅力,且避免了过度的理论化学术化,极具精彩性,是历史、军事、文化、哲理等方面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绝佳作品。

纪实与文学之间

纪实与文学之间——评《解放战争》上

纪实文学或曰报告文学有一种天生的尴尬,那就是到底是偏向纪实,还是偏向文学。如果专注于前者,那么此种文章多在于揭秘一种不易被一般公众所熟知的事物,更多地是在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态;如果专注于后者,则纪实反倒成为了文学创作的累赘。 这部《解放战争》,或者说是王树增的整个战争系列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更确切地说,他夹在了纪实和文学的中间。 但凡对这本仅上部就有七百多页码的书籍感兴趣的读者,其对解放战争的了解程度往往并不逊于王树增。单纯的纪实也早有历史学家做出了符合学术标准的成果。而这样的宏大主题,显然不适合文学的写作。 《孟良崮》一篇的写作,可是视为王树增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解答。孟良崮战役由于其富有想象力的作战方案以及歼敌一个美械师(实际为一个军)的辉煌成果而被记录在中学的历史课本和军队的战史上。面对这样一个知名的事件,王树增的处理方法非常巧妙。他从一个运粮队队长的见闻开始写起,用一种文学的手法写这位队长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道出了战事的吃紧,从而自然过渡到了纪实的层面:野司对于战役的构思,敌我的行动,在穿插了一系列战斗小故事后,作者的视角又回到了开头提到的运粮队,运粮队成功将粮食送到了饥肠辘辘的战士面前。而且还回应了开始部分的悬疑。最后一个大团圆结尾。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从细节到宏观,视角转换得非常自然。 这大概就是一种王树增风格,他也就是用这种风格来应对纪实文学的尴尬的。 王树增应该是最适合在《百家讲坛》上讲了。满肚子细节加上基本的宏观史实阐述,绝对能让一干人等听得入迷,然而作为一本书来说,尤其是一本这么厚的书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记得在《远东:朝鲜战争》里,王树增在写横城反击战的时候穿插了一个小细节,在这个细节之后,他又自然地插上了一段小议论。这段议论使得这篇文章由说明文升华到了议论文。或者说,感染力大大增强。在这个不再相信宏大叙事的年代,这种小细节加上一小段议论具有极大的煽情力度,而且也不会让感到矫揉造作。 这也是一种王树增风格,但是在《解放战争》中却鲜有出现。 作为一名体制内的学者,不管是自觉还是被要求,对于领导人的赞扬是必不可少的,王树增将这种赞扬从对几个领袖的赞扬扩大到了军团首长,他试图将这些首长刻画地有血有肉。与对领导的赞扬相对的,是对普通战士和老百姓的赞扬。王树增显然想要大力渲染后者,他试图将一些类似军民鱼水情的宏大概念细化到一些具体事件上,但是作为一本篇幅如此之长的书,反复重复同一概念,不断强化,会引起读者一定的反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值得那些欲对解放战争这段历史进行非学术的仔细了解的人阅读,即使篇幅有些长,但是读起来并不会觉得吃力,毕竟,王树增的语言是很朴实的,他也是用这种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场壮烈的战争。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