趷趷刚的恐怖故事,原来是最浪漫的情书
趷趷刚的恐怖故事,原来是最浪漫的情书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开场五分钟以为进错了厅,怎么是恐怖怪兽片? 惊魂未定时,忽然又想起这不是彭浩翔惯用的套路吗——以一个恐怖故事开场。比如第一部的“车尾箱藏尸案”和第二部的“连环克夫案”都够吓人的,这一次是关于一只叫趷趷刚的长毛巨怪。
一上来就是一对兄妹因为一顿猪油拌饭被趷趷刚吃掉了,瞎婆婆的头还滴着血,patapata......然后大妹主动代替二妹做了献祭童子,被绑在木桩上。就在趷趷刚撒开四条腿朝着大妹狂奔而来之际,二妹突然冲开保护她的爸妈去救姐姐,最终趷趷刚被大妹用冬瓜砸死。 还真像张志明说的,这不是《饥饿游戏》嘛。 那,你真的看懂彭浩翔把趷趷刚这个怪兽故事放在片头的含义了吗? 这个故事里的大妹个性与余春娇很像,勇敢,很man,有担当,是那种会牺牲自己去保护爱的人的人。但即便是这样的女生,也希望有个人,像二妹一样会在关键的时候冲出来保护她,哪怕只是一个示意也好。就算这个举动并不能解决问题,但起码会给她十足的勇气继续战斗下去。 很可惜,在这一部电影里,张志明再次让她失望了。
影片后半段,台北突发地震,春娇被吓到牢牢抓住门把手完全动不了,张志明在屡次拉扯她无果的情况下自己跑到一旁的桌子下,好像企图把桌子搬过来罩住春娇,但无奈桌子太宽被门卡住了……这之后,春娇责怪志明跟她爸爸根本就是一类人,“每次一到了最紧张的关头,你就会抛弃所有东西,牺牲所有东西,满足你自己,成全你自己。” 很多男性观众(还有部分女性观众)表示不解,觉得是春娇自己太作,张志明这么做一点错也没有,难道只有“抱着一起死”才对吗?但其实这件事正是验证了余春娇心底最深的恐惧——在危险面前,她会再次被抛下。你当然可以说张志明有理,但事实就是事实,而这是春娇的底线,所以只能分手,没有退路。 这个心理阴影恐怕来自她的父亲,当年春娇爸和妻子出现问题时,他逃避了,根本没有试着去解决问题就选择了离开。所以从那以后,春娇就抵触任何一个像她爸爸这样的男人,或者说很害怕在自己的爱人身上看到爸爸的影子。原生家庭对于子女在婚恋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且根深蒂固的。要知道,大多数男人的心智成熟得就是比女人晚,有些男生可能一辈子都是小孩,遇到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逃避。 女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想找到一个人,可以在危难时保护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安全感吧。特别是在儿时未得到父母及时有效的爱的回应的人,在成年之后极有可能成为极度缺乏安全感的那一型恋人。 那为什么结尾张志明用一场演唱会就求婚成功了呢?恐怕又有很多观众会吐槽这里很突兀,强行大团圆结局。 但其实志明在求婚时唱的歌、说的话,正是没有安全感的女人最需要的东西——仪式感。春娇这样的女人最想听到的,只不过是一句 即使张志明内心仍然认为在哪里求婚都没有区别,但他愿意接纳春娇的“作”,给她她想要的仪式感,搞一出“大龙凤”,请一帮重要的亲朋好友,戴上郑伊健难看的假发,在大庭广众之下唱歌表白。男人不爱谈感觉,而习惯直接用行动表达,但更多的时候,女人谈恋爱谈的就是一种感觉,重要的是情感交换的过程,是认可。即使是再独立再坚强再man的女人,都需要有个愿意保护她的人,让她再也不用“孤军奋战”。 因此,“嫁给我,余春娇,我会好好照顾你”这一句话就能让余春娇一瞬间放下所有的矜持和自尊,做回那个只会害羞痴痴地傻笑的小女人,点头也顺理成章,张志明成功打跑了余春娇心底的趷趷刚。 可见,彭导的电影里片头的恐怖故事其实都跟之后剧情的发展有关,甚至有决定性作用:第一部里,张志明在停车场里用同样的伎俩恶作剧吓唬听过车尾箱藏尸奇谈的春娇,然后他们在躲避巡警时志明无意中用烟头烫伤了春娇的脖颈,导致春娇被男友误会,接着就是最经典的“i n 55! w !”短信;而第二部的“连环克夫案”也引发了他俩关于恋爱中到底需不需要坦白的讨论,后面让他们的关系在志明隐瞒见前女友的事实后激化。这些都是春娇与志明在潜意识里对于两人关系中一些恐惧的显化,恋爱中多的是这样那样的怪物和怪事,在时刻考验着彼此。 看到一篇采访中导演自己提到,趷趷刚这个故事的原型是导演夫人的妈妈小时候讲给她听的“睡前童话”,她后来讲给导演听,导演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放进了电影里,也植入到了余春娇的童年里(其实彭胖子是在发糖啊!粉红死了。)。 无论多么荒唐,多么难以置信,这都是余春娇和她家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记忆。 春娇选择把这个故事讲给张志明听,就是把最私密的东西与他分享,就像一份邀请函,写着八个大字——欢迎光临我的世界! 春娇的UFO情结也是同理,这是贯穿该系列三部电影的怪诞小细节,但正因为这件事情很可笑,所以看到志明愿意陪她去水塘等外星人才会觉得格外感动。当一个人把她心底最珍视但不合乎常理的东西交给你的时候,那就代表她真正接纳了你,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段感情里,而且毫无保留。 也正因为如此,趷趷刚的故事,更像是一份礼物,既是最美的童话,也是最浪漫的情书。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春娇救志明》:杀死爱情的是成长不同步
《春娇救志明》:杀死爱情的是成长不同步
《志明与春娇》系列,今年拍到第三部。微妙的是,片名主角从志明换成了春娇。 从2009年开始,志明和春娇邂逅在香港后巷,微风中,明灭的烟火间,两人凑近点烟的经典画面即是一场暧昧爱情的开场。那时的爱情,鲜活灵动,是所有爱情最初令人忍不住想要靠近的样子。 经历过第二部《志明与春娇》,春娇发现除了最初被志明那个心中的小孩吸引以外,在越来越多的二人世界中,自己慢慢变成了志明。那时的春娇,忙着和志明在同一个频道中乐不思蜀。 而8年过去了,讽刺的是,恰恰是“小男孩般的纯真”——当初那个最吸引春娇的点,现在却变成了她心中的一根刺:原本就是姐弟恋的春娇,在面对一个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时,内心的焦虑,压力,不安全感齐齐上阵,常常令春娇感到心力交瘁。这时的春娇想问:他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成熟一点?他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吗?
不止春娇,爱情中的两人疲态尽显,志明也从一个快乐的男孩变成了迷惑的男孩:为什么我这么努力了,她还是不开心?为什么我都这么安分了,她还是不肯相信我?她怎么这么作?有完没完? 于是,双方不断的互相指责对方:你是渣男!你是作女!在指责中,二人矛盾升级,纷争不断,吵闹不休。多么熟悉的情景!饮食男女中最常见不过的情侣组合。 一段曾经鲜活的感情走了好多年,从最初的吸引变成了最终的枷锁,把两人捆绑起来,互相折磨。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爱了吗?似乎不全是,这样痛苦的双方却不想放手。是不够包容吗?双方可能都觉得自己尽力了。 最无奈的事实是:两人已经不再同步,不在同一个频道了。
成长是每个人生活的终极命题。成年后的我们,虽然身体的成长已经实现,但是心灵的成长却贯穿着一生。但是,和身体成长不同,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却是完全不同的路径。有些人,甚至在成年后心灵就一直没有成长。 这样美好的爱情古诗,表达的就是一种极端的,成长不同步的悲剧。 看看第三部电影,春娇已经成为了影片主角,整个电影都随着春娇的内心视角而展开。从影片开端那个恐怖的童话故事,不过是植根于春娇童年时期、父母婚姻失败可怕心理阴影的一个隐喻。 那个吃孩子的怪兽,其实正是在春娇内心里,对婚姻不负责任的爸爸。每种性格特征,各有优缺点。由于受到伤害,爸爸的所有形象和性格特征,就是春娇内心的怪兽。成年后的余春娇,对自己的爸爸爱恨交织、感情复杂:一方面,她喜欢和欣赏爸爸的纯真、自由,另一方面也憎恨爸爸的不负责任,伤害了婚姻,伤害了自己和妈妈。所以才有了第一部里,放着成熟的男友却选择了志明这样的情节。在情感上,因为志明性格里和他爸爸相似的纯真自由吸引着她难以自拔。(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移情) 但在理智上,她一直在逃避和害怕遇到她爸爸这样的人,这就是自相矛盾的心中怪兽。所以在看到张志明的表现越来越像她爸爸时,她的反应是放大的,她遇到事情生气,一半是因为张志明,一半是因为张志明像她爸爸。 回归电影本质,在《春娇救志明》里面,导演想讲的故事核心其实是:因为爱情,志明最终为了春娇而长大,在为春娇治愈心病的路上,也实现了自我成长。而这份成长和救赎的过程,是双方互相的,志明的成长正是得益于春娇的童年阴影。 立意是很棒的,可是,影片的硬伤就在于连导演都不知道该怎么救春娇,怎样克服春娇的心理阴影,又怎能让一个心智一直停留在小男孩身上的张志明去完成呢? 影片的前半段表现精彩:讲述童年时期的恐怖故事浓墨重彩,描述饮食男女的日常生活段子也是信手拈来,活色生香。唯独到了表现电影的重头戏:怎样实现救赎,怎样解救春娇心中的怪兽之时,显得囫囵吞枣、力不从心。恐怕很多观众看完电影都有一个疑问就是:为啥叫春娇救志明呢?啥意思呢?没看懂。 真不是导演故弄玄虚,而是这个故事核心难以成立啊。 试想,一个张志明这样的36岁男人,在心理上完全是一个长不大的男孩。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偏偏遇到了大他4岁的春娇。这段以“姐弟恋”开始的感情,几乎注定就是一段类似于母亲妈妈角色的女性和孩子般的男人的相处模式。在这段恋情中,由于年龄的关系,春娇身上的妈妈属性一再被增强,相反的,在这样的妈妈角色保护模式中,志明生活安逸舒适,完全不需要长大。或者说,在这段感情关系中,没有需要提供刺激他成长的土壤,也并没有提供给他成长的空间。 在一段爱情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两人心里成长的不同步。40岁的春娇人至中年,危机重重,压力增大,安全感缺失。虽然她迫切需要家庭的安稳、需要一个成熟的伴侣一起进步,才能共同对抗下半生不断向下的力量,但失去志明,她浪费了8年光阴,在男人市场几乎优势丧尽;而36岁的志明正当盛年,感觉似乎青春到了尾巴,多玩一年是一年。失去了春娇,还有年轻辣妹前赴后继。这样的志明,不愿也没有动力向前,怎么实现春娇的内心救赎,自我的成长呢?一个必须要前进,另一个却贪恋留在原地。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杀手啊。 所以,影片中的春娇,面临身体、容颜日渐衰老,而志明却经常能遇到主动的辣妹;甚至面临与年轻的儿时玩伴一起住,甚至提出“借精”,在这段关系中,春娇越来越焦虑。最终,当面对地震时,志明表现出的自私懦弱终于释放了春娇心中的怪兽。 不能同步的情侣面临的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 影片最后,志明选择了满满的套路、用拙劣的歌曲来打动和挽回春娇的心,春娇竟然选择了原谅。这压根不是救赎,是她打定主意和心中的怪兽一起沉沦。 寻找同路人~欢迎关注微信“文艺这种病”,查看更多文章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一篇严肃且文笔朴实的影评
《志明与春娇》产于2010年,续集《春娇与志明》面世于2012年,本人观于2015年6月,该影评写于6月7日下午。完成于6月11日晚。 早在此前我就曾两度试图看第一部,第一次被开头吓得关了视频,第二次觉得人物对白太过无趣迟迟不见正片而失了耐心,两次都没撑过11分钟。五月底的某一天陈彤突然打了鸡血一样推(qiang)荐(po)我去看,作为一个对这两部电影印象不好且极其有原则的人,我会看? 看完之后我马上接着看了第二部。 看完第二部我对陈彤说,我要写影评。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香港禁烟令的实施。“唔同公司,唔同层数,好难识到”的男女主人公在后巷抽烟时相识,第二天就交换了号码和email,接着便开始你来我往拇指传情。春娇带志明去朋友的生日party,回到家后对着相处多年的男友心生倦意,收到志明“c u tomorrow”短信第二天休息日便去赴这个口头约定,却硬说自己只是经过。情愫已生却口是心非。星星之火在你来我往的暧昧试探中一点一点燎原。却又在感情迅速升温的时候闹起别扭,她因抽烟时间不是两个人独处而气闷,他吃其他男人的醋。二十几岁的成年人,嗔似少年时。 在我看来,志明与春娇之间发展实在太快,认识不到一周房都开过了,看得我这种保守纯情少女心里一直啧啧啧。现代人的选择越来越多,感情也越来越快餐化,看得过眼就搭上,一段恋情失败了也就伤感几天罢了。但我仍然深信日久生情。我做过认识一周就确定恋情一个月后分手的事,于是我更加坚信日久生情才是硬道理并且坚决不承认那段关系。春娇那样的好运气不容易有。 我是不敢苟同电影里的爱情观的。两部连着看,张志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男人。刚和前女友结束没多久就和春娇在一起(有时候真羡慕别人分手后不需要疗伤期),和春娇分手后去北京迅速勾搭上内地嗲妹子,却在重遇春娇后旧情复燃,与春娇开始了彼此心知肚明的偷情。渣而不自知,但渣得倒也不讨人厌(可能是因为帅)。而春娇在北京时也是有了新男友的。但我又能批评些什么呢,电影里他们是有真感情的啊,很多事情一旦有了真爱做理由,似乎就可以被理解被原谅了不是吗。 但导演确实将电影里男女之间的暧昧、试探、动情之时的小心思很好的呈现了出来。电影里的男女主角接地气、不做作,真实得仿佛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没有虚伪的一见钟情,没有夸张的爱恨纠葛,没有做作的互相折腾,一切就这么顺其自然地发生了。真平淡啊,平淡得让我有了不平淡的共鸣。 志明对春娇说,我觉得你是喜欢我的,所以我才喜欢了你。好巧我也听过有人对我说类似的话。还记得作为“先喜欢对方”的人的自己当时听到这话时的心情,失望沮丧难以置信混在一起,沉进了面前的饮料,苦涩得难以下咽。因为我也以为对方是先动情的那一个。是否现在的人都不愿主动交付真心,认为这样就能免受伤害?后发制人,便可将主导权握在手里,自己的感情就能有保障?可是不该是这样的啊,喜欢上一个人难道不是心都能够为对方掏出来么,为什么却是这样一幅在感情里畏畏缩缩的模样?在爱里自保意识这么强烈,该遭受的,最终一样都逃不过。何必。 分手后春娇也来到了北京。在街边抽烟,上一分钟才说再见到志明一定骂他,然后转头就看到了他。于是两人再一次开始了短信互动,进而背着各自的现任偷情,不太光彩却又那么顺理成章。 但春娇终究是受不了了。似乎这种情况下先受不了的总是女方。周旋于两个女人之间无法兼顾,女友伤到手腕,他将她抛在酒店,她的电话也按掉。她在语音信箱里说,你不用回来了。她说,我承认我放不下你。她说,我喜欢你喜欢到自己都害怕。她说,放我一条生路吧有些事不可以勉强的。好熟悉的台词,她的灰心透过屏幕传到我心底。但电影毕竟是电影,这一番话到底是让志明醒悟了。和女友摊牌时他说,我喜欢她,我觉得她好,她什么都好。绕了一圈他终于看清自己的心。世界那么大,新鲜感随处可得,但最终还是忘不了吃惯了的便利店里的肉酱意粉。 最喜欢电影里春娇的一段台词:“可能一开始我就想找一个和你完全不同的男人。他让我有安全感。我原本真的想找一个完全和你不一样的男人,怎知我变得和你一模一样。我觉得很恐怖,我被你影响到,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被你影响了。我很努力去摆脱张志明,最后我发觉,我变成了另外一个张志明。”我想这大概就是爱情的模样(啊好矫情)。从四肢百骸到心脏一点一滴被你用你的习惯渗透,以至于你离开后我身上随处可见你的影子。原本穿帆布鞋的我爱上了球鞋,可乐只喝可口不喝百事,衣服鞋包的吊牌不扔掉而是收起来。曾经你像阳光覆盖我,后来你是阴影淹没我。 我曾像志明一样认为不必什么都一晚做完,到后来却又发现有那么多想要做的再没有机会做。于是我明白春娇是对的,有些事不做就再也做不了了。我是不是明白太晚了?但谈恋爱到底不是吃快餐啊。 我只给了这两部电影四星却为之写了第一篇影评。不震撼不激烈没什么教育意义,但这电影,衬我执念,似我心愿,圆我残魇。 愿所有好的人能和自己喜欢的人永远在一起。
下篇:《志明与春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