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原创历史神话故事之巫山神女与楚怀王的爱情故事

更新时间: 2025-09-17 17:19:28

阅读人数: 88

本文主题: 巫山神女最经典三个故事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巫山女神,也称巫山之女,传说为天帝之女,一说为炎帝(赤帝)之女,本名瑶姬(也写作姚姬)。未嫁而死,葬于巫山(在今四川、湖北两省边境,东北一西南走向,高1000余米)之阳,因而为神。

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后,“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巫山云雨”、“阳台梦”遂成为男女欢好之典,千古付诵。

神女瑶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她心地纯洁,相貌美丽,王母娘娘特别疼爱,把她当成一颗掌上明珠。可是,瑶姬偏偏人小心大,多思好动,就像云中的雁,关不住。她嫌屋里闷,常悄悄出门,到那瑶池旁去看荷花,攀上蟠桃树去摘星星,有时候,还偷偷在天河里游水。这些事传到了王母娘娘耳朵里,王母娘娘就劝阻女儿,可又没办法,怕说轻了,她笑;说重了,她噘嘴。

一天,王母娘娘心里烦,就出南天门来散心,恰好碰上瑶姬正拨开白云朝下边望哩。王母娘娘一见,气得直冒火,说:“天上任你玩,也就算了,怎么看起下界来,那会污了你的眼,别看!”

瑶姬不信,瞪起大眼,指着下边飞的白鹤说:“这鹤洁白如玉,天上哪有?我要像它一样,到处飞,到处走,看看下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王母娘娘见她动了邪念,更火了,大声喝道:“不要胡思乱想,快回禁宫去!”

瑶姬从没见过母亲发这么大脾气,感到委屈,又不服气,她横下心,往白云下边就跳。王母娘娘急忙伸手把她拉住,勉强压住心头火,将冷脸换成热脸,开导说:“下界苦海无边,你是金枝玉叶,千万下去不得!”

瑶姬越发觉得稀奇,就干脆坐在云头上,朝下细看,果然看见人们大多是住的茅屋,吃的糠菜,穿的破衣烂衫,她叹气说:“是真苦啊!” 王母娘娘一听,暗暗高兴,又说:“还是天上好,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完的绫罗绸缎……”

不料王母娘娘越说,瑶姬却越觉得刺耳;王母娘娘越比,瑶姬越不好过。她一狠心,拿定了主意:到下界去!王母娘娘扭她不过,心想:男大当娶,女大当嫁,也许是想去找女婿哩,不妨将计就计。于是,就嘱咐女儿到东海龙宫去走一趟。

东海龙王早就打过瑶姬的主意,也向王母娘娘求过婚,只是当时瑶姬还小,没有说定,眼下见她来作客,格外殷勤。东海龙王陪着瑶姬进龙宫,走到哪里,哪里的海水就向两边分开,成了水晶巷子,通明透亮。看得见里边的鱼虾游来游去,水草轻轻的摆动;还有各种珊瑚、贝壳,把瑶姬的眼睛都看花了。

进了后宫,她觉得格外亮,原来到处挂着夜明珠,一串串,一溜溜,小的像星星,大的像月亮。东海龙王请瑶姬坐进黄金交椅,让人把琼浆玉液放在玛瑙桌上,他亲自斟酒,恭恭敬敬地说:“为仙女接风,请!请!”

瑶姬见座上再没有别人,心里怦怦直跳,东海龙王暗暗靠拢她,献殷勤地说:“门当户对,美女少年,天生的一对儿。王母娘娘让你来,不是明明有意吗?” 瑶姬一听,脸“刷”地红了,晓得是中了圈套,一气之下,离开了龙宫,连天上也不回去了,直奔人间。

原创历史神话故事之巫山神女与楚怀王的爱情故事

“巫山云雨”,原来的意思是什么?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巫山云雨”,是汉语的一个成语,它的本来意思是原指楚国神话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故事。但后来被世人有意或无意误解,最后就成了指男女幽会的代名词。

说起“巫山云雨”这个成语,是出自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中的:“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啥意思呢?就是:妾在巫山的南面,那是最高最险的地方。早晨我就是一片云,而到晚上的时候,我又成了飘来飘去的雨。每天的清晨和晚上,我都会在巫山南面那个高台靠下的地方。

所以,“巫山云雨”的本意就是指巫山的神女朝为云暮为雨的故事。

在《高唐赋序》中,作者宋玉用一种让人恍惚迷离的言语,描写了一位美丽善良多情,但是却可望而不可及的巫山神女形象,这就引发了世间文人墨客的奇思妙想。

楚襄王和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楚王远望高唐观上,云气升腾,缥缈变幻,时隐时现,不禁好奇地问道:“此何气也?”宋玉乘机讲了当年先王(楚怀王)梦遇巫山神女的美丽故事。辞别时,美丽的神女对楚怀王说了下面的话: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上段说的传奇故事为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览云梦之台的时候,宋玉说:“以前楚怀王曾经游览此地,游玩累了就小睡一会儿,但睡着了,梦见一位美丽的仙女,说她是巫山的仙女,她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供楚怀王享用。

楚怀王当然知道这弦外之音,就非常高兴,就临幸这位巫山仙女。巫山仙女告诉怀王,如果要再想找她时,就可以来巫山,因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就是说早上是'朝云’,晚上是'行雨’。”

“巫山云雨”这个神话本意指的是楚怀王与神女的交会融合,这样会使自己的国家的人丁兴旺、生生不息、民富国强。

神话体现的是万物生长的自然现象,神女与楚国怀王交合,代表的是自然中天与地的交会融合,产生出雨水,使人间万物得以滋润生长。

这是一种很朴素的自然观,自然界的万物都有雌雄之分,只有雌雄相配才能使万物繁衍。楚怀王与神女交合降雨,才使得地上庄稼生长和丰收,只有百姓富裕了,那么国家才能强盛。这应该是“巫山云雨”的本来意思。

而男欢女爱也是人世间很自然的事,所以,后来的人们就对“巫山云雨”原意进行了自然引申。才把以前很庄严的,涉及国家存亡的大事引申到生活中的男女上来,最终成为男欢女爱的代名词。

我们从这段故事和神女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到,是仙女的云雨给了人们对爱情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正是因为有了巫山神女与楚王梦遇的美丽传说,又有“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梦幻和神奇故事,才有了“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种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期待。

至于说后人对“巫山云雨”的故事又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引申男女床笫之欢也是可以理解的。

“巫山神女”到底是怎么来的?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2312,阅读时间:约6分钟

“巫山神女”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可以说是很高的。

人们形容梦中美人,会提起巫山神女,比如齐代沈约在《梦见美人》中写道:“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引用的楚襄王做梦时遇到巫山神女,然后巫山神女自荐枕席的故事;

人们说起生活中的美人,也会想到巫山神女,比如唐代岑参在《醉戏窦子美人》中写:“朱唇一点桃花殷,宿装娇羞偏髻鬟。细看只似阳台女,醉着莫许归巫山。”也是将“阳台女”比作巫山神女;

人们形容爱情表达内心情感,也会想到巫山神女,比如宋代苏轼的《蝶恋花》中有:“记得直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梦。”高唐梦的来源是宋玉《高唐赋》,其中的高唐神女也是巫山神女的化身。

在几千年发展中,“巫山神女”从起初一个神话人物的形象,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素材之一,不仅丰富了意境,还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原型。那么,“巫山神女”的来龙去脉到底是怎样的呢?

说起巫山神女,人们通常认为她是西王母的女儿瑶姬。追溯关于瑶姬最早的记载,就是在《山海经》中。原文是这样记载的:“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蘨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大意就是说,“帝女”死在姑媱山上,之后被人们叫做“女尸”,变成了蘨(yao)草,如果吃了这种草,可以魅惑别人,能够让别人爱上自己。

或许正是因为“蘨草”中“蘨”的读音,与“瑶姬”相同,又因为从古传记中考据,“帝之季女瑶姬,精魂化草,实为灵芝。”因此西王母之女瑶姬的身份,在被后人流传的时候,逐渐与《山海经》所记载的“帝女”化为一体。

根据唐代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所记载,瑶姬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女,又叫云华夫人,瑶姬和她的姐妹们都是以西王母为主神的女神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因为身为女神,她们身上各自背负着不同使命,降临凡间,发挥各自的效用。

瑶姬当时是降临到峡江地区,成为当地的女神。从巫山神女相关的文化作品中,不难看出处处体现着峡江文化的痕迹。但是瑶姬是怎么跟巫山联系到一起的呢?这就涉及到巫山的地理地貌了。巫山当地有座山峰,名叫望霞峰,直立而狭长的石柱远远望去,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当地非常崇尚敬拜女神的文化习俗,大概是外形相似,再加上人们发挥想象力联想那是一位女神在守护一方土地,因此这山峰又被后人称作“神女峰”。

二、 巫山神女与宋玉《高唐赋》

后来,在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巫山神女又有了另一个称呼:高唐神女。

在宋玉的记载中,我们很容易追溯和联想到另一个出名的典故。战国时期,楚襄王在晚上做梦,梦到一位美貌的神女,楚襄王很心动,但是向神女求爱并未成功。醒来后的楚襄王久久难以忘却,就让宋玉为这件事作赋,于是便有了《神女赋》。宋玉的《神女赋》分为三部分来写神女,包括楚襄王梦神女告知宋玉而作赋、楚襄王求爱而不得以及神女离去楚襄王苦苦思念三个部分。从头到尾,楚襄王与神女并未发生任何关系,因此也就有了那句出名的“襄王有意,神女无心”。

然而转折是在《高唐赋》。《高唐赋》中有描写,宋玉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梦见一妇人,妇人说自己是巫山女,愿意自荐枕席。

正是通过宋玉在《高唐赋》和《神女赋》中的描写,瑶姬“高唐神女”的身份就此确定了。不同的是,《神女赋》中对神女的描写是非常圣洁而不可侵犯的,但《高唐赋》中神女却自荐枕席,“巫山云雨”的由来也出现了苗头。还有一说,“高唐”也是用作祭祀的“高台”,神女还有另一重“巫女”的身份,之所以自荐枕席,是为了满足祈雨祭祀仪式的需要。这一点,则是峡江当地文化在神话元素中的体现。

除了楚襄王所遇的“高唐神女”之外,许多人认为,屈原所作的楚辞《九歌•山鬼》中,所描述的“山鬼”与巫山女神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山鬼是山中的女神,但并不是传统的正神,所以被称作“山鬼”。屈原所描写的山鬼是个多情的女子形象,身披薜荔,腰束女萝,驾乘赤豹,后跟花狸,口饮石泉,采食山珍,栖身于松柏之间。她生性多愁善感,期盼和思慕君子。

追溯文学作品相关记载发现,最早有这样的联想,是从杜甫开始的。杜甫在《虎衙行》中写:

“巫峡阴森朔汉气,峰峦窈窕溪谷黑。

杜鹃不来猿狖鸣,山鬼幽忧霜雪逼。”

这首诗第一次直接将巫峡和山鬼联系在一起。而之后的许多文学家或学者,也都渐渐将巫山神女与山鬼的形象联系起来。正如姜亮夫在《屈原赋校注·山鬼注》中说:“山鬼为神女庄严面,而神女为文士笔底之山鬼浪漫面。”

还有后人直接将《山鬼》中这通篇场景的绮丽描写,与战国时期宋玉《高唐赋》联系起来,认为这就是神女自荐枕席之前的一段描写,如此倒也说得通。但仍有学者坚持认为,山鬼和巫山神女是来自两个不同的神话体系,一个走的是精英路线,另一个走的是民间路线,而且山鬼的传说在很早就流传开来了,是有标志性的信仰文化,在屈原所处的时代达到顶峰。对于山鬼究竟是不是巫山神女这一点,还是有争议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巫山神女”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文学作品,都是实实在在的文化精华。虽然只是神话中的一个小小的元素,但经过历史的更替和时间的冲刷,它非但没有被淹没,反而内涵变得越来越深厚。

参考资料:王丹《从瑶姬到巫山神女》、任新玉《巫山神女神话研究》

原标题:《“巫山神女”到底是怎么来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标签: 故事传记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