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中最经典的十句话,渡了无数人
你好呀,我是紫鸢,爱看书,爱写作,爱喝茶,写作15年,开茶馆10年,在这里给您分享好书。
世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为了活着。然而活着并非是生命的全部,而仅是生存的基本面貌。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生命的曙光,照亮了活着真正的内涵。
小说主人公福贵从阔少爷沦落为穷苦人家,身世遭遇骇人听闻。
他赌博输了家产田地,贫困羞辱了他的身心,生活无情地将他击倒在地,让他尝尽了人世间的艰辛和痛苦。
就在我们以为这将是一场无尽的魔难时,陆福贵却用顽强的意志力活了下来,并最终重拾生的希望和勇气。
或许正如书名所示,活着才是陆福贵唯一的出路。我们很容易被生活的苦难压垮,忘却了生命本该热爱和珍惜的意义。
而陆福贵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不论际遇如何艰难,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永远不应放弃希望。
当我第二次拂卷细读时,会发现除了苦难,余华笔下也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
福贵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后,最终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礼物。
尽管穷困潦倒,但只要活着,就永远有机会和希望。
作家通过陆福贵的形象,向我们诠释了一种对生命的积极态度。生命的价值不仅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好好活着。不被苦难打垮,坚韧向上,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命的过客,都会遭遇这个世界的种种艰辛和诘难。
但只要心中有爱,就会点燃生命的光芒;只要怀揣希望,就永远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就如同陆福贵最终活下来,并在颓圮中找到生的价值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好好活着的真谛。
全书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血泪,读来令人体会人性的原始与纯粹。
文字之中孕育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人生真谛的光芒。
以下是我挑选的《活着》中经典意义的十句话,与您一一赏析:
这是全书的核心主旨。顽强的生命力是人性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力量,活着自身就是一种幸福。无论遭遇如何磨难,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在生死存亡的弦外之音下,活着成为陆福贵最朴素的愿望。这句话写尽了人性对生的本能渴望。
3."都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却还活着?"
面对亲人离世的巨大打击和生存艰难,福贵选择了活下去。这句话昭示着活着并非理所当然,而需要用勇气和意志去捍卫和坚持。
福贵的妻子对他这无能糊涂的种种做法无奈至极。人生无非就是聪明与糊涂的抉择,舍聪而取糊涂,或抑或扬,结果就是如此。
5."你奶奶说人老了就得向小孩子学习。"
老者的睿智在于重拾赤子之心,保持一颗单纯善良的心。丢掉功利算计,专注于生命的本真,这是幸福的秘诀所在。
6."你姓什么,叫什么名字?"
一句再普通不过的提问,却道出了人生最根本的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往何处? 穷人丢失了身份,富人又沉湎于虚妄。
小说中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呼唤着对逝去亲人的不舍和缅怀之情。活着,就是为了不忘记那些曾经拥有的美好。
世间最宝贵的就是拥有生命本身。当活着成为了奢侈品时,细细品味这句话,会激起你对生命的无比珍惜。
生老病死,人生的永恒课题。临终前相视一笑,接受人生的无常和必然,活着就是去应对这一切的考验。
10."只要活着,就往好了过。"
这正是贯穿全书的希望所在。顽强地活下去,终有一天命运会向着更好的方向转折。只要坚持活着,就还有希望。
福贵一生跌宕起伏,幸而最终没有被生活的磨难所击垮,依然选择了活下去。
《活着》的无数经典语录,都指向了那个生命中最朴素却也最崇高的价值:活着。
在这个忽明忽暗、生老病死的浮世,我们每个人都要为活着而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出品/名家散文 作者/紫鸢 配图/
汪曾祺 :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老头子,我要走了,再抱抱我(感人至深!)
适合发圈的治愈茶文案,31句够发一个月了

香港书展|余华以踢足球赛喻写作艰难:时间花费长且可能颗粒无收
“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别人的看法。”7月22日下午,当代著名作家余华来到第33届香港书展现场,为读者带来题为“文学自由谈”的讲座。讲座中,余华谈起自己40多年的创作经历和不同的创作阶段。
记者了解到,因前来参加讲座的读者过多,故而此次讲座分为上下两场,每场容纳3000余名读者。离讲座开场还有2个多小时,已经有数百名读者前来排队候场,大多为年轻人。在候场间隙,有读者谈起自己对余华作品的喜爱;也有人席地而坐,翻开余华的书阅读。
此前,余华在题为“文学与记忆”的演讲中提及,“作家演讲做多了,‘跑江湖’的习性就会流露出来,题目做得大点,总是比较有利。”这一次的讲座,围绕自己文学创作的不同阶段,余华提及多部作品的创作细节。
余华曾称,文学的道路也是他自己人生的道路,而创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则是这条道路的第一个阶段。余华在讲座现场说:“我拔了5年牙,技术好得很。”话毕,台下笑声连连。在成为一名作家之前,余华曾是名牙医。彼时的他,写小说是“为了不拔牙”,为了进文化馆。
上世纪80年代,20岁的余华有了写作的欲望,恰好读到汪曾祺的《受戒》,读《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上、下册),也读到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后两本作品让他拥有了更强烈的写作欲望,而川端康成对他的影响尤甚,甚至成为其“第一个写作的老师”。
在本届香港书展的讲座中,青年作家陈春成也提及沈从文、汪曾祺对自己写作的影响。余华也不例外。无论是川端康成,还是他多次提及的卡夫卡、博尔赫斯,都对其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余华曾称:“像阳光对树木的影响一样,阳光对树木的影响是要树木以树木的方式成长,并不是要它变成阳光的方式去成长,这就是一个作家对另一个作家的影响。”
余华不止一次讲述过自己与卡夫卡的“文学缘”——“1986年,我读到了卡夫卡,卡夫卡在叙述形式上的随心所欲把我吓了一跳……在卡夫卡这里,我发现自由的叙述可以使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在这之后,他陆续写出《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西北风呼啸的中午》《一九八六年》《往事与刑罚》等一系列作品。
“已发表31年的《活着》仍对我意义重大”
对余华而言,已发表31年的作品《活着》至今仍意义重大:“这部作品是我写作的转型。一开始,我想用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创作,但如果是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福贵的命运,可能会发现他除了苦难没有其他的。但如果用第一人称书写,便会发现福贵是用幸福的口吻来讲述自己的一生。”
无疑,创作《活着》是余华文学之路的第二个阶段。起初,余华想描写“一个人和其命运的关系”。当时,他思索了许久,久久未动笔创作。直到一天午休睡醒,脑海里浮现“活着”二字,“灵感也就来了”。他说,“灵感是每天都会出现,但要看你自己准备好了没有。”
余华演讲时语言风趣、直白,常常引发现场读者欢笑。他称,《活着》的语言是最朴素的,“因为这是用一名农民的口吻来讲述人生故事”。
在《活着》中,余华以“盐”为意象进行描写,这常常引发读者、文学界的讨论——“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
余华用“洒满了盐”来比拟月光。他解释道,一方面“盐”和伤口有关,一方面“盐”是福贵作为农民所知道的且是最熟悉的。
余华文学创作的第三阶段是创作了《兄弟》。他在讲座现场回忆,1997年,他开始着手写《兄弟》,一直到2005年左右才完成初稿。“一开始创作故事时,我不会因为悲惨的情节而感到难受。最难受的时候,是在我修改初稿时,读完整段文字的时候。”余华表示,他在修改《兄弟》初稿时,抽着纸巾擦眼泪。
余华形容自己的写作像踢足球,时间长,一场下来可能还是“零比零”,他如此打趣地形容自己的作品《文城》“拖”了21年。事实上,在长达4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余华对文学写作有着自己的要求,“不要重复自己,同时自己的长篇小说要到达我其他作品质量的平均线。”
余华在韩国有多受欢迎?韩国法官送流浪汉一本《活着》
近日,一条社会新闻在韩国成为话题。釜山一位法官在判处一位涉嫌“特殊威胁罪”的流浪汉后,给了流浪汉10万韩元和一本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韩语译本《人生》)。
这位法官名叫朴柱荣(音译)。流浪汉为50多岁男性A某,没有家属,从30岁出头开始露宿街头,靠收集废纸或废铁独自生活,但A某有一个兴趣是读书。
“我26日早上看到这个新闻,特别感动。”韩国西江大学中国文化系教授李旭渊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韩国,余华是最受欢迎的中国当代作家。韩国读者尤其喜欢《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它们在韩国很有启发性。”
事件的起因是在今年的9月28日凌晨1点左右,A某被指控在釜山一家便利店前与另一名流浪汉B某饮酒后发生言语冲突,随后A某掏出凶器威胁B某。根据案情,釜山地方法院东部分院刑事一庭审判长朴柱荣对因涉嫌特殊威胁罪被移交审判的A某判处6个月的有期徒刑和2年的监禁,缓刑两年。他给予A某缓刑的理由是:A某在现场亲自踩坏了凶器、受害人B某不想惩罚A某、A某是初犯、A某有明显的悔过态度。
不过在宣判后,朴柱荣表达了担忧,问A某:“未来你将如何谋生?”并建议:“确保你有固定住所,并且能够享受社会保障,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的健康。”
与此同时,他在发现A某喜欢读书后,先是给了他10万韩元现金,又给了他一本余华的《活着》。后来,朴柱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很担心当时因异常寒潮而露宿街头的A某,并给了他钱让他可以去睡桑拿房。
朴柱荣还说,希望这件事不是以个人美谈结束,而是能成为一个关照社会弱者的小契机。
韩语版《活着》(韩语译本《人生》)
“在韩国,很多法官喜欢余华的小说。”
李旭渊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东亚学系访问教授,现为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并译介过鲁迅、余华、莫言等中国作家的作品。
他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我几个月前认识了一个法院长,他请我去他们那讲余华的小说。他们大约有十个法官,在法院里组织了读余华小说的活动。他们已经读好了韩文版《活着》,现在每个星期早上聚在一起读中文原版。我们那时一边吃饭,还一边聊起余华的小说。”
李旭渊分析,余华小说之所以很受韩国法官的喜欢,也许因为法官们面对的多是犯罪的人、生活困难的人。“余华的小说,尤其是这本《活着》,讲述的是如何在苦难中活下去。小说里福贵失去了一个个家人,他不是为了权力、金钱或者其他存在而活着,他就是为活着而活着。它告诉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那些生活困苦的人,人生中最宝贵的是活着。”
余华小说在韩国的出版史要追溯到1997年,当年6月,韩国著名出版机构青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活着》,这是余华在韩国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此后余华的其他作品在韩国接连翻译出版:《许三观卖血记》(1999)、《世事如烟》 (2000)、《我没有自己的名字》(2000)、《在细雨中呼喊》(2004)、《兄弟》(2007)、《灵魂饭》(2008)、《炎热的夏天》(2009)……
在这些作品中,最受韩国读者欢迎的当属《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截至目前,《活着》在韩国的总销量已超过10万册,《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的总销量更是超过了25万册。
“韩国读者对这两本的评价也非常高,我印象里网络书店的评分都在8.5分以上,这是非常难得的。”
李旭渊表示,对韩国读者而言,余华小说里有两样非常宝贵的东西,一是许三观、福贵他们都具有承受困难的生命力量,二是苦难中的幽默和乐观,“小说描绘的是中国人的生活,但韩国读者也对此很有共鸣。余华小说里有非常普遍的人性。当他写到社会底层人民,他的视角是非常温暖的,对人生苦难他的态度是非常宽容的。”
“在余华小说里,我们重新发现了如今韩国人已经失去的,往往忽视的人生态度。”
相关资讯
活着的意义:余华笔下的生命启示与人生哲理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福贵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力量,鼓励我们在逆境中勇敢前行。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生命的本质,而《活着》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感受生命,才是生活的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