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自己文化中女性的故事,还是得自己讲|《她们的故事》创作手记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7:31

阅读人数: 118

本文主题: 人物传记的书有哪些

人物传记一向是英语童书出版的“定海神针”。父母心天下皆同,都希望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能有成人榜样的引导。所以,知名的童书出版社大都有堪称“镇社之宝”的传记系列,形式多样,品类齐全。而女性人物传记的崛起恰好补全了传统传记童书版图缺失的一角,及至6年后的今日,依然风潮不减。

当时我的创作重心开始集中在非虚构童书,所以对女性人物传记这一新兴的童书门类格外留意。而这一留意,就发现了严重的缺憾。英美童书作家往往对亚洲文化缺乏了解,遑论中国文化。虽然创作的女性传记是从各国遴选人物代表,但涉及中国的部分难免有水土不服的错漏,比如,插图中的清朝女性穿一身和服装束。

靠别人总归是不行的,自己文化的故事还是得自己来讲。

《她们的故事》,王叡 著,臧恒静 绘,奇想国童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年6月。

于是,2017年的夏天,我开始着手策划《她们的故事》。最初的创意是给孩子们讲中国女科学家的故事,后来奇想国主编黄晓燕女士给了我很多建议,她认为可以讲述更多职业女性的故事,让这本书既是女性传记,又是给所有孩子的职业启蒙和人生启蒙。

终于到了2023年的初夏,《她们的故事》历经6年的筹备、创作和出版流程,得以和读者见面!

《她们的故事》讲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100位非凡女性的故事,诠释女性角色在历史和社会中的担当。书中人物既有政治和商业领袖,也有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运动员和社会先锋。她们有的为世人所熟知,有的被历史的浓雾所遮蔽。虽然来自不同年代,不同的社会领域,但她们都有着无上的勇气,敢于打破对于人生想象力和可能性的束缚。

实际上,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是弥补了童书中女性视角的缺失。我们的创作团队成员都是女性:除了我之外,有3位奇想国童书的女编辑,还有留学法国的女插画家恒静,她的插画风格清新,又有时尚感。

女性视角的创作,更集中于人物的本质,而非性别角色。讲述人物的故事,我会更多关注她们的职业成绩,而不是猎奇的个人生活。比如林徽因,媒体宣传的往往是她的美貌、感情生活和写诗才女的身份,而我更希望孩子们知道,她是一位建筑设计师。她不仅是优雅美丽的,更是勇敢坚韧的,在战火纷飞中冒着匪乱的危险在艰苦的乡间寻访遗失的中国古代建筑。

还有巴清,中国有记载最早、影响最大的女性企业家,《史记》中说她“礼抗万乘”,连秦始皇都对她以礼相待;冯嫽,出使西域的女外交家,手持使臣的符节,巩固汉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盟;杨妹子,世界绘画史上少有的留下姓名的女画家,少数存世作品被吉林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收藏……

因为是给孩子看的童书,在创作时,我也希望尽可能贴近生活,让孩子感觉更亲切。比如刘洋,小时候她的梦想曾经是当公交车售票员,“可以天天坐着汽车逛来逛去”,长大后她考上了空军飞行员,又成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再比如邓亚萍,小时候她因为个头儿矮,被专业队拒之门外,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刻苦训练,成为横扫乒坛的“乒乓女皇”。

关注人物的成长经历,让小读者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榜样:原来她们也曾经弱小,曾经迷茫,曾经被困难羁绊啊!但是她们最终战胜了命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新书出版后,也有一些读者和专家提出疑问——这本书里的100位女性人物是如何选择和取舍的?比如写运动员,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世界冠军,选入这本书的标准是什么?

我给这本传记童书定下的创作基调,不是事迹评选,也不是帝王将相的传奇,而是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的成长故事。

大可不必纠结某一个“标准”。我想向孩子们传达的观念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替代的。虽然这本书里只能囊括100位女性的故事,但是还有200个,300个,有无数女性的故事等着我们去书写。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和历史、传记童书中,女性人物的数量、形象都是有缺失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就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我希望《她们的故事》只是一个引子,一篇序曲,能够让更多的童书创作者和出版社来一起关注女性主题、女性传记,激励更多读者也拿起笔,讲述自己身边女性的故事。

也有人提出,书里的第一位人物——木兰,并不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的确,木兰不姓花,这个姓氏来自后世的文学创作。目前关于木兰最早的文本,就是《木兰辞》。关于这位女英雄的身份,甚至是否存在,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论。一般认为木兰参加的应该是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战,而她的真实姓名和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这种情况在历史中并不鲜见,比如夏朝的存在与否,在学界都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遗失了真名实姓的木兰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无数保家卫国的女性的代表,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女英雄,不能因为有争议就彻底抹去“木兰”的痕迹。所以我们在书中审慎地保留了木兰的故事,同时在介绍中说明了学界的争论,给小读者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

也正是因为类似的考量,《她们的故事》诞生颇为艰难,6年间沉淀了大量核实考证的细碎工作。由于传统史学的视角局限性,造成了女性形象的“集体失忆”。能在青史中留下只言片语的女性,绝大多数都失去了本来的名字,对女性人物的评价标准也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这些都导致了挖掘女性的材料存在较大困难。

严肃的历史研究亦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但不能因此放弃努力。这本涉及100位女性人物的传记,需要无数文字、音像资料作为支撑,我们也在书后制作了参考文献,既是引证,也供读者作为延伸阅读之用,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探索和思考。

同时为了贴近小读者的阅读兴趣,不让每个人物的人生都成为“百度百科”式的生平罗列,几经斟酌,我最后采用了类似小说的笔法来讲述具体的故事,增加了场景的画面感。这种写作风格也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很多家长通过微信给我发来孩子废寝忘食读书的照片和反馈,小读者对书中的人物更能“感同身受”,会对其中某几位人物有更强烈的喜爱,而不会觉得这是些高高在上的榜样。很多妈妈也从“陪孩子读书”变成了《她们的故事》忠实的粉丝,认识了许多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女性人物,“边看书边下单”,第一时间买来了她们的个人传记。

这也是我创作时的期待——将一本书织成一张阅读网。书中的100个人物,每个人的故事篇幅都不长,但是启发孩子通过深入阅读,挖掘人物背后更多的故事,思考人生的意义,从《她们的故事》出发,未来写下自己的故事。

自己文化中女性的故事,还是得自己讲|《她们的故事》创作手记

读书怪才李源:我是如何成为“知识大秘”的?

下班后两小时,你会选择干什么?

还有些人则干脆葛优瘫,啥也不干

他是读书怪才,也是85后“知识大秘”

书不离身的他,即使是在人声鼎沸的嘈杂空间里看书写作,也能保持抽离的状态,始终温和儒雅,从容耐心将作品一点一点打磨。

阅书早已破了万卷,行路远远不止万里

等等~你可千万别被他文质彬彬的样子给欺骗了。他可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而是拥有众多身份的

,曾担任罗辑思维的知识策划人。经他策划的节目、书籍无一不受欢迎,至今在罗辑思维的贴吧里,仍有人感慨:“ 李源同学做知识策划时期的罗辑思维,简直绝了

他还是编剧、作家、历史人物研究专家,也是

:半小时内可以精读一本小说,关上书本,还能准确复述十之八九;

初中读完4700万字;高中时期,就已读破万卷……

初中读完4700万字,大学遍游世界名校

他说“读书跟吃饭一样,应是习以为常的事”

从小,李源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迷”,读经典、读武侠、读科幻……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种名著,幼小的心灵一次次地去接近书中那些伟大的灵魂。

12岁生日时,父亲送了他一面书架,他便央求父亲送他《24史》作为明年的生日礼物。此书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父亲觉得太深太难了,不适合才刚上初中的他读。

哪知他当场就给父亲讲出了一串串《24史》的内容记载,还说得头头是道。父亲又惊又喜,不得不答应他买来整套的《24史》,足足摆满了大半个书架。

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后,李源给当时 的史学期刊《史学理论研究》投稿,能在此期刊上发表文章都是些知识渊博的名家 李源成为本科生在该本期刊上的发文 在学校和国内史学界引起了轰动。

在还没到系里报到之前,全系的老师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存在, 甚至,有的老师把他的文章作为第一堂导论课的讨论内容讲授。

身为中国人民大学的风云人物,有记者要采访报道他。他笑了笑婉拒:

“读书和吃饭一样,应是习以为常的事 读书还要大肆宣传,有点可笑了,因为从来没有人宣传谁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吃饭人

硕士期间,他遍访中国台湾、英国、美国的知名大学,一边翻译书,一边拜访了他尊崇的学者、专家。

去美国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他被Philip C. C. Huang

24岁硕士毕业,第一份工作就达到自己职业巅峰

2013年的夏天,硕士还未毕业的李源,笔耕不辍,写了几篇稿子投给罗辑思维。罗振宇看到稿子后,立即

他策划的《成大事者不纠结》、《你因赚钱而伟大》、《秦始皇的秘密》、《读书人的新活法》等40档节目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上下的水平,这在当时的出版界,可是炸开了锅。

把一本大家都不看好的《富兰克林传》很快变成了

人文,艺术,历史,他全都信手拈来谈笑风生,知识领域跨度之广,吸粉无数,连 等人,也在众多公开场合里一次次地提到这位“知识大秘”。

;2016年,他还和前搜狐副总裁方刚成了创业路上的合伙人……

一直以来很多人好奇,他是如何做到半小时就能读完一本书,还能准确复述的;也纷纷向他请教读书方法,以及推荐书单...

“大多数时候,我读书不会从头到尾地看,而是从整体看局部,注重提炼拆解重点。其实读书不在于快慢,而在于将读过的书化为己用,将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好,才是根本。”

关于推荐书单,他说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书的需求不同,但适合所有人、任何年龄阶段的,那就是人物传记,所以他首推

但其实一本本厚重的人物传记不好读。

要看故事,只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但要把背后复杂多元的心得和方法看明白,转化成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可用的做事方法,可就难了。

这也是现在,很多人不看《富兰克林传》,不看《史蒂夫·乔布斯传》,却偏好改编成的漫画、电影或者玩改编后的游戏的原因。

想要提炼这些大咖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 去了解名人故事,给予自己激励;还能 掌握他们的人生经验,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历时651个日夜,跨越20.7万公里

2015年,他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翻遍了美国、英国、中国的 2597份一手人物笔稿、反复对比了1664本人物传记书籍—— 光路费就折腾掉了近20万......

因为全球各种各样的人物传记版本太多了 。有些书籍和文章里,甚至还会在人物经历上出现错误,更不用提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的N手资料了。

大部分传记单纯地记载名人故事,不仅冗长,难以消化,也没有太多借鉴意义。

而是要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把这些名家名人请下神坛,化身成你自己、你的父母、你身边的小人物。

,学习他们如何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选择与取舍,以及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女Boss,不是因为她的美貌和时尚天赋,而是她

,成为钱钟书心里的贤妻,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地任劳任怨,而是她懂得

而是要把人物特性提炼出来,乔布斯的细节控、拿破仑的果敢决绝...再与

『听读书怪才解读24部名人传记

高效吸收:24个有价值的人物传记

不同于百度百科干巴巴的人物描述,和一本本砖块传记的干涩难啃,读书怪才根据每个人物的特点,将超过百万字的人物传记,浓缩精华内容,总结经验方法,帮助你在 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吸收有价值的精华

不谈成功,只注重人生的转折和细节,

影响终身:大人孩子都可以终身学习

听一本名人传记就是在学习一个人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看他们 人生的转折、成功的经验、做错的决定、错过的机会 ...用他们的实战解决我们的问题,多一种思维的角度,多一种困难的解决方案。

从孩子的学习能力上,听名人传记,可以 ;从孩子的心智启发上,以名人为榜样,能够给予孩子

万公里;翻遍了美国、英国、中国的 份一手人物笔稿、书信;反复对比了 本人物传记书籍、典籍、书信与回忆录...死磕每一个细节,改稿改到不能改。

不必特地留出完整的时间,只需在 等车、排队、吃饭、敷面膜,葛优瘫、睡前 的时候点开收听,让你在不知不觉间,吸收24本名人传记,获得24种人生经验!

『听读书怪才解读24部名人传记

传记的意思传记的解释

(1) [biography] (2) 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3) 一般传记性著作,尤指作为一种类型的这类著作

(1) [biography]

(2) 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3) 一般传记性著作,尤指作为一种类型的这类著作

1.经书的注释。《汉书·元后传》:“‘五经’传记,师所诵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总术》:“经典则言而非笔,传记则笔而非言。”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解故下》:“传记有古今文,今文流别有数家,一家之中,又自为参错;古文準是。”

2.泛指记载的文字。《汉书·东方朔传》:“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 南海 神次最贵。”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卷四:“ 秦 汉 以前,箭矢已通称, 魏 晋 以下,见於传记,不可具纪。”

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 济颠 ﹞至今相传之事甚众,有传记一本流于世。”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析言纪传,记志,总曰传记之属。”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我对他生平的事迹听得很多,早就想给他写一篇传记。”

标签: sina.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