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楼、众生相、今日谈……你知道这些人民日报名栏目背后的故事吗
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业,能否用好创新这个引擎,是对政治眼光、政治智慧的考验。曾经,人民日报老报人用智慧创办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专栏,受到读者好评。今天 《点子王》一文,带您了解名专栏背后的故事。
“点子”者,乃主意、办法、措施之谓也。办报离不开“点子”,“点子”多,写的稿子就好看叫座,推出的专栏就不同凡响,办出的报纸就读者日增。反之,则不然。
笔者在人民日报工作了近40年,感触最深的是在人民日报领导、编辑和记者中有不少“点子王”。这些人视野广阔、思路敏捷、反应迅速、点子多多。正是这些人出的“金点子”,使报纸不时出彩、引人入胜。
下面就笔者接触到的人和事,介绍几位——
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谭文瑞,擅长于写国际评论文章、作讽刺诗,办报中的点子也特别多。1985年在筹办人民日报海外版时,它和资深报人高集等同志一起,将海外版设计得别具一格。以笔者当时所在二版(《言论专访》版)来说,将言论和专访集中到一块版上来,可谓耳目一新。
在《言论专访》版上,言论专栏就有好几个,如《望海楼随笔》《自由谈》《读史札记》《思想杂谈》等。谭文瑞说,《望海楼随笔》专栏,取“望海思亲”之意,旨在促进祖国统一。该专栏刊头的字用篆体,文排楷体,围以花边,在版面上格外醒目突出。从文体上说,兼取杂文和散文之特点,既有叙述、也有议论和抒情。专栏推出以来,好评不断。
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栏目曾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袁先禄在报社有“鬼才”之称,不仅写稿出手快,且脑子灵、点子多。他在主持海外版工作时,曾出了不少好主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86年年底有次讨论专栏设计时,他说,国内版有个“凡人新事”专栏,我们海外版也应开个写普通百姓的专栏。叫什么名字呢?
1979年1月,袁先禄(左)、蒋元椿在美国白宫南草坪采访邓小平访美仪式(刘国昌提供)
就他的话题,大家讨论说,咱们叫“凡人凡事”吧,也有的说叫“百姓生活”。但袁先禄听了都不大满意,最后他说:“我看干脆就叫‘众生相’,写芸芸众生的故事嘛!”大家一听都叫好。《众生相》推出后,以其独特的生活气息和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海内外读者,成为当时一个颇有名气的栏目。
1980年初评论部创办了《今日谈》专栏,最初的专栏名称是谁起的呢?是时任评论部副主任的钱湜辛。他说,“今日谈”,谈今日事,有新闻性,也有时效性。大家觉得不错,就这么定了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钱湜辛在修改文稿(刘国昌提供)
钱湜辛,人民日报的资深评论员,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但心中燃烧着“一团火”。他不仅和时任评论部主任范荣康一起创办了《今日谈》专栏,每天编发稿件,还写了无数篇社论、评论。他在写评论时思路广阔、出手敏捷,还经常给部里的年轻人出主意、改稿子。
《今日谈》栏目受到读者广泛好评
1991年的时候,海外版推出了《中山实业计划与中国建设》《欧亚大陆桥纪行》两个大型系列报道。这两个系列报道虽与外单位合作,但得到了当时主持海外版工作的副总编辑安子贞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他为了把报道搞出特色,就报道题目、采访路线等出了不少好点子,还亲自到当时的铁道部与有关领导协调。这两个系列报道既有海外口味,又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特色突出,50多篇报道陆续见报后好评如潮。
安子贞是资深报人,经验丰富,没有官架子。他经常到编辑、记者中来,坐在一起商量如何写稿。经他一些话的点拨,年轻记者的脑子豁然开朗,写出的稿子颇具特色。
以上所写都是笔者的管见,难免挂一漏万。敬请大家补正。
注:文中图片除特殊说明外,其余均来源于网络。

人民日报今日谈:以过硬作风谋发展
“有诉求、有建议尽管提,能办的马上办,现场解决不了的,就把问题作为任务清单,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近日,四川成都高新区举行优化营商环境企业交流会,现场解答企业诉求,并请企业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意见,努力以制度化方式解决企业共性诉求。新春以来,从开展实地走访,到召开“企业家恳谈会”,再到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各地积极作为、真抓实干,以过硬作风谋发展,既推动了具体问题的解决,也提振着企业发展的信心。
实践表明,哪个地方能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态度为企业解难题,哪个地方就能收获更多企业的青睐;哪里能持之以恒改进作风、不断提升工作效能,哪里就能抢抓更多发展机遇。可以说,良好的作风不仅能凝聚起强大正能量,而且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这既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见到成效,求真务实才能推动发展。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激发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拼劲,出真招、办实事、求实效,定能更好推动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人民日报今日谈: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希望新项目建设投资能够按招商引资政策给予支持。”“只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县委、县政府都一定会‘真金白银’、真情实意支持企业做大做强。”这是近日在湖北省某县一个科技工业园现场办公会上的一段对话。新春伊始,不少地区召开现场办公会,开展调研走访活动,政府相关负责人深入民营企业摸实情、问需求、解难题,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是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2022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达到50.9%,年度占比首次超过一半,对外贸增长贡献率达到80.8%。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保障民生、促进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主动靠前,优化服务,帮企业排忧解难,就是要提振民营企业信心,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当前经济持续恢复、呈回升态势。越是这样的时候,越是需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搭建服务民营企业平台载体,推动惠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让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必能更好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
相关资讯
人民日报今日谈:我有中国,中国有我
“你给了我生命,在你博大的胸怀里成长。”“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是我心中最美的歌。”“以我平凡平常的贡献,为祖国强大添一缕光芒!”国庆来临之际,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众多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