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素材:关于麻将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爆侃网文讯)麻将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麻将牌是千百年来由多种棋牌活动融合、演变而成的,然后,在清代道光至清末时期,形成了一套144张牌和每把13张的定型打法。从麻将牌的组合设计来分析,一副麻将牌中的任何一张牌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境。
最初麻将牌的图案选取的是《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这与一个名叫万秉迢的人相关,相传,他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就以108这个数字作为麻将牌的基数,并隐喻108条好汉。
比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而麻将之所以分为万、饼、条3类,是取其本人姓名“万秉迢”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4张牌,刚好108张。至于后来增加的风牌(东、南、西、北)和箭牌(中、发、白),则是缘于这样一个说法——108条好汉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梁山的,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五方,并各添4张牌计20张。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和贫穷,加上8张牌,整副牌共136张。随后,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就达到了144张。
事实上,一副正宗的麻将牌是由六类42种图案组成的,其中有序数牌(含万子牌、饼子牌和条子牌)108张、风牌(即东、南、西、北)16张,箭牌(中、发、白)12张,花牌(春、夏、秋、冬、梅、兰、竹、菊)8张。这种组合设计不是随意捏造的,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五行说为代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而中国古人又认为宇宙形态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代表天,“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中”既代表五行中的中方土,也代表天、地、人“三才”中的人。正是“中”的确定,使东、西、南、北、中和天(发)、地(白皮)共同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天圆,这个天圆不是地球的圆,而是宇宙的圆。
而麻将牌中的万、饼、条3种花色,则分别反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数字则代表了物质存在的数量。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3为基数,9为极数,所以万、饼、条分别有9张。除了5和3、9外,12在古代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五行、五味、五脏、五色等和5有关的物质外,还有很多和12有关的,如12生肖、12时辰、12个月……这种思想在麻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44是12的平方,108也是12的倍数。另外,在麻将规则中,规定每人抓13张牌,而13乘以4等于52,这正暗合了一年有52个星期的规律。
从麻将牌的牌面图案设计来考量,不难发现,其实麻将牌中的每一张牌的图案都是有某种寓意,暗含了某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以“花牌”为例,人们通常采用梅、兰、竹、菊为图案。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被人称为“四君子”。“梅”表示高洁傲岸,“兰”代表幽雅空灵,“竹”象征虚心有节,“菊”则暗示冷艳清贞,表现了人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也是对某种审美人格境界的向往,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而“中、发、白”3张牌就寓意着“中正”“发达”“纯洁”之意。事实上,与其说这些图案是源于设计者的聪明智慧,不如说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历史小说素材关于麻将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麻将牌是千百年来由多种棋牌活动融合、演变而成的,然后,在清代道光至清末时期,形成了一套144张牌和每把13张的定型打法。从麻将牌的组合设计来分析,一副麻将牌中的任何一张牌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意境。
最初麻将牌的图案选取的是《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这与一个名叫万秉迢的人相关,相传,他非常推崇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就以108这个数字作为麻将牌的基数,并隐喻108条好汉。
比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而麻将之所以分为万、饼、条3类,是取其本人姓名“万秉迢”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4张牌,刚好108张。至于后来增加的风牌(东、南、西、北)和箭牌(中、发、白),则是缘于这样一个说法——108条好汉是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梁山的,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五方,并各添4张牌计20张。这些好汉有富贵贫穷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和贫穷,加上8张牌,整副牌共136张。随后,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就达到了144张。
事实上,一副正宗的麻将牌是由六类42种图案组成的,其中有序数牌(含万子牌、饼子牌和条子牌)108张、风牌(即东、南、西、北)16张,箭牌(中、发、白)12张,花牌(春、夏、秋、冬、梅、兰、竹、菊)8张。这种组合设计不是随意捏造的,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人朴素的宇宙观。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以五行说为代表,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和方位相配分别为: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而中国古人又认为宇宙形态是天圆地方,所以,“白皮”代表地,“发”代表天,“发”是在人的最顶部,所以用发代表天。“中”既代表五行中的中方土,也代表天、地、人“三才”中的人。正是“中”的确定,使东、西、南、北、中和天(发)、地(白皮)共同构成了一个真正的天圆,这个天圆不是地球的圆,而是宇宙的圆。
而麻将牌中的万、饼、条3种花色,则分别反映了物质的存在形式,数字则代表了物质存在的数量。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3为基数,9为极数,所以万、饼、条分别有9张。除了5和3、9外,12在古代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五行、五味、五脏、五色等和5有关的物质外,还有很多和12有关的,如12生肖、12时辰、12个月……这种思想在麻将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44是12的平方,108也是12的倍数。另外,在麻将规则中,规定每人抓13张牌,而13乘以4等于52,这正暗合了一年有52个星期的规律。
从麻将牌的牌面图案设计来考量,不难发现,其实麻将牌中的每一张牌的图案都是有某种寓意,暗含了某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以“花牌”为例,人们通常采用梅、兰、竹、菊为图案。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被人称为“四君子”。“梅”表示高洁傲岸,“兰”代表幽雅空灵,“竹”象征虚心有节,“菊”则暗示冷艳清贞,表现了人们对时间秩序和生命意义的感悟,也是对某种审美人格境界的向往,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而“中、发、白”3张牌就寓意着“中正”“发达”“纯洁”之意。事实上,与其说这些图案是源于设计者的聪明智慧,不如说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学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表达。
穿越千年历史迷雾,领略《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独特魅力!
历史,如同一部宏大的交响乐,其音符交织着权力的博弈、文化的交融、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然而,面对浩瀚如烟的史籍,许多人却因其艰深枯燥而望而却步。然而,有一部作品却以其独特的笔法,将严肃的历史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人们在笑声中领略历史的魅力,这就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这部被誉为“史学界火100年的‘奇葩说’”,以其满篇搞笑吐槽,却比正史更为严谨的态度,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誉。本文将带领您一同揭开这部奇书的神秘面纱,探索其如何在嬉笑怒骂间揭示历史的真谛。
【标题一】:历史小说化:《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如何颠覆传统史书形象?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作者蔡东藩,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他以《二十四史》为蓝本,巧妙地将正史与小说手法相结合,成功地打破了传统史书的刻板印象。这部作品以秦始皇为起点,直至民国时期,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将73朝更替、503位皇帝的故事娓娓道来。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具备正史的严谨性,又不失小说的生动与趣味,堪称“历史与文学的完美联姻”。
蔡东藩的笔触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演,将历史舞台上的帝王将相、后宫嫔妃、文臣武将、市井百姓等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他运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每一回都如同一集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诸如“得汉中刘玄德称王,失荆州关云长殉义”、“济父恶曹丕篡位,接宗祧蜀汉开基”等章节标题,如同电影海报般吸引眼球,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蔡东藩更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曹操攻濮阳的激战、王皇后与武媚娘的宫廷之争等,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之中,体验到历史的真实与震撼。
【标题二】:历史也能“笑”果十足:《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幽默艺术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另一大亮点便是其满篇的搞笑吐槽。蔡东藩以辛辣的笔触,对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了大胆的调侃与讽刺,让人在捧腹大笑之余,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例如,他对冒顿向东胡国索要千里马和爱妃之事的点评:“全是骄兵之计,可惜戴了一顶绿头巾。”这种风趣的表达方式,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变得妙趣横生,大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三】:以史为镜,智者何以“照”出人生智慧?
在《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蔡东藩不仅讲述了历史事件,更通过对人物的精辟点评,揭示了历史背后的智慧。如他提炼出的诸葛亮识人“七条”,以及对申屠嘉性格的剖析,均富含深邃的人生哲理。这些点评犹如金圣叹式的自评自说,引导读者在欣赏历史故事的同时,反思现实,提升自我。
【标题四】:从《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汲取历史智慧,助力现代人生决策
历史并非尘封的记忆,而是照亮未来的明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通过生动的历史叙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素材。无论是帝王将相的权谋之术、百世兴衰的症结所在,还是为人处世的智慧锦囊,皆可在书中觅得踪迹。如蔡东藩对邓通恃宠而骄、公孙述德不配位的批评,都警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戒骄戒躁、提升自身能力,方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立足。
【标题五】:《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一部全民共享的历史教科书
在教育领域,《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史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历史的方式。正如民国时期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所言:“《历朝通俗演义》于中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非浅。”这部作品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史素养,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公民。
《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成功地将历史从高高的殿堂拉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它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揭示了历史的严肃与真实,以生动的故事,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敬畏与热爱。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人生的智慧宝典。无论你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寻求人生启示的读者,都能在《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示。让我们共同翻开这部“奇葩说”,在欢笑与沉思中,品味历史的醇厚韵味,领略人生的智慧光芒。
相关资讯
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小说
人们描述中国的初期书籍,多以商周时期留存下来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资料为例,但初期书籍可能早就产生,只是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字记录。当这些文字记录和档案材料经过加工整理......
上篇:网站维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