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吐槽热门影视剧觉得读点书也是有用的
最近,果壳网一则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吐槽影视剧桥段的帖子火了,从古装剧到医疗剧、抗战剧,各种细节分分钟让人出戏。最近以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为题材的网剧《老九门》及电影版《盗墓笔记》,各类吐槽不一。看来“高手在民间”,影视剧团队身边多几个民间顾问,也会少点尴尬。 扬子晚报记者 张楠
吐槽1:别欺负咱围观群众没文化
案例:《盗墓笔记》里的战国帛书拓片
历史系老师表示,看古装剧分分钟容易出戏,“前段时间看电视剧版《云中歌》,霍成君看上了孟珏的一幅画,当生日礼物送给她,她视若珍宝。那幅画是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为了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的,是陪葬用的铭旌。1949年才从战国楚墓出土的东西,却被挂在西汉的坊间,周围满屋子的唐卡飞天看得人冷汗直冒,编剧脑子里在想什么?还有古装剧里随处可见的唐三彩,拜托那不是摆设,都是陪葬品好吗?”“作为学历史的,我觉得最惊悚是,《孝庄秘史》孝庄的台词是,‘我孝庄……’”其他典故和成语穿越时代使用,已经屡见不鲜。学习书法的小伙伴则表示,“《盗墓笔记》里的帛书拓片惊呆了我和小伙伴。”帛书作为一种古代书写文献,战国时代确实有,但最早的拓片唐宋时代才有,所以,战国帛书拓片是什么鬼?考古学专业同学神总结:“你猜我们看古装片什么感受?突然觉得读点书也是有用的。”
吐槽2:科普有点高科技含量行不
案例:《老九门》里拿磁铁吸铁轨
涉及专业科普的,《老九门》也贡献了反面案例,“都别跟我争,剧中拿一块磁铁去吸铁轨,吸上了就说铁轨有磁性,没见过这么甩锅的。”还有啊,“举个防毒面具在脸前面就防毒了,挖墓挖到岩浆里。”
说到科普,技术控也发话了。“电梯顶盖谁告诉你可以爬出去的?大部分都是密封的好吗?有开口的也是锁死的,从上面才能打开的好吗?上面有安全开关,随便打开就停了。”还有飞行员不能忍:“现在航空相关的电影好像专业性高了很多,但是一般的大片里每次主角坐的飞机直升机驾驶员失能之后自己接管,一拉杆就起来了,每次看到主角不切换频率,就和不同人对话我就泪流满面……”“《寒战》里所谓高端黑客,打开个dos窗口,不停输telnet命令还连不上,这让在华为工作的我当时就受不了,怒关。”
吐槽3:真别以为咱们没破译过电码
案例:《舰在亚丁湾》的军舰还在地球吗
关于抗战剧谍战剧等军事题材,专业槽点也不少。在部队搞报务专业的网友表示,最不能忍的是“电台的收报声”。“其实一份电报播再快,嘀和嗒声,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莫尔斯电码声是由很短的嘀声和长一点的嗒声组成,其时间比值是1:3,间隔是1,字符间是3,字间是7,不管你电码放多快,50码也好200码也罢(50码的意思是一分钟发送五十个字母或数字,以此类推),这个比例是不变的,再快也不能都是嘀嘀嘀嘀嘀的,全是点,我抄毛线报啊!”还有要先听电码抄报,然后校报,因为抄报过程中电波会有干扰,然后再对照谜语本进行译码,所以,“怎么可能一边听电码一边就把报文读出来,别说翻译报文,你一边抄报一边背乘法口诀或者唐诗什么的试试,不掉得一塌糊涂才怪!”军事题材的《舰在亚丁湾》中方位是东经128°,北纬108°,“北纬108°,导演,你确定军舰还在地球吗?”因为纬度最高位90°,不管南北纬。
为何顾问加审查,穿帮剧还防不胜防
业内人士表示,影视剧不尊重常识的现象时有发生,编剧在科学常识、历史常识、专业知识方面的缺乏,造成“穿帮剧”盛行。有些观众对相关的知识并不了解,很容易被误导。
内地行业剧“专业性”的缺失,原因可能在于编剧的短板,由于行业剧专业性的要求,需要主创“术业有专攻”,而内地编剧的“行业性”专业知识匮乏,缺乏对医疗、法律等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再加上有些制作团队急功近利,一部剧的制作周期被缩减再缩减,往往剧本还没写完就急着开拍,因此,尽管在剧目审查时会请相关专家把关,剧方也会请专业人士当顾问,但此类问题防不胜防。

说起文物考古除了《盗墓笔记》还有这些书
中国西藏网讯 为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图书出版成长、繁荣的历程,《文化瑰宝 学海方舟——新中国文物出版70周年展》于6月8日至11月3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
展览聚焦新中国的文物出版事业,展出图书近百本。中国文物事业70年的发展进程,艰辛的考古过程,严谨的治学态度,丰硕的研究成果,都展现在这些不同年代、不同主题的出版物当中。(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月云)
图为《西藏历史档案荟萃》,内容包括元朝档案、明朝档案、清朝档案、民国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几大部分 摄影:杨月云
图为《西藏布达拉宫》,收录系统论述布达拉宫建筑、壁画、雕塑等研究文章和维修技术报告约15万字 摄影:杨月云
图为《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 摄影:杨月云
图为《青海玉树新寨嘉那嘛呢震后抢险修缮工程报告》,回顾了嘉那嘛呢的历史沿革,全面记述抢险修缮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过程和方法 摄影:杨月云
图左为介绍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考古的《南海I号沉浮记》,图右为介绍张献忠与杨展江口之战战场遗址的《江口沉宝》 摄影:杨月云
图为展览现场供阅读的书籍 摄影:杨月云
图为展览现场,观众翻看展出的书籍 摄影:杨月云
三星堆“上新”把南派三叔推上热搜!网友喊话请他赶紧写书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又有重要收获!20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遗址新发现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三星堆无疑成了这两天最热门的话题,受三星堆发掘出来的文物“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文物的影响,当天话题#南派三叔#也成功登上了微博热搜,没看过南派三叔小说或者影视剧的,可能都在疑惑这是怎么了?但南派三叔的粉丝早已看透一切,甚至在纷纷喊话三叔赶紧写书!
南派三叔原名徐磊,2006年,徐磊在贴吧里写下第一篇《七星鲁王宫》,受到热捧。随后,他的连载地从贴吧转移到起点中文网,半年后,正式整理成书,《盗墓笔记:七星鲁王宫》就是《盗墓笔记》系列的第一本成书。
南派三叔《盗墓笔记》系列一共九本小说,该系列创造了中国小说的神话,销量一度超越了金庸的小说。“2018西湖IP大会”上发布了“20年最有影响力作品TOP50榜”。榜眼作品就是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该统计没有单列出其前传《老九门》、后传《沙海》,而是将其看作围绕着《盗墓笔记》引发的同系列故事。因为小说《盗墓笔记》的高人气,多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更是让《盗墓笔记》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品。
在小说《盗墓笔记:秦岭神树》中,南派三叔虚构了一棵位于秦岭腹地深处的青铜神树:青铜柱之上还有很多细小但是粗细不一的铜棍……整个青铜柱的形状,就犹如一棵从石头中长出的大树,枝丫繁盛,直插苍穹。
一树一世界,“秦岭神树”成了南派三叔盗墓系列小说中的重要存在。许多网友认为这颗神树是三叔虚构的事物,今天突然间才发现“神树”竟然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早在1986年就已经被发现。当时出土的青铜树一共有八棵,其中体量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一号青铜神树,现残高359厘米,顶部有残缺,据推测,实际高度应为396厘米。树的树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树枝上分别有两条果枝,一条向上,一条下垂,果托硕大,全树共有九只鸟,站立在向上果枝的果实上,一条龙延主干旁侧而下,蓄势待飞。龙身由铜管扭成麻花状,长达5米,这些技术即使在21世纪也属于高难度技术。一些学者认为三星堆神树应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其主要功能之一即为“通天”,人们希望借助它沟通天地。
这些青铜树为什么被称为“神树”呢? 在我国的古史神话《山海经》等志怪书中就记载了很多种。据《山海经》的记载,在东海汤谷,生长着一棵名叫扶桑的神树,树上居住了十个太阳,每天由三足乌驮着轮流值日。每当一个太阳升起,其他九个就在神树上休息。这与三星堆青铜神树神鸟的造型不谋而合。
青铜是三叔小说中时不时就会出现的元素。可以致幻的青铜片、青铜门、青铜面具……以及主角背负的青铜诅咒。但你知道吗?其实书中很多青铜器都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盗墓笔记》中的蛇眉铜鱼的原形是现实中存在的文物青铜鱼,是宋朝时期的镇墓兽。《盗墓笔记》鲁王墓中出现的尸蹩尾巴上的六角铜铃是以青铜铃铛为原形,青铜铃铛的出产率较高,各个年代都有出产。《盗墓笔记》出现的青铜鼎的原形是铸客大鼎(楚大鼎),是战国文物。
来源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下篇:盗墓笔记是什么类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