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有欲作祟?读完这本书,让你重回纯爱的怀抱
最初,我们的人生都像空白画布。被自己的欲望及社会的影响,一笔一笔,画成了一幅独特的作品。
这个过程,有时候顺利,有时候极其坎坷。
而我们在思考这些人生历程的时候,往往也会迷惑。
画家的父母离了婚,原生家庭破碎。母亲给他买了一辆车,父亲常年不知所踪。
他想拥有一段恋爱,然而那个女孩,他始终拿不下来,无法占为己有。
对某个人或某样东西极度渴望,仿佛只有完全拥有才能安心?这种强烈的占有欲,有时像甜蜜的枷锁,有时又似伤人的利刃,把生活搅得一团糟。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空白画布》,它会带你深度剖析占有欲背后的真相。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15次诺奖提名,“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之一,卡尔维诺、加缪这些大咖都是他的忠实粉丝。这本《空白画布》更是荣获1961年意大利维亚雷焦文学奖,首次被译介到中文世界,,读者好评如潮。
书中的主人公画家迪诺,简直是被占有欲“绑架”的典型。他从小就烦闷不已,觉得自己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为了找到那种“连接感”,他开启了各种疯狂的占有行为。看到一个杯子,想占有;遇到一个女孩,更想占有。可命运弄人,他偏偏碰上了一个对世界毫无连接欲望、根本无法被占有的女孩。于是,迪诺像发了疯一样,肉体占有、金钱贿赂、婚姻诱惑、死亡威胁……能用的极端手段全用上了,结果呢?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后还把自己困在了占有欲的牢笼里。
这不禁让我想起哲学家叔本华说的:“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迪诺不就是这样吗?他被占有欲驱使,不断追逐,却始终得不到满足,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循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也会有类似的经历。对伴侣的过度掌控,对物质的盲目追求,以为拥有了就能幸福,可往往事与愿违。就像现在流行的那句话:“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
那么,怎么才能摆脱这种困境呢?这本书给出了答案:“你的占有欲越少,得到的爱就越多。”当我们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占有欲,回归到单纯的爱,用心去感受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美好,或许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安宁。

原创川柳「杜鹃不叫?那它可能本来就是哑巴啊!」如何被现代人玩坏?
最近一句改编自日本战国史的「废话文学」川柳火了:「杜鹃不叫?那它就是不叫的那种杜鹃!」看似毫无逻辑,却让网友笑到捶桌。但想Get到这句冷笑话的精髓,得先看懂战国三杰的经典川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的「杜鹃不鸣」哲学。
日本战国时代的三位霸主,性格迥异却各有生存之道,后人用一首川柳总结他们的处世哲学:
以暴烈果断著称的信长,被比作「第六天魔王」,主张用武力碾压一切障碍。
他曾用铁血手段打破旧秩序,推动兵农分离、火器革新,甚至放火烧毁阻碍统一的佛教势力比叡山。
出身农民的秀吉,靠机智与手段上位。
他擅长「用热情服务上司」(比如将信长的木屐揣怀里保暖),更懂得收买人心,例如用免税优惠换取村民进献萝卜牛蒡,却因后续「礼物升级」翻脸加税。
隐忍的「老乌龟」家康,熬死信长与秀吉后才崛起。
他接受秀吉的监视,暗中壮大实力,最终建立统治日本265年的德川幕府。传说他逃离本能寺之变时,全靠忍者服部半藏的「五行遁术」保命。
原版川柳是对历史人物性格的高度浓缩,而现代人改编的「杜鹃不叫?它就是不叫的品种!」则彻底颠覆了严肃叙事,其幽默感来自四重构解:
1. 反差萌:从战国霸气到佛系躺平
三杰的答案都是「解决问题」的强者思维,而现代版突然切换到「重新定义问题」的摆烂模式。这像极了当代年轻人面对内卷的态度:与其焦虑「杜鹃为何不叫」,不如接受「它本来就是哑巴」的现实。
杜鹃在自然界本就是「寄生高手」,它们的蛋常被其他鸟类误孵,雏鸟甚至会把宿主幼鸟推出巢外(参见《八声杜鹃喊妈妈》)。因此,「不叫的杜鹃」或许只是进化策略——叫了反而暴露身份!现代版川柳无意间暗合了生物学真相。
三杰的结局印证了「性格决定命运」:信长死于叛乱,秀吉二世而亡,唯有家康的「等待哲学」笑到最后。现代人却用一句废话消解了历史的沉重:「争什么争?反正杜鹃可能本来就不会叫!」
「不叫的杜鹃就是不叫的品种」本质是,完美符合「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网络迷因美学。这种用严肃形式包装无厘头的错位感,正是笑点所在。
三杰的川柳背后,是不同时代的生存哲学:
正如德川家康的胜利并非因为「等」本身,而是。而现代人的「佛系宣言」,或许也是一种另类的生存智慧:与其纠结杜鹃为何不叫,不如专注种好自己的田。
从战国的杀伐果断,到当代的废话文学,一句川柳的变迁,折射出时代价值观的转向。下次遇到难题时,不妨学学现代版川柳:「问题解决不了?那就重新定义问题吧!」
杜鹃的日文「ホトトギス」与「不如归」同音,在文学中常象征「无常」。或许战国三杰的命运,早被一只鸟的啼鸣写定了?
如果你是战国大名,会选择信长、秀吉还是家康的处世哲学?留言区等你来「川柳接龙」!
商品 详情 评论 推荐
1.翁加雷蒂的诗作兼备了意大利文化中肉体狂欢的倾向和法国文化中偏于冷峻和理性的自省风格,他的作品改变了现代意大利诗歌,宣告了世界诗歌中一种独特声音的到来。 2《在失乐园暗影》中,最早的诗和最晚写就的诗相近六十年,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主题、修辞、音韵等等的变化,但总体而言,一颗敏感的年轻又苍老的诗心主宰了一切,展示了其诗歌创作的全历程。
朱塞培·翁加雷蒂 (Giuseppe Ungaretti1888—1970) 意大利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先驱,隐逸派代表,20 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翁加雷蒂早年受法国象征主义影响,将意大利古典抒情诗与象征主义的诗歌手法融为一体,创作富有节奏的短诗,推动意大利诗歌朝向现代主义迈步;后期则回归意大利传统的句法和韵律结构,成为具影响 力的意大利诗人之一。他的诗作表达了人和文明面临巨大灾难而产生的忧患,为人们提供了心灵的共鸣与慰藉。
朱塞培·翁加雷蒂是隐逸派三杰之一。他写诗字斟句酌,寻找被经验的光斑意外照亮的少数词语,并将这些零散的词惊险地连缀成美妙的诗句。其诗作体现出一种极为精致微妙的现代诗歌意识,甚至能清晰感受到“忧郁斜倚在微风的栏杆上”,感受到一个个的词在黑暗中次第分娩为寂静的花朵。《失乐园暗影》收录翁加雷蒂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一百四十八首,最早的诗和最晚写就的诗相隔差不多六十年,总体而言,一颗敏感的年轻又苍老的诗心主宰了一切,并使那些立于词语之上的瞬间进入永恒。
Ⅰ选自《欢乐》(1914-1919) Ⅱ选自《时代的感情》(1919-1935) Ⅲ选自《沙漠和之后》(1961) Ⅳ选自《悲痛》(1937-1946) Ⅴ选自《应许之地》(1935-1953) Ⅵ选自《呼喊与风景》(1933-1952) 《老人笔记》(1952-1960) 《格言》(1966-1969) 《对话》(1966-1968) Ⅶ未收录诗集《欢乐》的早期法语诗作(1915-1919)
意大利现代主义诗歌先驱 隐逸派三杰翁加雷蒂全阶段代表作品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