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泰尼先生的时代精神症候
对于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大名我其实是早有耳闻的,他与卡尔维诺、夏侠被评论界合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然而他的作品我至今才第一次拜读。 《鄙视》是一篇长篇小说,从开篇第一章的头一段文字当中我们就可以一览全书的故事梗概。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讲述者,通过回忆录的方式,叙述了他充满矛盾的生活,他与亡妻之间的婚姻危机,他的理想与迫于经济压力下选择的电影编辑工作。故事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复杂和曲折,吸引我的是书中占据巨大篇幅的关于人物动机和心理的分析和描写。 讲述者莫尔泰尼先生始终强调着他对于妻子的爱,然而他所作的一切却将妻子越推越远。他冥思苦想做着各种自以为是的挽回和努力,最终得到了妻子早已心死且鄙视他的答案,甚至做出了宁可成为别人的情妇也要离开他的选择。 莫尔泰尼先生真的是一个让人生气的角色,他的自相矛盾、他的没有担当、他的优柔寡断……真的,这书看得我特别生气。还有贯穿全书而到最后也还是扑朔迷离的线索,关于他是否真的为了经济利益,为了讨制片人欢心而将妻子送入别人怀抱?如果一切是真的,那么他就真的如同妻子说的“不是个男人”,而且还很渣。而作者始终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这样的结局也许是最合情合理的安排吧。毕竟妻子已经于车祸中丧生,而这所有的一切是他自己的回忆。一个人连当天的日记都会不自觉的加以渲染美化,更何况是死无对证的回忆录。 有句话说,“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我们在主人翁莫尔泰尼先生的身上确实是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身影。他想爱,可是他爱无能。他有梦想,却不得不为了经济压力而从事自己看不上的工作。他想反抗,可是他软弱。他想的很多也明白不少,却害怕承担选择的后果。然而,莫尔泰尼先生的各种痛苦挣扎也正说明了他至少还未完全变成一个麻木不仁的人。而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已经被生活和现实彻底阉割,一味随波逐流……

冷漠的背后是一颗热切的心
做同一件事可以有一千种方式,但我们却总是本能的挑选其中最糟的一种。——[意大利]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这是莫拉维亚在《冷漠的人》中借米凯莱的口说出来。卡拉尔和米凯莱厌恶了母亲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意大利上流社会的生活态度,对周围的一切都冷漠。
这对姐弟俩讨厌母亲留恋于舞会,留恋于剧院,留恋于情人。姐姐卡拉尔希望开始新的生活,想毁灭现在的生活,重新开始。
《冷漠的人》,作者是有意大利的现代文学三杰之称的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出版。尽管这部小说问世将近一个世纪,人们仍然在探索冷漠的背后,寻找人生中的热情和激情。
那个时代的女性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就是嫁人,婚后料理家务,照顾丈夫,教育孩子。
年轻的姑娘不喜欢浑浑噩噩、轻浮浅薄、虚度年华的生活,她想要更充实的生活,寻找热气腾腾的生活,却像在一张巨大的网里,怎么逃也逃不出来。
卡拉尔选择的对象是母亲的情人,莱奥。这位热情的姑娘仍旧步入了母亲的老路。
作为弟弟,米凯莱清楚的知道莱奥是个善于耍手段,借机侵占他家豪宅的伪君子。
他一次次的想要揭穿莱奥的虚假面目,却因为冷漠而放弃。
即使家产被被莱奥侵吞,面对莱奥的虚情假意,装模作样,内心的冷漠让他一次次放弃对莱姆的指控。
母亲眼里的米凯莱是个不懂礼貌,没有什么心机的大孩子,总认为20岁的小伙子还没有长大。
米凯莱愤怒于母亲的愚蠢又可怜母亲,漠然的看着周围的一切,却又没有改变的勇气和激情。
米凯莱知道自己的冷漠,怜悯母亲和克拉尔,却无论如何也战胜不了自己的冷漠,采取不了行动。面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情人莱姆的恨,对家庭的关心这些也激不起他的激情,即使装腔作势,也很难换其他的血性。
可怜的米凯莱人对自己将来缺乏激情,对家事冷漠、无能为力。他认为自己冷漠慵懒。他迫切的想寻找新的生活,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总想借助别人的手来寻找新的生活。
米凯莱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身,看到的只有冷漠和面具。
这对姐弟在母亲失败的教育下,从来没有想过,新的生活是靠自己创造的,借助于任何人都是徒劳无功的。
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
孤陋寡闻,第一次知道作者莫拉维亚。通过《冷漠的人》一书的别册,了解了作者不平凡的一生,他是一位与病魔斗争的勇士,也是一位如实描写资产阶级丑剧的斗士。原来这本书是欧洲首部存在主义小说, 莫拉维亚比加缪和萨特更早发现了存在主义的危机。几乎没有看过意大利的著作,“”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也只听说过卡尔维诺的名字。多读书,多涉猎其他国别的经典著作。
初读《沉默的人》,对先出场的莱奥、玛丽阿格拉齐娅和卡尔拉的身份比较好奇。看一本新的书,每次梳理人物关系都有点苦恼,对于西方的长人名尤其害怕。不过这本书的人物关系还比较好理解,莱奥、米凯莱、玛丽阿格拉齐娅、卡尔拉、丽莎五个人的人生故事交织在一起。全书的故事比较好懂,以家庭为视角,亲情为纽带,以最基本的人类情感为阐述对象,探讨了不同角色的价值抉择。
尽管这本书在历史上曾被封杀,但终究无法掩盖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但就语言而言,作为一个纯碎的阅读者,非常佩服作者刻画人物心理的功力。作者能把很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对一个句子印象很深:
所有的情感似乎都不能留下任何印记,将其比喻为幕布上的影像。另如将生命与蜉蝣作喻,这些奇思妙喻让抽象的东西生动起来。
在主旨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切入。 独爱腰封上的推荐语:我宁愿冷漠,也不会装模作样。冷漠,是一种伪装,是能更好与外界抗衡的别样方式。外表冷漠的人,不一定内心对世界已心死,也有可能是想用冷漠的外表伪装个人的赤诚之心。唯愿每个人都能在面对不同价值取向时,坚守自我,即使冷漠,也能坚持做自己,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