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张翎最新长篇小说《劳燕》写抗战

更新时间: 2025-07-23 18:00:38

阅读人数: 731

本文主题: 正版抗战长篇小说

书信、日记、新闻报道、地方志、戏文,等等,多种文体全都被张翎有效地纳入到了自己的叙事进程之中,甚至整部小说有相当的篇幅是两只狗之间的日记书信和对话,这种标新立异的文体实验和叙事策略,并没有影响小说的故事脉络和叙事节奏,而是让整个故事更...

张翎作为常年旅居国外的"海外华文"作家,创作非常勤奋,之前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就改编于她的作品《余震》。近几年来,她以均衡并保持着水准的创作,越来越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关注。不仅如此,常年旅居海外的经历,让她能以足够浓烈和赤诚的情感去回顾残存在记忆中的中国经验,以一个超然的旁观者视角冷静剖析,入情挖掘,将有关女性内核的"痛感"经验深刻而又不失厚重地表现出来。她新近的长篇小说《劳燕》将视角对准了抗战。

《劳燕》的叙事方式极为独特,它以三个鬼魂追忆往事的视角转换,还原出整个故事。小说在一开始就抛出了故事中所有人物已然死去的事实,面对这一吊诡的悬念,读者迫切想知道故事该如何讲述下去。作者借牧师比利之口冷静而又满含深情地告知了答案。所有的主人公都以亡灵的形式聚于一个叫"月湖"的地方,践行当年"生前别离,死后相聚"的约定,以各自不同的视角共同还原和补缀前尘往事,三人围绕一个叫"阿燕"的女孩,再现出逼仄苦难的战争环境下人性的千疮百孔。

简单地说,三个鬼魂都是女孩的恋慕者,因为他们三人与女孩不同的经历,女孩拥有了"阿燕"、"斯塔拉"和"温德"三个不同的名字,三个名字展现了女孩的三个侧面,也展现了三个男人不同的私欲和各自人性中幽暗的斑点。这三个追忆往事的鬼魂,轮番上场,将各自所知道的故事吐露出来,以此形成小说不同的章节,错落穿插,互相补充,犹如纺线织布一般丝丝入扣,由点及面地将整个故事还原呈现出来。难能可贵的是每个鬼魂的叙事都在关键节点戛然而止,作者尤为熟稔省略的技巧和悬念铺排的艺术,让整个故事在还原的过程中扣人心弦,张力十足。

作者在《劳燕》这部小说中,除了用多声部鬼魂叙事还原故事外,还采用了多种文体材料互相补充的方式,让小说骨肉相连,更为详实丰满。书信、日记、新闻报道、地方志、戏文,等等,多种文体全都被张翎有效地纳入到了自己的叙事进程之中,甚至整部小说有相当的篇幅是两只狗之间的日记书信和对话,这种标新立异的文体实验和叙事策略,并没有影响小说的故事脉络和叙事节奏,而是让整个故事更加的情真意切,骨肉丰满。

首次涉及中美特种技术训练营题材

张翎长期旅居海外,她的创作带给读者的感受却没有阻隔,这得益于她创作的严谨和大量的前期准备。就《劳燕》而言,她先是在美国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当时中美特种技术训练营存下来的中美老兵,并亲自去当年的训练营做实地采访,才有了小说中确实的时代背景以及凿实的细节呈现。这是这部小说的生发根基,也是小说人物关系以及情感走向的在场地。

张翎对于真实感的追求,体现在《劳燕》中,还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毫不躲避。小说中对于主人公阿燕母女被日军欺凌的场景,作家手中的笔如同导演的镜头,一字一句,将镜头推进到了近景乃至特写。读到这段文字,有种生理上的疼痛和愤恨。这种对于真实的贴近,在训练营第一次执行任务时的紧张以及鼻涕虫牺牲时的壮烈中也有非常直接的呈现。张翎在这些地方的处理很有男性作家的凌厉。

莫言曾说"张翎的小说语言细腻而准确,尤其是写到女人内心感受的地方,大有张爱玲之风"。与她之前的作品相比,张翎在《劳燕》中语言更为洗练、节制,既有张爱玲的阴冷,又有张翎所特有的阴冷中的温存和保留。《劳燕》的语言在很多细微处灵光闪烁,精妙准确,特异独行的比喻,情感真切娓娓道来的语调,一针见血,精准微距的描写都让整部小说拥有不一样的气质和灵彩,让读者徜徉于小说文本时,不仅被故事所吸引,更是于语言的美感中增强小说的阅读快感。

《劳燕》带领读者直接亲临了战争的残酷性,在小说的开首,春和景明里,一颗炸弹呼啸而至,美丽的茶园留下一个巨大的弹坑。而破坏其实刚刚开始。战争不仅吞噬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将所有人的命运吸附到一个骇人的黑洞中去,曾经拥有的貌似恒久的东西,一瞬间全都化为乌有。小说中,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战争的腹脏里,就此开始了世事的艰辛。活着或者死去,成了每天面对的现实。这样的恐惧,既碾压着小说里的人物,同样也碾压者读者的感受。

然而,张翎在展示战争的凶残之后,又执意拿人性的温暖照亮一双双失魂落魄的眼睛。首先是阿燕,这个被战争摧毁最为严重的女人,渐渐在严酷中站立起来,她习医治病,陪伴牧师的生活,宽容刘兆虎的丢弃;她一人照顾孩子,还要掩护逃兵刘兆虎的生存。张翎在这些感人的抗争中,给这个战争的废墟点了火把,给读者心里照了亮。这也许就是张翎直面战争的勇敢所在,她最终是要将这一切的伤害,通过人的复原,将它踩在脚下。

张翎向来以细腻的情感书写而著称,在这本新书《劳燕》中,她依然没有让大家失望。女主人公阿燕因为战争失去父母和贞操,从而任人欺侮,她的经历成为有名无实的未婚夫"刘兆虎"一生的心结,也成为牧师比利施予爱意的支点,更成为美国军官偶然动情而最终错失她的终生愧憾。但在一场烽火弥漫的战争中,留给爱情的时空太过狭小,而命运又似乎故意捉弄着这三个人,加深他们彼此的遗憾。

刘兆虎难敌心结,多次伤害阿燕却多次被阿燕相救,原以为终于可以遗忘前嫌,两人相守百年,无奈最后刘兆虎死于肺癌离开"阿燕"。牧师比利因为私心隐瞒泄露阿燕丑闻的并非刘兆虎的事实,并终身以此为憾,最终死于回美国的船上,再也没法履行对"斯塔拉"的诺言。军官伊恩因写给他的"温德"的求婚信件丢失而与旧爱故情重燃,他怯懦地不敢与自己和温德唯一的女儿凯瑟琳·姚相认,最后也抱憾而亡。

张翎在这三个人感情关系处理上,起笔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但很快她就把这种情感提升到了一个更为宽阔恒久的层次,那就是来自生命的更为深厚的爱与陪伴。这样情感的处理方式,使得战争中的爱情更为真实可信,也让整个作品的格局更加深远,更为当下的文学创作贡献了性格极为鲜明的女性形象。阿燕面对苦难面对背叛,最后的还击是"以德报怨",以"爱"的力量让所有的苦难都长出新生的花瓣。这个形象温柔又有力量,宽容又有原则,坚韧却又丰沛,宽恕但不遗忘,独立却又承担。作者也正是借由阿燕这样一个角色,展现了在苦难的磐涅和命运的蹂躏下,我们民族的女性所展现出来的强韧的生命毅力和令人动容的情感动因。

《唐山大地震》原著作者张翎最新长篇小说《劳燕》写抗战

十年磨一剑!叶梅长篇小说《神女》巴东首发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近日,由作家出版社、重庆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长篇小说《神女》在巴东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神女》以鄂西抗战为历史背景,通过全景式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三峡地区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与民族精神。小说以巴东船老大覃九河一家为核心,串联起鄂西抗战的关键历史事件:宜昌大转移、石牌保卫战、巴东沦陷与重建等。《神女》是叶梅十年磨一剑的小说力作,更是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壮丽颂歌,通过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交织,诠释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的坚韧与重生。叶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书写残酷战争,以浪漫主义的想象赋予历史诗意,为中国抗战文学提供了独特的地域视角与人文深度。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表示:“叶梅是从巴东走出来的在中国当代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她在散文、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方面都拥有很高的成就。我们一直期待着她有一部全景式的长篇小说能出版,她不负大家的期望,这部长篇小说《神女》今天在她的故乡首发。这部作品既是她献给故乡、也是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最好的礼物。这部长篇小说记述鄂西人民、巴东人民在抗战时期不同的社会阶层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情结。既是对那段历史的生动记录,也是一部地域志,它既描写了抗战时期大的作战场景,也生动展现了三峡人民在特殊时代的生活图景,生动地描绘了当地的社会生活、民俗生活,表现出巴楚人民、三峡人民英勇抗战、肝胆相照的英雄品格。”

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徐峙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作为献礼作品,十年磨一剑的《神女》是作家出版社的重点巨制,也是文学界的一部大作品。《神女》是一部关于“守护”的史诗——守护家园、守护文化、守护人性之光。叶梅老师以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赤诚的创作初心,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兼具史诗品格与诗性魅力的佳作。在巴东,在宜昌,在石牌要塞,小说以地理空间的延展串联起历史的经纬,将战争、文化、民俗熔于一炉,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鄂西抗战画卷。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他们的故事,不仅是鄂西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

重庆出版社副总编辑徐宪江在致辞中说:“《神女》这部作品虽然五百多页,但毫不夸张地说可以一口气读完,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浪漫主义都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叶梅老师以细腻的笔触、磅礴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为我们复活了一段不该忘却的历史,塑造了一群可歌可泣的峡江儿女。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地域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焕发出的惊人伟力与人性光辉的史诗。它提醒我们,铭记那些在峡江的惊涛骇浪和战争的烽火硝烟中,用生命书写忠诚、用热血浇灌家园的平凡英雄。《神女》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曲献给长江的赞歌,一盏照亮民族精神的明灯。叶梅会长用她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它能够唤醒记忆、疗愈创伤,更能够凝聚共识、推动改变。”

作家叶梅多年从事文学写作、编辑工作,近年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大对撞》(《粲然》)、长篇人物传记《梦西厢——王实甫传》,生态散文集《福道》《江河之间》《知春集》,儿童小说《北斗牵着我的手》《天眼带我看宇宙》等。有多部作品获奖,或被翻译成英、法、日、韩、蒙古、阿拉伯、印地、保加利亚、俄等各版本文字。《神女》是她酝酿、写作近十年的长篇小说力作,她在发布会现场表示:“对我来说,近乡情更浓。巴东、三峡,有着无数的壮丽的故事,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的民间传说、谚语,和那些悲壮的、欢乐的历史,我们巴东人民那种坚韧、挺拔,赤胆忠心,用背篓背起了大山,用纤夫的纤绳拉动了江河,这样的毅力从古流传至今。尤其在抗战期间,当我们的国土面临着巨大威胁的时候,三峡人民挺身而出,以他们的血肉之躯参与了抗争。《神女》的写作,是我对三峡文化、长江文化的一种礼敬,只是我从滔滔江水中舀出的一瓢水。我们新时代的作家,如何书写三峡,如何书写长江,构筑新时代文学的大厦,我们还在路上。”

在发布会上,主办方向当地图书馆、学校捐献了图书。会后,举办了“《神女》读书分享会”,来自恩施州各地的文学从业者、热心读者六十余人参加了分享会,分享阅读《神女》的感受。

长篇抗战儿童小说《红星杨》在“八路军故乡”山西武乡首发

中新网长治7月7日电 (杨佩佩)山西作家蒋殊新作《红星杨》7日在“八路军故乡”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首发。这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书写烽火年代里中国少年别样成长的小说。

“红星杨”最早为朱德总司令在山西武乡栽种,该白杨树每一个树枝的横断面都有一个鲜艳的红五星,当地人称之为“红星杨”。

蒋殊创作《红星杨》的初衷就是想告诉青少年,“红星杨”不仅是一棵扎根于沃土的大树,它更代表着一代人的信念,象征着不畏困难、坚挺勇敢的宝贵精神。

《红星杨》讲述了少年杨留贝及伙伴们保卫“红星杨”的故事,见证了中华儿女追求民族独立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作品中不仅有火热生动的乡村生活、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更有炽热坚定的革命情怀和义无反顾的爱国热情。书中描写的三代人身上,接力传递的是守护家园的战斗精神与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在儿童文学领域,很少出现戏曲,但在《红星杨》一书中,戏曲贯穿始终。蒋殊坦言,在那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戏曲一定是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无论是对大人还是小孩都有着教育意义。在书中,蒋殊选用了《两狼山》这一剧目,其中杨老将鞠躬尽瘁、杨继业父子三人舍身救国,感人至深。

此次新书首发活动采用“舞台演播式”的形式,在全国尚属首次。首发式主题歌、舞台式音诗画的朗读、由《红星杨》小说改编的儿童剧,为新书首发带来全新阅读模式,让现场观众跟着一本书,体验“听说读演”多维度的别样阅读感受。

“太行山上红星杨,红星闪闪放光芒,红星杨树传精神,太行山上歌雄壮……”活动现场,《红星杨》新书首发主题歌曲——《太行山上红星杨》同样引来一片掌声与喝彩。

《红星杨》“舞台演播式”首发活动由山西省作家协会、中共武乡县委、武乡县人民政府及长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由山西文学院(山西网络文学院)、武乡县教育局等多家单位承办。

此外,“跟着作家蒋殊 一起来看红星杨”研学活动当日在武乡王家峪举办。研学活动以“红星杨”精神为主题,以《红星杨》书本为载体,以舞台演播的方式让更多中小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太行精神,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完)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