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看暗黑童话:孩子需要的不是魔法,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
我们习惯这样的童话世界:“以真善美为核心,传递希望、勇气和道德准则,通过象征性叙事为儿童构建精神庇护所。例如《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通过蜕变隐喻自我认同,而《格林童话》中《灰姑娘》则传递善良终有回报的价值观”。
哪怕是包含悲剧元素(如《海的女儿》),其内核仍是通过牺牲与崇高之美实现精神升华,最终指向光明。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有魔法、精灵、仙女,当然也会有女巫。
然而斯蒂芬·金创作的一部黑·暗童话小说《黑童话》则带给我们另外一种视觉震撼与精神冲击。故事情节设定、各种地图切换,似乎都是在回应“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这一话题,也直接将读者童年记忆中的甜美符号强行置换为恐怖意象。
读完厚达600页的《黑童话》,我们再次理解了儿童童话(常规童话)与成人童话(黑童话)要严格划分的意义,“前者通过理想化叙事建构社会共识,后者通过解构性叙事揭示被遮蔽的真相。”
换个角度思考《黑童话》里“我”—查尔斯·麦吉·里德(以下简称麦吉)进入平行世界这一设定,是不是暗示着麦吉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然而,没想到的是在被称为安彼斯的世界里,麦吉所要面对的状况要比现实更可怕。好在一路升级打怪中的麦吉也收获:濒死且患有关节炎的德牧变成了四岁健康活泼的小狗,麦吉自己也学会了独立与坚强。
从安彼斯回到现实世界的麦吉,看到了父亲的变化。短短的四个月,父亲已经从母亲离世而失去生活斗志的状态中走出,这的确是我们所期待的“一个快乐的结局”。
“这种从现实到超现实的转变,正是黑·暗童话的核心魅力所在”。读完本书,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认知:父母必看暗·黑童话,因为孩子需要的不是魔法,而是直面现实的勇气。
《黑童话》是一部兼具娱乐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通过黑童话的形式,探讨了成长中的痛苦与希望、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斯蒂芬·金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主题思考,再次证明了自己作为“无可争议的惊悚小说大师”的地位。
这部作品不仅适合喜欢恐·怖与惊·悚的读者,也适合那些对成长与人性感兴趣的读者深入品味。

小时候读着觉得枯燥而且很压抑
后来别人都说格林童话比安徒生童话暗黑,可我小的时候却更喜欢格林童话,觉得很新鲜,很奇异。 但是现在想起来,这套安徒生童话更让我难忘。 这套图书有四部,其实我没有全部读完。那会只有夏天暑假里独自在家时,才会在客厅铺张凉席,趴在阳台门边边吃冰棍边看这本书。 我始终都不喜欢读这套书时滋生的心情,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不安。这也是我现在一直回味却从不愿重再翻看的原因——不想重拾这样的心情。尽管我觉得这套图书是更适合大人阅读的读物。 我的《格林童话》因为小时候被同学传阅后来不知丢到哪里去了,一直好惦记,大学毕业的时候终于决定重新再买一本。跑到书店里转了转,发现都是些败絮的精装...也不知道是我长大了破灭了,还是现在的图书质量真的糟糕不堪。失了挑选的兴致,随便买了本精装摆在书柜上敷衍,算是献给我失踪的卷角的格林童话的最后怀念。 放在它旁边的,是这套四本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旧的,卷了角的,能让我再想起暑假来的书。
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童话》主要内容:小学阶段是每个人成长防御的黄金阶段,在成长的道路上,求知是我们最热切的希望,阅读是我们最快乐的体验,经典名著,以其闪烁的睿智星火及先贤思想的光芒,照亮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历史也就是在一部部经典名著的串联铺展中成就的,通过阅读不朽的文学作品,同学们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丰富自己的思想,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