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红鞋》:是安徒生的童年经历,也是安徒生最黑暗的童话之一

更新时间: 2025-07-22 12:53:50

阅读人数: 892

本文主题: 暗黑安徒生童话

《红鞋》被外国读者普遍评为安徒生最残酷最黑暗的故事之一。这个故事在欧美非常有名,数次被搬上大银幕,也曾被改编成舞台剧。

这是一个年轻女孩因虚荣和忘恩负义而受到惩罚的故事。如果不告诉你这是安徒生的作品,初读你很可能会以为这是出自《格林童话》或者《鹅妈妈的故事》,因为它真的太格林风了,残酷、血腥又魔幻,不太有安徒生的现实风格。

这篇童话里藏着太多的秘密,我们来一一解析。

《红鞋》里藏着的秘密之一:女孩的名字跟安徒生的妹妹名字一样!

在叶君健老师的译本里,女孩名叫珈伦。英文版里女孩名字叫Karen(德文版女孩名字拼写与英文完全一样),我们现在通常会翻译成凯伦。

国外一些研究者提出,这正是安徒生同母异父的妹妹的名字。安徒生的妹妹全名是:凯伦·玛丽·安徒生。

很多资料都表明,安徒生和妹妹关系疏远、感情淡漠,几乎没有联系。

当然,这个名字也是女性常见名字,也许安徒生写故事的时候未必就是特意要跟妹妹同名,或者只是随便给故事女主角取了一个比较大众的名字吧。

但是,大家知道,安徒生的童话,我们总能在一些细枝末节里发现作家自身的影子,或者是他童年经历过的事情。也就是说,安徒生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信仰都是分不开的。关于信仰这篇童话也会涉及, 这个我们后面会分析。

秘密之二:安徒生的童年与红(舞)鞋的禁忌

安徒生童年时,他父亲曾有希望得到一份庄园鞋匠的工作,庄园还提供免费的房子,小花园以及一个牧场。有了这份工作一家人便可衣食无忧。

父亲去试工,为庄园制作一双舞鞋。但舞鞋做好后,庄园的夫人却连试都没试,说丝绸被浪费了,不能雇用安徒生的父亲。

安徒生的父亲倔强地把鞋子剪掉,梦想破灭,一家人都哭了。

自传里还提及,幼年时跟随母亲去拾田里收割后落下的麦穗,被那家人的管家追赶,安徒生穿着一双木头鞋,鞋子跑掉了,被管家追上,差点挨打。

14岁时安徒生行坚信礼,一个老年女裁缝把他父亲生前穿过的外套改成礼服,并且安徒生生平第一次穿上了长筒靴。安徒生因此特别开心,穿着靴子走来走去发出吱吱声音,引得教堂里的人都看着他。

虚荣心让安徒生在行坚信礼时分了心,他也意识到这是对上帝不敬,内心十分不安,在自传里,安徒生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心理状态:愧疚,纠结,又经不住礼服和新靴子的诱惑。

基本上安徒生的童年经历都能跟故事里的情节对应起来,老年女裁缝改成了老年女鞋匠,一双舞鞋改变了安徒生一家人的命运,故事里一双红(舞)鞋也彻底改变了凯伦的命运。

安徒生穿着笨拙的木头鞋,故事里凯伦夏天光着脚,冬天穿着沉重的木头鞋。

后来凯伦被一个老太太收养,老太太明确要求凯伦不能穿红鞋。但老太太眼神不好,买鞋凯伦自作主张选了一双漂亮的红鞋。

这双红鞋原本是鞋匠为一位伯爵家小姐做的,但不合脚,这里对应的正是安徒生父亲为庄园夫人制作舞鞋。

而后,凯伦在行坚信礼时,心思完全不在施礼仪式上,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脚上那双漂亮的红鞋,故事当中,凯伦的心理活动跟安徒生在自传里提及自己在坚信礼上的心理活动完全一样。

在我们看来,凯伦穿着红鞋为母亲送葬很不合适,但也是出于无奈,可以原谅。但凯伦不顾老太太的反对,自作主张穿着红鞋行坚信礼,这就是非常不合适的行为了。

安徒生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基督徒不喜欢跳舞、喝酒、赌博等,也很反感人们穿着鲜艳的衣服来引起别人注意这种行为。

所以,红鞋是禁忌,它代表着基督教的对立面,这是对信仰的不忠甚至背叛。

大家如果看过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和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主演的《浓情巧克力》,大概就能理解宗教束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会有多么深远的影响。

(以上仅为解读的一部分,这个故事太丰富了,信息量极大,需要更多时间来解析)~

《红鞋》:是安徒生的童年经历,也是安徒生最黑暗的童话之一

什么?暗黑童话!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对《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特别感兴趣,还有迪士尼的公主系列电影,亦是颇有兴致。里面的大多数公主都是柔弱的,等着骑士来解救,等着王子来寻找,而花木兰就不一样,刚强勇毅,替父从军,彰显女性魅力。 今天带来一本由安妮·E.达根所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消失的“公主” 女性作家和经典童话》。作者在书中通过我们熟悉的童话入手,挖掘背后的历史变迁,解释这些童话故事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由最初的模样转变成如今的内容。作者还通过对女性作家群体的分析,研究她们笔下的女性,是如何的刚强勇毅。 谁能想到呢?我们一直看的迪士尼动漫都是改编了很多情节后的呈现。就像书中说的《灰姑娘》,她虽然依然被姐姐们和继母刁难,但她却敢直接让继母领盒饭。还有《美女与野兽》,早期版本面向的是成年人,尺度不小,后来迪士尼精心改编,也是打开了女性强硬化的大门。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书的内容不仅为我们增长着见识,还带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书中收录了几十页彩插和黑白插图,展现着那个时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暗黑童话故事

读这本书之前就早已听闻过克苏鲁的大名,但是之前都仅停留在表面,模糊地认为克苏鲁是传说中面目可憎的怪物,仅此而已。拿到书以后,发现此书是一本恐怖小说,心又有戚戚焉,毕竟我是看少年包青天都会吓到半夜不敢去上厕所的人……

看到这,跟我一样因害怕的朋友而放弃克苏鲁系列的朋友,请不必担心,因为此恐怖小说非彼恐怖小说。

读此书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我之前从未有过的全新体验。

本书开头的第一个故事《兰道夫卡特的供述》就打破了我心中恐怖小说的刻板印象。没有冗长的背景介绍,没有复杂而难读的环境描写,而是上来就切入重点直接进入主题。这个故事一口气看下来如同掐头去尾却又合情合理的电影最高潮最精彩的片段,让你欲罢不能。而克苏鲁在文中的出现并不多,仅仅在文末有一句精妙绝伦的对话一笔带过:

至此整个冒险故事戛然而止,犹如《谍影重重》的经典结局一般。当然了,应该说后世的创作都是对作者的致敬。让我不由得思考,在那个物资匮乏、创作受到礼教等多重限制的环境下,还能跳脱出现实,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比起在如今八大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依旧能进行创新,哪个比较难呢?我想或许是前者,毕竟开天辟地才是在前的那个珠玉。

《门外之物》和《异界之色》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但是我认为故事的内核比较相似:

故事主线都是对人类大脑的侵占和控制

,让读者能尽情想象此超越人类理解范围的奇异生物。

但是比起《异界之色》,我更喜欢《门外之物》,私认为《门》篇的故事更为完整,有些像是《异》的续作。除了单纯审判的意味以外因为《门》还多了更多元素,比如对身份的认同,比如侵占他人身体以后的展开等等。当然了,《门》的描写也比《异》要简单许多,对新读者会较为友好。

而《树》,《埃里希赞恩之曲》则很像童话故事,不过并不是安徒生童话,更像格林童话,因为里面充满了复仇、怀疑、交易,克苏鲁在故事中扮演的更多的是审判者的角色,给予读者以深深思考。

在我看来,能给人冲击,让人立刻感觉到害怕的事物是与人相似的事物,比如《鬼吹灯》里面的猪脸大蝙蝠,长着一张与人极其类似却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让人毛骨悚然。而洛夫克拉夫特则抛弃了这种简单的恐怖谷式的形象描写,他提出:

正因为世上一切事物和情感都有固定的范畴和性质,作者笔下的故事才充满了现实世界中绝不会存在的悖谬、矛盾和反常现象。作者故事中对于人类过度探索的警示,以及在人类无法企及的未知边缘所徘徊的恐惧是永恒的。并非是刻意设置夜黑风高的恐怖因素让你为了害怕而害怕,让这种无序成为某种复仇的手段,也不失为一种浪漫主义。

《穿越银匙之门》是全书我认为阅读门槛最高的一篇。与其他几篇不同,此文不仅篇幅更长,而且比较偏科幻。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并且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进行解释和举例,如果你是被速食文化侵蚀过的当代长文阅读障碍症群,可能会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才能跟上作者的步伐。

但是如果你耐下心来,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对洛夫克拉夫特那些充满了哲学色彩的语言进行想象以后,你会发现克苏鲁神话的世界带给你的体验远远超过动画和电影,如果你放弃了,会错过太多美好。

标签: 复仇 恐怖 暗黑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