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一枚仍在空中翻转的硬币
元宇宙,是风口还是“虎口”,是机会还是“泡沫”?26日举办的2022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多位业界专家、企业代表就此展开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元宇宙犹如一枚抛向空中、仍在急剧翻转、尚未落地的硬币。
对于元宇宙的概念和内涵,业界尚无定论。较常见提法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有专家形象比喻:“元宇宙能让人类一切梦想全部在感知中实现”。正如科幻电影《头号玩家》里的男主角戴上虚拟现实头盔后,瞬间就能进入“绿洲”——一个自己设计、逼真的虚拟游戏世界。
这样的场景不只在电影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难找到。通过虚拟会议空间,学者可在独具古风的场景里进行高端学术讨论;戴上VR眼镜,歌迷就能“亲临”演唱会现场,虚拟替身动作神情会随现实真身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认为,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需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及实体世界内容进行大量改造,会推动创作、计算、体验、决策、商业等方面的升级。
据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元宇宙产业专委会预测,我国元宇宙上下游产业目前产值300亿元左右,主要体现在游戏娱乐、VR和AR硬件等方面。未来五年,可突破2000亿元。
“我们已做好了元宇宙的准备,(发令)枪响,我们可能会跑得更快。”网易集团副总裁、网易智企总经理阮良告诉记者,网易已在VR、AR、人工智能、引擎、云游戏、区块链等元宇宙相关技术领域做了大量储备。
专家认为,元宇宙浪潮已来,但当下仍处于初探和准备阶段,基础技术支撑较弱,存在诱发经济泡沫、隐私泄露和滥用、虚拟犯罪等的风险“暗礁”,如缺乏有效治理,元宇宙恐变“暗宇宙”。
有专家提出,当前已出现了以元宇宙名义进行应用推广、股金募集与虚拟资产炒作,推动大量资金流入虚拟市场,制造与搅动虚拟经济泡沫。也有打着元宇宙区块链游戏旗号诈骗、恶意炒作元宇宙房地产圈钱,变相从事元宇宙虚拟币非法牟利的苗头。
元宇宙的发展将给金融监管带来新的挑战。作为“元宇宙”核心要素的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通证)就曾被美国、韩国等国提示潜藏洗钱风险。
也有专家担心,元宇宙虚实难分、去中心化的特点易被人利用,生产并传播不良信息。元宇宙中留下的生物特征、交易信息等数据,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与滥用。
专家认为,元宇宙的有序、健康发展,除了关键技术的攻关,也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规范。
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看来,元宇宙虽是互联网更高级的表现形式,但并未脱离互联网范畴,不是法外之地,应遵守中国所有适用的现行法律。
“要虚实共生、虚实和谐、以虚强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认为,中国发展元宇宙需要坚持“鼓励技术、防范风险、包容概念、支持探索、杜绝炒作”的基本逻辑。
“业界尚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在小马过河,需不断摸索。”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认为,对于元宇宙的认知最终还是要从虚拟空间回到物理空间,其真正价值是要为人类谋福祉。

元宇宙题材概念
来源:雪球App,作者: 五八红旗,(https://xueqiu.com/1616307525/207255335)
是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与交互的虚拟世界,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
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在共享的基础设施、标准及协议的支撑下,由众多工具、平台不断融合、进化而最终成形。它基于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许每个用户进行内容生产和世界编辑。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关于“元宇宙”,比较认可的思想源头是美国数学家和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说《真名实姓》中,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通过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天下陈姓出义门”,但凡说起中国的姓氏和家族文化,若有陈姓者,大抵都会把话题延伸到历史深处,延伸到家风纯良、家规卓正、家法严明的“江州义门陈”,从一个个“忠孝节义”的故事中,分享一段段人文佳话,打捞一片片历史记忆。
历史与现实一脉相承,因了文化基因的繁衍生息。史上有“七省通衢”、“吴头楚尾”之称的九江,秦始皇一统天下设三十六郡而有其名,在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浔阳、柴桑、江州、德化、湓城,一个个亮丽的名字,为这座“三大米市”、“四大茶市”的水岸城市注入了厚重历史、闪亮人文的个性内涵。“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发迹于唐,鼎盛于宋,延续至今。一代名相寇准赞曰:文以魁天下,家和庆有余。诗人文天祥表其曰:昔日为江州之义族,今日为庐陵之忠臣,忠义两全,可仪型于天下矣!聚族世居了332年、历十五代子孙、受皇朝二十次旌表的“江州义门陈”,其文化影响经久不衰,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件文化珍存。从历史到现实,活态文化的基因,深深扎根于华夏儿女家国情怀的追思、惠顾和眷怀之中。
“江州义门陈”于我而言,是一个较为熟悉的文化词根,可真正要把“义门陈文化”的来龙去脉、发展形成、辐射影响说清说透,我还只是个小学生,我期盼一个机缘,走近“江州义门陈”。
怀着对文化厚土的敬畏,怀着对家国文化的心仪,我来到德安,走进义门村,切实感受“江州义门陈”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要义。在故事中美丽行走,在故事中真切回味,在故事中寻找历史,在故事中思量现实。
义门村之行,有幸与前德安县文联主席、地方史专家王需民先生同行。近古稀之年的需民先生对“江州义门陈”的文化情有独钟、学有所长、著有所成。前几年,他参与主编《中华义门陈氏大家谱》一书,并编著了由“世界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先生题写书名、三十万字的《话说德安》一书,该书其中一个章节就有《义门陈的传说》。在德安当地,每每接待重要客人,王需民先生都亲自出马、担当讲解,他不仅能讲义门陈的家规家训,而且能把一个个在当地百姓中普遍流传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有血有肉的故事,有模有样的人物妙趣横生,让人很是受教。
围绕“廉明奉公”这一主题,需民先生一口气讲了七、八个故事,如《百犬同槽》、《击鼓传餐》、《子不识母》、《贷栗度荒》、《公婆大丘》、《三孝省亲》、《东佳书院》、《割股疗夫》。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算《子不识母》和《公婆大丘》这两则故事。前者讲到在“义门陈”这个大家族里,设有“育婴堂”,哺养婴儿都是妇女们集体出工出力之事,因由如此,长到三岁的孩童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认不出来,留下“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停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的诗话美谈。后者讲到义门陈人专门设置“公婆大丘”这份田产,供老人自食养老,使在外做官出仕的义门子弟没有安老养老的后顾之忧,从而安身立命,廉明为官,永葆义门家风不败。这两则故事是义门陈的家风典范,是义门陈的文化精华,怎么听都可以与现实进行观照,怎么理解都与义门陈《家法三十三条》、《家规十六条》、《家范十二则》紧密关联。
强烈的文化探秘心理驱使着我们一行走进了荷叶连连、水流澹澹的义门村。“在外做官的陈乔为孤母舔目,使其双眼复明”,“陈诏、陈显、陈颁三兄弟为母亲抬轿踏青,为使母娱”,“陈昆兄弟七人,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英勇抗击金兵,仪保江州平安”,“义门陈人仁厚有加,陈旭上奏皇朝,恳请减半资助粮食以享民众”,“林菊香割股疗夫表义门,冰心守洁垂青史”,“巧儿纵身跳向山谷,望夫山上的脚印,诉说着巧儿对丈夫陈友谅忠贞不渝的爱情”……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曲曲优美的传唱,从任何一个当地群众的口里都能说出一串。义门文化深刻影响着周边,并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送。家在鄱阳、工作在德安的德安县纪委青年干部叶鹏华深有感触地说,虽然在德安工作,却一点也不想家,虽还没成家,却不感到孤独。为什么?德安这个地方人好,厚道、诚恳、宽宏。小叶的这番心语,道出了一个时空转换、因果相生的逻辑关系:历史是现实的镜子,现实是历史的窗口;历史是现实的背影,现实是历史的表情;历史成就了现实,现实观照着历史。
义门陈孝义为先,上下和睦,一碗粥,先给老人孩子,一只野果,一人一口。一门和谐,互相礼让,耕读传家,家族兴旺。翻开义门陈的历史,多处记载有义门陈人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的动人情景。宋嘉佑六年,江南数月无雨,旱情严重,灾民遍野,饿殍盈苍。宋仁宗只身下江南视察灾情,走进“江州义门陈”,见这里生产生活如常,仁宗便讨教一翁。翁说,义门陈人口众多,上下和睦,孝义治家,老少齐心。面对大旱之年,整个家族齐心协力,挖渠引水,乃避此旱,故生活如常。仁宗感言:江州义门,怡然相存,真乃义之所至也。公元1062年义门陈接到分庄圣旨,命其迁往全国各地,以其义德教化天下。一口巨大的铁锅自祠堂高粱坠下,摔成291片,也就有了3900人分成291庄,迁往全国144个郡县“开烟发户”的史书记载。
江州义门陈忠诚仁义,重教厚文,家风懿范,厚古照今。其义,是家国大义,而非江湖之义。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今天,如何将“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义门文化进行放大?如何将“至公无上、奉公守法”的义门操守进行传承?还是要从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义门故事着手。有血有肉的历史故事最能感化众生,自觉回归到心灵漂泊已久的精神家园。
在义门村落遗址,“三孝堂”、“孝子碑”、“育婴堂”、“东佳书院”、“百犬牢”……一碑千载珍,警示义门陈。一个个牌坊祠堂如历史复活的记忆,一处处断壁残垣犹似古代文明寂寥的背影,令人唏嘘不已。可是,当我来到义门陈新建纪念馆,修缮一新的纪念馆,坐落在丽日蓝天之下,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坐落在四海游人追寻的视野里,坐落在一代代义门陈后世子孙去国离乡的乡愁和建功立业的追梦之中。那一根根石柱,分明是遍及神州四海、担当家国大义、以不老的精神续写岁月荣光和义门家范的高大男儿。流淌着义门血液,传承着义门家风,开拓着义门精神,从五湖四海而来的后世义门子孙在此汇聚,聆听历史,映照现实,真个是家国一义、殊途同归!
回程的路上,一个最为感人的故事,陪伴着我们一路的历史寻思和现实感悟:义门后世子孙、湖北黄梅人陈雁南,放弃优越的教育工作,历时十年之久,花掉全部的积蓄,只身跑遍全国二十九个省市,风雨无阻,日夜奔波,终于编成一部150万字的《江州义门陈文献集》,为今世研究义门文化提供了巨大的参考价值……
义门精神,雁南千秋。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江州义门陈”以其文化楷范和精神标高,激励着我,照亮着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九江市作家协会主席 蔡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