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风情与悬疑推理完美结合的“阿加莎”经典
“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每一个开始走进推理小说世界的读者,都能多多少少看到这些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有关的赞誉之词。这也难怪,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中唯一的女作家,因为其很多推理作品主题和题材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和经典度,阿婆少不了会受到无数读者对她的爱戴。另一方面,从通俗的角度来说,包括我在内,很多推理爱好者都会有所好奇,在刻画逻辑脑洞和惊悚悬疑的的领域,女作家的优势可能并不那么明显,那么阿婆是怎样推陈出新,用怎样旗帜鲜明的推理笔法奠定了自己在推理小说史上的宗师地位,引得后人竞折腰?
《无人生还》初识阿婆便对她炉火纯青的推理心生敬佩,《东方快车谋杀案》读毕后更是感动于阿婆笔下藏匿在事态万象背后那点滴的人情冷暖。
正处交通运行淡季却意外爆满的火车,席位一票难求。小胡子侦探波洛不知不觉中卷入了火车上一场扑朔迷离的案件中: 因突如其来的雪灾,火车被迫停封闭,除了一位知心好友外,连得力的警察也没有。侦探波洛孤身奋战,对付12位嫌疑提前布下的陷阱,想想都替他捏一把汗。在《东方快车》全书读到三分之二,种种蛛丝马迹和阴谋逐渐显露出来时,阿婆的勇气便可见一斑,这样剧情中易出bug的宏伟故事背景,即使是在推理的黄金年代,这种战略性的构思也是超前的。更彰显推理实力的是,全书没有一处叙诡,包括12位嫌疑人的证词在内,波洛发现的每一处证据都按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循着理性的光辉迸发在读者的眼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种种可能被体察到的人性之恶被阿婆借波洛之手“温柔”得撕开、揭露,评判正义和罪恶的法官继《无人生还》后,这次以脱离常形的“审判之义”再次出现在了《东方快车》之中,借助于“推理”这把快准狠的“利刃”,对多样人性的探讨和揭露,是阿婆作品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
一位侦探加一位得力的帮手(华生)是福尔摩斯的故事,两位“侦探”(兄弟两人共同写作)对付罪犯是埃勒里奎因的传说,那么一位侦探对付12位嫌疑人和更多的谜团,似乎只有小胡子侦探波洛。
不难想象,阿婆的很多其他作品:如《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如果诞生在一些国内推理作者的笔下,很可能会为了猎奇将犯罪场面写得五腥八味。可是阿婆的文笔在推理作家中是少见的熨帖优美,让我感受到了紧贴于缜密逻辑之中、英伦风味十足的文学美感(暂时没读过连城三纪彦)。不管是一个接一个离奇死亡的《无人生还》,还是密闭空间中一具尸体、12个嫌疑人的紧急情形,在阿婆的笔下纯粹的恐怖氛围都被瓦解分离,取代之以娓娓道来、不急不慢的叙述。这虽然不免让一部分人觉得阿婆的文字过于啰嗦,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样具有层次、不吝心血的描写,也无法施展出这样张力十足的情节起伏,想想如果没有那一页一页的证词、证据展现于你眼前,就算直接告诉我们凶手是谁恐怕也会让人云里雾里。作为女作家的阿婆有与生俱来的细腻体察感,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张一弛都能被她精准得捕捉到,《东方快车》中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戏精”美国哈巴特老太太,整个案件中的她的动作和形象就像是大街上的的多事老太,一刻也停不下来,波洛对她也是无可奈何。然而在她真实身份公布之前,我一点也没怀疑过她的“演技”,更无法想象这居然是她的演技。在阿婆的刻画下,她的乖张和“做作”却显得并不做作,给沉重的案子增添了几分人情味。
另一方面,让我觉得有趣的一点是,在没读阿婆作品之前,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认知远低于百年来世界读者口口相传的侦探代表福尔摩斯,这也反映出了一个事实:“福尔摩斯”系列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但是相比而言阿加莎写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这是毋庸置疑的。绝大部分她的作品中,推理的笔墨都是详细而循次渐入的,简单领略一下也好,想完全参与到这场推理游戏中更是没问题。波洛的形象或许并不如福尔摩斯般让读者讨喜,但是,阿婆作品中那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值得仿佛咀嚼的文字美感却如福尔摩斯般流传扎根在我们心中。在某个慵懒的午后,一杯咖啡,一张椅子,即使再次打开某一本读过的阿婆的书,又会是一场奇妙的探险。

英伦范与“舒适”风
近年来欧美推理小说的发展,明显呈现出注重悬疑感、动作性与冷硬风格等趋势,而在这一背景下,英国作家理查德·奥斯曼的《周四推理俱乐部》在全球范围内的热销,多少有些“反潮流”的意味。小说中“四位平均年龄77.5岁的‘安乐椅神探’”的人物设定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其故事主线必然远离动作性。相应地,小说故事空间也被放置在“英国乡间高档养老社区里”,频繁出现的英伦下午茶与可爱小点心等情节道具使整部小说给读者带来的视觉想象更偏向阳光与温暖一系,而非近些年常见的寒冷与暴烈风格。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周四推理俱乐部》被赋予了一个新的风格定位——“舒适推理”(Cozy Mystery)。 “舒适推理”与对“黄金时期”的怀旧情绪 所谓“舒适推理”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流派命名,但却能准确概括出《周四推理俱乐部》一书的风格特质。当然,推理小说本身并不“舒适”,推理小说中最常见的“悬疑”与“谋杀”情节似乎更是“反舒适”的。而所谓《周四推理俱乐部》中的“舒适”,一方面源自小说中悠闲且美好的英伦生活描写,另一方面则是这部小说将案发地点和嫌疑人范围固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和有限人群之中,从而使得整个谋杀案更像是一个远离读者生活的“智力游戏”,不至于给阅读过程带来过分的紧张感受。当然,这种“舒适”写法在英伦推理小说中并不罕见,甚至可以说早在阿加莎·克里斯蒂时期就已经发展的相当纯熟。 不同于更早时期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福尔摩斯与华生往往需要在伦敦街头跟踪、盯梢、乔装易容,甚至与犯罪者正面搏斗,阿加莎笔下的侦探故事往往伴随着悠然惬意的英伦生活、远离城市的高档社区或庄园、上流社会的精英人群等元素,让读者即使在读一个精心设计的谋杀案件时,也会感到一种放松和舒适。如果再加上“安乐椅神探”,或者奶奶型侦探等关键词,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笔下的“马普尔小姐”系列小说。 进一步来说,《周四推理俱乐部》不仅在小说风格上继承了世界推理小说“黄金时期”,其小说故事本身也时常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绪。比如小说人物乔伊丝担心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独立咖啡馆早晚会被连锁咖啡店吞并,其实就是一种对过去美好事物的眷恋与怀旧。甚至在整部小说开篇,几位老人组成“周四推理俱乐部”的动机也在于他们不甘心如此老去,而加入“周四推理俱乐部”可能是他们重返当年辉煌时光的一种方式,也在象征意义层面给读者打开了重返推理小说黄金时期的入口。 小说《周四推理俱乐部》一共设置了四名侦探人物,同时采用了第三人称故事发展与乔伊丝第一人称日记交替推进的写法。这种叙事方式在一般的推理小说中并不常见,其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可以充分深入到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完成小说叙事节奏方面的一张一弛。进一步来看,小说选择护士乔伊丝作为日记写作者实际上具有某种必然性。比如特工伊丽莎白身份的神秘性决定了她不可能记日记;罗恩作为一名爱好喝酒、脾气火爆的糙汉子,也不会记日记;易卜拉欣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他的职业意味着对他人内心世界的观察,而日记的功能则恰恰相反,是对于自我内心世界的暴露。在这个意义上,小说看似是从四个侦探人物中随意选取了乔伊丝作为日记作者,但这背后其实是一番精心设计的结果。 一般而言,推理小说往往以情节曲折取胜,而人物多是功能性、符号化的设定。但《周四推理俱乐部》在人物塑造上却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比如前文分析过的小说通过穿插乔伊丝的日记来表现这一人物的前史经历与内心活动,就是对严肃文学叙事技巧与人物表现方式的一次有效借鉴。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周四推理俱乐部》获得了来自推理小说与严肃文学两个方面的赞誉和认可,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所谓严肃文学与类型文学之间的边界。 (本文首发于《新民晚报》,2022年10月25日)
美式硬派侦探小说配上精致英伦风
美式硬派侦探小说配上精致英伦风
这书还是挺好看的,适合动车上的无聊时光。作者是叙述这类故事的高手,难得的是德波伊对17世纪伦敦的宗教、历史风物、世态民俗甚至是酒馆桥梁竟如信手拈来,寥寥几笔勾画得好似身临其境。美式硬派悬疑小说的快节奏,粗线条描写、俚俗的对话,却配以浓厚的中世纪英伦历史的现场感,调制出了《王的阴谋》独特的风味。
菲利普·德波伊(Depoy.P.)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上篇:这种书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
下篇:降龙十八掌的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