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小说:区别和判断

更新时间: 2025-07-15 13:32:44

阅读人数: 324

本文主题: 和言情有什么区别

现在,如果是一部好小说,首先要是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小说这个概念经过了多年的演变,已大大不同于我们古书上的了。它应该是属于散文这个大范畴的。 如此讨论,就不应包括本质上属于另一门类的品种,比如曲艺类的通俗言情武打演义等。诚然,文学与曲艺的界限并不总是明显彰露,但一般来说还是较易看出的。这样划分并非为了使小说凸出高贵,使其它转入末流,而实在是为了提示一种区别。因为失去了区别的讨论就极易产生混淆。 依据这个基本的原则,临时想出几条好小说的特征,可能也不得要领。 一,有比较明显的、强烈的诗性。这样的小说更纯粹,直接进入了文学的本质。这极有可能是当代所有好小说所必备的、最为重要的品格。 小说的故事,人物,语言和思想,一切都服务于一种意境、综合形成着一种氛围。一些深邃难言的东西蕴含其中,只交给读者的领悟力。小说的吸引力、生动性,也都在营造的意境之中存在。 作者在形成一部小说的过程中,首先是被启动和领受了一种诗意,进而在它的牵引下结构起整部作品,这样的结果就是一部小说具有了诗的品质。它从形成之初就与其他小说造成了区别:不是立足于讲故事;不是立足于传达思想。 二,有比较明显的本土性、原生性。这样的小说才会真正含有自己的东西,才会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它如果也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并没有严重到了伤害作者独自感悟和认识的地步。 作者始终在一个领域里梦牵魂绕,其感受和表述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某种单纯性,即较少被时尚侵染。这样的书一本是一本,无论是讲述的口吻还是传达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陌生感。 这样的小说才是深刻的。它作用于艺术和思想界的,是生鲜和真实的魅力;它对于已有的一切,是一种补充、一种刚刚增加的重量。 三,有较强的内向性、稍稍矜持的品格。这样的小说在品质上更为贴近文学。作为意绪和心灵以及思悟的特殊表达方式,它要与日益覆盖过来的声像艺术拉开距离,独守品位,遵循传统。 它一般不会是喧哗和嘈杂的,不会是裸露的故事和理念,更不会是对大众话题的直接应对,它自有一种寂寞气和清高气,只让时间、让当代的一部分读者心向往之。它让人钟爱和心动,让人长期悟想和留恋。当然,它更适合于阅读,而不是讲叙。 它的特性会阻碍“轰动”和“强烈反响”之类。它使现代传媒的操作变得棘手和尴尬。它意味深长地处于喧嚣之城的一角。如果比作物质,它可能是最能抵抗挥发(分解)的一种。 四,有较强的当代性。这样的小说自然而然地源于生命的激动和创造,当代性的强弱常常是决定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当代性往往与道德感结合一起。强烈的道德感可以成为批判意识和时代审美追求的动力。 当代性的强弱与作者所表现的生活领域并无决定性的关系。作者如果具有与时代对应的立场,那么就会从语感、思绪,从字里行间的一切方面,携带和透露当代社会的全部信息和奥秘。 平庸的作品无论叙写怎样时髦的内容,就是不能触动一个时期最敏感的神经。社会肌体与活的心灵丝缕相连,时代脉搏就会与作者心跳暗暗相扣。一个时代的作品,理应是其它时代无法取代的。 五,有朴素自然的形式。这样的小说可以囊括各种风格、各种探索。这种朴素当然由作者的心灵质地所决定,他的真实诚恳表现了一种自信和勇气,所以也最大程度地走向其他心灵,走向交流。 从屈原到乔伊斯和普鲁斯特,都可以看成是朴素自然的。矫情,惊世骇俗的方式,是内质虚脱和胆怯的表症。真实和率性,谦逊,纯真的本色,都会带来朴素。朴素本身就是一种深度,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长存的魅力。 每个时期的艺术先锋都是最朴素的。朴素更可能带来变革,无华也常会引起惊讶。所谓的艺术探索,就是走向时代深层的一次次“原来”:表现出来的只是一个个“如此”。任何一个时期,她的最优秀的艺术家都必然具备了两条:先锋与朴素。 (暂时想出如上五条——艺术学徒之见。) 另外,虽然艺术上没有对错之分,但作为一部小说,缺乏善意的思想倾向仍要减分;虽然风格上要提倡多样化,但作品中的油滑倾向仍要减分——这些大约也都是艺术评判史上的惯用标准。 除了如上五条,要详细说来条目可能还有许多,如语言,故事,人物,思想,批判属性,等等。不过它们大致也能包含在五条之中了。

小说:区别和判断

我们是女子,心若琉璃身似花。我们喜新厌旧,我们患得患失;我们流离失所,我们所向披靡。

我们是女子,心若琉璃身似花。我们喜新厌旧,我们患得患失;我们流离失所,我们所向披靡。

书还蛮厚的,用了两个星期的等车坐车、午休时间才看完。 一开始不太吸引,人物繁杂,情节有点平淡。 看到三分一时,渐见精彩,开始捧着放不下来。 我一直认为都市女性小说和言情小说是不同的,虽然说的都是爱情故事。 前者更有真实感,也没有言情小说那么掰,不太会出现那种浪漫至死看得很揪心但有可能会鸡皮疙瘩掉一地的情节和对话。- 不是波折连连高潮迭起让人欲罢不能的故事,但读着时,有种暖暖的感觉。

想写一本属于自己的青春严肃文学

《追随她的旅程》(以下简称“《追随》”)应该算是以青春为题材的严肃文学。阅读中,我脑海中不时浮现曾看过的青春言情小说,并断断续续思考一个议题,青春严肃文学和青春言情小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思来想去,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区别应该就是“真实”吧。对比青春言情小说,青春严肃文学的“真实”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是对“爱情”的书写态度。在青春严肃文学里,爱情多是窥视青春、表现人性的窗口。而在一些青春言情小说里,爱情则可能是主人公们的一切,且爱情的发展往往是单薄的,在真空化的环境、不合理的情节、扁平化的人物加持下,爱情像是一朵鲜艳的塑料花,可以给人带来廉价的观赏快感,但悬浮且虚假。很显然,真实的青春必然还充盈着其它重要的主题,典型如学习课业、父母老师、同学朋友、时代发展等,背后还可能出现自我认知困惑(自卑、迷茫、焦虑)、人际关系矛盾(封闭、淡漠、嫉妒、逆反)等深层次的问题。而爱情之花,则是在这片厚重的土壤上,自然而然生发、成长乃至凋谢的。在严肃文学作品中,爱情书写往往与主人公的生活背景、自我认知、性格特征、人生愿景等复杂底色交融,让人相信这就是在世界某个角落里真实存在过的人、发生过的故事。而真实自有其强大的情感力量,让未曾谋面的读者也忍不住深深共情。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情绪就这样轻易沉浸进去——时而感受到路小路面对迷茫无力人生处境的苦涩,时而又体味到少年无所图的喜欢如林间清风般美好,最后也为个体局限、命运错位造成的流离颓灭感到悲伤唏嘘。

这里想补充的是,刚阅读本书时,我的抽离、不适感极挺严重。原因在于不喜欢前几节的男凝视角(对女生开黄腔)以及其用词的粗俗、少年时期的颓废。后来随着行文展开,逐渐看到在这些吊儿郎当和嬉贱痞闹后,路小路本性里的善良胆怯和当下的迷茫荒芜。在别人都在追逐远大前程时,他只能用这叛逆而肤浅的消遣来填充精力过剩的生活罢了。

回归正题,青春严肃文学的真实感,其次还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尤其是配角)塑造上。在一些廉价的言情小说中,配角都是为了满足主角需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纸片人,他们往往拥有标签化的人设,比如帅气高冷的学霸学长、外表叛逆内心温柔的痞子男友、清纯无害痴情候爱的乖乖女,像一尊尊空心瓷娃娃。而《追随》中,对人物的塑造深入到其内在心理,他们的欲望和梦想、与世界的矛盾和抵抗。不说大主角,就连不少“配角”都刻画得很有深度。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行动逻辑、丰满的人物形象,让人感觉有血有肉,自然而然产生情感联结。比如于小齐,是一个乖巧、善良的十七八岁美术技校学生,会主动收养流浪猫咪、会贴心照顾弱智少年,同时也会在母亲的“鹰眼”下偷带男孩子回家、放弃家里安排好的工作远赴深圳,有她独立、叛逆的一面。同时,她给路小路的生活带来了清风与阳光,却也有她未曾吐露的幽暗秘密。我们忍不住代入路小路去脑补:她受到过怎样的伤害?将要去向何方?她对路小路是什么感情?这些问题文中虽然留白,但得益于人物形象已有的丰满,我们大致仍能完成一个自洽的逻辑闭环。而其它人物,如杨一、欧晓慧,虽着墨更少,却也完成了这种形象鲜明、又复杂真实的人物塑造。

严肃文学真正着眼的,不是人外在的标签、行为的表象、浅层的情感;而是以文字为媒介,对复杂如人性、刚硬如社会结构进行深度表达。

从这个角度,路小路和于小齐的结局,某种程度也有可能是某种必然——自卑困顿而坐井观天的少年,和勇闯新世界却又缺乏安全感的少女,在青春的迷雾中相遇,又轻易在人生岔路口擦肩。

有朝一日,沿着类似的脉络,我也想书写自己的青春故事。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