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剪纸生万物工巧殊胜见风华
《安徽青年报》(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 全年订阅价216元,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全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我们的办报宗旨,经过长期的实践,我们走出了《学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闻周刊》的系列办报之路,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报》成为我省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成为广大师生展示才华的新闻舞台。
国内统一刊号:CN34—0019 邮发代号:25—2编辑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中路419号

海盐县望海街道开展迎亚运非遗课堂进校园系列活动
为更好地迎接亚运盛会,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8月28日下午,海盐县望海街道文化站联合元通中学,开展迎亚运 “非遗课堂”海盐腔、稻草编进校园活动。
海盐腔,作为南戏四大声腔之首,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活动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周文豪老先生,向同学们讲解了海盐腔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及唱功技巧。随后,由海盐县戏曲曲艺家·海盐腔协会·海盐腔艺术团的老师们给同学们带来的精彩的海盐腔节目,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台下掌声连连。最后,海盐腔传承人与学生频频互动,现场教授海盐腔的基本指法和唱法,并教唱了海盐腔经典曲目的部分片段。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海盐腔的基本唱腔和表演技巧,通过模仿和练习,感受到了戏曲柔美婉转的魅力与力量。
稻草编作为市级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手工技艺,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此次活动邀请了市级非遗传承人赵引囡老师,向学生们讲解了稻草编的历史,详细地讲述了如何将一根根普通的稻草编织成一个个精美的作品。随后,赵老师拿出了她近期制作的稻草编作品,有草帽、小猪、亚运会吉祥物莲莲、击剑运动员等等,同学们看到后惊呼不已,惊叹平平无奇的稻草居然能编出这么多东西,纷纷说着“赵老师,我也想做亚运会吉祥物!”
课堂上,赵老师怕同学们第一次学看不明白,于是,走下讲台,一对一教孩子们从打圈开始,到穿一根根的稻草,再到最后的收编,一步步耐心的做着演示。学生们在赵老师的授课下,做成了一个个有创意的稻草编作品,展现出无限的创意和想象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此次迎亚运“非遗课堂”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对非遗的认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们对非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成功将保护传承非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田。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的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一份力量。
守传统技艺之魂护文化遗韵之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守艺周六嗨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媒体看山大
历史文化学院开展了以非遗、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守艺·文遗—周六嗨吧”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美育劳育相结合,形成非遗文化体验的活动模式,吸引了同学们的广泛参与,场场活动爆满。活动将特色技艺的体验与综合教育实践融合,聚集于传统手工、音乐等艺术。在活动期间,周六嗨吧开展了以“品香悟韵·今古同馨”为主题的合香制作活动和“凤箫声动——合唱训练”为主题的传统诗词歌唱活动。
合香制作忆古韵,诗词吟唱诉衷情
10月21日,团队成员通过邀请熟悉非遗技艺的同学——研究生会生成员、2023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王熙云为大家讲解香料种类、介绍体验的四种香品以及演示制香步骤,学院不同年级、专业的研究生参与了本次活动。同学们到达现场后,各自在提供的香方中选择一份自己所青睐的。根据香方领取所需的香粉,亲自进行配比、调和,按照自己的喜好制成香片或香丸,自行带回阴干。
11月25日,团队邀请历史文化学院2022届校友周文豪为大家讲授合唱的发声技巧和诗词演唱的情感。在激活声带之后,研究生会艺术团负责人、2022级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家宁带领大家四重唱演绎《青玉案·元夕》,男、女声部交替演绎,高、低声部轮番出场,让辛忠敏公的诗词抖落了历史的尘埃,如古色古香的绝美画卷徐徐展开,将花火绚烂而喧闹熙攘的上元之夜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学非遗今古同馨,溯文脉源远流长
目前开展的两场活动,既让同学们体验了非遗手工,感悟非遗文化,增进了同学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又让同学们获得了歌唱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在歌声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新的点缀。同学们在传统技艺中与历史同行,与音乐相拥,千年前的诗词以跃动的音符在此刻焕发出新的灿烂光辉,千年后的学子们在歌声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新的点缀。在合香和合唱过程中,现场洋溢着浓郁的爱国热情和积极进取的斗志,同学们不仅获得了歌唱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对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得到自我展现的机会,而且还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了解,增强集体的团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目前开展的两场活动均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守艺·文遗—周六嗨吧”系列活动也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团队预计于12月份结合时令、节气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非遗体验活动,拟围绕“剪纸”主题,让同学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感悟非遗的魅力,将非遗技艺融入生活,同时将各自亲手做出的剪纸作品带回寝室、家中,在年末传播、传承这项技艺。
未来,历史文化学院将继续紧跟时代潮流,将学生们的所求、所需、所爱转化为劳育、美育等育人工程中来,将育人融入到同学们的生活里,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以更好的精力投身学习和科研活动中。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朱子钰 通讯员 裴银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