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得停不下来的历史小说
自秦而始,奠定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制度和文明体系,那段金戈铁马、大破大立的过往值得被追忆和品味,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就这样进入了我的视线。
花了一周时间,废寝忘食地啃完这套大书,我简直不能想象,如果是完整版,还能不能坚持下来?
完整版500多万字,精华版120万字。很多人纠结于到底选择完整版还是精华版,其实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就好。
按作者在跋中所叙,精华版保留秦这条主线,删去了山东六国的独立故事和六国兴亡史述评,以及所有不具有继承意义的历史元素和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叙述,并且让故事结束在秦始皇身故,完整去除了有关帝国灭亡的内容。
就我自己的阅读感受而言,精华版小说主线清晰,核心内容完整,大事件、大场景仍然浓墨重彩地加以铺陈。但是,也确实存在部分支线和人物情节断裂的情况。
所以,如果愿意投入大量时间获得原汁原味的感受,不妨阅读完整版,没有这个时间或耐心,选择精华版未为不可。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对历史感兴趣,为什么不直接读史书?
我们可还记得,自己对历史的最早认知大多来自《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历史小说,有兴趣做深入了解才会进而阅读史书。如果跳过这些早期读物直接上手各类通史和断代史,是否都能读得进去? 由浅入深未尝不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都是我们从书籍中获得的快乐,只不过权重和定义各不相同。重要的是,不要把史书和小说混淆了。
再来重点评价一下这套书的内容。
战国时期去古未远,相当于人类的青春期,生机勃勃却又躁动不安。我一直觉得这是个非常迷人的时期,群雄割据、分裂动荡,却也自由奔放、充满活力;有霸道权术、勾心斗角,也尊崇邦交正道、君子风范。诸子百家争鸣、名士游走列国,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便源于这一时期思想的激荡和构建。孙皓晖老师具有架构宏大叙事的魄力和能力,他以秦孝公继位至秦始皇身死这150年历史为主线,写出了那个时代磅礴大气的史诗感。孙老师本就是咸阳老秦人,对这段历史和秦地有更为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从笔下喷薄而出,写就了那种绝处求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秦国从贫弱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成长史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这五本书,每一本都有特别令人震撼的场景。若各取其一,则是商鞅变法(卷一)、苏秦和张仪合纵连横(卷二)、秦赵长平大战(卷三)、秦国储君选拔(卷四)和举国修建郑国渠(卷五)这五场大戏,场面、对白、情节推进无不精彩,值得一看再看。孙老师用英雄史诗般的笔法来刻绘书中人物,尤其秦始皇用笔最多,也是全书最令人感动的一个主角。这些都是《大秦帝国》的华彩乐章。
此外,作者潜心研究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军事,以及礼仪典章、饮食生活、服饰器物等诸多细节,引用大量文献,并以《诗经》经典名篇穿插其间,在文学性上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男女感情戏较为苍白、可有可无,对人物表情的描述,动辄“目光一闪”或者哭上一哭,和作者所写的精彩对白、宏大场景两厢对照,便觉得偏于平淡。
。若能放上六国分布图,以及主要大战的地形路线图,阅读时或可更加直观。
。仅卷一便有五六处讹误,校对不够认真。
总的来说,精华版《大秦帝国》是很好看的历史小说。孙老师耗时十五年一剑惊天下,功夫都落在了实处。

隆重推荐:大秦帝国
没有"史上最XX"的头衔,没有"XXX巨著"的称号,封面之上黑红相间背景简简单单“大秦帝国”四个大字,确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异样的厚重与肃穆!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部热泪盈眶的书,这是一部描写无数英才挥洒青春,热血的书,这是一部叙述七大战国风云纵横的书,这是一部最好的历史小说(没有之一)。
从秦孝公嬴渠梁启用卫鞅(后赐姓商)实施变法强秦,写到始皇帝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短短十余年帝国崩毁,这其中包含了太多故事:商鞅变法、合纵连横、群雄逐鹿。。。;这其中呈现了太多的元素:墨子兼爱、扬朱言利、纵横策士、诸子百家。。。这是一个能者有为,智者有言、勇者驾战马奔嘶的年代。
十六载的案头跋涉,四百余万字的笔墨,作者孙皓辉潜心十数年,以正史做主线,以小说的写作手法,创作出这套六部十一册的《大秦帝国》,回望探索那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慷慨激昂的历史人物,开辟出一片片真实与虚构交相辉映的历史的天空,也向我们勾勒出那个更鲜活更丰满,即熟悉又陌生的“暴秦”形象,被儒家掩埋了两千多年的光辉璀璨的秦文明,终于在21世纪的今天以小说的形式再度展现在我们面前。
隆重推荐--大秦帝国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7607759/viewspace-683858/,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于:http://blog.itpub.net/7607759/viewspace-683858/
原创《大秦帝国》作为教授孙皓晖的重要作品,是否尊重历史了?
《大秦帝国》是西北大学教授孙皓晖的重要作品,他自己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自己的作品尊重历史,有血有肉,是一部纪录秦文化的重要著作。
实际上我们认真读完后,再参照历史,就会发现《大秦帝国》不过是一部小说。小说的情节自然离不开虚构,甚至在很多地方还没有电视剧描写的真实。尤其是从第二部电视剧开始,编剧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立场,对小说中的情节进行了大量的修改。
正是这些修改让作者感到了非常的不满,这就是孙皓晖前两年表示准备重新拍摄《大秦帝国》电视剧的原因。他认为改编的没有原著好,歪曲了本来的面目。
这一套小说中不真实的地方很多,并不像做这标榜的那样忠实于历史。
在作者的笔下,商鞅就变成了大公无私的君子,比儒家弟子更像是儒家弟子,忠孝仁义。实际上商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家思想继承者,跟儒家根本挨不上边,更谈不上什么忠孝仁义。
商鞅在变法中滥杀无辜,用残酷无情的手段维护君主的独断专行。在战争中,利用欺骗手段抓住了昔日的朋友魏军的统帅。最后商鞅还起兵造反,对秦国全然不忠。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苏秦和张仪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因此他们两个人之间合纵连横的斗争纯属子虚乌有,与张仪对抗的是犀首。苏秦出生的比较晚,两个人之间没有交集。
至于说苏秦和张仪是鬼谷子的徒弟,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纵横家,就更加不靠谱了。虽然我们可以看到《鬼谷子》这本书,但不能说历史上就有这个人物,更不能确认这本书就是鬼谷子本人写的,至于其他的故事,更有可能是胡说八道。
三“纠纠老秦,同赴国难”,纯属作者的意淫。
作者在小说的第一部中,多次强调“赳赳老秦,同赴国难”。这就是非常搞笑的地方,好像秦国人真的就非常团结一样。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拆散了传统的社会结构,把秦国人变成了孤零零的个体,因此才没有人敢反抗。
在秦国灭亡的时候,关中的老秦人都对秦国的灭亡非常漠然,根本就没有人关心。驻扎在岭南的秦国大军负责人任嚣边说秦是暴政,因此不愿意回军救援。
实际上小说中不尊重历史的地方非常多,远远不止上面的这几点。孙皓晖作为陕西人,歌颂秦国人有情可原,但过分的赞美就有一点虚情假意了。更不要说他是西北大学的教授,不应该在论文中间掺杂太多的个人情感。
这其实是中国文人的通病,唐浩明写的《曾国藩》也同样美化了曾国藩,但基本上是尊重史实的。
因此我们说,把《大秦帝国》当成一部小说来读,还是比较精彩的。如果说尊重历史,纯属胡说八道。
相关资讯
《大秦帝国》赢虔,为秦国强大而生的悲剧人物
嬴谦,秦献公长子,秦孝公之兄,秦国名将,在秦国地位显赫,想要让秦国强大,他也为秦国的强盛做出了各种努力。商鞅变法后秦国确实强大了,但嬴谦却在秦国强盛的过程中一步步从一个凶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