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二月河谈历史小说的创作
在10月28日上午的2010年第十六期开封市领导干部大讲堂上,着名作家二月河用幽默机智的语言,结合其渊博的知识、自身丰富的创作经历以及历史事实,给大家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一场讲座下来,让大家了解到了二月河的创作历程及其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辨证认识,令人收获颇多。
历史小说不能与武侠小说相提并论
演讲中,二月河坦言自己对金庸着作持“批判性欣赏”态度——他不爱看《鹿鼎记》,但他却十分赞同金庸在写作中始终扞卫的一个理念——小人物经历坎坷也能成为大英雄。二月河谈道:“金庸是天才,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有时连语法也不考虑。但是你就是离不开他,小说精髓的精神能牵引着你,在他恣意汪洋的作品里饱含着人文和宗教的关怀。”
二月河在一次深圳作家交流会上曾与金庸会面,那次交流使他感触良多。他说自己对金庸抱有推崇之情,但同时表示,严肃历史题材小说的创作不能与金庸系列武侠小说相提并论。他还坦言,如果说金庸是个“天才”、王朔是个“鬼才”,那么自己是个“人才”。
历史小说创作忠于历史原貌
《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3部作品中,为何唯独只有对康熙采用了“大帝”这个称谓?二月河特别表达了这么做的缘由。他说自己最欣赏的是:“康熙这个人即使在今天也是很了不起的人才,精通7国语言,3次亲征准噶尔,6次南巡,平三藩之乱,任何一项拿出来都可以彪炳史册。当然,这3个皇帝我各有喜爱,但是对康熙我更偏爱,所以使用了‘康熙大帝’的称谓,而对于雍正和乾隆只用了‘皇帝’的称谓。”
虽然是艺术创作,二月河也依然忠于历史原貌。他说:“你们看电视里的大侠们去酒店喝酒,豪爽地掏出一大锭银子拍在桌上,但是从没找过钱!因为编剧、导演、演员他们都不知道银子要怎么找钱。在清朝,三两银子就够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开销之用,哪有拿去只喝一碗酒的?”二月河认为,历史应该真实地反映出来。
二月河表示,要写好历史,必须对当时的历史、人文、社会生活有全面了解,这样才能给读者真实的感觉,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虚构提升历史小说艺术美感
“没有历史的真实,谈何艺术的真实呢?”面对众多读者对其在创作过程中人物历史真实性的质疑,二月河解释说,不同的人对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塑造康熙这个人物时,他就有意忽略了其阴险、毒辣的一面,而是把他的“大”写足。
“历史事件是真实,但他们是怎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怎样的心理,就由我当家了。因为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资料,所以都是由我来虚构的。”二月河先生这样阐释历史与艺术的交融。深刻了解社会生活、有效整合历史事件、灵活运用艺术手法——三者的结合使二月河的历史小说源于历史而高于历史,鲜活而灵动。
与读者心灵的沟通最让人欣慰
二月河在讲座上坦言,迄今为止,他对自己获得的两个奖项感到满意和自豪。一个是由一群香港中学生自发组织,给内陆作家评奖。他说,这些中学生是很单纯的,他们不会因为各种利益取舍而去评奖。“所以,给我的这个奖就是实实在在的。尽管没有奖金,但我比拿了奖金还高兴”。还有一个就是美国中国贸易中心授予二月河的“海外最受欢迎的作家奖”。他说:“这当然不是因为美国人给了我这个奖,我就很高兴。因为给我这个奖的都是华裔。”
二月河说,读者是一本书的量化标准。作为一名作家,他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得到了大家的青睐。那种与读者心灵的沟通,使二月河感到十分欣慰和容幸。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5月7日晚,由路阳执导,陈坤、白宇领衔主演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播出大结局。这部剧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以三国时代为背景,讲述了秘密情报线上的“小人物”在动荡时局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昨晚一口气刷了四集《风起陇西》,一言以蔽之,路阳导演拍出了我心目中那种肃杀、压迫而略带忧郁的谍战气质。”“《风起陇西》追到第八集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终于释放出大部分张力,故事渐入佳境,如饮醇酒,越发精彩。”“(糜冲)这个角色的塑造比原著好,因为原著里压根就是个工具人……”自剧播出,原著作者马伯庸也在追剧,还不时在微博上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风起陇西》之前,马伯庸已有《三国机密》《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等多部作品进行了影视改编。但就小说而言,写于2004年的《风起陇西》对他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既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其他可能性”的一个起点,从此他尝试在真实历史背景下加入悬疑与推理元素,书写史书背后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
在《风起陇西》大结局后,马伯庸就原著《风起陇西》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回头去看这部18年前的作品,他坦言确有不少缺憾之处,而今自己的写作有了改变,但对小人物的重视是他一直坚持的,“我想我的文学使命,就是把那些埋没在尘埃里的黄土掬起来,重新捏出血肉,化为人形。”
改编影视和写散文一样,讲究行散而神不散
澎湃新闻:《风起陇西》的原著粉很多,你有留心观众与读者的反馈吗?最近是否看到了一些好玩的评价?
写《风起陇西》的时候,我的历史水平还不太好,很多细节没有考虑到。比如我把汉中描写成一个如同陕北黄土高原的地方,与实际情形严重不符。一个汉中的读者向我抗议,说我们这里号称是小江南,才不是满眼黄土呢。我得知之后,特意去实地考察了一圈,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赶紧在再版的时候做了修正。
澎湃新闻:剧版《风起陇西》有哪些让你喜欢的地方?你在微博上说,糜冲这一角色的塑造“比原著好”。
写《风起陇西》时我只是个大学生,所以里面有很多缺憾之处。糜冲在原著里就是个工具人,没有自己的情感,是一具执行任务的机器。剧里把这个人物做了升华,丰富了血肉,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角色。
澎湃新闻:作为一个有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小说家,你怎么理解影视改编与原著的关系?影视剧的播出,是否也会让你对文学叙事有了更丰富的体会?
我就是个写小说的,完成作品是我的本分,至于其他,都属于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影视改编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不是会写小说就会拍电视剧,所以要充分尊重专业人士,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自由。
澎湃新闻:在你看来,文学作品改编影视成功的标准与关键是什么?
改编影视和写散文一样,讲究行散而神不散。只要掌握住小说的精髓,其实其他都可以改,忠实原著并非是检验影视剧的唯一标准。比如《霸王别姬》,就是一个改编的典范,它准确提炼出了原著最迷人的特质,并进行了升华。
中国人几乎都对三国有着特殊情怀
澎湃新闻:我们也回头聊聊《风起陇西》这部小说,它是你的长篇出道作,而“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其他可能性”这一构思也在后来的作品如《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四海鲸骑》《两京十五日》《长安的荔枝》得以延续。对你而言,《风起陇西》可以说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吧?当时怎么想到要写这样一部作品?有什么特殊的缘起吗?
这个可早了,应该是在2004年,当时我在新西兰读大学。因为图书馆里没有什么中文书,我带了一本《三国志》过去,反复看,对那段历史了解比较多。2004年我要写毕业论文,写论文之余想转移压力,就写了《风起陇西》。当时我的想法很纯粹,三国故事大家熟悉,间谍故事大家也熟悉,但三国间谍故事,好像没人写过,于是就动笔了。
澎湃新闻:动笔之后,哪部分写起来最难,哪部分写起来最酣畅过瘾?
最难的部分是构思阴谋,今天要替这边的角色冥思苦想一个天衣无缝的圈套,明天要替那边的角色构思一个绝妙的破局办法,人很容易精神分裂,但这也是最过瘾的部分,构思完之后很有成就感。
澎湃新闻:你有不少作品是与三国时期有关的,它们往往聚焦小人物——有的在历史中真实存在但着笔不多,有的完全因虚构而生,再从一个切入点进入,继而讲述一个引人遐想的精彩故事。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三国故事?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三国叙事有了自己的想象?
中国人几乎都对三国有着特殊情怀。我小时候听评书,再大点看电视剧,玩三国游戏,然后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漫画,长大了研究三国历史,贯穿了我整个成长过程。
一切历史小说,都是写给当代读者看的
澎湃新闻:为什么一直对“小人物”情有独钟?
大人物不好写,他的形象已经固定,资料也很清楚,很难再做发挥。而且要写透这些大人物,你得有他们的眼界和水平,这是很难达到的。反而是小人物好发挥一些,何况历史是由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组成,需要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
澎湃新闻:对于《风起陇西》,你曾说:“如果把我称作《风起陇西》亲生父母的话,那么它的祖父是克里斯提昂·贾克,祖母则是弗·福塞斯。外祖父是罗贯中与陈寿,外祖母是丹·布朗。”能展开谈谈他们对你的文学影响吗?这些影响是否延续到了现在?
每一个人的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我的效仿对象就会换一批,完全取决于最近在读谁的书。博采众家之长,汇成自家风骨,这是文学的必经之路,而且目前还没走完。
澎湃新闻:看你重构历史的小说也会联想到当下。和去年新发的《长安的荔枝》一样,《风起陇西》会让人想到“社畜”,想到生存的暗面,人性的复杂。有关历史的小说是否也承载着你对当下,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一个人越老,就越现实,因为他已经看透或以为看透了社会运转的规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小说,都是写给当代读者看的。所以我希望读者能够从中读到趣味,同时也能有所得。
澎湃新闻:今年距离你写《风起陇西》已经过去18年了。回过头看,你觉得自己的写作有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一直在坚持?
最大的变化,是对细节的追求。从前我不是很讲究,写《风起陇西》时甚至故意采用翻译文风,造成一种风格的割裂感。但现在我会很注意这些东西,尽量能够贴近历史真实,因为真实本身自带了说服力。我一直在坚持的,则是对小人物的重视,我想我的文学使命,就是把那些埋没在尘埃里的黄土掬起来,重新捏出血肉,化为人形。
深度探索:历史穿越小说十大杰出作家详解
根据多份权威榜单和行业专家的评价,本文对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历史穿越小说作家进行了全面梳理,揭示其作品特色与成就。排名第十的是三戒大师,他是起点平台的白金作者,以开创网络历史小说新风尚著称。其作品善于结合权谋策略与丰富的历史细节,通过主角穿越到明朝的视角,融入科举争夺和政治斗争,被誉为“历史权谋写作的标杆”。紧随其后的是历史系之狼,凭借深厚的历史学专业背景,以严谨的考据和真实现场感塑造作品风格,擅长秦汉题材,倡导拒绝“金手指”,强调逻辑真实,让读者体验到极具代入感的历史场景。赵子曰则是一位多题材跨越古战场的典型,也以架空东晋十六国背景展开,展现权谋与制度变革,文笔古朴,有精彩的战争描写。
天使奥斯卡的作品则因细腻考据和浓厚的历史沧桑感闻名,用真实还原甲午战争后中国崛起的场景,融合民族主义情怀,开启了“救亡图存”类架空小说的新篇章。柯山梦专注于明末题材,以群像塑造和军事逻辑见长,双穿设定带来技术与制度的深刻探讨,被誉为“明末架空天花板”。榴弹怕水以家国大义和宏大叙事著称,其代表作描述穿越者赵构抗金,将真实历史与虚构完美融合,塑造了英雄辈出的壮丽画卷,被视为“热血史诗”。灰熊猫则突破传统,提出袁崇焕汉奸论等大胆观点,引发学界广泛讨论,他的军事策略刻画硬核,重新审视明亡清兴的历史过程。月关是“网络历史小说之王”,通过男穿权谋与后宫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推动明朝题材热潮,轻快的文风与细致的人物刻画赢得众多粉丝。
阿越被认为是“宋代穿越小说开山鼻祖”,潜心15年创作,严谨的考据堪比“宋代百科全书”,作品背景设在北宋变法时期,触及工业革命的可能性,开启了硬核史学类穿越的新时代。排行第一的是酒徒,他代表中国历史架空小说的巅峰,作品既有思想深度,又不失文学韵味。以隋唐乱世为背景,小人物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多次获大奖,成为推动架空历史文学走向主流的重要力量。总体来看,当前历史穿越小说的发展趋势偏好以明朝为核心题材,表现出资料丰富、想象空间大的特点。同时,从单一的权谋渐向融合科技革新、制度变革等“硬核知识”方向转变。头部作家的实体出版与影视改编也不断扩大该类型作品的影响力,使其逐步由小众文化走向大众市场,成为文学娱乐的新宠。
相关资讯
原创深度探索:历史穿越小说十大杰出作家详解
赵子曰则是一位多题材跨越古战场的典型,也以架空东晋十六国背景展开,展现权谋与制度变革,文笔古朴,有精彩的战争描写。榴弹怕水以家国大义和宏大叙事著称,其代表作描述穿越者赵构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