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三部曲是什么
凡尔纳三部曲是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最为出色的三部作品,分别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凡尔纳三部曲,希望对你有帮助。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创作于1865~1866年,也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全书共3卷70章。主要讲述了游船“邓肯号”的船长格里那凡得到了已经失去联系两年多的格兰特船长的线索,因此他向英国政府求助,但是由于英国政府对苏格兰人的歧视,因此拒绝了援助。愤怒的长格里那凡自发组成了一支船队,带上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开始了寻找格兰特船长的。他们几乎环绕地球一周航行后,终于找到了格兰特船长。
《海底两万里》连载于1869年3月20日~1870年6月20日,是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讲述1866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条巨大的鲸鱼,因此派遣捕鲸队前往捕捉,学者阿龙纳斯也参加了这次寻鲸之旅。不料在追捕的过程中,阿龙纳斯失足落水,正好落在了鲸鱼的背上,他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条鲸鱼,而是一艘巨大的艇。他因此认识了潜水艇的艇长尼莫船长,他跟随尼莫一起,开始了海底游历。
《神秘岛》发表于1874年1月1日~1875年12月15日。小说以南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五个被敌军围困的北方士兵,带着一个孩子,乘坐热气球从战场上逃离,他们落到了一个荒岛上,用自己的知识在岛上开始丰衣足食,在此期间,他们还将一个丧失理智的罪犯驯服,成为了他们的朋友。最后“邓肯号”经过,将他们带离了那个岛屿。
凡尔纳三部曲是三部相对独立的小说,但互相之前也有些联系,比如神秘岛上,经常会出现一个神秘的人物帮助那五个流落的士兵,这个人就是“鹦鹉螺号”的尼莫船长,而最后带他们离开岛屿的,也是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指挥的“邓肯号”。
凡尔纳早在其读书时期,就开始尝试着创作一些短篇小说,而在1863年发表的《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使得凡尔纳一举成名。从此以后,凡尔纳的作品便进入了快速创作阶段,先后发表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等。
从凡尔纳创作的小说背景来看,其作品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以十九世纪末期为背景,代表作有《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地球》《沙皇的信使》等;还有一种是发生在并不存在的世界里,也就是说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世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太阳系历险记》《征服者罗比尔》等。
凡尔纳的作品涉及到大量的科学幻想元素,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他被后人称为“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都是通过其个人的研究和想象发挥出来的,在他小说中提到的数据,一些学术协会和科学协会往往会花上很长一段时间来进行推理和验证。现在他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许多东西,都已经变成了现实。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现实,凡尔纳的作品被翻译的数量,是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列世界第二,其甚至在莎士比亚之上。而前者是著名的侦探推理小说家,后者是世界著名的大文豪。根据最近的统计显示,凡尔纳的作品在世界上,被翻译的译本有4751种之多。
凡尔纳小说动人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情节构思巧妙,精心动人;二、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三、探险
在凡尔纳去世后,人们在整理其创作的手稿时发现,他在小说中出现的数据,都是通过其多次试验而得出的,因此人们评价其说“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旅行和科学幻想为主题,但是他并非纯粹的游记和科学图解,而是将科学幻想与冒险故事相结合,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的冒险活动,将科学融入其中。而他在小说中出现的科学幻想元素,都是经过其精心推算而出的,并非出自于凭空想象。因此他在小说中出现的数据,很多学术研讨会都要经过几个星期的推算也得以验证。而凡尔纳在小说中提到的科幻设备,大多数在如今已经成为了现实。
比如凡尔纳在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提到的“鹦鹉螺号”潜水艇,虽然早在1796年,美国的科学家罗伯特•富尔顿已经开始设计潜水艇了,但是像“鹦鹉螺号”那样的巨型潜水艇,可以在大洋底部穿行大两万多公里,可以说是作者丰富想象的结晶。在游历海底的过程中,读者可以随着作者的想象,见识到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还可以随着主人公的经历,在危机隐伏的海上海下冒险,仿佛身临其境。
即使在数百年以后,科学昌明的年代里,凡尔纳的小说依然可以被当作是冒险小说阅读
看了“凡尔纳三部曲”的人还看了:
雨果是法国非常伟大的作家,他曾经创作过许多的诗歌和小说,还包括一些剧本以及散文等等。因为成就突出,所以雨果在法国和世界上也具有非常广泛的
泰戈尔是印度非常杰出的文学家,是第一个得到诺贝尔奖的亚洲地区人士。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泰戈尔的全名,希望对你有帮助。 泰戈尔的全名
易卜生是十九世纪挪威著名的剧作家,也是一位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剧作家,被推崇为现代戏剧之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易卜生是什么主义
高尔基的死因在史料记载中,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在1936年6月的18号,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尔基在莫斯科离开人世,享年六十八岁。下面是学习啦

《三体》原著获“雨果奖”中国科幻小说得到国际认可
8月23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举办的2015年“雨果奖”结果最终揭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不负众望,获得最佳长篇小说奖。英文版翻译者,华人科幻作家刘宇昆代领奖项。《三体》此次获奖是中文作品和中国作家第一次在国际科幻作品大奖中获得奖项。
雨果奖创立于1953年,除1954年停办一年外,迄今已举办62届。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为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两大奖项。雨果奖的名称来源于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后者被誉为美国“科幻之父”,他于1926年创立了美国最早的科幻杂志《惊奇故事》(Amazing Stories),正式将科幻小说带入了美国公众的视野。《盗梦空间》《复仇者联盟》《权力的游戏》等作品都曾获得过该奖项的肯定。
由张番番执导,刘慈欣担任监制,冯绍峰、张静初、唐嫣、杜淳、张翰等主演的电影《三体》已于今年2月份开拍。电影导演张番番曾执导《密室》系列,开拍之际导演发布了在东北取景的图片,片场照中人员均身着厚厚的棉衣,可以推测当时所处地点是在东北。
科普月:跟鲁迅一起读科幻
说到科幻,大家也许会想到《流浪地球》,想到《三体》,想到外星人……然而,在这类文学作品探寻的历程中,鲁迅功不可没。
鲁迅,这位以文为戈的文学巨擘,早年便通过文言文翻译了被誉为“世界科幻小说之父”的儒勒·凡尔纳的作品。1902年,年轻的鲁迅赴日本留学期间,首次接触到凡尔纳的作品,包括《十五少年漂流记》和《海底两万里》等。面对当时日本译介的局限,鲁迅决意亲自跨越语言的障碍,将其中两部作品译成中文,分别定名为《月界旅行·辨言》和《地底旅行》,并在1903年出版,为中文读者引入了这两部经典的科幻作品。这两本书如今的正式译名是《从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游记》。这些作品不仅标志着鲁迅文学生涯的起点,也标志着科幻文学在华语世界的初次亮相。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科幻总是充满魅力。昔日许多看似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如今已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而仍有一部分幻想,至今悬于心头,让人心驰神往。科普月,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阅读儒勒·凡尔纳。
2024年9月1日-9月23日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参与
1、扫码进入活动平台,首页点击听书按钮,进入听书页面,选择喜欢的书籍收听。
2、进入听书页面后,点击屏幕下方“去登录”,进入活动前首先点击“注册”,按照页面提示进行注册。
3、注册完成后请点击“立即报名”填写报名信息(请务必填写准确的“姓名”“手机号”等信息)。
4、报名完成后请点击“参加活动”进入活动页面。
5、向上划动进入到打卡页面,点击“签到”每日进行签到并听书。
1、活动期间,读者可以从活动书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有声资源进行阅读,活动结束后,将为前十名读者送出精美礼品。
2、读者每日在打卡界面点击“签到”即视为完成当日打卡。参与者所听书的总时长也会被记录到后台系统,最后根据打卡天数及听书时长进行评选,打卡天数越多排名越靠前,打卡天数相同,听书时长越长排名越靠前。
3、所有参与者均视为阅读并同意遵守活动相关规则,富蕴县图书馆拥有对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根据系统排名,将为前十名读者送出精美小礼品。
雨果奖得主彼得·沃茨代表长篇,硬科幻领域集大成之作,重新定义人类与异星的“第一次接触”,打破历代作品中千篇一律的“外星人”形象,直接对生命形态发出拷问。
《盲视》的故事背景,是地球上的人类放纵自我意识、沉溺于虚拟空间的假象,前沿的科研工作绝大多数由超级电脑承担;《盲视》的战斗场景,是远在奥尔特星云的大本星体,探测者几番在吸血鬼的命令下,忍受着死亡射线的威胁深入罗夏内部探求真相;然而《盲视》所探讨的核心主题,却回归至人类本身——人类最终的进化方向到底是什么?如果唯有摒弃自我意识才能在茫茫星海中生存下去,这是进化还是灭绝?
让我们在这个科普月里,一同沉浸在鲁迅与凡尔纳构建的科幻世界,感受科学与文学的双重魅力,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启迪。
原标题:《云图活动 | 科普月:跟鲁迅一起读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