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传世书法作品欣赏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君倩。
《中秋帖》草书,纸本,3行,共22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无署款。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 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仲尼梦奠帖》行书,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共七十八字, 无款印。书法笔力苍劲古茂。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南宋"御府法书"朱文印记两方,"绍""兴"朱文连珠印记,后经南宋贾似道,元郭天锡,明项元汴,清高士奇,清内府等递藏。此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仲尼梦奠帖》纸本,纵25.5cm ,横33.6cm,今于辽宁省博物馆藏。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藏真书如散僧入圣,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明代安岐谓此帖:“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黄州寒食帖》系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米芾《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284.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658字,署黻款。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八、北宋-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
《草书千字文》是宋徽宗赵佶传世的狂草作品,是中国传世十大名帖之一。作于是1112年。纵31.5厘米,横1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它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前后赤壁赋》是元代书法宗师赵孟頫楷书奇珍。元代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复古为创新的时代,元代诸家以唐人楷书法为基础,极力规模二晋,形成了一代风气。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纸本,纵二七点二厘米,横一一点一厘米。款署大德五年,赵时年四十八岁,正值精力、体力顶峰期。其字点画精到,结体周密,行笔劲健酣畅,唐棣跋云:“东坡二赋,松雪要每一书之,负出诸书之右,故深得晋人书法。晚年行笔圆熟,度越唐人,乃知早会用意之深如此。”
《草书诗帖》,被誉为明代奇才草书绝品,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明祝允明所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纵三六点一厘米,横一一四七点五厘米,书曹植《乐府》四首,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
王世贞《艺苑卮言》评祝允明书谓:“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此帖足可当之。

这才是祖国十大美女的正确排名?看看怎么排的!
..............................................................
..............................................................
..............................................................
..............................................................
..............................................................
二、凝聚600年旺气——牟氏庄园
三、中国古建筑里的“影视明星”——乔家大院
四、宰相在乡建了个小北京——皇城相府
五、沈厅里的万三传奇——周庄沈厅
六、川西富豪的排场——刘氏庄园
七、破落的地主庄园气派仍在——李家圩
九、西藏最古老的贵族庄园——郎色林
十、一个家族的前赴后继——康百万庄园
一、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二、霍去病——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
三、卫青——中国骑兵战三天才之一
四、班超——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
六、韦睿——有光武、周瑜之风的名将
一、第一位杰出的女书法家:蔡文姬
三、流芳千古的纸艺发明家:薛涛
五、天字第一号女强人书法家——武则天
六、宋时宫中知名女书家:杨妹子
作为中国人,老祖宗留下来的“家产”,
中国道教十大必读奇书概览
道教,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源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精髓,同时汲取了古代神仙家的秘术、民间巫术以及对鬼神的信仰。其诞生于东汉末年,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秦汉时期。道教以“道”为哲学最高范畴,坚信“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和最高价值,更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和规律。
全书共计一百二十二卷,内容极为广泛,深入探讨了道教教义、起源、经法、秘诀、气法、金丹、药物等多个方面,因而被誉为“小道藏”。书中提到的“云笈”,是道教中对书箱的别致称谓,而“三洞四辅七部”则是道教经典的一种分类方法。明万历年间,张萱清真馆订刊本对《云笈七签》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道家之言”。《云笈七签》几乎涵盖了道教的各个方面,堪称道教的小百科全书。它不仅展现了哲学、化学、天文地理等传统元素,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养生医学、民俗文化等丰富内涵。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无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是一部道教丹经的重要汇编,它汇聚了数十种专著,内容博大精深,堪称道教丹道的瑰宝。其中,《杂著指玄篇》、《金丹大成集》、《钟吕传道集》等杰作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详尽地阐述了性命双修的修炼之道。这些著作无论是从命理入手还是先从心性修炼开始,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不仅如此,《修真十书》还收录了唐末五代至宋元时期的多部重要著作,不仅涵盖了丹道与养生的核心理念,还对元代之前的导引、丹道、养生理论与功法进行了详尽的记录,这些记录如同明灯,为后世的修真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东汉魏伯阳精心雕琢之作,该书独辟蹊径,运用易象来诠释炼丹之艺,巧妙地将“大易”、“黄老”及“炉火”三家哲学理念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而深邃的理论体系。通过易象这一媒介,魏伯阳详细阐述了炼丹的内在逻辑和实践方法。该书不仅是道教中首部系统论述炼丹术的典籍,而且也是全球已知最早的包含内外丹理论的道教理论著作。历史上,众多注解家纷纷献艺,留下了诸多精彩绝伦的解读。这部作品对道教修炼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丹经之祖,为后世内外丹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在道教史和古代科技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亦称《黄帝阴符经》,其内容深邃,被李筌解读为神仙合一之道、国家安定之法和军事制胜之术。有一种说法认为该书成书于北朝拓拔魏时期。全书分为一卷,有些传本则进一步细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的上、中、下三篇。关于这部书的性质,学者们的观点各异,但多数倾向于认为它是一部道教修养之作,涵盖了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术等多个方面。关于这部书的注解版本繁多,《道藏》第54至58册中收录了二十余种。其中,唐代李筌、张果,宋代朱熹、胥元一,元代的王道渊、俞琰等家的注解都是颇具影响力的版本。
《黄庭外景玉经注》与《黄庭经》在道教上清派中占据重要地位,亦被内丹家视为修炼的核心经典,它们亦被称为《老子黄庭经》。此经典分为《黄庭外景玉经》与《黄庭内景玉经》两部分,而在两晋时期,又新增了《中景经》。尽管《中景经》出现较晚,但我们现在暂时可以不予以考虑。在这两部经典中,人们认为人体各个部位都居住着神仙,并且它们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学说,还详细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梁丘子对此进行了注解。《外景经》大约成书于魏晋时期,其主要内容也是描述如何存思诸神。梁丘子为其注解,但并未按照章节进行划分。
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因此,《南华经》也被称为“真人经典”亦称《庄子》,庄子的核心思想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涵盖了自然无为、齐物论、精神自由、人生虚妄以及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这本书不仅被视为道家经典,更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追随者的智慧结晶。全书共33篇,字数逾六万五千字,详细探讨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与审美观等多元议题。同时,它也对宇宙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命意义及批判哲学等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唐玄宗天宝元年,文子被封为通玄真人,其著作《文子》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传承,最终在唐玄宗的推崇下更名为《通玄真经》,地位崇高,成为道教四部圣典与“四子”真经中的一员。《通玄真经》的内容博大精深,不仅深入解读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还继承并发展了道家学说。同时,该书巧妙地融合了名、法、儒、墨等各家思想,对道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历代都有学者对《通玄真经》进行注疏,如唐代的徐灵府、宋代的朱弁,以及元代的杜道坚等。他们的注疏作品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得《通玄真经》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和深入探究。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道教经典《真诰》由陶弘景精心编撰,共20卷。前16卷详细记录了晋哀帝兴宁年间,杨羲、许穆等人所记录的众真降临的诰语,因此得名“真诰”。在近代,《丛书集成初编》收录了《真诰》全书20卷,全书被分为运象、甄命授、协昌期、稽神枢、阐幽微、握真辅、翼真检七篇。《真诰》一书与易道相通,与佛教相互交融,尤其在甄命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二十四章经》的影子。可以说,《真诰》是一部兼具释道神秘文献特色的经典之作,经过改写后的版本更加流畅,同时也修正了一些可能引起歧义或误解的部分。
亦名《列子》,唐玄宗天宝元年,列子因其卓越的思想成就,被赐封“冲虑真人”,其著作亦被尊称为《冲虚真经》,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四子”真经之一。宋真宗景德四年,更赠以“至德”二字,于是又得名《冲虚至德真经》。此书,深邃而广博,对后世的哲学、文学、科技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列子》中,列御寇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观念,如“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和“宇宙无限说”等,这些早于西方的理论,为当时的学术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新的思考方向。作为一部道教经典,更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文学魅力的古籍。
作为道家哲学的瑰宝,以其简洁而深远的笔触,揭示了道家核心理念的无尽魅力。这本书不仅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推广了“无为而治”的智慧,更超越了传统道德的范畴,涵盖了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诸多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它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国界,更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被誉为“天书”,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创作。这部作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德经》探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而下篇《道经》则更侧重于阐述用兵养生之道。这两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在哲学、科学和宗教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供参考,相关数据可能存在偏差,不具有唯一性。
每天给您带来更多趣事。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如有不足敬请谅解!
相关资讯
群友说国外顶级教材是毛选,国内是红宝书,还有人感慨中学思政写的都是屠龙术
群友说国外顶级教材是毛选,国内是红宝书,还有人感慨中学思政写的都是屠龙术 上班划水摸鱼,看到群里的网友讨论起了国内外教材的区别:国外顶级教材注重公式定理的问题、思考、发展、总......
上篇:中国谋略十大奇书
下篇:中国军事专家教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