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怪谈大师写的中国怪谈
提到怪谈,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著的《聊斋志异》,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恐怕是落魄书生和妖怪美女的爱情故事。在日本,也有一位像蒲松龄一样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撰写神魔精怪故事的人——田中贡太郎。《中国怪谈》收录了田中搜集的中国怪谈故事。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劳动人民充满了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怪谈故事便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在劳动生产中所经历、遇见的怪异事情,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口口相传,得到了补充和发展。当然,这些补充和发展有时是根据事实,有时是结合想象。毕竟,相比今天,古代人民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对于超出他们认知范畴的事情,他们往往会赋予其神仙鬼怪的解释。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些解释有些过于牵强,有些则与科学知识相违背,有些观念属于封建迷信,应当摒弃并加以批判。在剔除这些糟粕之后,留下的便是精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生活的记录。从这些怪谈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困惑、期寄、愤懑、劳苦、思念……
人类的情感总是相通,对甜美爱情的渴望,对温馨家庭的期待,对真挚友情的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同样渴盼。
人民群众将这种内心的朴素想法反映在一个个精灵古怪的怪谈故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
这本《中国怪谈》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怪谈》里的故事《凉亭》,讲到蒲松龄通过在凉亭为旅人提供歇脚、茶水的方式,收集故事。
全书分为“不语”“城隍”“松龄”、“三生”、“倩女”、“冥梦”、“不死”、“还魂”、“罗刹”、“杂俎”、“驱怪”、“伥鬼”12个部分,每个部分由3-6个故事组成。虽然每个故事的情节、人物、背景各不相同,但其故事内核都是教导人要弃恶从善,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从故事创造者的角度来说,将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希望与想法寄托在鬼神身上,行善之人必有善报,作恶之人必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通过自然的方式不能让良善之人获益,不能让奸邪之人受惩,那么神仙鬼怪就应当利用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人的内心诉求。这样的理想状态更反衬出现实生活的艰辛与不公正。勤劳的人反而备受压迫,懒惰之人往往不劳而获,相爱之人不能相守一生,有权有势的人能够只手遮天,无权无势的人只能任人宰割。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些故事天马行空,想象力丰富,情节离奇诡异,涉及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读性强,不论是作为了解古代生活的参考资料,亦或是作为茶余饭后的休闲阅读素材,都值得一读。

《中国怪谈》:鬼怪是人性的投射
我从小就喜欢听各种鬼怪故事,我自己也经历过灵异的事件,而最近阅读的这本由日本作家田中贡太郎所著的《中国怪谈》,更是把我代入了一个又一个奇幻的世界。
书籍收入了各种各样的鬼怪传说,有狐狸,有女鬼,有水怪,有蛙神,有狼妖,还有虎娘,有借尸还魂和死而复生,有上泉碧落下黄泉的真爱,也有不死不休的复仇。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唤醒了我们脑海深处的记忆,总感觉听过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再次重现人间,让人一口气看得停不下来,而同时故事又非常短小精悍,你从任意一篇翻开,又都带着新鲜,复古与怀旧,创新与传统,巧妙得结合,碰撞出惊人的火花,令人赞叹。
我起先是被各式各样的传奇故事吸引,而后却又陷入对于人性的思考,对于压抑的惆怅,和对于个性解放的畅想,就像书封上提到的推荐语“万千鬼怪神灵,都是人性的投射”。
我们通常把人性中好的一面反馈于神灵或者夸奖自己身上,称人为圣人神仙,救人一命胜过七级佛陀,又把人性中坏的一面映射到鬼怪身上,比如说做了坏事,不想说是因为自己羡慕嫉妒恨故意使坏,而是说自己被鬼迷心窍,才犯下滔天大错,诸如此类。
而就像人性随时变化不可捉摸,鬼怪故事也因为人的多变性,传出了多种多样的版本。
鬼怪的个性也无法单纯得用好坏善恶来形容,而比较于人性,因为他们欲望更纯粹,想要爱的就去勇敢追爱,想要投胎转世为人的,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要学问的,就伪装成人类,去读书。
因为人们无法随心所欲,现实社会的羁绊太多,特别是在故事发生的封建时期,人们被礼教压迫太久,于是滋生出一种渴望,渴望有一种东西能够做到我们做不到的,哪怕可能就被这种渴望裹挟着度过一生也在所不惜,由这种渴望滋生出来的东西就叫鬼怪,而这些鬼怪想要做的事,其实也就是我们人想要做的事,同时因为非我族类,无需担责,更加肆无忌惮。
以鬼怪之名,做那些平日里我们不敢做的事,闺阁千金能够勇敢追爱,被人谋害的男子可以起死回生,并完成复仇,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同时用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鬼怪故事现身说法,劝诫让人们走正途,行好事,做好人,而不是看见世道崩坏,就同流合污,心底需要有所敬畏,有所崇敬,才能让人生之路更顺遂,且无愧于心。
而这本书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也极大,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压力极大,哪怕没有所谓礼教侵害,大多数人依旧身不由己,看这类鬼怪故事的时候,我有一种彻底的放松和自在,那些我不敢去做,不能去做的事情,投射在鬼怪上,它们为所欲为,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邪气与魅力,那是我平日里没有的个性解放,叛逆、桀骜不驯、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能够偶尔释放自己的内心压抑,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希望大家有空也能阅读一下这本《中国怪谈》,还能启发我们的眼界,拓宽知识面,在和人接触讲鬼故事吓人上,也有不错的收获呢,笑,当然啦,还是要选一些不那么可怕的故事,我怕最后变得没朋友……
《中国怪谈》:怪谈的盛宴
打开书本便能看到一篇《出版说明》,其上介绍田中贡太郎的生平、成就、影响,以及此次出版的说明。文章介绍说:“田中贡太郎被誉为‘日本怪谈文学鼻祖’,他一生搜集与创作了近千篇日本怪谈故事,其代表作《全怪谈》更是被誉为日本怪谈文学瑰宝,曾深刻影响了黑泽明、芥川龙之介、梦枕貘、京极夏彦等诸多日本知名导演、作家。”
其中具体曲折我自然不清楚,但是“怪谈”我是感兴趣的,何况还是“中国怪谈”。文章还介绍说:“《中国怪谈》则是作者搜集中国民间故事,甚至多次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广州等地寻访古旧笔记小说,翻译整理后创作而成,全书均为中国背景的神话与怪谈故事”。翻看目录,即有中国“味”,书分十二章,为“子丑寅卯”的排序,其下三篇到六篇故事不等,多为四篇,凡50篇。十二章中,熟悉的有“不语”、“城隍”、“松龄”、“倩女”、“杂俎”。观其故事,也并没有注明来自中国哪个故事集之中,但“不语”“松龄”应该是从《子不语》和《聊斋志异》中来。
“怪谈”之所以叫怪谈,乃是故事古怪、可怕、难以解释,且多和妖怪、鬼怪有关,并取自民间。看了几章中十几篇故事,大抵也了解了其中故事,多半不离郎才女貌、婚姻爱情、家长里短这些老百姓所爱谈的事情。因此,关于《聊斋志异》的一些评价,倒也可以按在这本书上,大谈“狐鬼世界的内涵”,什么落寞生活、刺贪刺虐、现实伦理之类的话来。
但其实也不妨当成“故事会”,一篇一篇看过去,不说多么震撼人心有意义,却是“奇谈怪论”有意思。其中最有印象的倒是“松龄”一章中的《凉亭》。说是某地有座凉亭,建在马路中间。凉亭中蒲留仙留着茶和烟草安静地坐着。蒲留仙就是蒲松龄。这篇故事里,蒲松龄自己出现了倒是有趣得很。松龄干什么呢?自然是“等待路过的旅人,劝人喝茶,请人抽烟,再让人说说牛鬼蛇神的奇闻怪谈,作为自己那本《聊斋志异》的素材”。这一种“现实”感,颇有“现代”的感觉了。于是,来了几个人向蒲留仙讲故事,便有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了。同时,书中还有个彩蛋,结尾处,蒲留仙说:“我将上次叶生说的《搜神记》中求瓜术者的故事改编成了种梨的趣事”。而这一改编的故事正好在“倩女”章中的《种梨》。
《种梨》这一篇故事我相信知道的人会很多,说是一乡下人卖梨,道士想要一个,可这乡下人守着数百的梨就不给一个。有人见道士可怜,便掏钱买了一个梨给道士。道士吃完梨,便把核埋入土,让人拿来热水。此时众人围观,乡下人也在其中。道士浇了热水后,埋核处便长出了幼苗,接着长成大树,结出梨来。道士摘下梨分给众人,然后砍了树离开了。乡下人看完热闹回去,发现自己的梨不见了,不用说,定是道士施的法了。这颇像是神仙对乡下人没有同情心的惩罚了。
50篇故事,一时半会看不完,绝对是一次阅读的盛宴。只不过,如今各种灵异、恐怖故事脑洞大开,再看书中故事,也颇有点觉得见怪不怪,但不至于索然无味,毕竟,那一点古代风韵,抓住了也就别有趣味了。另外,笔者看书时也发现一处翻译上用词的错误,譬如139页,一妻子说:“现如今,下至黄发垂髫,上至耄耋老人,……”黄发垂髫在这里用错了,所指本就是老人与小孩。
上篇: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