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7-18 14:07:48
在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曾公亮这样记述一件救火器具:“唧筒,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在这种唧筒内,紧裹在水杆上的棉絮起着活塞的作用,用手来回拉动水杆产生正压和负压,将水从竹筒开窍处吸入、喷出。这说明北宋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柱塞式泵浦的原理。
尽管这种唧筒的射程和流量都有限,但利用它来射水灭火,比之用水桶或水袋、水(油)囊等泼水或掷水,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进展。
竹筒制唧筒的发明,基于宋代对大气压力的认识和应用程度有了新的提高。宋代俞在《席上腐谈》里说:“予幼时有道人见教,则剧烧片纸纳空瓶,急覆于银盆水中,水皆涌人瓶,而银盆铿然有声,盖火气使之然也。又依法放于壮夫腹上,掣之不坠。”
当然,竹筒制唧筒的作用不限于救火。苏东坡在《东坡志林》里说:“蜀云海远,取盐于井……自庆历、皇佑以来,蜀始创筒井,用阛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筒,无底而窍其上。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这表明当时,唧筒也广泛应用于四川的井盐开采。
这种简易的竹筒制唧筒,实际上是后世活塞泵的前身,也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消防泵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