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纪实类图书,助你打开新世界大门
前言:读了太多的虚构类文学作品,也许你可以试试纪实类图书,很有可能就打开了你的阅读新世界大门。根据真实经历书写的纪实类图书一直颇受用户欢迎,我也是中毒的一员。入坑后陆陆续续购买了不少纪实类图书,也发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旗下的译文纪实有不少值得屯的好书。今天就分享基本纪实类图书给到大家,抛砖引玉希望对大家选书有所助益。同时临近双十一的图书大促(一般会在11月1号左右),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收藏囤货。推荐一:梁鸿-中国在梁庄纪实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透过村庄看中国,城市的繁华,带走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农村的现状,也许才能展现出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大小事,透出的可能是整个中国农村的现状,很值得一看的书。发展中的中国,高污染高房价,当城市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们的乡村却在不停的沦陷,当农村已经变成老弱病残的聚集地,我们的家园空间,正变得污浊和不堪。作者通过自己的实地调查,展示了梁庄,给直接的展示了发展变化中的中国农村的真实状态。相关阅读推荐:梁鸿-出梁庄记推荐二: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这本书讲述了彼得·海斯勒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通过作者的中国之旅,折射出高速发展中国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极富细节性的描写,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和国人的巨大变化。真实又细腻的描写十分有带入感,这也是彼得·海斯勒写作风格中十分有吸引力的一点。细节感描述依旧十分有趣,关于作者租赁汽车的一段,通过简单的细节描述,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勾勒,深刻而又入目三分。推荐三:彼得·海斯勒-江城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中文名何伟)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记录了自己在中国涪陵生活的细节。笔力生动自然,富有较强的启发性。通过文化和认知的碰撞,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进行了记录和思考。开放中的中国面临时代的机遇,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内核面临各种挑战。彼得·海斯勒从一个更加中立的角度出发,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到许多细节,同时经过大脑思维的火花碰撞凝结出这本优秀的《江城》。这绝不是一本外国人的普通游记,思考的角度和深度绝对会让你有所收获。彼得·海斯勒很善于挖掘细节,拥有不错的洞察力,我个人很喜欢作者描写老师们喝酒劝酒的那段场景,读起来场景就跃然纸上,太深刻而又入目三分。相关阅读推荐:彼得·海斯勒-奇石推荐四:NHK特别节目录制组-无缘社会译文纪实很出名的一本,根据NHK采访调查内容汇总而成。当家庭关系日渐疏远、公司不再存在雇佣关系、朋友之间的纽带关系越来越少,我们生活下去很多人会开始走进无缘社会。虽然写的是日本社会,但是高速发展的中国也会面临许多相似情况。虽然很多人厌恶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是当一个人和社会不再关联的时候,往往也是另外一件让人恐怖的事情。这是一本让人看得很抑郁的好书,阅读前请做好思想准备。著名电影导演是枝裕的重要作品《无人知晓》和本书有较多的精神内核相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相关阅读推荐:1)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2)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女性贫困推荐五:扶霞·邓洛普-鱼翅与花椒一个英国女子,只身前往中国探寻美食和厨艺,文化和习俗的隔阂在美食的媒介作用下变得融会贯通。不一样的视角看到中国奇奇怪怪的美食场景,文章生动又张力。另外译者是个川妹子,翻译的比较接地气符合川味,这种风格的更加增添了此书的趣味性。书中不少关于川人性格的解读十分到位,比如这段“我们四川人喃,挣的钱可以吃香喝辣就够了”。喜欢作者笔下的烟火气和透露出来的洒脱,夹带私货的来说这和很多川人的性格相似。推荐六:迈克尔·麦尔-再会老北京作者迈克尔·麦尔以奥运前入住北京老胡同,向我们展示了作者笔下不同人的鲜活人生。以小窥大的经历勾勒出老北京胡同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十分喜欢纪实文学采用的中立描述,这种不偏不倚的叙述更能呈现显示场景,至于是非曲折就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吧。不露声色的勾勒出北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众生相,鲜活而生动的呈现了胡同里面中国人的性格的多面性。纪实类图书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内容的完整性和多面性,迈克尔·麦尔在本书中很好的呈现了这些内容,向我们呈现了一部优秀的纪实类图书。相关阅读推荐:迈克尔·麦尔-东北游记推荐七:张彤禾-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和虚构类图书不同,很多纪实类图书的作者需要接触到不少一般人不曾接触或者未曾关注到的领域。本书作者张彤禾专注于探察社会经济转型如何改变制度和个人的故事,这本书将描写的焦点聚集到了女性打工者身上。作者通过实地走访与交流,向我们呈现了开放发展大时代背景下,普通女工的真实生活。中立客观的书写态度,不偏不倚的内容描写,在材料选择上也是侧重全貌描绘,整体内容的呈现上多面而又完整,作为了解当代女工生活状态和心理动向一本不错的读物。相关阅读推荐:1)丁燕-工厂女孩2)芭芭拉·艾伦瑞克-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小结:纪实类图书往往能抓住一些普通人不易知晓的社会现象、受众、时间进行观察创作,这些内容往往能够呈现出很多我们希望了解的东西。毫不夸张的说,对于我们认知和理解这个世界,它打开了一扇新世界大门。作为一个喜欢纪实类图书的人,推荐大家关注上海译文的译文经典系列,此外理想国外文纪实、岩波新书精选也有不少不错的相关图书可供选择。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吧,后面再来继续分享纪实类图书咯。最后献上我屯的部分纪实类图书镇楼,部分图书是老版封面有所不同,还有不少图书现在还没开封,溜咯溜咯。

智纲智库 | 创始人
王志纲1955年生于贵州,毕业于兰州大学。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志纲担任新华社记者长达十年,深度参与了广东乃至中国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探索的关键过程。因采写《中国走势采访录》,受到中央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被邀请进汇报。邓小平第二次南巡时,受命陪伴新华社社长穆青,沿邓小平南巡路线同步采访,写下《风帆起珠江》、《珠江三角洲启示录》等重大新闻作品,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王志纲走上创建中国特色民间智库的探索之路。二十多年来,秉承知行合一的原则,从企业到政府,为上千个客户提供了战略咨询。 从最初的策划碧桂园到华南板块开创大盘时代,从99‘昆明世博会到国酒茅台品牌战略,从策划丽江到杭州宋城和万达文旅引领休闲时代,从大成都战略到西安曲江新区和上海新江湾城,从宁夏黄河金岸到安徽引江济淮,从西安皇城复兴到内蒙和安徽的省域文化产业战略,从首都圈战略到沿边开放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王志纲先生带领智纲智库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智库之路! 作为战略思想家,王志纲先生视战略思想传播为己任,至今已推出18本战略著作,在互联网上也屡有重磅文章推出。2018年以来,王志纲先生与喜马拉雅FM合作,推出王志纲口述改革开放四十年音频课程,讲述四十年来中国天翻地覆之变以及背后的逻辑,深受听众好评。其关于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邓公的遗产》一文,阅读量逾千万,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民间纪念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王志纲先生曾作为唯一非地产商获奖“中国房地产界 25 年功勋人物”,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幕后推手之一”,荣获“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别贡献奖”。
中国文艺网
9月26日至27日,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办的全国文联网络化数字化工作片区会(华北、东北、华东地区)在浙江宁波召开。在为期两天的片区会上,各单位代表作交流发言,就推动全国文联网信工作第二个“三年规划”扎实收官,研究讨论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展文联系统网络化数字化工作,如何进一步推进文联系统网信建设支撑保障技术体系的集成优化,将前沿互联网技术加速融入文联业务工作,增强网信工作效能,在数字化背景下文艺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助力社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
相关资讯
最美书籍设计巡礼-csdn博客
文章浏览阅读5.6w次。2003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上下)中国最美的书、2004年度“世界最美的书”金奖书籍设计:张志伟(封面设计)作 者:刘曾得、朱家溍出版单位: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