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崛起的武川工业
四、跨入新世纪的工业 跨入新世界以来,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改革东风,武川县工业发展步入新的快车道,特别是“十五”期间,武川县工业从结构上发生了变化,按照县委政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发展以水泥建材、金属冶炼为龙头的工业支柱产业。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144230万元,工业增加值67069万元,比2000年增长2.1倍与1.4倍。 回顾过去的60年,武川县的工业生产发生了沧桑巨变,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光辉成就。但也应看到,武川县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经济无论总量,还是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营规模、产品质量都还不够高,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总量仍偏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竞争力不强,工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快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支撑,突出发展水泥建材业、金属冶炼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完成产业升级,全面提升工业的整体素质,使武川县的工业总量快速发展。

【续写春天的故事】深圳:十年发展日新月异 高起点推进改革开放
00:0000:00详情收起00:0000:0010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园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磊2012年至2021年,深圳GDP总量从突破万亿元到迈上三万亿元台阶,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羊城晚报一直是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时代记录者。1984年,羊城晚报设立深圳记者站。近十年来,深圳发展日新月异,扎根深圳经济特区这片改革开放沃土,羊城晚报的重点工作,紧跟时代和重要节点,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努力讲好深圳故事,在更广泛的空间、更高的平台传播深圳声音。从滩涂中崛起 这片海勾勒出欣欣向荣十年来,前海这片“特区中的特区”,从滩涂中崛起,在深港间的这片海上勾勒出欣欣向荣的图谱。前海巨变、创业者在这片热土的追梦故事、“改革先锋”制度创新之举和实践……对于前海的每一个重要建设进展,羊城晚报的报道从未缺席。2015年4月27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成立。前海深港合作区叠加了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和政策,开启“合作区+自贸试验区+保税港区”的“三区”叠加模式。羊城晚报推出多篇重点报道,解读挂牌背后的故事和意义——《“特区中的特区”特在何方?》《自贸区带来哪些变化》。2017年,《特区中的特区:解读前海经验模式》一书出版。该书集结了羊城晚报精干采编团队的多篇深度报道。团队深入前海一线、专访前海“开荒牛”的“领头人”,探寻前海经验、展望前海未来。前海如何走出自己的“蓝海”之路、前海探索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书中娓娓道来。2021年9月,随着《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的发布,前海迎来了物理空间和政策空间的“双扩容”,坚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抓住“扩区”和“改革开放”两个重点,“前海方案”的重磅政策利好正加快转化为发展红利。此后,羊城晚报持续关注,并在“扩区”消息公布之初、一周年等重要节点,推出多篇重磅报道聚焦前海扩区,并将视野放到深圳全市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将形成强大辐射带动效应 举全市之力推进前海大开发》《“双引擎”助力大湾区腾飞》等报道相继推出,引发良好反响。重大战略落地 展现特区风采与担当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落地,深圳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在这些重要节点,羊城晚报在头版头条推出重要报道,展现深圳经济特区风采与新时代担当。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次日,羊城晚报用六个整版的报纸版面刊载这一重磅纲要,《前海南沙横琴引领全面合作》是其中的重要章节。因改革而生,深圳主动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集聚更多高端要素、高端资源、高端企业、高端人才,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壮大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强大核心引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高地。时隔半年后,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再次赋予深圳以特殊使命,明确了深圳先行示范区作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羊城晚报在头版进行了重点报道。就在《意见》正式发布前四天,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羊城晚报社的组织下,众多媒体走访粤港澳大湾区,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触摸湾区脉搏,见证湾区高度,讲好湾区故事。这是一项由来自全国74家主流媒体的百名社长、总编和资深记者参与的大型采访活动。羊城晚报用四个整版加系列视频报道,全面展示了社长总编们走访大湾区的所见所闻,展现大湾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动态。书写蝶变新篇章 各行各业各领域气象一新十年来,这片热土一直在书写蝶变的新篇章。各行各业各领域,气象一新。羊城晚报始终追逐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步伐,记录下各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因改革而生,深圳勇立潮头,始终坚持以法治引领改革,用法治创新手段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努力为全省、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前海合作区初步建成后,民商事活动十分活跃。2015年1月28日,前海法院挂牌成立,意味着广东承担的又一项司法改革试点落地。前海法院多项举措开全国先河:在全国率先探索跨行政区划管辖案件,实行立案登记制,率先探索审执分离,率先探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审判权分离,首创港籍陪审员制度,选聘港籍调解员进行商事调解……次日,羊城晚报推出《前海法院“前”在哪?》进行全面解读报道。试点个人破产制度、率先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优化“诉讼前端”实行“一号通办”……深圳司法改革和法治创新的每一步,羊城晚报共同见证。深圳是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展较为完善、成熟的地区,对市场经济法治化有着更为急迫的需求。看似独立的每一步改革,背后是服务于整个发展大局的考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与市民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是羊城晚报重点关注的领域。201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基层医疗集团”改革探索,罗湖医改拉开帷幕。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坚守“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改革目标,罗湖医改为基层医改的创新探索开辟出一条崭新的路径。不忘初心,人民至上,而今,“罗湖医改模式”在深圳全面开花。医改七年,羊城晚报多次报道其改革进展及成果。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学校越建越多、“千园之城”释放越来越多绿色福利……羊城晚报记录了城市变化,以及人民幸福生活的可喜变化。发挥优势 文化大报传播“文化深圳”羊城晚报是一张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民生大报和文化大报。羊城晚报见证和记录了特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腾飞。2019年3月5日,羊城晚报深圳全媒体传播中心在深圳市民中心宣布成立。中心成立现场宣布,启动“文化深圳深调研”全媒体采访。羊城晚报深圳全媒体传播中心在报社的统领下,调遣全媒体传播精干团队,兵分多路,探访全市各区街社,踏足乡村田间地头,全方位解码“文化深圳”,全媒体传播“文化深圳”。2019年年底,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联合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共同组织“以文化城·‘深’融未来”——文化软实力(深圳)论坛,活动探索打造深圳先行区“文化范例”未来发展路径和方向。《深圳文化软实力暨文化深调研成果报告》也在该论坛上发布。2020年,羊城晚报文化品牌活动“花地文学榜”移师深圳举办,成为城中年度文化盛事。从沉淀岭南文化的千年商都广州,来到改革开放热土、“先行示范”的深圳,花地文学榜,也注入了新的活力。羊晚集团把传播、宣传“文化深圳”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文化工程,时时添砖、日日加瓦,久久为功,不断助力“文化深圳”叫响世界。编辑:邬嘉宏
改革开放40年丨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纪实
产业大潮滚滚来——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纪实从创建湖南首个开发区,到突破“一台车、一包烟、一张纸”的产业格局,再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崛起成势……伴随改革开放大潮,毗邻广东的永州抓住历史性机遇,主动向南开放,奋力承接产业转移,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40年来,永州产业格局大变,工业由弱变强,工业增加值40年增长264.4倍,2012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今年前9月引进500强企业的数量排全省第二。蓄力:睁眼向南,园区突破冬阳下,永州凤凰路与紫霞路交会处,一座寓意“崛起”的不锈钢现代雕塑昂然矗立,闪闪发光。它立于1992年,是省内首家经开区——凤凰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地标性建筑,绵延着这座湘南名城蓄力改革的精神基因。“改革开放,沧桑巨变,换了人间。”12月11日,年近80岁的原零陵地区(永州市前身)体改委主任陈友国伫立雕塑下,看着眼前林立高楼,车水马龙,感叹不已。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零陵地区提出“重农、兴工、扩城、活商”战略,重点打造“南洞北园”。其中“北园”就是创建凤凰园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零陵地区建成“发展经济的特区,对外开放的窗口,现代工业的基地,配套改革的样板”。陈友国回忆,“凤凰园”取自“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诗句,尽管诗意十足,当时却是一片不毛之地。改革者们“逢山开路”,借鉴沿海先进经验,灵活采取买房赠户口、入股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陆续修好水泥路,盖起酒店,建起标准厂房,并迎来第一批来自小三线的军工企业入驻。这时,园区多家国企试水股权制改革,向社会发行股票,引来投资者争相抢购。永州因此领略到资本市场与产业共舞所爆发的巨大能量。紧盯靠近沿海优势,加大开放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关口前移,招进一个个优势企业。1993年,这里的决策者首次将招商引资新闻发布会开进经济特区深圳,引回企业近10家。不到3年时间,“黄土高坡”变成“黄金宝地”,凤凰园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省级重点开发区。与此同时,“南洞”——江永县桃川洞名特优产品开发试验区建设也取得突破,建成湖南首个以开发水果、名特产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最大的香型农产品开发区。至1994年,名特优新产品产量突破10万吨。“南洞北园”的成功,示范作用突显,加速了当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步伐。各级委政府纷纷将园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突破口。至1992年,零陵地区创办各类开发、试验小区56个。一时间,这里成为湘南乃至全省改革开放的热土。1995年底,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1987年的4.48倍,年均增长20%以上。粮食加工、造纸、器械制造、耐火材料、纺织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展翅:升级换代,新型产业强势崛起产业“一台车、一包烟、一张纸”的说法,永州人耳熟能详。然而,同样是“一台车、一包烟、一张纸”的概念,以本世纪初为节点,却代表了永州工业承前启后的两个不同时代。在本世纪初以前,“三个一” 分别指的是长丰猎豹、零陵卷烟厂、冷水滩造纸厂。永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李润志说:“在当时,这3家企业贡献了全市四分之一的规模工业产值,挺起永州的脊梁。”时过境迁,前身为冷水滩造纸厂的湘江纸业,早已关门歇业。记者重访湘纸公司旧址,见这里大门紧闭, 唯有高耸的烟囱、宽阔的厂区,还留有当年繁华的痕迹。“湘纸”的关停,是时代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进入新世纪后,永州企业转型升级快马加鞭。2000年,冷水滩造纸厂成功完成债转股,加入岳阳纸业集团,成为湘江纸业。2003年底,零陵卷烟厂成功并入常德卷烟厂,后成为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零陵卷烟厂。依托中烟公司资金、技术及品牌优势,2012年至2016年,零陵卷烟厂累计生产卷烟154.3万箱,实现产值235.06亿元。2004年,长丰集团成功上市。后通过兼并、重组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方式,将长丰猎豹汽车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2015年,长丰猎豹汽车新车型CS10量产上市,全年整车产量突破历史。201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湘纸公司搬迁纳入湘江母亲河治理和源头保护的“一号工程”。永州雷厉风行,赶在2016年元旦前正式关停10多个亿产值、1个多亿税收的湘纸。有专家指出,湘纸的关停,不仅仅是永州少了一家利税大户,更意味着持续多年的“一台车、一包烟、一张纸”产业格局的结束,经过多年的产业承接,“三个一”的说法已跟不上永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令人欣喜的是,同样从本世纪初开始,永州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次浪潮,永州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牢牢把握住这个机会,先后出台《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决定》、《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快速建成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排头兵和对接东盟的桥头堡。2008年至2015年,永州引进承接转移项目2572个,共为全市提供了40%的GDP贡献率、50%的新增财政收入和80%的城镇新增就业,“蓝宁道新江”加工贸易走廊6县新增财政收入的80%来自产业转移。承接产业大转移,不仅快速做大了永州经济的蛋糕,而且加速推进了永州经济升级换代,一批新企业、新产业强势崛起。腾飞:好环境,迎来承接新高潮前不久,有则新闻引起媒体关注,年产能达10亿元的贵德光电产业园,从签约、开工到投产仅用150天,“江华速度”受到省委主要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和点赞。当地政府对项目建设全方位、全过程的“母亲式”服务,让江华短短几年内共引进和培育规模企业93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正在申报9家),新三板企业“集群式”落地、“抱团式”入驻、“联盟式”发展,形成了“江华现象”。今年6月14日,湖南省优化发展环境现场推进会在江华举行,这是对永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的肯定。“江华现象”也只是永州这些年不断优化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面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又一次新高潮,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优化环境打造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命线,全面“向南”拥抱产业转移。成立了市委书记挂帅、市长任组长的发展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将之列入“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市绩效考核评估。同时,出台了《永州市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鼓励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揽子”政策文件,并大力推进“五集中”审批服务,全面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市本级简政放权力度排全省前列,行政审批提速70%,是全省唯一“互联网+政务服务”市级改革试点。环境优则产业兴。如今,永州已基本形成以“农产品精深加工、轻纺制鞋、矿产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七大工业体系。2017年底,轻纺制鞋、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建成百亿元产业,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产业单一、弱小、零散的历史。产业撑起永州经济一片天。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728.4亿元,是1978年的180倍;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12.31亿元,是1978年的85.62倍。目前,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获得国家批复建设。永州具有依靠毗邻“两广”的区位优势和劳动力、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正全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升级版,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开放前进的永州,正在向一个政通人和、产业兴旺的“凤凰园”迈进。(文/邹仪 严万达 左亚军 唐一平)
相关资讯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辉煌历史与卓越成就
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在国际体育舞台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乒乓球的辉煌与成就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在奥运会、世锦赛、还是其他国际性的比赛中,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均表现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