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技原来这么牛!这套少儿科幻小说,带孩子穿越过去,了解中华科技文化瑰宝
古代科技原来这么牛!这套少儿科幻小说,带孩子穿越过去,了解中华科技文化瑰宝 2023-01-20 09:54 发布于:山西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AI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已经出现并服务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手机扫码就可以快捷支付;3D打印可以获取你想要的物品;大数据能够迅速分析出你的偏好,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选择。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们从小就被随处可见的“科技”包围,但是有多少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略知一二呢? 说起中国古代科技,大部人眼里或许只有“四大发明”,但是你知道吗? *中国古人发明了孔明灯。近代欧洲人根据孔明灯,发明了热气球和飞艇,并应用于军事领域和测绘领域。 *中国人墨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风筝,这是人类最早发明的飞行器。后来才有了英国人根据风筝发明的带尾巴的小型滑翔器以及后来莱特兄弟的双翼飞机。 *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设计的以水为动力的天文钟建成,称为水运仪象台,被誉为“世界时钟之祖”。它集计时报时、天文观测和星象显示三种功能于一体,是北宋科技发展高峰的重要标志,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综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机械装置。 ▲造纸术、印刷书、火药和指南针 现代科技是在古代科技发明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而来,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科技在当时究竟有多牛?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就提到:“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的发明,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如灿烂星河,熠熠生辉。如今很多父母热衷于带孩子参观各种现代科技博物馆,却渐渐忘记了历史上曾经那些开天辟地的古代科技发明,有多少人知道古代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小孔成像”,是后世照相,幻灯等技术诞生的物理基础;又有多少人知道张苍、耿寿昌两位数学家,他们校正修订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了解古代科技文明的窗口,这套《中华古代科技大冒险·明朝卷》通过有趣的科幻故事,让孩子跟随主人公的脚步,穿越到明朝,寻找不同时期的科学人物,跟随他们的脚步,种水稻、做瓷器、驾马车、锻造兵器,体验古人的日常生活,认识当时先进的科技,拯救古代科技文明成果,孩子沉浸在惊险有趣故事冒险的过程中,也能学习到不少古代科技科学知识。 《中华古代科技大冒险 明朝卷》 作者:本生,九色鹿童书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六人行出品 *既是儿童科幻小说,又是一本了解明朝生活和科技发明的百科全书。 这套书讲了一个穿越和冒险的故事。普通小学生李小白,在一次春游路上,偶遇了来自未来的女孩小爱,在得知神秘人偷走了三本中国科技成果典籍——《天工开物》《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时,他们义无反顾地穿越到明朝,寻找当时的科学家宋应星,医学家李时珍和地理学家徐霞客,提醒他们重写在未来丢失的三本科学巨著,并跟随三位伟人驾马车,采草药,游览名胜古迹,一边体验古人生活方式,一边了解当时先进的科技和发明成果。 整个故事内容新奇,语言幽默风趣,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念,妙趣横生。孩子阅读的时候,不仅可代入每一个角色,还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独立思考自己在面对故事里主人公相同处境时该如何解决。 另外,每篇故事中出现的重要科技知识,都在当篇单独被提取了出来,以【时空知识点】的栏目,给孩子答疑解惑,让孩子在读故事的同时,对中国古代科技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时空知识点】帮助孩子拓展知识 主人公穿越到明朝,宋应星带着小白和爱爱学习插秧,通过亲身体会,两个人才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粮食为什么要“粒粒皆辛苦”?是因为粮食在历史长河中,并不好种植,一株小小的水稻要考虑气候、土壤、节气、品种等诸多因素,如果某一年遇到天灾,那么大家都会被饿肚子。 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里《乃粒》一文中,记录了稻谷的耕种、施肥、防病等技术,为现代人种植粮食提供个宝贵的经验。书中这样来写,孩子读完就会更珍惜粮食的来之不易了。 *60张原创精美插图,一场沉浸式的明朝穿越之旅。 《中华古代科技大冒险·明朝卷》将科普知识内化于情节之中,具象于插图中,创作团队原创60张精美插图,每一章都和章节故事相互呼应,孩子可以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关键的事件,重要的科技发明,文字阅读的同时,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插图部分做成了孩子们喜欢的格漫效果,增强了图书的趣味性。 ▲丰富插图让孩子阅读不枯燥 小读者跟随故事情节心潮起伏的同时,能够自然习得,也不必担心阅读门槛。完全就是一场沉浸的穿越之旅呀。 *领略中国古代科技的惊人成就,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儿童科幻小说的意义,是探索未知空间。对孩子来说,未知的不仅仅是未来,还有过去。这套书并不致力于给孩子展示未来世界,而是让孩子跟随主人公的脚步,来一场回到过去的“时空穿越”之旅。 本书既有人工智能、时空穿梭理论、虫洞等经典的前沿科学理论,也有海市蜃楼、喀斯特地貌、侏罗纪恐龙等自然奇观,还有基于三本原书的古代科技知识:粮食为什么“粒粒皆辛苦”?“盐”从哪里来?古代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陶瓷如何生产?造纸术为何被称为“四大发明”?符合科学常识,丝丝入扣,是名副其实的“硬科幻”。 丛书涉及的第一本古代科技图书——《天工开物》,还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推荐阅读著作。 中华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独树一帜,但是国内还有很多孩子对祖国科技文化成果并不熟悉,这套书让孩子在阅读冒险故事的同时,也能对经典科学理论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孩子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正是面向“过去”穿越之旅的意义所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中国科幻小说史:晚清
中国科幻小说史:晚清 2020-11-10 07:00 3111天 今日送出:【2部】iPhone 12 绿色、128GB 知识就是力量,欢迎回到2049。本节目音频由喜马拉雅独家播出。等待许久的iPhone 12终于到货了,华强北现在货也不全,我也是好不容易凑齐十部目前最受欢迎的绿色,存储容量128GB,今天先送两部,详情请查看公众号首页下方那个特别的按钮,6.66感谢老板赏口饭吃。 说起科幻小说在中国,大部分人能想到的或许就是刘慈欣的《三体》,还有那个什么北京弯了,甚至一些人将《三体》誉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这么说自然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还指望着《三体》养活他们,没有钱了就给小学生解读一下三体中的科学,或是把三体中的故事搬上舞台,再没钱了就给中学生搞一下,然后是大学生、成年人,反正是好处大大了,掌握了三体,中国人称霸银河系就指日可待了,再过几年,我估计他们就要去养老院和精神病院进行宣讲了,毕竟精神病院最不缺的就是精神。当然了实话实说,迄今为止,《三体》确实是中国最为优秀的科幻小说,甚至没有之一,但是一味地吹捧《三体》,并把自己包装成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言人,而对我国历史上的科幻小说发展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轻蔑一笑,拿出一副高高在上、懒得废话、不知道高到哪里去的姿态,那么你戴的这块表,正是我去年买的表。欢迎收看2049版的中国科幻小说史。 过去的节目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在科幻小说的发源地欧美地区,其实是没有科幻这一说法的,在他们眼中,只有魔幻这一种说法,所以像是《哈利波特》这样的小说,同《三体》、《基地》一样,也可以获得雨果奖。如果这么说的话,那我国的科幻小说发展的就非常早了,往近了说有《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往远了说有《山海经》,甚至《庄子》、《列子》、《桃花源记》也能凑个数,毕竟还有庄周梦蝶和列子御风而行,而《桃花源记》又与《爱丽丝梦游仙境》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今天我们还真就得抠一抠这个字眼,因为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在汉语的语境中,科幻显然与魔幻、奇幻、玄幻,有着本质区别,具体的定义我也不知道,但直观感受就是,所谓的科幻必须在科学上有一定合理性,或是具备着某些科学元素,哪怕距离今天无限遥远也没问题,比如说你可以畅想坐着宇宙飞船,嗷一下就干到了宇宙的边缘,或是在平行宇宙之间自由穿梭,这些东西虽然也有点不太靠谱,但毕竟都是科学讨论的范畴之内。而相比之下,黄博士有72变,一会儿变成一把大宝剑,一会变成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精神,那就有点扯淡了。所以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说,我国的科幻起源于19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那么究竟是谁开创了中国近代科幻的先河呢? 具体来说是两个人,这哥俩你肯定不陌生,但却一定让你很意外,其中一人是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先生在自己主办的杂志《新小说》中,开设了一个全新的专栏,名为“哲理科学小说”,目的就是引进西方的科幻小说,让中国人提高一下知识水平。不过由于当时还没有人翻译国外的科幻作品,所以梁先生就亲自上马,撰写了一部未来小说,名为《新中国未来纪》,听这名字就知道,是畅想一下中国的未来。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小说其实没有什么科学元素,它更像是一部政治小说,所以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小说中梁启超畅想到,未来有一天,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他的这一设想,在100多年后的2010年终于成为现实。 《新小说》 而至于翻译国外的科幻小说,中国人也没有等待太久,所以这就涉及到开创中国科幻先河的另一个人,此人你就更不陌生了,姓鲁名迅,浙江周树人,没错他就是周迅,你懂的。1903年,鲁迅翻译了凡尔纳的长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而且鲁迅还打算亲自撰写一部科幻小说,名为《月界旅行》,只可惜估计鲁迅先生总在忙着批判,所以这部小说他只写了一个序言,还差十万字就截稿了。总之梁启超与鲁迅的尝试,标志着在20世纪伊始,科幻进入中国、诞生于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月界旅行》 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04年,我国诞生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原创科幻小说,名为《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名为荒江钓叟,真实姓名不得而知。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名叫公龙孟华,这哥们被贪官陷害之后流亡国外,后来在东南亚偶遇日本设计师玉泰郎,并坐着玉泰郎设计的最先进的热气球,找到了失去联系已久的家人。可以说这部小说对技术和科学发展的描述,与当时的前沿状态十分吻合,根据小说题目我们知道,公龙孟华找到家人之后,应该就要开启月球之旅了,但十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部作品在今天只保存了前35回,后面的章节可能早就成为了废纸卖给收破烂了,所以对公龙孟华如何去往月球,以及在月球上干了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发现,咱们中国人还是很有志气的,虽然自己沦为了半殖民社会,但我们的目光已经放眼星辰大海。 《月球殖民地小说》 1905年,至今仍然保存完整的最早一部科幻小说横空出世,这就是著名翻译家徐念慈所作的《新法螺先生谭》,这部小说其实是借鉴了德国童话《吹牛大王历险记》,不过与原作不同的是,徐念慈跳出了童话式的夸张,走入了科幻叙事,在故事中,主人公的灵魂出窍,飞到了太阳系中的多个行星甚至太阳表面,并对那里的社会形态进行了考察。回来之后,这哥们又钻到地下,与生活在地球内部的祖先谈笑风生。 徐念慈 《新法螺先生谭》 也同样在1905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借用《红楼梦》的外壳,写了一部轻松娱乐的科幻小说,这部小说名为《新石头记》,作品中贾宝玉坐着潜水艇,穿越到了20世纪大上海的十里洋场,结果看到现代的繁华,贾宝玉瞬间患上了时代恐惧症,幸运的是,他后来去到了泰山,见到了一个名叫“老少年”的智者,这哥们向贾宝玉展示了科学所能带来的文明的进步,最终让贾宝玉对未来重拾信心。 不过以上几部还不够狠,真正狠的一部出现在1908年,这一年,一位名叫碧荷馆主人的作者出版了小说《新纪元》,这是一部描写中华崛起、改变世界的宏大的战争小说。故事中,我国政府将“公元纪年”改为“黄帝纪年”,结果把整个西方世界给惹恼了,于是,一场围剿中国的庞大战争就此展开。为了维护主权和民族自决,我国海军先后在三个海区,与西方列强进行了三场较量,最终依靠着自主研发的高科技武器,我国战胜了对手,崛起为世界强国。 可以发现,不论是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纪》、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谭》,还是刚才的《新纪元》,哪怕是那本残缺不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我们也能联想到,它们都对社会管理、国际政治问题进行了畅想,而这正表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自强的探索,以及对救亡图存的渴望,可以说这是我国早期科幻小说的独有特点,甚至这些影子,在《三体》之中也有表现,为什么?因为自强不息从来都是这个民族的信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来都是这个民族的不懈追求。请看下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偃师造人》中国古代第一部科幻小说
《偃师造人》中国古代第一部科幻小说 2020-01-31 10:44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动起“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探讨,而在中国历史上,《列子.汤问》的第十三篇《偃师造人》,可说是中国首部科幻小说。 《列子》的作者年代不可考,学者根据研究推测以东晋张湛注《列子》的年代为下限。《列子》虽被归入道家书籍,但此书并非全然是先秦时期列御寇的思想内容,当中有许多结合魏晋时期的老庄思想或是直接抄自佛经的故事。《列子》中许多篇章普遍被认为是单纯的寓言故事,《列子.汤问》的《偃师造人》视作中国最早的科幻小说,內容“构思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偃师造人》故事发生于周穆王西巡归国时,途中遇到一名自愿奉献技艺的工匠,名叫偃师:“周穆王西巡狩……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偃师语带保留,留了一个悬疑的伏笔。 隔天,偃师带来了一个歌舞表演者,“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彷佛真人一般的机器人,在现代像是美国、日本等国都有发展拟真外表机器人的技术。但在古代,像真人的人偶是不可思议的。而拟真人偶同时也是令人惧怕的,这种恐惧也出现在周穆王身上。木制舞者向穆王的侍妾眉目传情时,穆王才会如此勃然大怒。“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 偃师赶紧将舞者拆解自保,并证明舞者只是个人偶好让穆王息怒。这一段的描写,充分发挥了古人的想象力:“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构成人偶的材料,展现出古代人们对于人造人的想象力。拆解的人偶,还能完整装回去,如此神奇的人偶也引起穆王的好奇心,下面这段描写相当具有科学实验精神:“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画者同功乎?’"穆王的实验精神,也看到古代人们用当时的中医观念,建立的人体认知。 不过《偃师造人》是取材自西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高僧筑法护所翻译的《生经》中《佛说国王五人经》的故事。大意是,有位国王他有五个儿子,五个人有各自的特长、互不相让,最后决定各自远游他国,看谁打拼出来的成绩最好,谁就是第一。而故事中的二王子名叫工巧,他做出了一个相当逼真的机关木人,木人在国王王后面前表演歌舞,让国王以为木人是真人。但因为木人看了王后一眼,国王便下令要将它斩首。二王子只好将木人肩膀的榫子拔掉,剎那间木人一下子解体,零件散落一地,国王这才惊觉原来只是个木人,并称赞二王子巧夺天工的手艺。 《偃师造人》与《佛说国王五人经》的故事架构基本相同,但添加许多相异之处,不仅带有科幻色彩,也相当具有中国文化特色。 《偃师造人》并不只是幻想小说,而是地道的科幻小说,因为故事中巧妙融入科学精神、并且构思也符合科幻小说中“结合当时的科技并加以延伸"的手法。中国古典文学碍于历史发展,无法像西方文明因有科学革命、工业革命而诞生科幻小说,但不能以此否定中国古典文学没有科幻精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