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义务支教 用爱沐浴山村孩子
来自洞口县黄桥镇的侯长亮,2011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偏远山村义务支教11年,为那里的孩子送去爱和教育。1月6日,侯长亮获评2022年12月份助人为乐类“湖南好人”。用情家访,班上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2011年,侯长亮来到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尤齐小学支教,交通不便、没有信号、学校条件差,这些他都能想到,也做足了心理准备。 可是有两种情况远超出了侯长亮的想象,一是大石山区石漠化非常严重,非常缺水,每年都有几个月的时间,侯长亮支教的学校全校师生只能使用楼顶上存起来的雨水。另一种情况是瑶族学生辍学率太高,三年级就开始有学生辍学,到六年级小学毕业,一个班的辍学率可达一半,有些甚至高达三分之二。 为了减少学生辍学,侯长亮除了用心教学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家访。不管学生家有多远,山路有多难爬,侯长亮都会到每个学生家中了解情况,与学生父母沟通,并经常利用周末和学生家长一起干农活。因为这些努力,他所教的班级学生读完初中也没有一个人辍学,创造了该学校的“奇迹”。他的先进事迹,2015年被广西媒体报道。他被评为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但侯长亮担心媒体的声音太多,会干扰他静心支教,不利于更深地了解偏远山村教育情况,于是他选择2015年8月底离开了广西,来到了贵州省毕节市支教。用爱教学,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 贵州省毕节市交通不便,侯长亮支教的学校有七百多个学生,却只有十几位老师,而且隔壁村的小学也缺老师,有一个学期,侯长亮每天都要在两个小学上课,上午在一个学校,下午去另一个学校。后经所有老师努力,两年后,当地为两个学校共招考了八位在编老师。 学校缺老师的问题解决了,侯长亮觉得应该前往更需要他的地方。2017年8月,他和妻子来到了云南省昭通市的向阳小学,这里属于高寒山区,村里道路都是泥泞小路。学校有一百五十多个学生,四个年级共四个班级,只有三位代课老师。因新的校园还在建设中,学生只能在村民家里上课。教学开展不久后侯长亮发现,该校三、四年级绝大部分学生基础非常差,于是他找出一年级的教材,从拼音、十以内的加减法开始教学。每天放学后,侯长亮把基础差的学生组织起来学习一个小时。此外,侯长亮夫妇还经常穿着雨鞋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去家访,辅导学生学习。连续数年,侯长亮夫妇执教的班级学习成绩都在乡镇排前三名。 除了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侯长亮夫妇还从网上募集电子琴、陶笛、橡皮泥、颜料、各类球、篮球架等物资,并自费修建乒乓球桌,丰富学生的音乐、美术、体育、手工等课程。用力募集,只为孩子们需要课外书 支教时间越久,侯长亮越知道乡村教育的艰难,越知道个人力量的有限,他开始借助媒体的力量来传播偏远山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和乡村孩子需要的帮助。 在向阳小学,新修的学校没有课外书,侯长亮通过网络募集课外书。因为没有通路,包裹只能寄到山下,侯长亮夫妇多次从村民家借背篓去山下背课外书,山路非常难走,每次爬上山需要三个小时。侯长亮从山下背课外书的事情,在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那天,被《人民日报》点名表扬。他和妻子支教的故事开始被大家所知。 2020年11月,侯长亮夫妇选支教的学校和学生一起拍婚纱照,为山村教育代言,这一暖心的举动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用心思考,教会孩子自强不息 随着媒体的报道,侯长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募捐到的物资也越来越多,侯长亮发现有些学生和村民对捐赠物资产生依赖,有的甚至直接开口索要,这样对教育是有害而无益的。 于是他们开始有选择性地为孩子们进行募捐,除课外书或教学必需的东西外,他们不募集物资和金钱。同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们树立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思想。学生们每年春天都会去山上采竹笋售卖,用挣来的钱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管多么辛苦,侯长亮都跟着学生一起上山劳作,同时把孩子们这些自力更生能力结合到教学中来,在言传身教中引导学生通过劳动、通过付出获得回报。 后来,侯长亮又发起了“好好读书,奖励小猪”的捐赠活动,即学校通过募捐小猪来奖励成绩突出的学生,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其家长产生“读书有出息”的自豪感。给学生奖励小猪的事情成了网络热点,不仅帮助到了学生及家里,也引发社会各界对“怎样做才是真正意义的帮助”的思考。(编辑:李碧玉)

最美山村女教师透支生命支教
8月13日,当记者来到重医附二院时,曹瑾已被安排到医院的层流室隔离病房,病房是全封闭的,前来探视的人只能透过房间的大玻璃窗往里面望一望,窗台上有一部电话,可以借此与曹瑾通话。“并没有想到会得这个病,当时只想顶过去,因为从学校到巫山县城的医院比较远,会耽误学生的课程,万一住院了,孩子们就得换老师,复习计划就全乱了……我并不是因为孩子们的拖累才得病的,是我自己不小心,请您笔下留‘情’……”曹瑾费力地告诉记者,自己最近经常想起那些孩子,想着和他们一起度过的日子,想着能活着回去再看看他们。从小就想在山区当老师1987年的一个寒冷冬日,曹瑾出生在巫山县当阳乡土坡村,村子距县城140多公里,紧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山连绵,生存环境恶劣。和曹瑾一起长大的李远丽是曹瑾小学、初中9年同学,自小一起上学,一到四年级在村小,要走2公里多的山路;五到六年级到当阳乡上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初中要去官阳镇上学,每次来回要走上十三四个小时。“山高坡陡,每次走得都让人绝望,有时身上还要背上预备上学时吃的大米、玉米和咸菜,去新学校时还要背上课桌和板凳,我和许多坚持上学的孩子一样,都有这样一个想法,就是走出大山,再也不回来了。”李远丽说,有几次问曹瑾“你想不想回来”,曹瑾都说“要回来当老师”。“她可能是受了我的影响吧,我在农村当代课老师期间,带的许多学生都走出了大山,曹瑾就觉得我的工作‘很光荣’,认为帮助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是件很‘积德’的事。”曹瑾的父亲曹长华说。为当老师放弃医科大学2005年夏天,一张高考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曹家,成绩优异的曹瑾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的“王牌专业”——临床医学,而曹瑾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闷闷不乐。“她不想去,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她会晕血,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只能让她回巫山复读。”曹长华说,后来才知道女儿认了死理,就是要去读师范。2006年,刻苦复读一年的曹瑾再一次迎来高考,这一次,她如愿考入了重庆师范大学数学系,朝自己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2010年6月,曹瑾大学毕业,参加了大学生下基层特岗考试,主动要求回巫山支教。想起自己代课10年期间教了六届毕业班,也送走了数百名学生,曹长华终于被女儿说服了。一所被大山包围的学校2010年8月29日下午,曹瑾在巫山县教委得知自己被分到平河小学后,异常地高兴。晚上8点许,曹瑾和一同到平河小学支教的大学生向小敏坐上了从县城到平河乡的汽车,汽车在漆黑的山道上跳着“芭蕾舞”前进,越过一座座令人敬畏的大山,已近凌晨1时,车子在平河乡幼儿园旁停了下来。平河幼儿园坐落在平河乡场镇狭长的坝子里,坝子周围是数不尽的大山。幼儿园由一栋斑驳破旧的四层小楼和一块面皮伤痕累累的水泥地组成,小楼不少的窗玻璃已经破碎,窗棂已脱色。幼儿园的旁边是平河乡唯一一家小旅馆,小旅馆的三、四楼有几张简易的床铺,没有电视和空调,曹瑾和向小敏在这里度过了一个黑夜。平河乡距县城114公里,下辖9个村,其中庙堂村就是曾经被称为“中国十大贫困乡镇之一”的庙堂乡,该乡2009年撤销后,以村的形式并入了平河乡。平河小学就在幼儿园的旁边,由几栋白色的旧楼房组成,校门口对着一栋新建的高山移民楼房,校舍一侧的围墙外,清澈见底的平河水欢快地流淌。“平河小学没有开设英语与计算机课,也没有专业的音体美老师,硬件设施极为简陋。全校有学生362人,其中338个是留守儿童,206人寄宿。不过,平河小学却是方圆百里内唯一的中心小学,它寄托了全乡的希望。”平河小学校长肖光朗介绍,平河小学是重庆市培养照顾留守儿童项目伙伴学校,全校28个教职工,除了后勤人员,其余包括校长在内的每个人都要为多个班上课,并且还要照顾学生衣食起居、心理成长,教职工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当老师,又要当爹妈,有时还要客串爱心人士给孩子们送温暖。“刚开始到平河时,我感觉非常不适应,场镇被大山包围,天一黑连卖方便面的地方都没有,如果下午没吃饱就只能挨饿。”向小敏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巫山人,但远远低估了平河的“落后程度”,有的孩子来上学,甚至要走上六七个小时的山路。34个孩子的“知心姐姐”2010年9月,平河小学开学后,由于进入角色较快,曹瑾被分到六年级2班做班主任。班上有34个学生,其中27个是留守儿童,除了带好这34个孩子,曹瑾还要教几个班的数学课。平河小学的一天是从早上6点40分开始的,每到这个时候,住读的孩子们就开始起床,然后洗漱、晨练、诵读、吃早饭,8点40分开始上课,时间一直紧张有序地安排到晚上8点35分孩子们熄灯睡觉。“上课的时候她无比认真,课余时间,她给我们过生日,帮我们洗脚,冬天还为班里穿着单薄的同学买棉衣,我们都叫她知心姐姐。”在学生沈陶鑫的眼里,曹瑾就是全班同学的全职保姆。老师额头上满是汗水今年4月末,沈陶鑫和班上的几个同学,经常看到老师曹瑾趴在讲台上,用手捂住肚子,额头上满是汗水。曹瑾的男朋友、平河小学老师周志军发现,进入六月份,曹瑾越发吃不下饭,每天只能喝几口稀饭,腹部疼痛也越来越频繁,人瘦得只有70多斤。“她非要等考完试再去医院,太倔了,我劝了几次,但都遭到拒绝。”周志军哽咽着说。6月21日,曹瑾固执地参加了毕业班考试监考,这一天她连半碗稀饭都没喝得下。作为巫山县“留守儿童营养工程”试点学校,关于留守儿童营养状况大下访工作,是暑假前的一个重要工作。7月2日,曹瑾参加了大下访,没走几里路,突然感觉天昏地暗……第二天,曹瑾被曹长华和周志军搀进了巫山县人民医院,由于病情严重,几天后,曹瑾又被转至重医附二院。“恶性淋巴瘤晚期!”曹长华看到诊断书几乎晕了过去。11日,医生将曹瑾腹中碗大的肿瘤切除。但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癌细胞扩散到肺部,导致她肺部感染严重积液,并且在血液中检测出大量的癌细胞。最后的心愿:捐献眼角膜8月5日,曹瑾通过媒体公布了自己的“遗愿书”。“爸爸、妈妈:女儿有一个心愿,请你们同意,如果我走了,我想把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捐给需要的人,让我能继续看着家乡的孩子健康成长……”在这份“遗愿书”上,曹瑾除了愧疚刚刚参加工作,还没来得及尽一份孝心外,还是忘不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和那些大山里的孩子。“救救我们的老师,救救她,救救她……”沈陶鑫呜咽着对记者说。据《重庆日报》
90后女老师自称“山二代” 连续10年到湘西山村支教
近日,一位连续10年在湘西大山支教的90后女老师在网络走红。她硕士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专业,从2011年起就利用假期回到家乡给乡村地区的孩子们上课。同时,她还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温哥华等全球30多个城市开展“一美元”募捐公益活动,号召更多的留学生回乡支教。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这位女孩,她叫龙晶睛,来自湖南长沙,1993年出生。她说:“孩子们的笑容很治愈,总能够让人获得力量。作为一名‘山二代’,我想用年轻人的方式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帮助。”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闫春旭 笪越一堂好课大自然的诗歌课在网络走红想引起更多人对乡村孩子的关注近日,一位美女老师带着孩子们上的一堂“大自然的诗歌课”引起很多网友关注。视频里,老师和孩子们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上,一边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一边开动脑筋即兴创作诗歌。不少网友留言点赞:“诗歌其实就是感受,有了感受才能有表达,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真善美很有意义。”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视频中的美女老师,她叫龙晶睛,来自湖南长沙,1993年出生。对于自己的意外走红,她笑着解释说:“当时是在给孩子们上课外的诗歌课。平时在教室里,我会带着孩子们进行诗歌鉴赏、介绍诗歌写作的形式、题材以及语音规范,但放学后,我想通过在室外的实践课,鼓励孩子们不受这些规范的限制,自由地表达,迈出诗歌创作的第一步。”紫牛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29日,龙晶睛与伙伴们还在湘西凤凰县夯卡村打造了一场山谷里的梦想音乐节。除了邀请专业歌手们为孩子们歌唱演奏,山里的孩子们也为他们表演了《同手同脚》《听我说谢谢你》两个节目。这场音乐节的视频在长沙地铁车厢内播放,引起更多人对乡村孩子的关注。龙晶睛告诉记者,活动结束后,一名小男孩抱着一位音乐人说:“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厉害!”龙晶睛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看见榜样,萌生梦想,而我们后续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守护他们的梦想。”龙晶睛说,自己的理念正被更多人接纳,团队也从当初的一个人,变成现在一群人,“我会和同伴们一同坚持下去,用年轻人创新的思维去助力孩子们逐梦。”十年支教连续10年在湘西大山支教在和孩子的接触中互相成长为什么会想到去湘西大山支教呢?龙晶睛说:“因为我爸爸是在山里长大的,每次听爸爸说起小时候的事情,就被爸爸的勤奋刻苦所感染,他是我学习的榜样。”龙晶睛自称是一名“山二代”,她从爸爸的成长经历中看到了山里孩子的不容易,所以在小时候就埋下了帮助山里孩子的心。上小学时,龙晶睛常常会参加学校举办的为山区留守儿童捐书、捐物的公益活动,她当时就经常想,山里的同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自己有何不同?2011年,17岁的龙晶睛出国留学,暑假回到家乡支教。因为当时山路还没有修好,她和其他支教队员走了两个小时的山路才到达支教的小学——湖南省凤凰县好友村小学。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里,龙晶睛发现他们都特别坚强懂事。有一次,她带村里的一个小女孩滑雪,用山中的竹子做滑雪板。小女孩踩到冰上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竹子直接戳到小女孩的下巴,流了血,但是她没有哭。龙晶睛带她去上药的时候,小女孩没有喊疼,却看着龙晶睛的眼睛说:“姐姐,我记得你,几年前你来过我们这里。”龙晶睛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到来给这个小女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她又回到美国读书。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去滑雪,龙晶睛因为不熟悉雪场环境冲进了灌木丛,摔得鼻青脸肿。在特别无助的时候,她脑海里全是小女孩滑雪受伤的场景,“我想起小女孩坚强的眼神,突然有了力量爬起来,走出灌木丛。”龙晶睛支教的十年里,感动她的故事还有很多。凤凰县高岩村的凤玲、凤娇两姐妹始终令龙晶睛牵挂。在一次家访的时候,她发现姐妹俩的母亲吴女士节衣缩食,为她们添置了玩具钢琴,原来这两个孩子特别喜欢音乐。龙晶睛知道后,2016年把颇具音乐天赋的凤娇带到长沙,为她和另外一位小朋友举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音乐会。“城里的妹子来到山里,也不嫌弃村里的环境,特别喜欢帮助孩子们。”吴女士对紫牛新闻记者说,女儿凤玲的身体一直不好,龙晶睛知道后,请来医生帮忙看病。吴女士说:“小龙这个留洋的大学生这么关心山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与学习,让人特别感动。她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还给孩子精神上的呵护。”后来,凤玲、凤娇特别懂事地和龙晶睛说:“我们长大以后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听了这句话,龙晶睛触动很大,虽然见面的时间并不多,但能成为她们人生中的榜样,是非常幸运的。一百万建校在海外开展“一美元”募捐公益号召更多留学生回到乡村支教2011年,支教团队里的一名志愿者拍了一张湘西女孩抱弟弟上学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并且有公益基金为孩子们募集到100多万元重建了这所学校,并给孩子们提供免费午餐。此刻的龙晶睛才意识到,虽然自己的力量很渺小,但可以成为一个发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更多的人一起帮助这些孩子们,“可能我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但说不定别人就能够给孩子们带去很多他们需要的东西 。”回到学校后,龙晶睛开始酝酿并发起自己的第一个公益计划—— “一美元”募捐公益活动。2012年4月,龙晶睛号召了一群在美国读高中和大学的小伙伴用鞋盒做募捐箱,也做了一些展板展示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到时代广场寻找爱心人士捐赠一美元。她表示,“一方面是希望乡村孩子的情况受到大家关注,另一方面也想展现留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很热爱祖国,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到更多人。”龙晶睛和团队成员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温哥华等全球30多个城市开展“一美元”募捐公益活动,并用善款购买学习用品,暑期支教时送给大山里面的孩子。近年来互联网募捐平台开放后,龙晶睛很少再到街头募捐了,而是转为网络募捐。同时号召更多的留学生利用假期回国到山区支教,至今已召集支教志愿者1500余人。目前,龙晶睛已经全职从事公益事业,“想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帮助大山里的孩子们实现梦想,孩子们的笑容很治愈,总能够让人获得力量。作为一名‘山二代’,我想用年轻人的方式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