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香港小说:通俗文学?严肃文学?

更新时间: 2025-05-15 13:54:36

阅读人数: 857

本文主题: 严肃主角小说

在我看来,一个学科首先应该有扎实的资料考索和个案研究的经验,然后才能有统摄全体而写史的条件。香港文学的研究却几乎是从写作文学史开始的,从80年代这一学科的建立开始,陆陆续续已有多本《香港文学史》著作面世。如此仓促写史的结果是,这些著作不仅在框架上大体雷同,而且在基本的史料上都有欠缺。令人欣喜的是,刚刚出版的袁良骏先生的《香港小说史》在气象上已大为不同。袁良骏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获得的成果是可观的,《香港小说史》中的“‘五四’影响下的《英华青年》和香港新小说的萌芽”、“第一批‘港岛传奇’小说家——杰克、望云、平可等”、“三苏的早期小说”、“港岛传奇的泛滥”等章节所论述到的大量的作家作品,基本上都没有见诸于从前的文学史。有《香港文学史》的作者坦承,这些作家作品的名字有的他根本就没听说过。资料的挖掘显然是袁良骏这部《香港小说史》的过人之处,它不仅仅关乎资料本身,它同时带来了文学史格局上的变化,对整个评价体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人们通常认为:在三四十年代之交的香港,新文学已经扎根,内地作家也因抗战爆发而南下香港,所以香港文坛已经为新文学所占据。袁良骏的研究却表明其实不然:除了青年学生之外,三四十年代殖民地商业社会香港的读者群依然还是鸳鸯蝴蝶派的口味,这使得新文学没能成为文坛主流,市场流行的依然是通俗小说,通俗作家不但没有消失,市场需求反倒“胁迫”杰克、平可、望云等香港第一批新文艺作家为了生存而倒退去写旧章回小说。香港文学的格局历来是通俗文学占据主流而严肃文学处于边缘,即使在三四十年代这一特殊时期也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是卓而不群的“史识”。香港文学历来存在着“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之争,两派互相排斥。内地文学研究从前轻视通俗文学,根本不将其纳入文学史之中。现在学界则又有“金庸热”,古典文学界的冯其庸先生和现代文学界的严家炎先生对金庸评价甚高,香港文学史也相应给金庸以较高地位。而袁良骏先生的观点没有倒向哪一派,他认为:“50年代中期,以金庸、梁羽生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兴起,开了香港小说的新生面。尽管香港的一些‘纯文艺’作家对他们依然评价很低,但在武侠小说的领域内,他们确实发动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注意到,他将“革命”二字严格限定于“武侠小说”的范围之内。他还认为“新武侠小说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消闲文学,不宜过分提倡。假如香港文学都变成了新武侠,香港小说家都变成了金庸、梁羽生,那将是不可思议的。”在关于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问题上,袁良骏也有自己不俗的见解。他对刘以鬯先生《酒徒》的现代主义实践予以很高评价,但对于刘以鬯关于“现实主义死亡论”却毫不客气地加以反驳。他认为现实主义固有局限,现代主义何独不然,这两种创作方法并无高下之分,正确的途径是不拘于一隅,拓宽自己。现代主义如果一味玩弄玄虚,只会走向末路,他指出香港目前的现代主义正处于这样一种“误区和困境”之中。我认为,袁良骏先生对于香港文学的殖民性问题,似乎未曾充分注意。《香港小说史》认为,与日本之于台湾不同,英国对香港采取了远为缓和的殖民政策,对中国文化基本上自由放任,袁良骏还引用1927年港督金文泰的演讲,表明港英当局对于中国文化的倡导。其实从历史上看,英国殖民当局从来没有放松过殖民教化,他们一直致力于淡化港人的民族记忆、培养西方文化认同和归顺英国“祖家”的意识。手段虽然缓和,但其后果却是惊人的,它对于香港文化的形态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港督金文泰的演讲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彼时港英当局是在利用中国“国故”抵御20年代省港大罢工后风起云涌的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思潮,从而维护英国人的殖民统治。正如鲁迅所说:“哪里是真在尊重呢,不过是利用!”殖民性构成了理解香港文学的一个出发点,这里不谈20世纪前期,只略加分析不为人所注意的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思潮中的殖民性问题。昆南的小说《地的门》是五六十年代香港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受到了高度评价,但《香港小说史》却批评了这部作品的“花架子”,这显示出袁良骏先生独到的艺术把握力,这一“花架子”的文化含义是什么呢?从后殖民理论看来,它显示了一种殖民性——虽然《地的门》曾以其反殖民性和艺术独创性受到叶维廉的称赞。后殖民理论较之于从前的反殖民主义理论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意识到了西方殖民霸权的新形式,即西方意识形态以一种客观普遍的知识话语的面目出现,以知识/权力的形式继续维持它对于殖民地及第三世界的控制。后殖民理论致力于颠覆最具影响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模式,它指出这一模式不过是出自于欧洲立场的历史建构,不能作为衡量非西方国家的标准。现代主义是文学上的一种典型的西方叙事。它本是欧洲历史上继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的一种文学叙事形式,但这种历史叙事却被普遍化了,成为了一种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现代“高级”文学形式,引得第三世界国家的文人置自己的历史于不顾,而竞相追随,一味效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典型的欧洲中心。在昆南《地之门》中,中国的远古神话却必须纳入西方的叙事结构中才能产生意义,而他的所谓“艺术创新”不过是对于西方现代形式的一味效仿,而这里西方价值中心的取向是非常明显的。从殖民性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解释香港文学的诸多问题,研究香港文学似不应忽略这一基本立场。

香港小说:通俗文学?严肃文学?

酷似b级片的严肃小说(失明症漫记)书评

一对我而言,阅读《失明症漫记》是种很熟悉但又陌生的体验。熟悉在它是如此地吸人眼球,一旦开始就很难停下,在2022与2023年之交的晚上,没有出门,没有打游戏,甚至没有看手机,唯有疯狂地阅读,仿佛回到10年前躲在床上通宵咀嚼《饥饿游戏》的那一夜。但这种感觉又是陌生的,从未有哪个严肃作家的书能让我这样废寝忘食,你得不断提醒自己,喂,这可是诺奖级的作品,即使....嗯,可能像个B级丧尸片,但一定有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在里面,白色眼盲是隐喻,偷车贼是隐喻,放荡女人带墨镜也是隐喻!没有错,结尾处医生和妻子的对话“我想我们没有失明,我想我们现在是盲人;能看得见的盲人;能看但又看不见的盲人”,以及萨拉马戈生前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这里安睡着一个愤怒的人”,两者都表明《失明症漫记》里就是有庞大的隐喻。也许有人热衷于破解这些隐喻代表着什么,可我不想这么做。一是因为隐喻脱离不开文化背景,“圣像全部被白布蒙上眼睛”这个隐喻对于从不信仰上帝的人来说毫无意义,就像字面意思那样仅仅是“一堆人雕的石头又被人缠了一圈白布”,引发不出任何恐惧。倘若场景换成,一位站在寺庙中心的人发现,周围层层密布的108座金佛像全部闭上了眼睛,“佛陀闭目”(不看人间,放弃救世,此处即是地狱)这一隐喻反而让我脊背发凉。另一方面是因为,隐喻的出现恰好展现了表象的不可叙述,正因为不可说,或者是无法说尽,才转而使用一种更为复杂和加密的表达方式。萨拉马戈采用隐喻的背后有一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就像我们本想乘缆车上山看风景,结果整个景区停电,于是只好边擦着汗边爬上去,隐喻就是这样的过程。也正因如此,萨拉马戈说他自己是“愤怒”的,其实更好的词是——“未被满足的”,比起他隐喻了什么,他为什么要隐喻反而更吸引我。当然,“为什么”这一点我现在也不想谈,熟悉二十世纪历史的读者可以很自然地共情萨拉马戈的愤怒。其实真正让我好奇的其实只有一点:在如此密集的隐喻下,这本小说是怎样做到通俗的。 二首先需要考察的便是语言的表达。萨拉马戈自己也说了,他的作品是“口语化的”,也就是语词本身很简单。体现在翻译过来的作品上也很明显,你几乎找不到生僻字,甚至没有文绉绉的表述,全篇都是白描。来看一下开头一段就知道了:“黄灯亮了。前面两辆汽车抢在变红灯加速以前冲了过去。人行道边出现了绿色的人像。正在等候的人们开始踩着画在黑色沥青上的白线穿过马路,没有比它更不像斑马的了,人们却称之为斑马线。司机们个个急不可耐,脚踩离合器,使汽车保持紧张状态,进一进,退一退,像一匹匹感到鞭子即将从空中抽下来的马一样躁动不安......”这样的开头,既没有“多年以后”的魔幻,亦没有变成甲虫的惊愕,有的只是平铺直叙。其实,这是一种电影镜头似的表达,一句话就是一个画面,阅读这个开头总会让你想到许多电影里常见的场景,画面感的产生让阅读过程变得通畅。然而并不是说这种语言就是好的,最常见的抨击便是“没有文采/不文学化”,因此萨拉马戈必须要在故事剧情上写得足够吸引人。在这一点上,《三体》和《失明症漫记》有相似之处,两本书都采用简单的文笔描写极富想象力的故事,语言奠定了它们通俗的基础。 三语言之外,从叙述视角来看,《失明症漫记》采用了全知视角,读者既能知道发生了什么,也能清楚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叙述模式本身并不特殊,然而有趣的是,一旦度过开篇,除了医生妻子以外的角色都成了盲人,成为了“不可看见之人”。医生妻子是唯一看得见的人,她自然而然成为了读者的眼睛。很长一段时间,叙事者所描述的,就是医生妻子所看到的。在这种背景下,读者几乎很容易代入到医生妻子的角色中,于是故事明明是全知视角,却达成了一种以医生妻子为主角的第一人称叙事效果。这种巧妙几乎难以复制,它由故事本身的设定所限制,正因此,设计医生妻子这样一位非盲角色才更显得萨拉马戈的天才。尤其是当读者成功代入到医生妻子的角色中时,每一次对她的伤害,也仿佛是对读者的伤害——我是唯一看得见的人,我是唯一清醒的人,我也是被深深伤害的人。男人们要求医生妻子献身,就是要求读者献身,歹徒非礼医生妻子,也就是在非礼读者。颤栗、愤怒、屈辱,这些情感几乎不需要特别强调,读者也一样能感受到,而且是如此强烈且震撼。结尾,所有人开始恢复光明,而医生妻子(读者)却失明了,疲惫、解脱、恐惧、不甘等等感受一并涌上,使得故事的艺术张力达到最高值,即使合上书脊,也久久难以忘怀。这就是情节与叙述视角巧妙结合所带来的效果。 四还没有结束,要论通俗的原因,小说中大量的恶趣味描写同样功不可没。就比如下面这一段:“几个失明者在床上动了动,像每天早晨一样,释放出整整一夜在肠胃里积累的气体,不过屋里的空气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令人作呕,它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程度。不仅从厕所飘来的阵阵臭气让人恶心,还有二百多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气味,他们浸泡在自己的汗液里,既不能也不知道该怎样洗澡,穿着一天比一天肮脏的衣服,睡觉的床上粘着粪便也算不上稀罕事。”简单流畅的语言描写了一个B级片的典型场景,不得不让人感到一阵恶心。这样的桥段不止一次地出现,反复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嗅觉冲击。正如莫言擅长描写酷刑来吸引读者一样,萨拉马戈很擅长屎尿屁的场面描写来带动读者的感官体验,就算想不记住也不行。另一方面,萨拉马戈抛弃了人物名字,全部采用其身份代指,比如医生、医生妻子。就作者本意来说,或许是想模糊化角色的独特性,使他们指代一类人,以此来隐喻某些典型人物。但客观来看,这一做法也同样显著降低了读者记忆人物名字的压力,每一位角色的指代都异常鲜明,大大提高了阅读流畅性,“好读好记”也就成了必然。 五大体上,我从语言、叙述视角、情节、B级片场景、人物命名这几个方面简述了《失明症漫记》何以通俗的原因。我最开始动笔时,2023年元旦假期未完,写成此篇时,2023年已过大半。好的作品可以经过时间的考验,而大半年后我依旧有动力完成这样一篇简明的分析,或许证明《失明症漫记》正是一部好的作品。也以此篇纪念我这注定难忘的半年时光,前路漫漫,阅读不止。

小说《严肃教授他财大器粗(1v1h)》txt百度云

小说《严肃教授他财大器粗(1V1H)》TXT百度云1994 著小说主角:李姐性器白嘉琪林路清周正管严顾荀松莞尔宫口顾荀刚相关标签:玄幻高辣女神哥哥闺蜜教授大众1v1男人严肃教授最后更新:2024/6/16 2:12:33最新章节:小说《严肃教授他财大器粗(1V1H)》TXT百度云最新章节 番外:孕期play 2024-06-16小说简介:zаjιаǒsんù.cǒм(zajiaoshu.com)钢琴女神颜烟拒绝了一大众男人的追求,偏偏看上了那个大她七岁的闺蜜哥哥,古板严肃的教授顾荀。所有人都以为顾荀是癞蛤蟆想吃天鹅rou,只有颜烟知道顾荀在床上不仅一点都不古板,反而花样百出、财大器粗。颜烟X顾荀钢琴女神X数学系教授内容摘要:回国第一件事便找jī巴吃钢琴女神颜烟于今晚回国,众多粉丝于机场接机......颜烟此次回国将一连开五场演奏会,门票已于开卖十分钟内抢购一空......颜烟在国外被媒体拍到与人称钢琴王子的林路清共进晚餐,传言两人jiāo往已久好事将近......颜烟,颜氏集团总裁的嫡亲姪女,从小学琴一路斩获无数大奖,于十六岁那年远赴美国求学,以二十岁的年纪与巴黎jiāo响乐团合作登场,演奏结束后惊艳全场,从此开启了她璀璨的音乐人生。今年二十三岁的她,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就算平时定居在国外,每年还是会抽出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回国,给国内的粉丝带来几场演奏会。关心音乐的人爱她的琴声,不那么关心音乐的人反而粉上她的颜,一身慵懒随xìng的气质,搭配上一张小巧的瓜子脸,五官精致,嘴角一颗美人痣更为她增添一丝妩媚。比一般人还要雪白的一身肌肤,还有秾纤合度的身材,更别提每场演奏会上她穿过的礼服总会引起关注。而这位音乐界的明日之星,回国后的行程一直引起众家媒体的好奇,偏偏颜烟这个人不爱应酬,于媒体前虽然温和有礼,但话却特别少,让媒体们抓心挠肝想要拍到她的私生活却一直铩羽而归。而他们万万没想到,舞台上空灵的钢琴女神,一回国不是回家休息,TXT下载:电子书《小说《严肃教授他财大器粗(1V1H)》TXT百度云》.txtMP3下载:有声小说《小说《严肃教授他财大器粗(1V1H)》TXT百度云》.mp3开始阅读回国第一件事便找鸡巴吃有声小说回国第一件事便找鸡巴吃下载APP绿色免费APP相似小说类似小说换源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