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和现实结合,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指导生活
(原标题:荆方:读书要和现实结合,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指导生活)
在荆方看来,阅读不是一件私人的事,而是可以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她和友人定期举办读书会,从一个话题可以辐射出很多本书,和大家分享、交流。同时身为自由写作者的她,也能在这种交流中,印证自己的思想,不和社会脱节。在这种分享中,阅读也能更好地指导生活。
新快报:您和友人办的读书会已经运行两年了,当初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办读书会?
荆方:两年前,我的第五本新书在南国书香节上发布。当时的场面挺让人感动的,市民对读书的热情还是有的,好多市民围着我们提问,问的问题是我们能解答的,我们也愿意去解答这些问题。于是,和几个传媒人、作家朋友,一起组织了一个读书会。读书会是开放式的,不限制参与市民人数,我很愿意把自己读书的心得、想法,去和大家分享。
中国人有个习惯,觉得阅读是自己的事,自己关起门来读就好。读书其实并不是一个完全很私人的事,阅读是可以分享的,可以作为一种谈资,一种社交手段。我认为我们在社交时,不应该只谈流行电视剧,社交时也可以谈谈阅读。
新快报:你们的读书会有何特点?
荆方:一般的读书会都是读一本书,我们的读书会是从一个话题出发,从一个话题来辐射出若干本书。从每本书都能提炼出话题的外延,大家通过这个主题能理解好几本书。例如,有次读书会的主题是悬疑小说,基于这个主题出发带出几本悬疑小说,会给市民讲不同派别的悬疑小说,在描写人性、犯罪上有何区别。通过这种主题分享的方式,为大家开启读书的桥梁,把人和书沟通起来。
新快报:您为什么要做读书会这件事?
荆方:一方面是因为文人的天真烂漫,有好东西希望跟人分享,另外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救赎”。我是个自由写作人,跟行业是脱节的,但是因为办读书会这个小团体,就把我跟其他行业连接了。我可以把我看的书,想的问题,跟大家沟通。在这个平台,我看的书都有反馈,我的一些想法会得到印证,也可能会得到纠正。
我们常常谈论读了什么书,围绕一本书可以谈得很深,我们愿意这样一起聚。如果老是谈些家长里短的,没有营养。把阅读纳入社交,还能让大家共同成长。
新快报:您认为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荆方:我觉得阅读可以很实用,和生活结合起来。我们读书会的话题设计都很接地气,比如今年6月设置悬疑小说的主题,主要考虑到在即将到来的暑期悠长假期,如果没有那些扣人心弦的悬疑小说,该多么无聊。有些学生放暑假,不一定外出,喜欢宅在家里,会读悬疑小说。7月设置的则是旅行的主题,夏天是旅行的季节,会分享和旅行有关的书,就知道应该怎样享受旅程,能带着思考去上路。同时,我们还有个读书微信群,每周二都会搞夜话,就时下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并推荐好书。最近就针对热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和原著的区别,进行讨论。
我认为读书要和现实结合,读书最大的意义是指导生活。我知道英国有一个机构,当有人心理遇到问题去向它寻求帮助,就给人开书单,其实大多问题在书里全部有答案。
新快报:您阅读有什么特别习惯吗?
荆方:由于最近要写古代美食的书籍,我现在看的基本都是和古代美食相关的书。平常喜欢看文学类的书,尤其爱看小说。我不喜欢反复读,喜欢读一遍就把书全部消化,很多细节在若干年后都记得住。像一本四五百页的书,我每天看四五个小时,要看一个月。看书时还要做读书笔记,一本书全部啃下来,就都记住了,然后就可以放一边了,可能几年内都不会碰。我觉得来回反复看,反而浪费时间,不如扎实读一遍就吃透。
新快报:您写了好几本和年代有关系的书,那个年代有何读书趣事?
荆方:我是60后,但成长期是在70、80年代。70年代可读的书的类型比较少,能读的就那么几本,比较单调。我那时读的书,包括《草原英雄小姐妹》。80年代我上大学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就都有了。
我的阅读启蒙来自小人书,小时候最早是看带画的小人书,引发我的阅读兴趣。那时候书虽然少,但很精致,每一本书都是经过严格审核,画师也是兢兢业业画出来的,每本书都很耐看。画小人书的画师很厉害,全部是中央美院的大师。那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书箱,里面全部是小人书,当时我有100本小人书。大家还流行换小人书看,住同一个大院的孩子,大家会互相换书看。换的书也看完了,就去租书摊看,租小人书也很便宜,一分钱能看一本。
新快报:阅读能对亲子关系有启发吗?
荆方:母亲节时,我们办过一期读书会讲母子关系。通过分享几本和母亲有关的书,来和大家交流怎样的母子关系才是健康的。我们分享龙应台的人生三书,里面有讲她看到儿子抽烟,恨不得把烟从儿子嘴上拿下来。但龙应台写到自己不能这样做,因为儿子已经18岁了,要对儿子保持尊敬和理解。中国很多妈妈,不管孩子是18岁还是28岁,对待孩子还是耳提面命。龙应台既有东方人的家庭观,做了好多年的家庭主妇,但一转身也能转到西方人的观念,对孩子保持距离、客观。
这样的分享,能引发对母子关系的思考。当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后,父母要保持距离。母亲和孩子有两次剥离,第一次剥离是生产。第二次剥离是18岁,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比原来更叛逆。孩子正是通过和你拉开距离,来向世界证明自己是独立的,这时应该去理解他的这种叛逆。而往往在这种时候,母亲不理解,觉得孩子怎么对我那么冷漠。其实应该正确理解剥离期,这是孩子必要的心理建设,只有通过离开母亲,才能建立自己的世界观。
当时现场有个母亲听了都落泪了,说以前对儿子对她的态度很不理解,听完后得到抚慰,觉得也应该理解儿子。
作家,画家。曾出版绘本笔记《我是60后》《青春期》。陆续在《南方周末》、《读库》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策划:新快报记者 张英姿 唐星
推荐理由:书中名为“九莉”的女主角与张爱玲身世相仿,对张爱玲来说其实是有点纪实性。张爱玲的母女关系很糟糕,从书中可以看到她们母女关系之间的鸿沟。现在很多母子也代沟严重,会激发你去思考怎样去认识这种鸿沟,会启发去领悟和改善亲子关系。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著名心理书籍排行榜
一些人对于心理学非常感兴趣,相读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下十大经典心理学书籍,供参考!
作者曾奇峰是国内精神分析派著名的心理医生,他把自己多年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感悟,浓缩在这一本书中,对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情感困惑、自我认识方面,都有他独到的见解。文字既充满睿智,又不乏幽默,来,这就给你几句麻辣妙语体会体会:“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所有的独立都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叫安全”,“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
书中用一个个心理案例反映了中国式家庭的普遍而又让人痛苦的相处方式,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成人对长辈的愚孝,注重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不注重自己的感受等等。相信你在读的时候,可能会对自己原生家庭中那些让你难受又说不出来的东西,有更深的感悟。通过阅读,发现和感悟它们,这就是自我转变的开始。
这本小说以女性若菱为主线,讲了她和一位睿智老人的奇遇及对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是就是这本书中后来脍炙人口的一句话。如果你因为情感困惑,或者巨大的工作压力而迷茫无助、透不过气来,那就找出一个周末,翻翻这本书,相信你能从中找到破局的妙招。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童年患有佝偻病和肺炎,所以幼小的他一度非常自卑,但他并没有被病痛打败,反而不断地超越自己,成为世界杰出的精神分析大师。这本书就是作者从生活经验和心理学背景出发,与我们探讨生活的意义、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记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等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如果你现在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不妨读读它帮你重振旗鼓哦!
作者: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克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很感兴趣,了解过各个分支,又想要进入精神分析学派进行学习的话,那我推荐你看这本书。这本书帮我们系统理顺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脉络,从经典精神分析开始,到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当代克莱因学派的理论,客体关系学派,自体心理学等等,让你对精神分析从开创至今的发展在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也帮你快速认识这个学派里的大咖们,比如弗洛伊德,沙利文,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人。
6、《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机制》
这本书的作者欧文亚隆先生是世界顶级的心理大咖,存在主义和团体心理治疗权威,并且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他写的《当尼采哭泣》《直视骄阳》等多部作品都震撼人心。这本书是亚隆先生写给年轻治疗师的启思录,内容包括如何共情,如何利用“此时此地”,如何给予反馈等,都是非常实用又很有启示的思索和建议。
发展心理学,以教科书式的笔触,系统介绍了一个人从受精卵到死亡的毕生发展过程。如果你对孕育和照料孩子特别在意,却又不知如何下手,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这本书,看看在怀孕的每个周里,胎儿都有哪些不同的变化。看看孩子在一岁、两岁、三岁,直到青春期,都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和关键期。相信当你看过这本书,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不那么焦虑了。
9、《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作者:马斯洛
本书作者马斯洛是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本书是其研究人性与社会关系的顶级著作。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涉及个人成长、人性的理解、生活态度,以及生命的意义等贴近个人生活的话题。对每位读者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书中透露了马斯洛本人的一些生活经历、思想转变历程,能让社科爱好者清晰了解一代心理学大师的心理成长史。
10. 《自我与自性》 作者:荣格
“人不仅仅是男人或女人,人的心灵具有潜在的完整性。”
人是潜在完整的,人是无穷神性的一小片。荣格认为,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有一个原型至关重要,那就是自性。自性是与意识相对的概念,但是它容纳自性。自我包含着一个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无意识的部分;自性必须透过自我来讨厌自身。自性是人类进化的原因,也是人类进化的动力。
1.《 心理学与生活》 美国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是一本教材,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的教授们的集体智慧。
知识结构非常的全面,通俗易懂,并非常适合自学。
2.《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美国 罗杰.霍克
多年位居亚马逊网上书店心理学TOP100
全书分为是八个心理学专题,涵盖全面,有“生物学与人类行为”、“知觉与意识”、“学习和条件反射”、“智力、认知和记忆”、“人的发展”、“情绪和动机”、“人格”、“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
3.《津巴多普通心理学》 美国 菲利普.津巴多 罗伯特.约翰逊 薇薇安.麦卡恩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教授主笔,教授心理学课程50多年,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 识学习心理学,以问题串联概念,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让学习更符合认知规律。
4.《人格心理学》 美国 Jerry M. Burger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高深的理论结合人们关心的个人心理问题问题娓娓道来;介绍的六个人格流派,力求不偏不倚,实事求是。
九味书屋丨读书,是为了心灵生活。
近期《九味书屋》正在精选慢读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集《世间生活》,冯老优雅的文风,字里行间的睿智让读者们深深喜爱。今天,在世界读书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也来听听冯老眼中的读书是怎样的。
世界上所有有的东西和世界上没有的东西都在书里面,比如,人的想象、智慧、思想、发现……这些东西都在书里面,所以,我说,书的世界大于我们现实的世界。
读书分为几种类型,比如,我身体哪里疼是怎么回事,我就得看医书,这是工具型的看书;第二种,是求知的,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单纯地求知,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甚至影响了职业、人生道路的选择;第三种,就是消遣,我想更多的人属于这类,像地铁里看书基本上都是消遣读物;第四类,我用一个词——读书,是为了心灵生活。
享受别人的思想,也是很快乐的事
我们需要书里的东西对我们的治愈,需要比较纯粹的、精神的、情感的生活,思考的、审美的。今天上午就比较空闲,我空闲的时候,在书房里放一点很轻的钢琴曲子,沏一杯很好的茶,坐那儿,把书打开。享受别人的思想,也是很快乐的事。特别是这些思想有新发现的时候,它一下子把你引申到一个抽象的、全新的境界里去,人的智慧在那里忽然开辟了一个空间,一个你过去没有看见过的空间,这就很享受。
作家需要悲悯的情怀,为弱者代言
契科夫对我影响比较大。当然,他的文字写法对我有影响,他短句的应用、白描式的语言、他语言里的节奏感……对我是有影响的。但是,他最影响我的是他的悲悯,我觉得这对于作家是特别重要的。作家应该对弱者、对人有一颗悲悯的心。
让孩子读书,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让孩子读经典
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到书店买书,一买就是一包,回来我就扔他床上了,然后,他自己选。他不喜欢的书他就扔一边了,喜欢的,他就去看。他要随他的性情,因为,每个人进入书的世界的入口是不一样的。但是,这里有引导,所有人类经典的书,其实都是人类重要的价值观、重要的是非标准、重要的道德取向、重要的审美法则。所以,我觉得,让孩子读书,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让孩子读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