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航展,印度光辉战机关键时刻掉链子
从LCA光辉战斗机的调性和表现来看,印度距离战胜其眼中的竞争对手,还有不短的路要走。
全文2259字,阅读约需6分钟
撰稿/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迟道华 校对/赵琳
▲11月14日,在阿联酋迪拜阿勒马克图姆机场,人们在停机坪观看飞行表演。图/新华社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11月13日—17日,第十八届迪拜航空展在阿联酋迪拜的阿勒马克图姆国际机场举行。本届航展吸引了超过95个国家和地区、1400多家参展商参展,展出180多架世界最先进的商用、私人和军用飞机。
其中,中国歼10C战斗机是自2018年升级以来首次在中东公开亮相。此外,印度自产的LCA光辉战斗机和巴基斯坦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制造的JF-17战斗机(即枭龙3,巴基斯坦称雷电)因为经常在国际竞标场合竞争,也格外引人注目。印媒称,这两款战机之间有一场“引人注目的对峙”。
然而,11月15日社交媒体传出消息称,印度的LCA光辉战斗机因出现故障无法参加飞行表演,被踢出了表演列表。如果该消息得到确认,对于印度战机来说无疑是又一项不那么好的纪录。
LCA光辉战斗机号称是世界上最小、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堪称“印度之光”,除经常参加国际航展并进行飞行表演,还罕见地得到了国外订单。
但LCA光辉战斗机虽然号称印度国产,现有的“乞丐版”MK-1型本土率其实只有50%,“升级版”的MK-1A本土化率也只在55%—60%之间。
其中发动机是美国的F404-GE-IN20,空对空导弹部分是俄罗斯的R-73或以色列的怪蛇-5,雷达是以色列技术的ELM-2052,远程精确制导弹药由阿联酋的军工集团负责研发。
即使本土化率不高,印度也是历经33年才完成了LCA光辉战斗机的研制过程。研发最早于1983年启动,目的是代替老旧的米格-21战机。当时印度雄心勃勃,要求一切都由印度研制,给出的进度表是到1996年实现首飞。
结果印度自己搞了几年发现不行,只好找来制造幻影战机的法国的军机制造商达索公司帮忙。最终在2001年完成了首飞,比计划晚了5年。
飞机制造是大工业,考验协调能力。由于印度内部的管理混乱,加上政治因素,LCA光辉战斗机直到2016年才开始服役。
由于设计问题,LCA光辉战斗机的战力说不上有多强。不过,相较于印度空军拼凑的各种战机来说,LCA光辉战斗机虽然故障难免,但有一个突出优点,就是坠毁率不高。这就给印度带来了极大的信心,甚至到处推销。
▲资料图:一架“光辉”轻型战斗机在新德里参加印度共和日庆祝彩排。图/新华社
由于受到产能的限制,LCA光辉战斗机服役至今也已7年了,但仍不能大规模装备部队。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空军已在印度南部的苏鲁尔空军基地部署了一个中队的LCA MK-1,该中队今年可能转移到了克什米尔山谷印巴边境,这么做的目的是让飞行中队获得在山谷行动的经验,同时测试飞行的性能。
另外,有报道说还有一个LCA MK-1中队将搬迁至古吉拉特邦的前线战斗机基地。
印媒称,第一个 “升级版”的LCA MK-1A中队才打算在拉贾斯坦邦(印度西部的邦,与巴基斯坦接壤)的一个空军基地组建。印度空军计划于2024年第一季度开始引进83架LCA MK-1A。
虽然多数装备、升级计划还只在纸面上,但印度空军已计划搞二代“光辉”战机了。据报道,二代“光辉”战机MK-2计划在5年内做好生产准备,印度空军预计将订购超过100架MK-2,发动机将升级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F-414。
美国向印度提供F-414 发动机,是今年年初印度总理莫迪访美取得的成果之一。
印度希望,MK-2的本土化生产率提高到75%。
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化率不代表国产率。一代“光辉”虽然让印度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不足以提高其国产率。印度希望MK-2的本土化生产率提高的途径,是利用印度的国际战略空间,让国外装备转到印度生产。
也就是说,印度战机拼凑的性质并不会因此真正改善。
▲资料图:印度空军飞机参加空军日阅兵彩排。图/新华社
印度媒体和专家不断拿中国歼10C和中巴联合生产的JF-17战斗机与“光辉”作对比。鉴于中国歼10已在国际市场获得的口碑,所以印度更多的精力是用“光辉”与JF-17做比较。
为了压倒JF-17,印度什么话也敢说。比如,退役印度空军元帅阿尼尔·乔普拉近期还在印媒发表文章抹黑枭龙,而印度自研的LCA光辉战斗机才是真正的“黑马”。
但实际上,据不完全统计,根据现有的合同,到2025年枭龙的海外出口至少将达到185架,而“光辉”还只是在到处兜售的阶段。
去年的新加坡航展,印度空军飞行表演编队用LCA光辉战斗机作了表演,意在打开东南亚市场。今年在迪拜航展高度亮相,意在打开中东市场。
中东地区现在有非常强烈的武器升级意向。而中国制造有足够的竞争力。印度之所以给枭龙泼污水,其实也是在瞄着中国这个更强劲的竞争对手。
迪拜航展,也是一场订单大赛。军机市场上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巴印战机,对于中东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吸引力很大,竞争比具有高度垄断性的民航客机市场激烈。
但从LCA光辉战斗机的调性和表现来看,印度距离战胜其眼中的竞争对手,还有不短的路要走。这不是光靠公关嘴炮就能赶上的路程。
新舞剧争议不断,65岁的杨丽萍如何看待艺术创作?
对话凯文·凯利:美国的芯片禁令只会加速提升中国自己制造芯片的能力

军事作家:中国战机都被严重低估中美空军实力对比揭晓
军事作家:中国战机都被严重低估 中美空军实力对比揭晓。2016年,解放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之后我国编成了50多个航空旅。关于中国空军在全球的地位,可以从中美空军规模差距和战机质量等方面来分析。
根据数据网站“world population review”的信息,截至2025年,美国拥有最多的军用飞机,数量超过1.4万架,其次是俄罗斯的4211架,第三是中国的3304架。尽管从数量上看,美国对中国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但美国空军中的许多飞机是直升机。如果只计算F-22、F-35、F-16等作战飞机,美国空军大约有2100架左右。相比之下,中国空军服役的歼-8、歼-10、歼-11、歼-16、歼-20、歼轰-7、苏-27、苏-30和苏-35等主要战机合计也有约2100架。因此,在作战飞机方面,中国的战机数量与美国相当。
然而,一支完整的空军不仅包括作战飞机,还有空中加油机、预警机等辅助机型。在这些领域,中国与美国及俄罗斯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不过,在战机质量上,中国空军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中国拥有了歼-20这款五代机以及歼-16这款四代半战机,且数量较多。相比之下,美国虽然拥有更多五代机,但其F-15系列中很多型号较为老旧,无法与歼-16相提并论。至于俄罗斯空军,虽然总数略高于中国,但在质量和性能上远不及中国空军,尤其是五代机方面,中国歼-20的数量远远超过俄罗斯的苏-57。
此外,各国空军的实力还受战机机体年龄的影响。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战机零部件会老化,影响故障率和实战能力。目前,中国空军的许多新式战机如歼-16和歼-20都非常年轻,平均服役年限较低。而美国的一些主力战机如F-15和F-22,平均服役年限较长,这可能会影响其整体战斗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在发展速度上表现出色。无论是生产速度还是新战机研发速度,中国都领先于美国。例如,中国歼-16和歼-20的产能加起来超过了150架,高于美国F-35和F-15EX的总产能。此外,中国在六代机的研发上也走在了美国前面,至少领先五年以上。因此,虽然当前美国空军总实力更强,但中国空军的发展势头预示着未来有可能超越美国。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轨道号》是科幻作家吴岩重返长篇舞台的儿童文学新作。作者以1972年的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一座空军部队大院里孩子们的成长故事。在作者的笔下,继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之后,中国载人航天项目“714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人公小岩的父母所在的空军军事装备所也积极投入到相关项目中,为把中国首位宇航员送上太空而努力奋斗。军装所承接的项目被命名为“中国轨道号”,意思是中国人永远会在自己的轨道上前进。
全书的四个章节与四季轮回一一对应,剧情也相应地起承转合,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小说的序幕在春天拉开,那是小岩第一次见到新所长顾阿姨。初来乍到的她敢做敢为,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带领全所上下投入“中国轨道号”项目的建设中。第二章的故事发生在火热的夏天,小岩与空军试飞英雄的儿子周翔不打不相识。他们前往大漠参加“火星探险夏令营”,听闻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英雄往事。第三章是小岩成长的转折点。那年秋天,小岩遇到了人生中最好的导师老汪。他为小岩和整个研究所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让小岩埋下了刻骨铭心的遗憾。最后,故事在冬天迎来了尾声。小岩一家找回了老汪的儿子冬冬,顾阿姨的研究不但让“中国轨道号”项目取得了重要成绩,还让冬冬的病有了很大起色。小岩终于走出了老汪去世的阴影,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作者大胆的想象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科幻色彩。最为巧妙的是,未来感十足的科幻元素往往与历史的视角结伴出现:在那个科研条件十分艰苦的年代,老汪在天台上用废旧的文具、炊具组成了简陋的科研仪器,却用它们来研究国际上最前沿的“红微子”通信技术与空间扭动理论;如今处处可见的电梯让第一次进入实验楼的小岩惊叹不已,在下一刻,他却进入了一间极其先进的实验室,亲身体验了生物计算机和脑声记录仪的神奇……无限的想象与真实的历史镜头完美地重叠在一起,形成强烈反差碰撞的同时建立起自洽的逻辑,让虚构的故事给人以真实感。
书中塑造了两位典型的老一辈科学家形象——顾阿姨和老汪。他们的性格截然不同。从海外归来的科学家顾阿姨身上带有那个年代的学者所独有的气质,“仿佛有青春永驻的秘诀,各种磨难都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热爱”。她低调而谦和,拒绝了爸爸专门给她安排的住所,让自己融入军装所的大集体中;她顶着各方压力,坚持正确选人用人的原则,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科研任务;她关心大院的下一代,大胆地为冬冬尝试全新的治疗方案。可以说,这是作者倾注了很多笔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与顾阿姨相反,老汪是一个性格孤僻的“科学怪人”。他不善与人交流,却拥有极强的理论功底与动手能力。尽管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但他还是在天台上开辟出一片自己的小天地,用简陋的自制仪器研究飞船的通信问题,努力为“中国轨道号”项目献出自己的力量;与其说他是小岩的老师,倒不如说更像是忘年之交的朋友,不仅教会了小岩数学、天文知识,更培养了他的科学思维。他们的形象正是老一辈科学家的真实写照——爱国、奉献、治学、修身,为祖国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科研成果和珍贵的精神财富。
伟大事业始于伟大梦想。“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月球探测任务,带着月壤标本返回地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地球1亿公里外的轨道上继续朝火星飞行;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试飞……在时间长河里,一代代中国人为了保卫祖国的蓝天,为了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而奋斗拼搏,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