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原创帝喾:周朝虚构的一位天帝?

更新时间: 2025-10-02 15:35:00

阅读人数: 852

本文主题: 祖神是什么来历

关于商周的始祖神,史书上有不少记载,但读下来却让人脑袋发晕,原因在于已有文献记载比较混乱。

《史记》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

《礼记》记载:“殷人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商汤)。”《国语》记载:“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大荒南经》记载:“帝俊妻娥皇(史记记载帝舜妻子娥皇女英),生此三身之国。”

显然,如果以上记载都正确的话,那么帝舜、帝喾、帝俊三人一体,也就是说一个人有三个名称,商周的始祖神是同一人,或帝舜、或帝喾、或帝俊。 但问题在于:如果只是一个人,为何会有三个名称?又为何商周的始祖神会是同一人? 随着甲骨文研究的逐渐深入,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原来里面充满了权谋计算。

根据甲骨文中的“高祖夒”记载,商朝始祖神很快就被破解了出来,就是夒(náo),这个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又被写着为夔。

甲骨文中的夒写法较多(见下图),应该是一个象形字,似猴之形,或鸟首人(猴)身之形,结构简洁。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夔,贪兽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页、巳、止、夂(zhōng或zhǐ)其手足。”所谓“页”就是脑袋,“已”是曲绳之形,“止”是脚趾,“夂”是手足之形。因此,别看夒或夔笔画复杂,但其内核很简洁,于是这个字很快就被王国维破解。

由于甲骨文中还有“高祖夋(通俊)”的说法,因此“高祖夒”即“高祖夋”,一人名称两种写法。王国维认为“夋”是“夒”的讹变,但如今有学者认为“夒”是“夋”的讹变,原因之一在于“夋”远比“夒”结构简单,文字演化是从简单到复杂,因此下图的甲骨文是“夋”,之后才产生更为复杂的“夒”字。

当然,“夋”(qūn)与“夒”谁在先、谁在后,我们看了烧脑,也没必要深究,但通过学者们的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商朝始祖神是文献中出现过的“帝俊”。

周朝始祖神没什么争议,包括《史记》在内的诸多文献说的很清楚,就是五帝之一的帝喾。姜原是帝喾元妃——嫡妻,是帝喾四个妻子中的老大,一次出入荒野,看到巨人足迹,内心怦然心动,就踩在了上面,然后就怀孕生下了周后稷。不管姜原怀孕的事情有多扯,但自周朝以来的很多史书明确都说周朝始祖神是帝喾,不管你信不信,现实告诉你只能接受。

根据文献记载,帝喾应该就是帝俊,魏晋郭璞研究指出“俊宜为喾”。甲骨文出土之后,王国维研究发现,帝喾就是商汤迁到亳( )都时所做的“帝告”之“告”,即《书序》中的“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告。”由于甲骨文中已有“告”字(与今天大抵相似),因此商朝已有帝喾之说,他推断指出:“若《书序》之说可信(即商汤作帝告一说),则帝喾之名已在商初之书也。”

随着甲骨文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甲骨文中的告字,不太可能代表帝喾之喾,原因在于迄今为止研究发现其告字用途只有三种,即祭告祖神、臣属报告、王告臣属,每一种都是动词而非名次,更不是某个祖神的专有名词。 因此,以商朝人对“告”字使用习惯来看,商汤“作帝告”本意是“告帝”之祭礼,而不是代表帝喾。

除了告字之外,尽管也有人提出甲骨文中有喾字(见下图),但没有得到公认,争议颇大。 也就是说,以目前公认的甲骨文研究成果来说,甲骨文中无喾字、无帝喾,因此商朝始祖神也就不太可能是帝喾。 按照商人重祭祀的习俗,如果帝喾是始祖神,那么必然要浓墨重彩的祭祀一番,甲骨文中没有喾字,无疑说明商朝应该无帝喾之说。

对于帝喾来历,学者张开焱在《夔、嚳、夋、舜的演变关系再检讨则》中指出:“关于帝喾的称谓,在甲骨文中从未见过,许多学者认为乃是周人夺取统治权后,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统治地位,而从帝俊转换出来的一个神帝,应该是可以确认的。”也就是说,帝喾是周人以帝俊为基本原型造出来的。

通过甲骨文的研究,基本可以判断帝喾是周人根据帝俊而衍生出来的,问题在于:周人为何衍生出帝喾?其实,这就是周人的“去商化”计划。

道理很简单,商朝始祖神帝俊已经广为人知,当时几乎所有方国的始祖都被描述成宗主国始祖神的后裔,都被描述成帝俊的后裔,如果周人还奉帝俊为上帝,那么商人的影响力还将继续存在,这不利于周人统治;但如果彻底虚构出一位与帝俊毫无关系的始祖神,却是掩耳盗铃,谎言很容易被戳穿。于是, 这时如果创造出一位似是而非的始祖神,与帝俊看似有实质联系,却在名称上彻底没有联系的帝喾,反而容易蒙骗世人,也可以达到从形式上抹去商朝始祖神痕迹的效果。

但由于民间传说的存在,所以在传世先秦典籍中,除了民间神话《山海经》中记载了帝俊传说之外,其他典籍都没有提到帝俊二个字,原因就在于周朝为了统治需要抹除了帝俊的痕迹。另外,在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中提到了帝夋,但考古发现的帝俊记载极为稀少。

与此同时,由于周人重视巫术(以周易为代表)与史书记载,于是帝喾完成历史性使命之后,很快就失去了作用,这就导致关于帝喾的神话传说非常稀少。

总之,不能说上古五帝之一帝喾是周人完全虚构的始祖神,只能说周人换汤不换药,给帝俊重新起了一个名字。

最后,关于帝舜与帝俊的关系,包括郭璞在内的古今许多学者都指出帝俊就是帝舜,原因在于帝俊与帝舜的故事内核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的。对此,学者张开焱有过一段论述:“典籍中关于帝舜的传说,是直接或间接从帝俊那里转换过来的。当帝俊主要故事转换为帝舜传说后”,帝俊就变成了一位“专职”的始祖神,帝舜“专职”人间君王。

也就是说,帝舜、帝喾、帝俊其实三者一体,只是由于政治需要而被分成三人,帝舜、帝喾是帝俊分身。

参考资料:《史记》、《山海经》、《夔、嚳、夋、舜的演变关系再检讨则》等

原创帝喾:周朝虚构的一位天帝?

原创《神隐》凤隐是谁生的?《神隐》古晋真实身份是什么?

《神隐》剧中并没有提到凤隐是谁生的,她是从壳中孕育出来的,自祖神开天地以来,火凤都是一灭才有一生,但现任凤皇还活着,凤隐就出生了。凤隐是第二只火凤,是天帝和凤皇凤渊的弟子,她从出生就注定是凤皇。

《神隐》凤隐是谁生的?《神隐》古晋真实身份是什么?

不过剧中凤隐的涅槃降世过程很曲折,被男主破坏后凤隐仙元散尽,后来聚齐了仙元才重获新生。

《神隐》凤隐是谁生的?《神隐》古晋真实身份是什么?

《神隐》古晋真实身份是元启,元启是真神血脉,是神界的仪合跟帝眷之子,两百年前被送下神界历练。元启因为父神以身殉劫而受到刺激失去了神力,但他自己知道自己的来历和身世。

古晋现在是大泽山东华座下的弟子,东华飞升神界后他成了大泽山的长老之一。

百神传说之蚕神

蚕神,又称“马头娘娘”,“马明王”,“蚕花娘娘”,“蚕女”,是人们信奉的司蚕桑之神。

中国是最早发明种桑饲蚕的国家,古时多是男耕女织,蚕桑占有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祭祀蚕神的活动,从皇后到平民都很受重视。远在商朝时,就被国家列入祀典。据《周礼》和《汉书》记载,从周秦到汉晋,都是由皇后带头祭祀蚕神,引起人民重视蚕业生产。

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每养蚕之前,须杀一头牛祭祀蚕神嫘祖,祭祀仪式十分隆重。

蚕神嫘祖,发明并且传播养蚕缫丝,被后世誉为“蚕祖”,被民间称为“蚕神娘娘”。

嫘祖,黄帝之妃。《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乃黄帝正妃。

嫘祖逝后,黄帝痛不欲生,封嫘祖为“祖神”,意为养蚕缫丝的创始人。

按照当时习俗,嫘祖的尸身被运回老家西陵园,葬在西陵岗上。

西陵人专门修建了祭祀嫘祖的娘娘庙,每年三月初六,西平民间都要唱大戏,纪念蚕神嫘祖娘娘的诞辰。

民间祭祀的蚕神,则是蚕女、马头娘娘,马明王。

蚕神马头娘娘,《山海经》、《搜神记》、《太平广记》都有记载:太古时候,蚕女的父亲不知被何人掳到何处,只有他平时所乘骑的马还留在家里。

蚕女寝食难安,十分伤心。蚕女的母亲知道女儿思念父亲,便对人们许愿:“谁把蚕女的父亲找回来,我就把女儿蚕女嫁给谁。”可是没有一人能做到。

家中的马听到这些话,奋力挣脱缰绳,狂奔而去。几天后,马真的驮着蚕女的父亲回到家中。

回来后,马不肯吃食,整日嘶鸣不止。父亲问明情况后,非常生气:“哪有让女儿嫁畜生的道理?”

于是,蚕女的父亲把马杀死,把马皮晾在庭院里。一天,蚕女从马皮旁经过,马皮突然卷起,把蚕女紧紧裹住,随着旋风飞了出去。

十天后,马皮出现在桑树下面,蚕女化为蚕,在桑树上食桑,吐丝作茧。

父母非常悔恨,悲伤不已。一天,蚕女乘云驾马从天上飘下来,对父母说:“天帝念我有孝心,让我做九宫仙嫔,永远生活在天上,请二老不要再挂念。”说完,升天而去。

于是,人们奉其为蚕神,在蚕神庙塑一身披马皮女子像,称为“马头娘”,“蚕花娘娘”,或马明(鸣)王。凡是去祈祷者,马头娘娘便会保佑其蚕业大丰收。

江南民间,每年开始养蚕之前,正月十五要用猪肉稀饭祭祀蚕神,此风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千年相延不变的传统风俗。

江浙一带,蚕月有贴红纸的风俗,三四月为蚕月,家家户户用红纸贴在门上,以示禁忌,不让外人进入。

从采桑到分箔、缫丝,要一个月之后方能驰禁。收完蚕丝之后,还要入庙谢神。

标签: 故事传记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